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小学教师在大明 >

第146章

小学教师在大明-第146章

小说: 小学教师在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本明初永乐皇帝刚刚定都北京时,朝廷是雇各地百姓用民船运漕粮至京师的,这可不是后世,给政府做事又有面子又有实惠,那年月靖难之役刚过,天下初定,陆路和水路盗匪不少。将漕粮等物运船是一件苦差事,将漕粮在押解入京更是一件可怕的差事。

    一路的人吃马嚼的花费都是百姓自己出的,朝廷出的运费寥寥根本不够,这本身就是个赔本买卖。而且陆路不太平,有剪径强人,水路操舟百姓们又不是全都精通,安全性也是个问题。故而押解漕粮的队伍临行前,家人亲友们往往痛哭流涕,哀伤之至,更有甚者会立遗嘱,准备好身后世,只是因为这一路北一年多的时光,不一定能再次返回到家乡啊。

    那时候,一个县中能领道这种押解漕粮税银任务的都是当地大户,即便是大户人家,若是有人使坏或者运道不好,接连几年都被选了押解差事,那么这个大户的倾覆也就是三次甚至两次押解的事。

    可以说那漫漫漕运路,以及几千里运河,都充满了无数百姓的血泪。后来有官员还乡沿途见到此事,于心不忍,书当时的洪熙皇帝,也就是永乐天子的长子,洪熙皇帝朱高炽不似他的祖父朱元璋也不似他的父亲朱棣,是个宅心仁厚之人,后人给其的尊号为明仁宗,也是恰如其分。

    洪熙皇帝不忍心百姓受苦,接受了那官员的建议,最后朝廷改了个办法,只须老百姓将漕粮就近运至大运河两岸的水次仓中,水次仓也就是朝廷设置在沿河的漕粮转运仓库、集结点,如此一来就大大减轻了百姓们的负担。

    但是这漕运还得有人来运啊,于是这个任务交给了沿岸的卫所,也就是漕粮运军的前身,由沿岸十几万漕粮运军将收集起来的漕粮装船送往京师。

    于是乎,这又成为了运军们的血泪史。

第三百二十一章 心头最美是吾乡() 
    “这运军是出自朝廷,前身乃是卫所军士,如今有没有战事,接过漕粮运送一事又会有什么难处?”听到船主李老三说起沿岸卫所士兵成为漕粮运军之后生活十分艰难,李成不禁好奇的问道。

    “老爷有所不知……”李老三又一碗酒入喉说道,“唉,这话我本不该说,今天还让这帮运军给讹诈了一番,岂能为他们说话,不过……唉,闲聊几句也无妨。”

    这会儿许是酒喝得多了,李老三有些语无伦次起来。

    “向来一艘漕船配小旗一名,也就是他们口中所称的把总,五艘漕船为一甲互相监督,设一个总旗,总旗就是今个儿那人。一甲中船只若有差池,五艘漕船连坐,为保证漕粮按时足量到达京师,这漕运一事的刑律极为严苛,而且运河之各段水位不同,例如在淮河段,北高南低,向北运粮过闸口时需要兵丁们执纤拉船,如此日晒肩磨,押运兵丁不堪其苦,久而久之运兵逃亡者甚众,未逃亡者各种机变之事频出……”

    李老三虽是语无伦次,但是将这其中运兵押粮时所用偷奸耍滑之事给讲的明明白白。

    原来为了不运漕粮入京,一甲五艘漕船的运兵商量好,统一口径对外,轮流去找借口,想方法取消自己的漕运任务。怎么找呢,去哪找呢?

    就如同今天这般碰瓷,一个小事揪住不放,讹诈足够的钱财后以银抵粮还有甚者便是故意不修补漕船,待船遇风浪各种原因沉没后,再告诉朝廷漕粮漂没了,或者运兵将漕船故意弄坏做的不坚固,然后拿了去冲撞往来民船,再告诉朝廷漕船被撞坏了走不动道了。

    前两者还好些,最后一种对于民船而言最为可怕,因为不仅要陪银子还要吃官司,落得个耽误漕运之罪,轻则家产损失泰半,重则锒铛入狱,家破人亡。

    当然漕船运兵们虽然凄惨但也比百姓们好的多,他们有一来钱的方式那就是加大船舱贩运私货不用交过路税费以此来弥补损失。

    李老三零零碎碎说了许多,酒也喝了许多,不知不觉间便伏案睡着了,他身边的一个心腹船工向张籍三人道了一声叨扰,便扶着李老三回舱休息。

    张籍三人见此也一同出了前舱,此刻夜幕已深,天空中月亮显得格外高远,故而群星闪烁璀璨非常,运河之一眼望去船灯点点,不知绵延多少里。

    月影、星光、灯火,倒映水中随波浮动,美轮美奂,分外迷人。

    不过这会儿三人并没有欣赏这运河月夜景色的心情,金榜题名初入官场的他们本是雄心勃勃,不曾想今日却亲眼见到了这庞大帝国的阴暗一面,同时又无能为力,此刻不免有些心灰意冷。

