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乱世太平王 >

第57章

乱世太平王-第57章

小说: 乱世太平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部分人觉得蹊跷,朝廷这次既然是专程下旨来褒奖梁王,为何要在营中耽搁了如此半天功夫才当众宣旨?一部分素知司马彤的野心和所作所为的官吏隐隐感到这次劳军之行不简单。只有周处在这一瞬间恍然大悟,杨柯之所以胸有成竹,就是在劳军之时做了这一篇大文章,不经意之间,便让梁王苦心孤诣多年的准备在短短半天功夫灰飞烟灭。而且,整个布置环环相扣,先是利用赵连的疏忽抓到了司马彤的铁证,再以劳军之意让司马彤出城迎接,最后当众派出黄门宣读口谕令司马彤入中军大帐接密旨,让他一步步根本没有理由和借口来推搪,乖乖的进了口袋阵。等到收了兵符,又扣押了梁王麾下的心腹将领之后,再当着徐州官员的面表彰司马彤主动请辞兵权和治权的高风亮节,让司马彤吃了个足以懊悔终生的哑巴亏,既兵不血刃接管了司马彤的私兵,又在面子上做得毫无破绽,夺了徐州的政权,让司马彤成了光杆藩王,还显得朝廷厚待藩王,里外两面光。看来,所谓的巡狩练兵,以陈军威,震慑边关之举暗藏着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杀招,即便事机不密,司马彤起了反心,有朝廷大军坐镇,他也不可能逃得过杨柯的手掌心,这份心机与权谋老辣之极,周处不禁心服口服,佩服得五体投地。

    待到众官员纷纷回城,周处迎着杨柯深施一礼:“杨候高明之至,实乃朝廷之福,天下之福,下官佩服、佩服。”

    杨柯淡淡一笑:“没有周大人你这个金刚钻,我也揽不下这个瓷器活。”

    “杨候谬赞了,下一步杨候是不是该去东海王的封地了?”

    杨柯问道:“周大人是如何猜到的?”

    “无他,顺路而已。”周处答道。

    二人相视片刻,不禁哈哈大笑。杨柯指了指徐州城道:“此次黄门还带来了周大人的调令,要辛苦大人随我千里奔波了,大人回府赶紧准备准备吧。”

    周处施礼道:“下官没带家眷,又身无长物,没什么好准备的,就这七尺之躯,拔脚就可以走人,随时听从杨候号令。”

    一旁的文鸯听完后笑道:“人都说周处少年时为三害之首,之后是浪子回头,依老夫看,周大人是豪杰胸襟不减当年,说走就走,了无牵挂,真正是洒脱之人啊,很对老夫的胃口。”

    “文候谬赞了,哪是什么洒脱,不过是个穷鬼,身无长物而已。”周处调侃道。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一二四章 初战告捷() 
杨柯等一行人起了个大早,在亲兵的护卫之下出了徐州府,城门方开,初春时节的天刚破晓,官道之上行人稀少,杨柯对周处道:“周大人,昨日当众处决了赵连一干为祸徐州的豪强,今日只怕就有百姓来夹道挽留你这个青天大老爷了。”

    周处道:“百姓都是好百姓,奈何这天下的官吏未必都是忧国忧民。耕者有其田,百姓安居乐业本就是我等分内之事,我们只不过是从豪强手中替他们夺回了他们自己的田地,百姓这种感恩戴德我周处可实在是受之有愧啊。”

    杨柯叹了口气:“好一个受之有愧,都说父母官父母官,其实百姓才是真正的国本,更是官吏的衣食父母啊,咱们的衣食俸禄,哪一样不是百姓的民脂民膏,如果再昧着良心与民争利,玩忽职守,甚至欺压百姓,天都不能容我们啊。”

    “听说侯爷在京都洛阳国子监兴办官员之学,新科士子在入仕之前都要经过窗课和考试,以后还会扩大到所有的官吏,可有此事?”

    杨柯点点头:“正是如此,这全天下的读书人和门阀子弟读的都是诸家之书,却不事农桑,鄙薄商贾,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靠着书本上生搬硬套的圣人之言,高高在上的坐而论道,何谈勤政。都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殊不知百业无贵贱,不体察民情,不敬百姓,何谈爱民。所以,国子监为天下官吏开窗课的目的就是要术业有专攻又能和百姓融为一体,德行兼备的好官啊。”

    周处沉吟半晌,他虽然少年不读书,横行乡里,称霸一方,但迷途知返之后也潜心向学,苦读圣人之书,对于杨柯的这番言论,可以说闻所未闻,自古都说官为民之父母,但在杨柯的口中,民其实才是官之父母,至于百业无贵贱,官员要术业有专攻,不能仅凭圣人之言治理天下,和百姓融为一体等等观点,更是惊世骇俗,遍寻史册典籍,都找不到出处和依据。但从内心深处来说,杨柯的每一句话都是让人称道,人尽不敢言的真知灼见。

