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小学教师在大明 >

第144章

小学教师在大明-第144章

小说: 小学教师在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见张籍写的是一个“媺”i字,杜夫人写的是“杜媺”二字!

    杜郎中夫妇见此大喜,这些关键问题都对上了,眼前这名少年公子的妻子定然就是自己弟弟的遗孤无疑了。

    到这儿张籍也已然是对杜郎中夫妇的话信了许多,因为杜十娘的闺名可没几个人知道。

    杜夫人欣喜过后,不待张籍说话便又取出两封书信递给他。

    张籍接过一看,上面是女子的笔迹,第一封言道自己产女取名杜媺;第二封言道将自己编织络子的技艺教给女儿杜媺,女儿小小年纪便如同她一般心灵手巧。

    看信件落款的时间,第一封是隆庆三年,那正是杜十娘的生辰之年,第二封是万历三年,两封信相隔六载。

    张籍见信后越发的深信不疑,开口说道:“杜大人,晚辈……”

    “还叫什么大人,叫伯父!”杜郎中前段时间刚刚被拔擢入京为官,今日又遇到了弟弟遗孤,而且知道弟弟的女儿已经成亲,眼前的这个少年看上去也是一表人才,能去首饰铺买那么多金银首饰,家境想来也是不错,弟弟之女应是不会受委屈。

    此刻他越看张籍越是觉得满意,心下十分高兴,听得张籍还在叫大人,不由得让他改了称呼。张籍执拗不过,只得口称伯父。

    “贤侄家在何处,可曾进学,在京城所为何事?”认完了亲,杜郎中兴致极好,但是弟弟之女不在面前,故而问起了张籍的情况。杜郎中刚到京城,还不知道张籍就是今科的探花,故而有此一问。

    “回伯父,晚辈家在临清州,已经进学,这次来京师是来赴考……”

    “奥,贤侄年岁几何?是监生入试还是……举人?”杜郎中听得张籍小小年纪竟是进京赶考的,不由得问道。

    “晚辈今岁一十有六,是举人赴考。”张籍话刚说完,就见杜郎中面露喜色起身连说三个好字。

    “好、好、好!贤侄学问竟如此精深。”

    忽的他又想起如今早已放榜,不禁又急切的问道,“贤侄会试第几?可榜上有名?唔……今次不中也无妨,贤侄年纪还小,多磨练几载也可,不如我给贤侄介绍一名先生,怎样?”

    杜郎中想起刚才张籍自报名号的时候并未说今次的考试情况,以为他考得不好,故而又有后面不中也可和介绍先生这话,他是觉得自己失言了,想要照顾自己这个意外得到的侄女夫婿的面子。

    “呃……杜伯父,晚辈今科会试第五、金殿传胪第三……”张籍知道杜郎中误会了,有些腼腆的低声说道,他很是不想给杜十娘的大伯留下个少年得志骄躁的印象。

    “什么?!第五、第三?”杜郎中闻言一惊又站起身来。

    “那莫不是今科的探花?”杜夫人见到自己夫君失态拉了他一把对张籍说道。

    “回伯母,邀天之幸,晚辈得了今科探花,现在翰林院任编修一职,这次在隆昌阁买首饰是为了给家人带些礼物……”张籍这次一番话把自己的情况简单的说了一番。

    “好、好、好!”杜郎中又是三个好字出口,这一段时间的惊喜可是太多了,今天不仅找到了弟弟之女而且自家侄女的夫婿竟还是今科探花郎,亏得自己刚才还想给他介绍个先生呐,那先生是自己的同年也才不过是三甲进士。

    “贤侄,今天就不要走了,晚上在府中吃饭,我等好生说说话。”杜郎中和杜夫人热情的说道。

    张籍推辞不得,也想知道一些杜十娘家中的情况,于是也就留在了杜府吃饭。

    席间,杜夫人也问起了侄女杜十娘的状况,在得知她七岁时就被人贩子拐卖入青楼之后不禁为侄女悲苦的命运红了眼角,杜郎中也是愤恨不已。后来张籍说道了两人相遇的过程,以及让杜十娘拜希伊先生为义父两人最终成亲的事情,杜郎中夫妇这才心情稍好些。

    杜郎中身负皇命进京出任工部郎中,最近就要投入到太后殿阁的修缮工作中,是没有办法离开京城去看望侄女的,故而深以为憾,一直嘱咐张籍这次归乡假期之后要把杜十娘带到京中,以求亲人团聚,张籍也正有此意,故而答应了下来。

    最后在晚宴结束,张籍离开之前,杜夫人给张籍备了好些礼物足足有一口大箱子,内中衣物首饰等不少,说是给侄女杜十娘的。

    回到会馆中,李成和郑泰两人见到张籍带了一口大箱子回来,李成不禁开了几句玩笑道:“翰林院的待遇果然是好,返乡假期还要发一箱子东西么?”

