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重铸山河 >

第211章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211章

小说: 大宋之重铸山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张纸不是别的,正是他先前书写的奏疏,没有送去驿站,上呈皇帝和都督府,而是落在了郦琼手里。

    “这”

    看到书吏去而复返,唯唯诺诺的样子,吕祉后知后觉明白过来,悔不当初。

    太大意了。

    他忘了这名书吏原本就是淮西人,是刘光世府上的旧人,原以为只是个无关紧要的小小书吏,用之无妨。

    谁曾想此人竟然与郦琼有瓜葛,在最关键的时刻将他出卖了。

    人生在世,有些错误是绝对不能犯的,一旦犯了,注定一失足成千古恨,吕祉此刻便惶恐万分。

    “郦将军冷静,有话好好说。”

    “冷静?你让我如何冷静?”

    郦琼爆喝一声:“枉我对你信任有加,可你是怎么对我的?把我当成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是吗?”

    “有话好好说,说什么?等着你再继续坑我,害我是吗?”

    郦琼越说越激动:“你先前怎么说的,立下功劳,再帮我说好话,没什么可担忧的。

    结果呢?一转头,你竟然上疏弹劾,要将我罢黜?你安的什么心?”

    “郦将军,你听我说”

    吕祉心乱如麻,惊慌失措,一时间尽想着如何自救。但无论如何,首先都得安抚郦琼的情绪。

    然而郦琼显然不想再跟他多费唇舌,径直从腰间拔出了佩刀。

    “郦琼,你要做什么?”

    吕祉惊恐非常,先前他虽惊慌,但并不觉得有生命危险,可是现在

    郦琼冷哼:“干什么?你这等奸诈文官,留着作甚?”

    “你、你、你”

    吕祉语无伦次道:“郦琼冷静,你可知杀害上官意味着什么?谋反你知道吗?是要诛九族的。”

    “谋反又如何?反正横竖都是死,与其被你们这些文官算计而死,还不如反他娘的。”

    郦琼显然已经恼羞成怒,失去理智。

    “诛九族,老子全家老小都在淮西,有何可惧?既然反了他赵宋,老子投了刘豫便是,有何不可?用这个威胁我,有用吗?”

    投刘豫?

    吕祉眼睛圆瞪,顷刻间面如死灰,他竟然把这茬忘了。

    如今这天下,并不是天平盛世,是个政权格局的乱世,淮西又是在边疆。叛变了倒戈他人就是,并非全无出路。

    “郦琼,你怎可投那乱臣贼子?做那等数典忘祖,无君无父之举?”

    吕祉大声疾呼,希望唤起郦琼的气节与忠诚,可是徒劳无功。

    草莽出身的武将,根本没有读书人忠君报国,宁死不降的气节,完全是有奶便是娘。

    何况如今被逼急了的情况下,为了权力和利益,倒戈叛变算得了什么?

    看看人家刘豫,就因为投降了金国人,从小小的济南知府变成了皇帝。

    虽然江南称呼人家为伪帝,可日子过的和九五之尊没什么区别。

    自己要是带着几万人过去,好歹能当个大将军,总比待在大宋整天遭到猜忌和算计强。

    郦琼已经铁了心,吕祉说什么都不管用,所以毫无顾忌地一刀捅了下去。

    铁刀扎进胸膛,吕祉瞪大了眼睛,死不瞑目。

    独占淮西的美梦碎了,命也丢了。

    更让他的恐惧的事情还有很多,死都不能安心。

    逼犯了郦琼,淮西有失,朝廷岂能饶恕自己?自己是一命呜呼了,可是留在临安的家眷呢?

    即便不死,不被流放,但子侄的前程和富贵是全完了。

    至于自己,死后还要做个罪人,将来青史之上,说不定要遗臭万年。

    吕祉死不瞑目,郦琼再无退路。

    走出门的那一刻,他就对外宣称,朝廷欲解散淮西军。

    然后对那些骨干将领声称,王德已经向朝廷和都督府检举,已经查实他们的罪行,朝廷正欲罢黜他们。

    吕祉的奏疏是很好的证据,上面不止郦琼,还有统制官靳赛的名字。

    他们这些淮西将领本就同气连枝,利益相连,也确实都不干净,如果朝廷真的动手,能跑得了哪个?

    尤其是现在吕祉已经死了,很多事情已经说不清,谋反已经是既定事实。

    至于普通士兵,大都是吃不上饭的流民和流寇聚集而成,参与淮西军主要是为了混口饭吃。

    听闻朝廷想要解散淮西兵马,他们都吓了一大跳,这可是砸饭碗的举动,谁能接受?