    杨柯见周处沉吟不语,不禁微微一笑,作为一个穿越者,他深深的明白父母官这个提法一直到后世依然在国人心目中流毒无穷,何况是近两千年前的晋代。所谓父母官本就是官本位思想所派生出来的一种说法,“官本位“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的价值观,表面看起来好像只是一个简单的说法,但深入探究却是导致“尊官而贬百业”、“惟官是从而不是唯实是从”等等一系列弊端的根本原因,如何破除这个痼疾,建立“民本位”思想,是杨柯一直在苦苦思索的问题,但他心中其实也很清楚,一两千年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可能在自己手中就能完成破与立,只能穷尽自己的心智,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像周处这样敢于为民请命的官员,就已经算得上当世的楷模了,一时接手不了自己太过前卫的思想也不奇怪。想到这里,不觉有筚路蓝缕,天道唯艰的萧瑟感,只有暗暗叹了口气,心道:“慢慢来吧。”

    两人各自怀揣着心思,沉默不语的时候,黑七一指前方,大声道:“侯爷快看,百姓还是来了。”

    众人放眼望去,前方密密麻麻的人群遍于官道两侧,只怕不下上万人之众,一眼望不到头,道中摆放着香案和酒水吃食,白发苍苍的十几个老者恭立在道旁,显然是百姓公推出来的相中宿老。远远的看到周处一行人,人群中已经有人在窃窃私语:“是周大人、是周大人。”这个声音先生几个人,后来变成几十人、几百人、几千人,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最后黑压压的人潮纷纷在宿老的带领之下拜服于地,“周大人。。。。。”的呼声此起彼伏,声震旷野。

    周处恍惚之间,不禁眼含热泪,他似乎看到了从前被乡民称为三害之首的自己,那个时候少年意气,逞凶斗狠,为祸乡里,自己先是杀死了猛虎,继而在河中与蛟龙(估计是鳄鱼)恶斗,沉浮了几十里之远,上岸之后才听说乡人以为自己已死于河中,而万人空巷大肆庆贺的事情,才幡然悔悟。于是到吴郡去找当时的名士陆机,因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于是畅诉衷肠,想改过自新,可又担心自己年岁太大,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对自己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并且人患不立志,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结果如何呢?”周处至此发奋,立志、读书、修身,步入仕途之后,更是以忠义耿直,敢于请命闻名。这一路坎坷走到今天,当年陆云的一番话言犹在耳,百姓夹道相迎的盛况在眼前如幻如梦一般,怎不让自己心潮澎湃。

    周处滚鞍下马,抢步上前,一个个拉起了长跪不起的宿老,不住的向乡民们拱手,连称:“不敢当、不敢当,各位乡亲父老快快请起吧。。。。。。。”

    杨柯看着这番盛况,悄悄的勒住了马缰绳,对黑七道:“咱们下马吧,就在道旁等候,周大人这下有得忙了。”

    一直走出了十几里地,周处频频回头,迎候的百姓已经再也看不到了,周处沉默不语,杨柯也不打断,并辔而行,只有马儿的銮铃叮当之声不绝于耳。

    “侯爷,依您之见,我们为什么要做官?”周处沉思许久,突然打破了沉寂,对杨柯问道。

    杨柯略一思忖,说道:“我曾经听过一句话,觉得很是喜欢,说与周大人听听。”他指了指官道两侧正在田间劳作的人,清了清嗓子,吟哦道:“苟利百姓生死也,岂因祸福避趋之。”清代名臣林则徐的话改动了“国家”两个字为“百姓”,国家太过抽象,而百姓更具体,杨柯觉得更加贴切眼前的情境和周处的心思。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一二五章 通商大邑() 
“苟利百姓生死也,岂因祸福避趋之。。。。。。”周处反复品味着这句话,不禁眼前一亮,拱手道:“诚哉斯言,大哉斯言,处谨记侯爷的话,禁绝圈田,还地于民,乃是千秋功业,固我国本的大事,只要藩王带了这个头,不怕天下大族豪强不就范,从今以后,处甘当侯爷的马前卒,穷尽毕生之力也要干成这件事,矢志不渝,九死不悔。”

    杨柯听到这里,驻马止步,双目炯炯的看着周处:“我等的就是周大人这句话,从今以后,咱们同心同志,矢志不渝,九死不悔。”

    说到这里,两人莫逆于心,放声大笑,看着两旁郁郁葱葱,绽放着新绿的田野,杨柯觉得这一次徐州之行收获不小,不仅开了个好头,从司马彤这里打开了还田与民的突破口,还收服了周处这个能臣,他素以敢碰权贵,敢仗义执言闻名,触碰到藩王和天下豪强的根本利益实在是一个巨大的风险,有了这个铁脑袋的马前卒,就如虎添翼了。