    世间的纷扰不能避免,第二天如期而至,待到三人起床之时,船只已经扬帆起航,继续向南进发了。随着时间推移,家乡将近,众人的心情也渐渐好了许多。数日之后,商船已经开了沧州地界,进入了山东。

    张籍原本只知道家乡这一段河闸比较多,后世的临清州还有许多以闸口为名的街道河段。问了李老三之后才知道,向来山有山脊,河亦有河脊,运河山东段就是地势较高的河脊区。以此为分界线,北方运河自南向西流,南方运河自北向南流,有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之称。

    世人皆知水不能往高处流,但为了船只能在运河里北南下,就必须在山东这一段修筑河闸,人工控制水位。

    张籍所在的船只过闸口时,因为河闸要蓄水故而等了小半天,当时身前身后皆是船只,帆樯如林,舳橹十余里,前后相继不知几许。

    终于等到了开闸通行之时,李老三等船工也都忙碌起来,左右前后尽是船只,他操帆掌舵不敢有半点马虎。过闸口时不仅河繁忙,岸边也是号子声震天,原来有许多船只沉重,需要纤夫拉着船只过闸。

    炎炎烈日之下,这处闸口演着运河儿女的日常。

    这一段时间山东地界雨水颇丰,故而水位落差较大,张籍所在商船也就不需要雇佣纤夫,省了一笔开支,而且因着张籍等人在船的缘故,这过闸费用也省了下来,不过李老三还是给了那闸官孝敬。和次宁愿赔钱给运军一样,李老三并不是脑壳坏了,也不是钱多没处花了,这是在运河跑船讨生活所必须打好的关系。

    又过了两道闸,商船先进入乐临清州地界,抵达夏津县码头,郑泰就要于此下船转行陆路了。

    从进京赴考相遇于会馆,这近两个月来,张籍三人的关系极是不错,此刻即将分别还有几分不舍,不过这次分别之后在京城选官之前还有相遇之时,到了选官分配之后,那可就真的是天各一方了。

    三人惜别之后,船只继续前行,一日半后船只抵达临清州。

    大河两岸树木葱郁,柳枝婀娜,临清城外宽广的河面依旧是千帆竞渡来往船只不断,远远即可看见耸立的舍利宝塔,以及城中的凤凰岭。

    望着临清州的水门城墙,张籍心中不由得长舒一口气道:临清,我又回来了。

    李成的家在馆陶县,馆陶并不在运河主干道,但有漳卫支流相连,故而他需要在此转乘换船。李老三的商船还要继续南下至杭州,因此并没有进城,张籍两人于是也在城外码头下船,众人就此别过。

    张籍随身行李本是不多,但因为杜郎中夫妇给了一大箱子礼物,所以他差张成去雇了一辆骡车代步。

    踏足临清州地面,初次离家这么久这么远的张成也是极为兴奋,归家思念急切之情溢于言表,不多时便在码头寻来了骡车。

    装行李后主仆两人了骡车,车轮辘辘,穿过北门,蹄声踏在石板路声音也逐渐有节奏起来。

    嗒、嗒、嗒……

    掀开车厢帘,城中依旧热闹无比,街道两边的店铺并无多大变化,熟悉的路,熟悉的桥……

    经过鳌头矶,穿过天桥街市,再经凤凰岭,过大宁寺,来到了狮子桥。

    “吁……”转过街角后车夫一紧缰绳,高大的骡子喷着响鼻儿,蹄声渐缓,逐渐慢了下来。

    掀开车厢帘,向前看去,那几株郁郁葱葱的大槐树旁正是自己家。

    在外纵有千般好,心头最美是吾乡,终于要到家了,张籍心中如是道。

第三百二十二章 解元里、探花巷() 
    

    夏日炎炎,蝉鸣蛙声一片,不过在这狮子桥旁的小巷中有几株古老粗壮的大槐树,树荫遮天蔽日,只有些碎片般的阳光洒落,故而并不显得那么炎热难耐。

    “公子在哪儿停?到了知会小的一声就行。”

    那骡车拐过街角还未到达张籍的宅院前,车夫说完不禁又有些羡慕的道:“公子住在这解元里,探花巷中真的是好福气。”

    “什么解元里探花巷的?这里不就是狮子坊里的狮子巷么?什么时候改名了?”张成莫名其妙的道。

    “你这是出门在外好久没回来了吧,咱临清城今年可大大的出了把风头,去岁咱城中的张解元可是中了今科探花……啧啧……知道啥是探花吗?那是全天下读书人里面的第三名,是能在金銮殿上和皇帝老爷说话的,那是天上的星宿下凡……”

    都说后世出租车司机出名的能侃,在这大明朝的骡车车夫也是能说会道,各种趣闻野史如数家珍,给夸张数倍讲出来,让乘客听得津津有味。

    “公子,到了么?前面可就是探花府第了。”刚才在路上车辆很多,车夫专注于驾车故而没怎么说话,这会儿打开了话匣子就说个不停。

    看来毛知州等人的庆祝仪式举办的很是隆重啊,这城中之人都知道自己中了探花。

    “就在前面那棵大槐树处停下就行。”张籍微微一笑道。

    “好嘞,公子。”车夫高声答话后就要勒住缰绳停车,不过随即他就惊讶的道,“公子,公子,这里可是探花府第,确定是这棵大槐树吗?”

