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重铸山河 >

第295章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295章

小说: 大宋之重铸山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伴自由由婶母抚养长大,宫娥是御赐服侍老太君的。”

    内侍似乎看出了下面人的龌龊想法,冷哼道:“若是检查,你们自己上来瞧便是,不过有言在先。

    在到达蓝家老宅之前,船上女子依旧是宫娥,冲撞宫妇你们自己掂量。”

    宫女理论上只属于皇帝,谁要是敢打主意,那是找死。即便是冒犯冲撞,那也后果严重。

    何况这是蓝圭的船只,登船检查岂非狠狠打了蓝大伴的脸,还想不想混了?

    说蓝圭窝藏钦犯,他们是一万个不相信,谁都知道蓝大伴是官家的亲信。

    兵卒都不是傻子,自然主动放行了。

    运河衙门的人还很主动地为之开路,礼送进入汴水河道。

    直到巡查的兵丁都远去,适才趾高气扬的内侍才进入船舱,躬身道:“长公主,没事了。”

    “好,辛苦,去休息吧!”

    “是!”

    柔福帝姬和宋五娘对望一眼,看着怀中熟睡的三个孩子,都长松了一口气,然后是满脸的怜爱与心疼。

    适才是关键时刻,为了避免孩童无意间节外生枝,只得在茶水里添加了少量安神药,让三个孩子睡着。

    如今总算是成功过境,一路顶着蓝圭的旗号,大摇大摆地北上汴梁,然后前往洛阳。

    一想到要不了多久,就可以与丈夫团聚,两个女人便经不住眼眶微红。

    柔福帝姬更不会想到,当此之时,他的父亲乘船的船只正乘风破浪,从高丽驶向大宋登州海港

第六五八章虚则实之() 
登州。

    大宋北方主要的港口城市,曾经去往辽国、女真、高丽和东瀛的船只都从这里出发。

    昔年宋金海上之盟,使者便是由此来往于辽东半岛。

    金国控制齐鲁之地后,登州的作用并未受到影响,反而日渐重要了。

    辽东的各种货物向南运送,通过水路无疑是最为方便的,而金军在中原各地的抢掠也可以运送到登州,直接水路过海,沿着辽河溯流而上,直接到达辽阳府。

    不过随着绍兴和议的签订,登州府再度回到了大宋的怀抱里。

    中原王朝逐渐恢复兴盛,海贸自然也重新兴盛起来,尤其是高丽和东瀛的商人,不必再南下扬州和明州,距离更近,更为方便。

    是以不过短短几个月,出入登州府的高丽商人一批接着一批。

    大宋是不禁海贸的时代,又有充足的税银可以收,登州地方官府自然乐见其成。

    是以,当又一艘高丽商船靠岸之后,商队很快便进了城。

    交足了税款,并且打点好有司官吏之后,得知商队是前往东京汴梁,登州地方官府立即开出了穿州过府所需要的路引文书。

    于是乎,这支高丽商队便大摇大摆地从登州出发,一路经过济南府,沿着黄河向西而去,目标正是东京,却也可以说是洛阳。

    伪装成账房先生的赵佶坐在车上,透着车窗的缝隙,看到窗外的景色,经不住潸然泪下。

    这是大宋!

    这是故土!

    这是他昔日统治的天下。

    阔别十载,终于回来了,回家了。

    从皇帝到阶下囚,再到今日恢复自由,返回故土,这种感受是旁人绝对体会不到的。

    一时间,赵佶的心情相当复杂。

    东京,昔日的都城,能再看一眼吗?

    赵佶很想,却又害怕,毕竟当初若非自己,何至于有靖康的惨祸。

    虽说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儿子赵桓,可赵佶也知道,那纯粹是自己骗自己,真正让大宋险些亡国的罪人是自己。

    当初将锅甩给了儿子,但如今

    内心却惶惶不安,难以饶恕自己,能够再度回到中原故土,强烈的赎罪感开始在心中萌生。

    应该做点什么才行

    可是这一切似乎都由不得自己,东京进不去,要回的是洛阳。

    素未谋面的女婿徐还在那里等着自己,他会怎样对待自己呢?

    到底当了几十年的皇帝,赵佶不傻,隐约能够想到一些,但隐隐又有所期待

    赵佶的一举一动,宇文师瑗全都看在眼里。

    上皇的心情,他理解,但是不同情。

    在北地生活了几年之后,宇文师瑗清楚看到了被俘虏的大宋皇族过着怎样的生活,北去的路上,他也看到过中原满目疮痍的景象。

    而这些,都是因为二位皇帝昏庸造成的。

    咎由自取,有什么好同情的?

    岳飞说什么迎回二圣,可是究竟想过迎他们回来做什么吗?

    当他们继续高高在上当皇帝,继续胡闹,坑害天下吗?