    但高兴归高兴,杨柯脑子还是很清醒的,历史上从来不乏在土地问题上面栽跟头的帝王名臣,土地从来都是利益争夺的根本,毕竟向整个权贵阶级宣战,轻者粉身碎骨,重则会动摇统治根基。司马炎在开国之初,挟立国新君之威,他的个人声望和权势又是巅峰之时,推行了田亩革新,刚刚看到成效,不过短短十年时间,又被打回了原形,甚至圈田之风愈演愈烈,成为燎原之势,这次亲眼所见徐州圈地为祸之烈,流民遍地,百姓无业,商贾凋敝,已经到了大乱在即,一触即发的地步了,根据周处的介绍,徐州周边有好几股流民啸聚山林,规模大的已经有上万人的规模了,其他地方估计也是半斤八两,再不下决心,一旦流民暴动就尾大不掉了。他此行本来只打算收归兵权与治权,等到亲眼见到权贵圈地带来的严重后果,随即幡然变计,毅然决然的启动了归田于民的大政,这样一来,自己此行将面临更多的艰难险阻。

    “老七,子平兄那里可有消息传来?”杨柯问黑七道。

    “还没有,昨天已经让徐州府发出了八百里加急,告知子平兄我们离开了徐州。估计很快就会有驿报传来了。”

    杨柯点点头,他现在十分迫切的需要张昌递送过来的关于藩王的情报,这也是自己下一步动向的决策基础,再没有掌握大的形势之前,杨柯不想贸然行动,现在朝中有二十几个藩王,按照他原定的计划,跟着就是东海王了,但对于司马越的情况了解,显然还远远不够,虽然有文鸯的几万大军随行,不过不到万不得已,自己不会轻易动用军队围剿,毕竟兵不血刃收服藩王,收归兵权与治权才是最佳的处理办法,一旦一路藩王被围剿,就会逼得其余藩王抱团取暖,搞不好会像汉朝一样,藩王们联合起兵以清君侧之名来围攻中央,一想到这里,他心头不禁有点沉甸甸的感觉,更加打起了十二分的小心。

    “周大人,你听说过东海王司马越吗?”

    “略知一二。”周处答道。

    “那好,咱们也不急于赶路,前方不远处有个镇子,午时之前应该可以赶到,今天咱们就留宿在镇中,我与周大人好好喝一盅,听你聊一聊东海王的事。”杨柯笑道。

    周处满腹狐疑,徐州事一了,杨柯就火急火燎的催着众人启程,怎么刚出徐州府,却也变得不紧不慢起来,不过他知道杨柯韬略过人,机变百出,此举必有深意,所以也不细问,而是点点头道:“好,那就叨扰侯爷一杯水酒喝了。”

    杨柯对身旁的众人道:“众位兄弟们一路风尘仆仆也辛苦了,咱们快马加鞭,到了前面镇子好好喝一顿。”

    军旅出身的汉子个个都是马上杀敌,马下豪饮的汉子,一腔血气,杨柯对亲军虽然从来都是厚待有加,没有架子,兄弟相称,但军规也及其严格,行军打仗过程中,从来不许喝酒,现在杨柯开了口,众人一听到了前面镇子有酒喝,轰然叫好。一行人催动坐骑,二十多人扬起漫天尘土,遥遥的望着前方官道尽头若隐若现的一处大邑绝尘而去。

    杨柯看了看镇口处高高立着的“柳家镇”三个大字的牌楼,问黑七道:“老七,你走南闯北,可来过此地?”

    黑七摇摇头:“几年前曾经来过徐州府,但盘桓数日便离开了,未曾过境,只听说过这柳家镇是徐州府的第一处通商大邑。”

    闷葫芦突然瓮声瓮气插话道:“我来过,柳家老号是镇子里最大的酒楼,前面喝酒,后面住店,是绿林中一对兄妹开得,后来做了商人,是故交。”

    闷葫芦平日里从不多言多语,突然间开口插话,黑七不禁打趣道:“从来没听你提起过,莫不是葫芦你的老相好?”

    闷葫芦黑脸涨得通红,粗声粗气道:“胡说什么,这对兄妹是好人,当年曾经救过我的命,别瞎说。”

    杨柯看了看闷葫芦,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那好,就辛苦葫芦你打个前站,咱们随后便到。”说完这句话,翻身下马,众人也紧跟着杨柯纷纷下了马,紧紧勒住马缰绳,步行入镇,恐惊扰了行人。

    闷葫芦答应一声,放慢马速,“得得”的打马朝着镇子东头小步快跑而去,一边跑一边回头嘱咐黑七道:“门口有酒旗,一眼就能看到。”

    一行人牵着马紧随其后,望着闷葫芦的方向走去,杨柯四处打量,这镇子里果然有几分通商大邑的气象,竟然比徐州城中的街市还要繁华几分似的。牛车马车充斥道旁,看来是一个货物交易的中心。

    “周大人,这柳家镇也是徐州府的辖区吗?”

    周处摇摇头:“处徐州城二十里地界便不再受徐州府管辖了,朝廷规定地方官吏不得越界理政,所以下官也是第一次来这柳家镇。”

    众人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