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重铸山河 >

第267章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267章

小说: 大宋之重铸山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他接到临安先后传来的消息时间,刚过了金州,正在前去襄阳的路上。

    柔福帝姬出面,赶走了罗汝楫,虞允文作证,表明高阳王府态度,但岳飞仍旧被判了莫须有的谋逆之罪。

    赵构和秦桧是完全不把自己放在眼里?还是担心出什么差错?压根不给自己前往襄阳的机会“调查”机会。

    这个局面,让徐还有些无奈。

    难道终究晚了一步,台面上的招数终究全无用处?虽说在临安准备了后手,但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不会轻易动用。

    而且,按照目前这个趋势,徐还不免有些担忧,即便用强也未必

    “王爷,为今之计,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司马靖劝慰道:“容老夫说句实话,救下岳将军自然十全十美,若是不能局面对王爷而言倒不算坏事。”

    “我明白,赵构和秦桧都以为我不敢和他们明着翻脸,但这次如果鹏举兄有个什么三长两短,我绝不客气。“

    徐还显然是被激怒了,赵构和秦桧认为只要先行确定岳飞案的兴致,碍于君臣之别,徐还即便有心公布所谓的襄阳真相,或者帮助岳飞,也无可奈何。

    因为那样意味着挑战皇帝和朝廷的权威,属于不臣之举,除非徐还要立即与朝廷彻底翻脸,否则绝非明智之举,是摆明了要让徐还骑虎难下。

    但徐还却已经打定主意,既出潼关,一战不可避免,只不过迟早的问题。岳飞一案让人忍无可忍,某种程度上也是个绝好的机会。

    司马靖更是心如明镜,悠悠道:“王爷,尽快赶去襄阳,无论事态如何,都能占据先机。”

    “本王最为担心的是张宪和岳云一时不冷静,做出什么不当之举,可就功亏一篑了。至于旁的,顺其自然。”

    徐还当然知道司马靖的意思,以高阳王府目前的作为,显然是有恩于岳家。而此时年轻的岳云多半六神无主,张宪恐怕也惶恐不安,岳家军也算是群龙无首。

    此时出现,以徐还的威望和恩泽,想要张宪和岳云归附,岳家军归心,并非什么难事。那样一来,徐还就等若掌控大宋半数的兵马,还都是精锐。

    届时关洛襄汉之地尽数在手,顺势东出,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徒手可得,当真是半壁江山在手,和赵构分庭抗礼又有何难?

    司马靖忧心忡忡道:“王爷,需得地方金贼和临安联手,毕竟王爷现在是他们共同的敌人。”

    “本王明白,但他们只有一次机会,一旦一击不中,金国人就会学乖。毕竟有坐山观虎斗的机会,他们岂能不明白?”

    徐还不客气道:“倘若他们一意孤行,非要和本王过不去,那就等于撕毁了所谓的和议,我们将毫无掣肘,想来金贼也不希望如此。”

    “王爷所言有理,此事可以在会宁府和幽州吹吹风。”

    “太阳若是能从北方出来,我们何须偷天换日”

    “王爷放心,此事已经在准备,进展不错。”

    徐还轻轻点头:“好,我们尽快赶路去襄阳吧,临安有柔福、裴元衍和彬甫在,无甚大碍,我真正担心的还是襄阳”

    襄阳,汉水中游要塞城池。

    得此地便可控制整个江汉地区,而江汉东连江左吴越之地,南控湘鄂,西接巴蜀,乃是无比重要的战略要地,得此一地便可席卷南方。

    这也是东汉三国,魏蜀吴三国为何激战争夺荆襄的缘故;也是蒙元灭宋,为何多年鏖战襄阳的缘由。

    之前被伪齐刘豫所控制,金国曾街道此处南下攻略荆湖,岳飞结束洞庭湖之战与徐还分别,率部沿汉水北上,最终收复。

    算是岳家军在京西、淮西作战的大本营,张宪曾是留守之将,在此处驻有本部兵马。这也是朱仙镇兵变,他们为何要撤退襄阳的缘由。

    来此之后算是稳住了阵脚,但处境却算不上多好,朝廷切断了他们的粮草供应,若非徐还授意从蜀中支援,恐怕难以为继。

    但岳云和张宪更为郁闷的是,因为他们的举动,“坐实”了岳飞的谋反之罪。尽管他们并未改弦更张,更未竖起反帜,并且一直向朝廷申诉,表明自己遇到危险,以及对朝廷始终未曾更改的忠诚。

    可是换来的是朝廷冷冰冰的对待,拒不接受,被指认为奸佞,更以此为借口将岳飞兄弟下狱。

    听到消息的时候岳云很着急,到底才十四五岁,还是个少年郎,哪里经历过这等风浪,面对过如此危局?