    郦琼把握住机会,出面声称朝廷对不起将士们,待在淮西还有什么意思?还不如反他娘的,去淮北投奔刘豫,混口饭吃。

    淮西军纷乱,良莠不齐的兵卒哪里有什么家国意识,哪里有饭吃就去哪里。

    淮北眼下的局势确实比淮西好一些,前段时间打仗,刘豫大获全胜,他们可都看在眼里。

    再加上郦琼以及靳赛等一群主要将领的蛊惑、引导,甚至是裹挟,前前后后总共笼络了四万多兵马,倒戈相向,投降伪齐刘豫。

    历史的车轮纵然一度偏离方向,但强大的惯性还是又走出了相同的轨迹。

    淮西军变,终究还是发生了。

第四七二章自酿苦果() 
淮西军变!

    郦琼谋反,杀监军吕祉,裹挟四万兵马投降伪齐。

    刘豫求之不得,立即敞开大门,欢迎郦琼来投,给了个大将军和侯爵头衔,赏赐宅邸、良田、美人。

    消息传到江南,朝野哗然。

    郦琼竟然反了?

    倒戈相向,投降了刘豫那个乱臣贼子。

    无论是赵构还是张浚,朝野几乎所有人都惊呆了,太出乎意料了。

    淮西内斗剧烈大家都知道,但所有人也都认为只是内斗而已,没想到会愈演愈烈,到了今日这等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郦琼军变谋反,可比先前商州董先的谋反要严重的多。

    淮西乃是距离江南咫尺之遥的战略要地,军变之后,整个淮水防线就出现了重大的漏洞,显得岌岌可危。

    董先叛变只是带走了少数人马,但郦琼裹挟走了四万兵,此消彼长,大宋淮水防御空虚,刘豫则实力大增。

    不止是在军事上,政治上的影响更为恶劣。

    一切都是从群臣请战北伐,赵构御驾督战,张俊设立都督府,罢免刘光世开始。

    某种程度上,此事是大宋朝廷自己作妖的结果,自酿苦果。

    郦琼反叛投敌固然是大逆不道,但某种程度他也是被逼反的,是大宋朝廷处置不当所致。

    华夏自古的传统,出了这么大的事情,首先要追究责任。

    这事到底是谁的错?

    如果要追根究底,首当其冲肯定是郦琼本人,无论什么原因,投敌叛变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行。

    可是郦琼已经身在淮北,无法追责,连其亲族都没抓住一个。

    刘光世也是有责任的,不管怎么说郦琼是他旧日部下,一手提拔起重用的武将。刘太尉你识人不明,竟然没看出来此贼狼子野心。

    然刘光世已经告老还乡,事发时已经卸任,再去追究什么已经不可能。

    换个角度,任何人都不是天生注定的反贼,天生反骨这种话其实有些混账。

    郦琼并非如董先那般被诱惑走,某种程度上是被逼走的。

    所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这种话,其实也很扯淡。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坐以待毙,为了名声而放弃利益。

    仔细说起来,朝廷在淮西政策失误才是根本。

    赵构有些后悔,如果不这么着急对淮西动手,徐徐图之,会不会是另外一个结果呢?

    没错,赵构的猜忌是这件事的重要起因。

    可皇帝圣明,是不能有错的。

    只能从臣子中寻找背锅侠,吕祉是直接责任人,如果不是他事不机密,何至于此?

    可吕祉已经死在淮西,还能说什么呢?

    不好意思,那么责任人只能是张浚。

    宰相的设置,除了总览政务之外,一个责任就是替皇帝背锅。

    恰好吕祉是他张浚举荐,淮西王德与郦琼相互检举,也是他在处理,结果却出了这样的事情,身为右相和都督,岂能没有责任?

    而且有人刻意将这个责任放大了。

    本来是突发意外,张浚需要负的只是个领导责任,可朝野突然有人弹劾张浚——识人不明,任用私人,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乃是淮西军便的罪魁祸首。

    理由正是岳飞的毛遂自荐,岳飞认为淮西情况复杂,非等闲之人不能够妥善处置。

    放着岳飞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将不用,却启用了都督府文官出身的吕祉,这不是识人不明,任用私人是什么?

    岳飞曾经亲自前去建康找张浚沟通此事,可是张相公听不进去,无情拒绝,这不是一意孤行又是什么?

    确实存在的事情,被人拉出去大做文章,张浚根本无从辩驳。

    因为岳飞也曾为此事上疏,官家赵构也否决了,但朝臣们似乎集体失明了一般,全都忽视了这个事实,全力攻讦张浚。

    皇帝不能有错,张浚那番表面拒绝,实际维护岳飞的良苦用心又不能宣之于口,只能默默吞下这颗苦果。

    赵构心知肚明,此事并非张浚一个人的错。

    但出了这么大的事,总需要有个人出来承担责任,平息民愤,安定人心。

    为了维护自己的圣明形象,只能委屈张浚了。

    罢相!