    岳飞根本没想到,其他人也只是随声附和,不过是为了在形式上表现所谓的忠义罢了。

    虚伪!

    好在高阳郡王看清了,也有具体的办法。

    若非如此,父亲也不会拼上全家性命,去帮助他。

    帮助赵佶逃走,对于父亲而言或许是报当年赐名与知遇之恩,但对于宇文师瑗叔侄而言,他们更多是为了投效洛阳的高阳郡王。

    只有在那里,父亲和家人的牺牲才有意义,他们叔侄所承载的宇文家的希望,大宋和天下才有未来。

    所以,一路之上,宇文师瑗与高阳王府接应之人合作密切,诚心诚意。

    太上皇在北地的一些事情,以及途中流露出来的情绪,以及无心之言全都一字不差地被他记录下来,然后秘密呈递到了洛阳王府之中。

    现在,最重要的便是护送太上皇安全抵达洛阳。

    可是随着一路前行,局面好像有所变化,路上的盘查越来越严格,即便有高丽商队的身份,也显得有些危险。

    尤其是东京到洛阳这段路,恐怕是难上加难,宇文师瑗不免有些担心,故而派人通知洛阳王府。

    他相信,高阳郡王一定有应对之策。

    “王爷,上皇已经到了定陶附近,宇文师瑗来信称盘查日渐紧密,恐怕”

    “明白了,想来是临安想要途中截获,加派了人手。”

    徐还想了想:“既然如此,要不我们声东击西如何?”

    “倒是可以,不过也不要着急,做的太明显反而找人怀疑,左右暗中小心护送,等上皇到了东京附近,再做应对。”

    “也好,不过务必要保证稳妥。”

    徐还道:“晋北那边,早已做好安排,随时去信让他们行动,尽量把临安和金贼的注意力都吸引过去。”

    “是!”

    司马靖知道,种洌早就做好准备,届时会对外宣布太上皇绕道契丹故地南下,已经进入河东地界。

    大宋军民将会大张旗鼓前去隆重迎接,从而误导天下。

    “王爷,所谓虚虚实实,单纯一条或许不足以让人相信,不妨再行一计。”

    “哦?先生有何见教?”徐还饶有兴趣地问道。

    “祭陵!”

    司马靖缓缓吐出两个字,轻声道:“现如今黄河以南已经光复,巩义的皇陵自然也该修整祭祀。

    于临安而言,皇陵遥不可及,但对于王爷而言,却近在咫尺。不若趁此机会,带着大军前去皇陵祭祀。

    如此名正言顺的忠孝大事,于王爷的名声和地位都大有好处,若是上皇恰好归来,首先出现在皇陵,自是更好。

    若长公主与两位公子及时返回,也能赶到,则是最好不过。”

    “但愿吧!”

    徐还当然明白其中利害,皇陵祭祀,对于讲究孝道、礼法和血脉传承的华夏而言,意义重大,可以大做文章。

    “如此,王爷便可以护陵为名,调遣兵马向东,稍微逼近东京。如此既可以给临安施压,二来,若上皇归途中有任何意外,可以立即前去驰援接应。

    所谓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正好一举两得。”

第六五九章汴梁汇() 
绍兴七年已经进入尾声。

    许多百姓之家已经开始准备年终岁尾的祭礼,扫墓祭奠,告慰先祖,这是一年的大事。

    运河上连绵不断向北返回的官船就是最好的明证,南迁的士大夫们,心里始终惦记着北地的祖宗祠堂,先人墓葬。

    前几年中原沦陷,无可奈何,如今好不容易光复,自然要抓紧时间,早尽孝心。

    朝廷也不例外,讲究孝道了礼法的年代里,祭祀的意义十分重大。

    否则三省六部里也不会专门设置一个礼部,历朝历代的朝堂上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与“礼”有关的争论。

    临安确实已经在准备祭礼,西湖边就有临时修建的宗庙供奉大宋历代先帝御容和神位。

    东京虽然已经光复,太庙据说也已经开始整修,但皇帝没有丝毫还都的意思,所以朝廷的祭礼依旧在临安。

    礼部和宗正寺自然也考虑到了皇陵祭祀,派出了一位太祖子孙代国公北上祭扫,整修皇陵殿堂。

    然而代国公还在路上,洛阳便传来消息,高阳郡王在两万大军的护送下,向东开拔。

    一度东京乃至临安都十分紧张,以为徐还也动兵开战,顿时如临大敌。

    谁知大军走到巩义永安便停了下来,驻步不前,驻扎在了永安大宋皇陵附近。

    随即各种工匠进驻,运送建材石料,开始整修皇陵,高阳王府对外宣称,元日要隆重祭祀大宋历代先祖。

    祭祖没有错,谒陵也没有错。

    但从礼法上来说,祭祀天地皇陵的第一人选是皇帝。

    若皇帝不能前往,则往往由皇子,或者近支宗亲,比如皇帝的兄弟代为祭祀。

    徐还是郡王,而且不姓赵,严格来说并非宗亲,也没有得到皇帝的准许与委派,但是他要谒陵祭祖。

    此举明显有些越俎代庖,有些僭越。

    如此敏感的时候,徐还如此行事,不是授人以柄吗?