    好在身边有张宪相助,这才心神,也稳住了惶惶不安的岳家军军心。他们曾对审理抱有一线希望,认为朝廷不会糊涂到那个地步,何况还有消息传来,朝廷众多官员,江南士林,乃是福国长公主和高阳郡王都出面维护。

    可事情的结果却让人大为失望,他们才发现朝廷的腐朽与无耻程度,在各项利好的情况下,岳飞仍旧被定了谋逆之罪。

    岳云悲愤不已,岳家军上下也是义愤填膺。一想起父亲忠义无双,拼劲全力为朝廷尽忠征战,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心中便一阵阵悲凉。

    心中自小树立的忠诚不禁有些动摇,这等昏主奸臣当道的朝廷,还值得效忠吗?

    借此机会起兵营救父亲?

    岳云曾动过这个念头,但随后便打消了,留守襄阳让朝廷投鼠忌器可以,但真正起兵,只会坐实谋逆之名,让父亲清誉受损,而他们也将师出无名,也许朝廷正盼望着他举起反旗。

    更为糟糕的是,他们——投鼠忌器。

    毕竟岳飞和岳翻还在大理寺牢狱之中,唯一让岳云稍感欣慰的是,母亲、弟妹得到了柔福帝姬的庇护。

    可是随着形势恶化,谋逆之罪坐实,公主府还能继续庇护岳家妇孺吗?岳云不免对此忧心忡忡。

    

第五九六章少年强则华夏强() 
万俟楔出了公主府便直奔文澜书院,验证裴元衍所言是否确实,倘若属实便可直接拿人。若是谎言,那就只能另想办法了。

    公主府有抗旨之嫌,相信秦相公一定会抓住机会,善加利用的。

    万俟楔并没有蓝圭那种敏锐的一时,气势汹汹到了孤山之后,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堂堂身负圣命的御史被拒之门外,压根进不去。

    理由是书院有大儒讲坛,书生聚集听讲,闲杂人等,概不接待,请勿打扰,一句话便让万俟楔吃瘪了。

    万俟楔很生气,却又很无奈。

    文澜书院经过数年发展,已经成为天下第一书院,超过了皇家太学,乃是江南士林胜地,名仕聚集,才俊学子争相前来求学。

    书院里聚集了不少当世名家大儒,连皇帝见到都要礼敬,宰相都要执礼,一个小小的御史哪里敢冲撞。

    何况书院里不少学生都是当朝大员,或者勋贵子弟,背后的关系网更是盘根错节,背景非同小可。

    若是轻易闯入,明天就会有弹劾的奏疏呈上,被各种口诛笔伐,那可不是闹着玩的,闭门羹只能乖乖吃下。

    万俟楔当然不服气,还有些小愤怒,不禁怀疑是公主府有意为之,毕竟文澜书院是徐还一手推动建立。

    想要用这种方式庇护岳家妇孺?异想天开,欺人太甚,御史进不去,但钦差进得去。大不了等一等,今天进不去,那明天呢?

    出于对文澜书院“尊重”,既然有大儒论道,仕子听讲,强行打扰也不大合适。

    万俟楔就默默等着,一直等到论道结束,属下也取来了从政事堂转达而来的皇帝圣旨,可谓是师出有名,合情合理。

    这一遭,没有闭门羹。

    圣旨在手,奉诏行事,没有人敢于拒之门外,可当万俟楔带着大队人马进了文澜书院,才发现没有任何畏惧和惶恐神色,行人亦无惊讶神色。

    等待他们的是一群目光灼灼,义愤填膺,满含愤怒与鄙视目光的书生。

    从书院大门口开始,书生学子夹道而立,但万俟楔丝毫没有感觉到受欢迎,而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哪怕一言不发,鸦雀无声,但一道道目光犹如利剑,落在万俟楔身上,仿佛要刺穿他的身体和内心。

    当朝御史,在朝堂之上,面对天子和满朝文武可以侃侃而谈的人,若无其事的人,但一群书生的注视下,竟然有些不自在,渐渐的甚至开始后背冒汗,有些惶惶不安。

    万俟楔调整了一下急促的几乎,想要抬手擦汗,但最终放下了,只得硬着头皮向前走去,在山门之后的照壁前被人拦住了去路,一个少年,一袭青衫,孑然而立。

    然而单薄的身影却透着一股坚毅、傲然,尤其是在照壁上那一行大字的映衬下,越发显得伟岸高大。

    少年强则华夏强。

    文澜书院的校训,很简短,但铿锵有力。

    语句出自徐还之手,当然是借鉴著名的少年中国说,并且稍作改动。

    文澜书院与过往的任何书院都不同,自建立的那天起,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青少年人,让他们成为学业有成,志向远大的少年,作为将来国家的栋梁之才。

    在外人眼中,文澜书院名仕荟聚,大儒云集,是江南文化教育中心,本质上还是一座书院。

    但徐还有意植入了新的东西,新的学科,新的思维,新的模式,自小在此处受教的少年们接受到的思维与过去的书生俨然不同。

    大宋偃武修文时间太久了,文化璀璨,高度繁华,这没什么不好,北宋成为封建时代,最为璀璨繁华的阶段。

    但自从国朝初立,对外战事便一塌糊涂,频频遭到屈辱,契丹、西夏、金国轮番入侵。大宋因此满目疮痍,积贫积弱多年,尤其是靖康之变,二圣北狩,宗室被俘,河山破碎,只剩下半壁江山苟延残喘。