    张籍简单的解释了几句,李成闻听是张籍内子寻到了亲戚,于是收起了玩笑话,正经的向他祝贺起来。

    三人在房间内说了会儿话,也定下了明日的行程,期间又说起这次的假期时间,郑泰和李成两人都是五十天天,比张籍的两个月足足少了十日,李成见此又是羡慕了一阵。要知道今后这种探亲长假的机会可是极其难得,平时只有旬休也就是十天一次的休沐假。

    又去找了会馆的李主事,南下的船只是拜托他给找的商船,李主事办事很是尽心,据说找的船很大,环境也很好。

    三人各自回房收拾了一番行礼,一切妥当之后,临睡前张籍才想起来,今天因着遇到杜郎中夫妇,忘了去看看京城书坊的情况,如今为时已晚,只能再次回京的时候再去考察了。

    这一天差不多奔波了半个京城,张籍但觉很是疲累,吩咐了张成明天一早不要忘了行李等物后便合衣躺在床上沉沉睡去。

    不管怎么说在京城的日子告一段落,明天就要返乡,终于可以见到家人了。

第三百一十七章 登船返乡() 
    大明万历十一年,四月二十八日,遥远的天际还是灰蒙蒙,有几颗最后的晨星正凝视着,犹如几只恋恋不舍的眼睛。夏日京城的黎明在一阵渺远的鸡啼声中到来。

    张籍和张成一大早就醒了过来准备出发,大明的行商们南北奔波,向来是起早贪黑,李主事找来的船只今次天明之后才出发,已经是顾及了三位进士老爷。

    简单的用过了早饭,张成和几个伙计把三人的行李装上了马车,张籍、李成、郑泰向李主事道了声谢,自从入京之后就住在了临清会馆,承受李主事的照顾良多,道谢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三人本不想再麻烦李主事相送,但是他只道今次送三位进士老爷乃是从未有之幸事,故而坚持要去,张籍等人无法只得答应。

    张籍几人上了马车,李主事也搭乘一辆,两辆马车前行蹄声嗒嗒,车轮碌碌,一路向东,经大明门,过长安街,马车穿过朝阳门来到城外不远处的一处亭子旁,李主事跟在身后的马车也同时停下。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再次互相拜别后,张籍等人所乘的马车再次启动,依旧是向东往通州方向行去。

    回首望着渐渐远去沐浴在熹微晨光中雄伟的北京城,张籍三人皆是感慨良多,从进京赴考那一刻至今近两个月的时间,人生角色变换命运起伏,好似经历几年之久。彼时数千人赴京,如今离开之人失意者众,得意者鲜,而张籍三人正属于那鲜有的得意者之列。

    马车在官道上拐了个弯之后,三人再也看不到了北京城,也从慨叹之情中收拾起心神,不多时又想起即将回到的故乡,许久未见的家人,几人的精神又振奋起来。

    太史公项羽本纪有云: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如今他们正是要衣锦还乡!

    一个多时辰后,马车来到通州码头,张籍三人就要在此处转乘商船沿运河南下。

    那商船的船主也是临清州人,那日张籍高中探花前来祝贺的人中也有他,这时船主正在码头车马停歇处的茶棚边上搬了个马扎坐着,一边张望着来来往往的轿子、车辆,一边喝着大碗茶等候张籍三人。

    虽然船主看着天色大亮早就误了开船时间,不免有些焦急,但他还是耐心的在等,相较于损失的这点时间,载上张籍几位新科进士老爷所免的过路费和税不知凡几,更何况,和同是乡人的进士老爷拉上关系,万一今后有事相求也能有些脸面登上门去稍稍开个口不是。

    认真说起来,这个送三人返乡的差事还是他去李主事那求来的,李主事和他也算是沾亲带故,也就应了下来。

    就在船主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啪啪响的时候,忽的一辆马车在不远处停下,船主连忙一看,上面挂着的正是临清会馆的旗号,而从马车上下来的几人正是张籍、李成和郑泰。

    当下他心中一喜便满脸堆着笑迎了过去。

    “三位老爷好,小的姓李,听会馆李主事招呼前来迎老爷们返乡。”

    张籍闻声点头道:“你是就那个船主李老三么?”

    “对对对,小的就是李老三。”船主李老三点头哈腰道。

    “那还烦请船主差人给搬下行李。”张籍又道。

    “探花老爷这就折杀小人了,有事您直管吩咐就行,那需要一个请字,老爷们稍等,小的去去就来。”李老三边说着边一路小跑去船上叫人了。

    不多时李老三身后跟着四五个船工便来到张籍等人跟前,从马车上卸下行李,或一人扛一个包袱,或两个人抬一个木箱,张成也过去帮衬。张籍向送三人来的会馆车夫道了个别后,一行人便来到了李老三的船旁。

    李主事找的果然是一艘大船,张籍等人站在码头边一看心中不禁赞道。这艘船船身长约十丈、宽两丈半、吃水线颇深,想来船舱中装满货物。

    船上有一层船屋,两处风帆,船工等人住在船舱内,船上屋子往日里由船主李老三或者贵客居住,现在自然分给了张籍几个人。

    李老三的商船本就是只等着张籍几人,早就准备好出发,这不在张籍安顿好后,他高喊一声:“解桩!开船!”