    临安有些秦桧系的官员见此情景,不免生出媚上之意,上疏弹劾徐还。

    当然,如此局势下,任何的谈何都毫无作用,不过纯属自说自话罢了。难道朝廷还能下诏书申饬不成?

    即便下了诏书,又能如何?高阳王府完全可以不理会,到时候损失的完全是朝廷本就岌岌可危的权威。

    当然了,或许能够唤起一些舆论上的支持,指责徐还不遵礼法,不尊君王。

    然而真正的明白人不会这样稀里糊涂,草率莽撞,他们都想到了一件事,或者说想到了一个人——太上皇。

    高阳王府传出讯息,太上皇已经从金国南归,不日就会南归临安。

    朝廷虽然没有公开承认,但也没有明着否认。

    那么,就算是默认了。

    可惜许久以来,没有丝毫迹象显示太上皇已经到了临安附近,反倒是

    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太上皇倒是极有可能会去洛阳。

    尤其是高往王府突然谒陵,如此反常,焉知届时主祭之人会不会是上皇赵佶。

    如果是这样,那就是名正言顺,就连当朝皇帝赵构也不敢说个不字。

    只是如此一来,这天下会是什么格局呢?

    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但如今

    许多人都意识到,大宋天下恐怕是要风云突变了。

    至于结果,没人知道,也不敢设想,但有一个问题却不得不面对。

    该站在哪一边呢?

    徐还在皇陵的举动,自然而然引起了临安朝廷的注意。

    赵构与秦桧自然焦急万分,这个时候最好的解决方式便是拦截太上皇赵佶。

    可是各处交通要道,洛阳周边明里暗里已经布置了不少人,却始终没有消息,不免让人忧心忡忡。

    难道人已经到洛阳了?

    按照时间推算应该不至于,但至少有极大可能已经“安全”了。

    否则徐还不会如此大张旗鼓,不敢如此嚣张

    心里正这样想,北方便有消息传来。

    太原府守将种洌北上忻州,隆重迎驾。

    太上皇已经街道契丹故地,南归故国,如今即将进入河东地界。

    消息一出,顿时一片震惊,亦是一片哗然。

    太上皇真的归来了。

    有人欢喜,自然也有人忧虑。

    金国与临安此时算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也不愿意赵佶就此回国,兀术致信要求拦截。粘罕虽然与之不睦,却也知事情严重性,主动予以配合。

    金国驻扎在大同府的兵马奉命出动,但随后云内州的契丹人,以及河东的宋军便大举北上,刀剑相向,针锋相对。

    如此情势下,战事一触即发。

    好不容易才签订停战协议,金国自然不敢轻易撕破,只好无奈撤军,眼睁睁地看着宋军山呼万岁,将一个花甲老人迎上銮驾。

    然后彩旗飘飘,簇拥着一路敲锣打鼓南下。

    这个结果,顿时让临安上下压力山大,忻州到洛阳,全都是徐还的地界,想明着把人接出来完全没有可能。

    那么,似乎只有一个选择。

    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太上皇到达洛阳,这是临安的底线,也是给暗中潜伏者们的命令。

    于是乎,沿着汾水一路向南,河东地面上,杀机四伏。

    至于事后背锅之人,他们也早有人选。

    而此时,已经到了汴梁郊外的赵佶连连打了好几个喷嚏。

    有人格外惦记,却也是连日旅途劳顿,加之入冬时节,不免染了风寒。到底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在五国城受了十年苦,身体早已不如当年。

    宇文师瑗不免有些紧张,唯恐赵佶有个三张两短,无论如何在回到洛阳之前不能有所闪失。

    加之东京附近的盘查相对紧密,带着一个年迈患病的老头着急赶路,不合常理,很容易被人怀疑。

    故而不得不暂作停留,让赵佶稍作休息,并且在城中抓药,调理身体,再做打算。

    而此时,柔福帝姬和宋五娘乘坐的座船到了应天府之后便靠岸了。

    入冬之后,运河水浅,而且开始结冰,只能换陆路前行,此时也刚好临近东京汴梁城。

    谁来也巧,赵构派出前来祭扫皇陵的宗室皇亲代国公也恰好东京汴梁,好似赵宋皇家要认亲聚会一般

第六六〇章行刺太上皇() 
田师中是张俊的部下,也算是半个儿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