    “就是这儿!”

    “公子是探花老爷的亲戚啊!”

    “什么亲戚,我家公子就是今科探花!”张成得意洋洋的说完见到车夫惊讶的忘了停车不由得又道,“停车、停车,再走就过了。”

    “啊,探、探花老爷好,小的这就停,小的见过探花老爷!”那车夫这时才缓过神来不住的道。

    张籍下了骡车,那车夫殷勤的给主仆两人搬下了行李等物,一个劲的点头哈腰,一口一个探花老爷的叫着。

    “张成,把车钱结了。”张籍吩咐道。

    张成闻言取出铜板就要付钱,却听那车夫连连摇头摆手道:“使不得,使不得,不用付钱,真的不用,怎么能收探花老爷的钱呢,能给老爷驾车是小的的福分……”

    张成和车夫左右推辞一番,眼看车夫就要上骡车走人,张籍向张成使了个眼色后又向车夫道:“如此那就有劳你跑这一趟了。”

    “老爷言重了。”那车夫说着到了声别便上了骡车向外驶去。于此同时,张成趁着车夫和张籍说话不注意的时候,将一个小包放在了车把式的前面的布兜内,里面有二十个铜板,付这车资是绰绰有余了。

    乡亲们如此抬爱自己,张籍心中自然是颇为高兴感动的,但是他们做些小生意终日奔波生活也是不易,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上当然不能让乡亲们吃亏。

    给骡车结账之后,阔别两个月之久的家门就在眼前,张籍站在家门口,这才注意到不远处的巷口不知何时给立上了一个石制牌坊,上书探花巷三个大字。

    而自己的家的大门也变了,由原来的普通木门给换成了带门楼有石阶的朱红大门,门楣上挂着一块匾上书“探花府第”四字,门口还有石狮子等物,墙边刻着“临清州制”等字样,看来这些都是出自毛知州的手笔。

    “谁在外面?”张成刚要去敲门,上了台阶就听到院内有人说话,这是刘妈的声音。

    “刘妈,开门,是我,咱老爷回来了。”张成大声道。

    “啊,老爷回来了?”门内一阵急促的脚步走来,开门的正是刘妈。见到张籍等人,她又是向后面喊了一嗓子,“来几个人搬行李,咱老爷回来了!”

    张籍边向院门走去,边对身边的张成嘱咐道:“张成你看着点,所有的东西都慢点搬,特别要小心那几个牌匾,这可都是陛下御赐之物。”

    边说着话,边走的前院,张籍还未进屋,就见张父张母杜十娘和妹妹等人都迎了过来。

    “爹、娘,孩儿回来了。”见到父母两人,张籍心神激动躬身下拜道。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快起来,快起来。”张母看着自己离家两个多月的大儿子,眼中噙着泪花,将张籍扶起抱住又道,“我的儿有出息了啊!”

    在张母身后,张父也很是激动,小妹则是高兴,杜十娘的一双美眸似亦有泪光闪过。

    “别再院里站着了,都到屋里去,我已经让人去书坊叫二郎了。”张父出声说道,于是众人依言都来到了厅中坐下。

    张父张母坐在堂前,张籍左侧,杜十娘揽着小妹坐在右侧,张籍向家人说着在京城中的见闻,不多时二弟张卫也回到了家,见到大哥张卫也是高兴不已,有自己的探花大哥张籍可是他最为自豪的事情呢。

    “爹娘,孩儿现在于京城翰林院当职。”张籍说起了自己在京中的一些近况。

    “翰林院是个什么地方?你在那做个什么官?”张父的问话很朴实直接就问张籍给分了个什么官,时下乡人们知道县衙府衙,也听说过六部,但是对这翰林院就知之甚少了。

    “呃,翰林院就是修史,修书的地方,也给天子起草诏令。孩儿在那做的是编修一职。”张籍也不好说明翰林院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总不能说是那是个出大学士、宰相的地方吧,那样好像有些自吹自擂。

    “编修?给朝廷编书、修书?这第三名探花和你二弟做的活一样?戏文里不都是说中了进士都能去当县太爷么?”

    张父对翰林院编修一职如此理解道,在他的心中,翰林院编修只是个如张卫书坊一般修书编书的职位,还不如那七品县令,想到此他不禁有些纠结和不解。

    “呃……”

    见到张父用七品县令来和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