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穿成美男子 >

第22章

穿成美男子-第22章

小说: 穿成美男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主又有了身孕,想是公主与驸马极为相得。”

    孩子一个接一个的生,可不就是感情好吗!

    张昌宗点点头,心里默默推算,那今天见到的那位小姑娘就是太平公主的长女了。努力的回想一下以前读过的史书,似乎并没有关于太平公主这位长女的记载,似是早逝,生平、生卒年皆不可考。

    那如今怀着的应该是次女!这位次女,史书还记了一笔,十一岁嫁给豆卢怀让尼玛,真是禽兽!十一岁啊!不看脸前后都分不清楚的年纪讲真,不是恋童癖,真的下不去嘴!张昌宗很是无语!

    揉揉脸,把跑向诡异方向的思路拉回来,问母亲:“阿娘,两岁的孩子,口齿清晰算稀奇吗?”

    “你不就是吗?”

    韦氏回他一句。张昌宗尬笑:“阿娘,不算孩儿,是说平常的孩子。”

    言下之意,他是不平常的。韦氏嗔他一眼,道:“人与人不同,小孩子也是一般,有些说话早,有些说话晚,并不稀奇!”

    “是这样吗?”

    张昌宗疑惑的摸摸头,难道是自己想多了?!

    韦氏续道:“比如你大哥,别人家的孩子不过周岁已然会喊耶娘,大郎直到一岁多才会喊,能说句子都快三岁了,把你爹愁的!”

    大嫂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若有所指的看着大哥,想的是什么,张昌宗不用问都知道——

    难怪文阳说话晚,原来是有缘故的!

    张昌期满脸通红,赶紧道:“咳咳,阿娘!说正事!”

    一家子歪楼歪的,还是张梁客经得住考验,一脸思索的道:“没道理啊!即便小孩子与小孩子投缘,也断然没有把名帖与人的道理!”

    张昌宗认同的点头。这时代名帖可不止是名片那么简单的作用,也不像现代名片倒出发,名帖要与谁,是很有讲究的,有时候,名帖就代表了名帖的主人,持有那人的名帖,是需要获得名帖主人的准允的。特别是太平公主这样有权势的公主的名帖,更是可遇不可求。

    把名帖给张昌宗这样的小孩子抓破张梁客的脑袋,也想不出原由来。低头瞅侄子一眼,莫不是人长得好看可爱就占便宜?

    及至看到侄子冲他卖乖的微笑,张梁客毫不犹豫的抹去心里的想法,还是那句话,没道理啊,好看又不能当饭吃!

    倒是张昌宗心宽,劝解道:“想不明白便不想了,或许真是因为小县主喜欢跟我玩儿,太平公主溺爱孩子,就给我一张名帖,让我多去陪陪她女儿呢?”

    众人一怔!

    张昌宗很乐天的道:“反正我们家除了一串儿子,也没旁地什么可图谋的,堂堂公主,以她的荣宠,随便拔根腿毛都比我们一家子值钱,当不至于看上这些!且安心便是!”

    话是这么说,可是韦氏看着老儿子的脸默默运气,手掌握起又张开,好想打人有没有!

    一家子纠结了半天,也商量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暂时丢开,张梁客隆重叮嘱张昌宗把名帖收好,不要乱放后,这才回自家的行障去了。

    而张家这边,因为张昌宗的意外走失,兵荒马乱了一早上,这会儿人找回来了,安心之余,颇有些精疲力尽的感觉,也没什么玩闹的心思了。特别是韦氏,年纪大了,经过这一早上的操心费神,更觉精力难继,让两个儿媳带着家里的女孩儿们出去玩一下,她留在行障中休息。

    张昌宗也没出去,方才并没有睡实,睡着的时间又短,年纪幼小,精力有限,干脆投到他娘怀里,准备让他娘哄着再睡一觉。

    “阿娘,四哥的对象说成了吗?”

    “对象?你这个小精怪,这叫法倒也妙!四郎过来时,为娘发现你不见了,家里便兵荒马乱地到处找你,哪里还有相看的心思。还是你二嫂心细,使人去告知女方家,说我们家里出了这么一桩事情,前约只能作罢。对方倒也是通情达理之人,不仅未曾苛责,还派了人手帮忙寻你。”

    看韦氏说话间的神情,似是对对方十分满意,已有结亲之意张昌宗心里一动,故作天真的道:“阿娘,儿走失一事,不怪四哥的,是我托大,没牵好四哥。”

    韦氏慈爱的看他一眼,道:“为娘知道。只是,你是小孩子,四郎已然成年,这么大个人还这般毛躁,今后恐难以成事。男子立于世间,本就与女子不同,若自己都不靠谱,今后如何成为妻儿的依靠?六郎你还小,但也要记住,男儿行事非止己身,男儿担系家族兴衰荣辱,身后还有一大家子人呢!”

    “嗯!阿娘放心,我可聪明了!”

    “小精怪!困吗?快睡吧,阿娘守着你。”

    “嗯!”