    璀璨繁华瞬间成为一片废墟,一片焦土之下,大宋是时候该醒醒了,也不得不醒醒。

    但南渡的士大夫们似乎没有这个意识,西湖歌舞几时休,错把杭州作汴州,这话不是空穴来风。

    赵构对武人的猜疑过犹不及,朝廷里一群尸位素餐,主张求和,偏安一隅的奸佞当道,真正干实事的大臣们受到排挤、陷害,朝廷乌烟瘴气,所谓北伐中兴压根无从谈起。

    徐还对此比任何人都清楚,整个南宋也就宋孝宗还有几分作为,但最终也无所成就,不了了之。至于后来的皇帝,那是一个不如一个,奸臣如同走马灯一般执掌朝廷,最终灭亡,崖山之后无中国,何其悲凉。

    故而徐还意识到,想要改变天下格局,除了抗金收复河山之外,改变观念,风气也十分重要。

    那些孔孟之道已经深入骨髓,夸夸其谈的老学究已经没救了,要想改变唯有从少年开始,从根上改变。

    少年强则华夏强。

    崇文尚武并重,从小改变他们的观念与格局,邀请诸多大儒名家前来,则是有百家争鸣之意。

    开拓少年们的视野,仁义礼智信方面的教育也不可缺少,好让他们将来报效国家。徐还有意弱化大宋的概念,强调华夏,在他们心中形成民族意识。

    几年下来,效果颇为不错,书院里的少年们很多都心怀天下,有报国之志,不是只想着入仕为官,或者研究学问。

    最重要的是这些学子都有一颗赤诚之心,虽然小小年纪,但已经懂得何为忠义,何为公正。

    岳飞之死是冤案,江南几乎人尽皆知,在书院某些现实的刻意传播下,书院里的学子义愤填膺,甚为愤慨。

    得知岳飞次子岳雷在此间就读,家人暂居文澜书院,前去探望者络绎不绝。今日讲坛之后,听闻有奸佞官差要来抓捕岳家家眷,学子们心中的怒火全都被点燃了。

    不过在不着痕迹的有序组织和引导下,学子们没有不理智的行为,而是很有秩序地站在书院门口“迎接”万俟楔为首的奸佞官差。

第五九七章书生的力量() 
少年一袭青衫,站在照壁之前,拦住了万俟楔的去路。

    “万俟御史留步。”

    早有心理准备的万俟楔仍不免心头一震,伴随着一个深呼吸,在照壁前停下脚步。

    “少年郎何事呼喊本官?”

    “御史前来书院所为之事。”

    “本官奉旨行事,少年郎意欲何为?”

    “问个清楚明白。”

    万俟楔自然不想过多纠缠,当即道:“案件清晰明了,朝廷已有定论。”

    少年书生紧追不舍:“然公论另有说法,定论似乎草率。”

    “朝廷自有法度,当以三司审理为判决。”

    “公道自在人心,当以真相事实为依据。”

    少年书生朗声道:“御史身为主审,难道不觉得真相尚未明朗,事实并不清晰吗?”

    “大案审理,有司自有章法,汝等将来学成,科举入仕自会知晓。”

    “若有司审案所谓章法是稀里糊涂,冤枉忠良,草菅人命,我等羞于知晓”

    “你”

    万俟楔本想客客气气,就此了事,不想得罪文澜书院,却不想书生咄咄逼人,摆明了故意找茬。

    自知理亏的万俟楔很清楚,继续纠缠下去,绝非好事,故而再无耐心。

    “少年郎不知天高地厚,口出狂言,该好好听先生教导,明圣贤之理。”

    万俟楔脸色一沉:“今日休要多言,阻挠本官奉旨办差。”

    “万俟御史如此急不可耐,是心里有鬼吗?”

    少年郎反问一句,朗声道:“文澜书院是讲理之处,若道理不明,万俟御史怕是要白跑一趟了。”

    “难不成尔不听圣旨,阻挠官差执法?”

    “枉法之举,蒙蔽圣听,全无公道,凭什么理直气壮?”

    少年郎大声道:“岳将军乃忠义之士,国之功臣,岳雷乃我等同窗,岳夫人自是我等伯母,岳小娘子乃我等幼妹

    我等读书,圣贤教导忠孝仁义,我等自当遵从,今日正要向万俟御史讨个说法,若无铁证如山,朗朗乾坤之下,万俟御史恐怕谁也带不走。”

    万俟楔急切道:“少年郎胆大包天,竟抗旨”

    可惜不等他说完,少年便高声打断:“万俟御史休要含血喷人,我等只问,朗朗乾坤,公道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