    随后船工解开船头绳索,风帆扬起,大船缓缓而动。

    运河在通州段极是繁华,宽阔的河面上往来舟楫不断,听李老三讲到这还不是漕船解运之时,有一次他跑船至通州送货,没计算好时间,正赶上解运那天,当时这河面上一艘接连一艘全是十八丈长的漕船,密密麻麻,收尾相连,像他这般的商船根本无法靠岸,连续在船上等了半个多月才得以停靠码头。

    三人闻言不由得像想起那运河上千帆竞泊的画面,定然是极为震撼壮观。

    运河行船极是平稳,张籍几人在船舷处一边欣赏着运河沿岸风光一边聊着天。

    “此次休沐长假过后,吾等返乡将私事处置完毕,家小安排妥当,就要听封入职了啊。”李成看着繁忙,极具烟火气的运河说道。

    “不错,今后可就再也没有这样的探亲之期了。”张籍也道。

    “今后张兄可就要住在京城之中了,居于这天子脚下,首善之地何其幸哉!”李成又有些羡慕的说道。

    “子高兄,只看到了天子脚下首先之地,可曾想过白乐天曾有言长安居大不易,如今京城之居亦是不易啊。”张籍看着河面又道,“这次返乡归来后,我欲将家人接至京城居住,会馆已经照拂我等良多,当不可再去叨扰;因有着家人,翰林院中也不可栖身,只能买个房子或者是寻个房子租住。可京城之中,无论是买还是租,其所靡费不少,而咱们这俸禄可真不多,哪像子高和英之分到地方上立时便有官署居所。”

    “的确。”郑泰闻言应道,他也是农家子出身,这些日子在京城中也知道京城物价确是昂贵。

    聊着聊着三人今晨起的早,有一路颠簸几十里从京城来到通州坐船,初时的兴奋过后此时不免有些困乏,于是也不再多聊便各自回舱休息去了。

第三百一十八章 拙劣的碰瓷() 
    运河行船,少有风浪,船速并不快,相对于元蒙时的海运而言胜在安全,输在运力。【本章节首发、爱、有、声、爰亲⊥�罚╓哪仙媳毕拢��T耸室舜笞诨跷锏脑耸洹?

    无论此生还是后世,人们皆道大明乃是天子戍边守国门,朝廷的中枢和军力大多集中在顺天府所在的京师以及更北面的九边,而所有物资几乎全部来自南方,故而时人称军国之需,皆仰给东南。也因此为了保障京杭大运河的通畅,朝廷上设漕运总督,主持军、民粮船押运,以及疏通河道之事。

    每年都有近四百万石的漕粮,以及东南方的税收财货都通过这条运河,由十几万运军从每年三月至十月,用九千多艘漕船由南至北运抵京师。所以说京杭大运河是大明朝的生命线也不为过。

    对于运河张籍有种莫名的感情,两世皆生于临清州这成也运河,败也运河,与大河兴衰息息相关的城市,在后世之中他曾看多很多关于漕运利弊的文章,乡试和会试之中也写过两篇关于此的策论文,如今也已经是第二次在大明漕运鼎盛之期行与运河之上,对于漕运、对于运河张籍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心中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运河漕运发展至今固然有种种缺点,若是在永乐刚刚迁都北京时或许还能调整纠正,但是如今已经成了气候,两岸数千里有近百万人家与船工靠此过活,无数错综复杂的利益都纠结于此,套用后世国党常公的一句话,反运河漕运则亡己身,不反则亡大明。

    也即是运河之事已经成为了大明身上的个病灶,若不管听之任之还能撑上一阵,若是狠下新来整治动个大手术,没准就要一命呜呼,堪称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几天在船舱中感到憋闷之时张籍就出来沿着大船绕一圈散散步,看着周围往来不断的船只以及各个码头上装卸货物的船工水手,张籍想到了许多。

    时值万历十一年,经过张居正一系列客观上利大于弊的改革,国库充盈,表面上的繁花似锦掩盖住了华丽之下的千疮百孔,谁有魄力也有能力来为大明这个重病之人来上一场高明、精准、出神入化的手术呢。

    京杭大运河按照河水流向分为好几段,由京城到临清州的河水缓缓自南向北流,张籍三人所乘船只虽然顺风但船载货甚多也只能缓缓逆流南下。

    张籍在船舷透气有一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