    张昌宗听到四哥的婚事并没有因为自己搅黄,便安心的睡了过去。当过兵的都有一桩说睡就能睡的本事,他也有。

    直到张昌宗的呼吸平稳绵长,韦氏才起身,掖掖毯子,给他盖好,方才出来——

    “阿娘!”

    一出来,便迎上长子、次子询问的眼神,韦氏摇摇头,道:“似乎并没有受到惊吓,睡得极为安稳。”

    众人一听,这才放心了!

第45章 朝参() 
“夫郎啊,家里我和孩子们都还好,你在下面过得如何?若是银钱不够使,记得托梦为妻。大郎、二郎妻儿皆全,家庭和美,四郎也说了亲事,五郎也还好,健康活泼,就是六郎夫郎啊,你说可是当初怀他时哪里做的不对,才生了这么个不省心的儿子出来?然为妻暗自反省,与先前怀大郎、二郎他们一般无二,定是夫郎你哪里做的不好,才给了为妻这么一个让人操心的孩子!唉,夫郎你不知道”

    过完三月三没几天就是清明,张家全家人一起去给短命老爹上坟,韦氏絮絮叨叨的坐在坟前,摆开架势跟逝去的夫君话家常。

    前头说得还挺正常的,后面的话张昌宗听得脸都绿了!没良心的兄弟、侄儿们还低着头明明是偷笑却假装伤心的幸灾乐祸,张昌宗只得憋屈的装作没看见,谁让他不小心走失了一次吓到他娘,目前还是留看期。

    话说,三月三的那场走失,回来后,他娘宝贝了他两日,见他能吃能睡能玩能打屁,丝毫没有被意外吓到的样子,立即便柳眉一竖,拿出做母亲的威严来,彻底让张昌宗感受了一把什么叫来自母亲的疼爱——

    张昌宗从出生以来,第一次跪了祠堂,还被勒令不准吃饭。

    开头是挺悲惨的,但是,过程就有些蛋疼的悲惨。为啥呢?因为他吃撑了!

    罚跪祠堂一天,顺便一天不准吃饭。然后,从他大嫂开始,一直到五郎张易之,每个人都给他偷渡了食物。并且,最蛋疼的是,偷渡的时候,他们居然没提前商议好,各送各的,导致收到的食物,张昌宗一天分三顿吃还有剩余,于是就吃撑了!

    还好他娘精明,心里默算着众人送的食物分量后,便揭穿了大家,使得大家每人只能送一次,若是让他们一天两顿的送来张昌宗怀疑他能被撑死。有时候太受宠爱也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被韦氏以“好的随娘,坏的随爹”的架势在老爹的坟头上念叨了一通后,张昌宗复学了。至于太平公主让他去府里找小县主玩耍的事儿不好意思,学习重要啊!

    打心眼儿里,张昌宗不想跟太平公主扯上任何关系,所以,名帖虽然拿了,但完全没想起来要用。每天开开心心地上学,认真努力的读书练字——

    诗不会写可以不要脸皮和节操的抄一下,但学识和气度,还有字,却是抄不来的,这个只能靠他自己练。作为目前长安城内小有盛名的神童,未来的才子,没有学识充门面,字又无法见人,那是不行的。张昌宗需要好好努力!

    随着天气暖和了,东府的孩子们又开始了围着里坊一边跑步锻炼身体,一边背书的习惯;西府那边,跑步这项活动,张景雄、张令德兄弟并没有跟随,倒是每日晨起背书一百二十遍的规定却执行了下来。

    张昌宗每日里带着侄儿、兄弟跑步锻炼身体,心里默默地盘算着要如何才能向韦氏提出练拳的意向来。

    前世,张昌宗在军队里,机缘巧合的拜了形意拳内家拳传人为师,曾苦练武艺数年。只是,遗憾当时学拳年岁已经二十出头,虽有好资质,却难有大成,每每成为他与师父的遗憾。

    今世重生成一个小屁孩儿,自觉根骨还是不错的,又有年龄优势,若能及早习练,大成之境可期。只是,俗话说,穷文富武,练武如想有所成,投入将非常巨大,以张家的家境,很难啊!另外,还有一个难题,要怎么向家人解释他的拳法从哪里学来的呢?

    张昌宗有些发愁!

    他发愁的时候,他那上朝的四叔张梁客此时却是懵逼的——

    衣冠端正的位列朝参,听今日参与朝参的监察御史在向临朝称制的他天后武氏汇报事项,依稀仿佛刚才似乎听到了熟悉的地址似乎是堂嫂家所在的里坊!再仔细一听,里巷也对的上!

    张梁客惊恐了!监察御史提堂嫂一家作甚?吓得他刚才放飞的思绪立即收了回来,两耳竖的老高,认真倾听——

    监察御史宁孝丞手持笏板,一本正经的在奏对:“臣清明时出城祭祀先祖,忽闻有孩童之郎朗读书声,驻马查看,却是一队孩童在围着里坊奔跑,边跑口中还边诵读圣贤书。臣出于好奇驻足听了片刻,先是孝经,后是论语,末至诗经,三书反复背诵,昂扬好学之态,颇令人欣喜。使人探问后方知,背书跑步之孩童乃是张氏子。”

    此言一出,居于帝位的李旦和坐在他身后的皇太后武氏齐齐露出感兴趣的神色来。李旦忍不住开口问道:“奔跑背书?孝经、论语、诗经皆是启蒙之学,宁卿家,这些孩童约莫几岁?为何如此?”