    这是必然之举,也唯有如此才能以谢天下。

    张浚被罢相,吕颐浩远在淮水,与韩世忠苦心维持千疮百孔的淮水防线,防备随时可能突然南下的刘豫。

    政事堂执掌中书的相印自然而然顺位落到了秦桧手中。

    这个大奸臣,终于在逢迎媚上、卑劣运作,以及些许运气因素下,登上了大宋相位。

    徐还听说消息时,一点也不意外,只是淡淡一声叹息。

    哪怕蝴蝶效应,有些事情终究还是改变,该发生的终究还是发生了。

    淮西军变!

    一系列的猜忌与权术斗争斗志的结果,大宋的朝廷的行径实在让无力吐槽,酿成了一颗难以下咽的苦果。

    作为一个皇帝,赵构的心胸太狭窄了。这样的人执掌天下,大宋中兴是没有希望的。

    冷眼旁观的徐还一直看得清很清楚,张浚之所以反对岳飞前往淮西,大概也与此有关吧!

    种种迹象表明,张浚虽然效忠大宋,比较听话,但并非完全愚忠,难免有些不得已。

    至于秦桧,一贯奸诈卑劣,针对张浚的弹劾肯定是他挑唆的。

    如今成功登上相位,越发与赵构狼狈为奸,昏君奸臣组合算是正式亮相。

    也好,一个任用奸相的皇帝能是明君吗?

    淮西兵败、军变,两件事让江南臣民对朝廷大失所望,倒也并非坏事。

    冤有头,债有主。

    到时候,必定得有人站出来承担责任。

    这次让张浚背锅,下次呢?

    徐还对此反应平淡,他真正关心的是淮西军变之后的局势变化。

    刘豫势力膨胀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会不会趁势再度进犯淮南,大宋朝廷又准备如何应对?

    这个导火索很可能点燃两淮这个火药桶,中原风云再起几乎食不可避免的事实,那北边的金国人还能无动于衷吗?

    牵一发而动全身,局势变化对徐还而言既是机会,又是考验。

    偏巧又赶上另一个节骨眼,柔福帝姬二胎临盆在即

第四七三章南征西讨() 
时间来到绍兴三年三月,柔福帝姬十月怀胎,瓜熟蒂落。

    得益于孕期健康饮食与合理运动,加上医者悉心照料,生产很顺利。

    随着响亮的婴儿啼哭响彻秦国公府,一个男孩降生了。

    这是柔福帝姬的次子,徐还的第三子。

    消息传出,宫中孟太后立即派人前来探望、赏赐,赵构和后妃们也不例外,只是想必心里有些苦涩。

    徐还懒得理会他们,给小家伙取名徐承训,开始在家弄儿为乐。

    前两个儿子出生时,徐还都没在身边,故而这一遭格外激动,非要亲自上手,学着怎么照顾孩子,尽父亲的责任,享受为人父的快乐。

    与此同时,照料产后的妻子也是应有责任,徐还亲自下厨煲汤,让柔福帝姬大为感动。

    还不能忽略了长子徐承嗣,绝不厚此薄彼,好让兄弟俩从小就相亲相爱。

    这一天,温暖的房间内,一家人其乐融融。

    徐承嗣垫着脚趴在摇篮边,盯着熟睡的弟弟看了好半天,奶声奶气道:“娘亲,下次生个小妹妹吧!”

    “是呢,三个小子了,确实蛮想有个女儿。”

    徐还立即赞同,全是小子将来难免头疼,得有几个贴心小棉袄才行。

    柔福帝姬笑了笑:“这得看你五姨娘了。”

    “姨娘,给我生个小妹妹吧!”徐承嗣闻言,趴在宋五娘腿边撒娇。

    宋五娘脸色微红,有些难为情,有些迟疑。

    柔福帝姬看在眼里,笑道:“最近别再避了,怀吧,抓紧时间,最好赶在徐郎离开临安之前怀上。”

    “驸马要离开临安吗?”宋五娘微微错愕。

    徐还摇了摇头,叹道:“也许吧,先不想那么多,这段时间,我专心陪着你们。”

    淮西军变过于突然,后续如何发展,各方还都有待反应。

    大宋这边不敢掉与轻心,首先是在淮水沿岸陈兵,加强防御。但目前的情形,防御刘豫尚可,但如果金军趁势南下,压力不小。

    故而朝野上下都在等待金国的反应,辛赞安排在会宁府、幽州、太原、东京等地的探子全力打探消息,了解金国人的动向。

    事实上,金国也骤闻消息,全无准备,而且也存在分歧。

    完颜希尹建议借助刘豫生事不假,但当真没料到郦琼会倒戈,淮西竟然出现了这么大的动荡。

    消息传到北方时,金国也吓了一跳,然后仓促讨论如何应对。

    机会!

    这是金国上下达成的一致的观点。

    淮西军变,宋国大受打击,淮水防线岌岌可危,正是再度南征的好机会。

    江南、淮南、关中兵败,签订绍兴和议,金国虽然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