    宁孝丞道:“回陛下,那些孩童之年岁,以臣观之,大者不过十岁左右,小的约莫四五岁,幼在前,长在后,排成一队奔跑背书。臣看附近有人面含笑意观望,好奇之下,使人探问方知这些孩童乃是居住在该坊的张家子。邻人曾对臣说,张家子勤奋好学,刻苦恒毅,每日晨起便背书,每书必背一百二十遍,日日如此,不曾断绝,若天时好,还会外出奔跑,以奔跑之方式锻炼体魄之余兼背诵圣贤书。”

    居然真是堂嫂一家!

    张梁客惊恐了,一时间,真不知道该感谢宁孝丞还是憎恨他!

    “每书背一百二十遍?!”

    李旦惊讶至极:“小小孩童便有这般毅力?”

    宁孝丞道:“回陛下,确有此事。是故,臣听闻后,又详细询问了左邻右舍,人人皆夸张氏子。天子脚下,还有这般好学之家,以如此小的年岁,却有这般坚韧恒毅、勤奋向学之心,臣请太后、陛下嘉奖之,以鼓励民间向学之心!”

    李旦赞许的点点头,欣慰道:“如此确实当奖。太后以为然否?”

    说着,向身后请示道。

第46章 老实的张梁客() 
武氏看也不看李旦,只神情从容的看了堂下的群臣一眼,张口道:“张氏子又是居住在那处的,若我没有记错,可是张公之族人?张梁客,你来说说,可是你之族人?”

    能被武氏称作张公者,又与张梁客有关系的,自然便是张行成。张梁客见太后点到他,连忙举起笏板,应道:“回太后,宁御史所说之孩童正是臣之堂兄张希臧之后人。”

    武氏“哦”了一声,道:“竟真是张公之族人。张希臧我记得似乎他已然去世?”

    张梁客答道:“回太后,是的。堂兄希臧乃是伯父行均公长子,生前曾任雍州司户参军,于四年前逝世。若宁御史说旁地事,臣不敢说,若说每日晨起背书一百二十遍之孩童,确实是臣之侄儿与侄孙们,不会再有旁地孩童如此。”

    说到这个,张梁客神情间隐隐带着自豪。朝中诸官倒是能理解这种自豪——

    能在这般幼小的年岁便能日日坚持背书一百二十遍,这般刻苦若是生在自家,也当足以自豪!

    太后武氏看他一眼,问道:“张卿何以如此笃定?”

    张梁客答道:“回太后,只因此事乃是臣之侄儿昌宗所提,初提之时,本意乃是让举族孩童皆如此,然各人毅力不同。不敢欺瞒太后,举族之孩童,除了希臧堂兄府上之孩童,臣府中,包括臣之幼子与兄长之孙儿,皆无一人能日日坚持。最多每旬日里,有四五天能施行一次,余者皆耍赖过去了。”

    虽然实情有些叫人惭愧,但张梁客也无法,妻子连生了四个女儿方才有张景雄一根独苗,自然溺爱宝贝些。即便晓得读书方是正道,也舍不得张景雄去吃那等苦,自然实行起来,落到实处的便不多。

    太后武氏一听其中居然还有这等内情,心下已然信了不说,也有些欢喜,脸上不由露出几分笑模样儿来,赞许道:“果是家风使然之故耶?本宫犹记得当年张公之人品风范,想不到子孙之中也有如此俊杰,也算张公后继有人。背书一百二十遍之法贵以专,难者在于坚持。张氏子孙若能坚持,何愁不成材!奇乎妙哉,张公大才!”

    显然,太后以为这是张行成传下的法子!

    张梁客就不是会见机行事的机灵人,对临朝的太后武氏心里着实有几分畏惧,不禁老实的道:“禀太后,此法并非先父所授,提出此法者,乃是臣之侄儿,希臧堂兄之幼子六郎昌宗。”

    “张六郎张昌宗”

    听到张昌宗的名字有些耳熟,便又问道:“这名字有些耳熟。可是前些时日京中流传之咏雪诗之作者张六郎?”

    张梁客老脸一红,虽说赞同李钦让给侄儿扬名的打算,但真没想到侄儿的名声大到深宫里的太后都知道的地步。莫名的有些羞惭:“回太后,正是臣的侄儿,那孩子家中行六,故而外间多称他六郎。”

    这下,太后武氏忍不住惊讶了:“若本宫没记错,六郎昌宗不过四岁余,果真是他提出此法?”

    张梁客神情隐隐带着骄傲,老实的向太后交待道:“禀太后,确实是六郎所提。说来,臣这侄儿乃是希臧堂兄之幼子,乃是遗腹子,他出生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