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明第一祸害 >

第159章

大明第一祸害-第159章

小说: 大明第一祸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英国公去了郧阳,军机处只剩你我两人。国公爷约束三大营,下官去趟五城兵马司。”刘大夏放下烟杆,灭了烟丝道。

    保国公眉心隆起“让锦衣卫陪同刘大人一起去。”兴王妃是中城兵马指挥使蒋斅之女。中城兵马司离皇城很近,他们不得不防。

    “放心吧,那个小祸害肯定有后手。反而是我等被瞒在骨子里一无所知。”刘大夏背着手走出军机处。

    保国公眉头深锁“总觉得太子还有其它的打算。”

    得空的弘治帝抱着福泰公主入清宁宫请安。

    老崇王死后,太皇太后的身体时好时坏。前几天清宁宫冷气打的太足,太皇太后得了风寒卧床不起。皇太后、张皇后等后宫几位主子都来了清宁宫。

    “皇祖母尝尝石城新鲜的莲子。”张皇后亲手从保温箱中取出莲蓬。莲蓬上沾着几滴水珠,好像刚从水中采摘。

    女官熟练地剥下莲子装盘。

    太皇太后摇摇头“哀家没胃口。让皇帝尝尝。”

    弘治帝轻轻一笑,把福泰公主递给张皇后,从盘中拿起莲子作势想要吃下。

    “陛下,不能吃!”跑出一身汗的淮王冲进来阻止。

    当内侍提着吃了莲子死去的兔子离开,晴空万里的京师突然电闪雷呜,瓢泼大雨倾泻而下。

    弘治帝站在窗口,滂沛的雨势阻挡了视线,只看到宫外店铺里点亮的灯火。

    “彻查。”弘治帝言简意赅。

    清宁宫众人神色各异。

    。

第343章 人未走,茶已凉() 
弘治帝登基以来,习惯了时不时出现的反常天气。前几年朝廷会因为缺粮、缺银延误救灾造成大量百姓死亡。这两年没了这层顾忌。就算暴雨连续下了五天,北直隶、河南不少地方遭了水灾,弘治帝放心推却朝政照顾病重的太皇太后。

    “陛下,”太医院王院判神情肃穆地回禀,“太皇太后大限将至,正用朝鲜进贡的百年人参吊命。”

    弘治帝揉了揉鼻梁,陪了一宿的他精神有些不济。“陈伴伴,崇王何时进京?”

    “皇爷,雨势很急,很多道路被暴雨冲毁,崇王困在开封府。西厂调派蒸汽船,只等雨停了接崇王进京。”陈宽弯着腰回道。

    弘治帝语气疲惫“王爱卿,务必让崇王见到太皇太后最后一面。千万别让太皇太后抱憾而去。”

    “臣定当竭尽所能。”王院判面色发苦,勉强答道。

    大家都知道,太皇太后屏着一口气,可不是为了见孙子崇王。只怕陛下的那道圣旨一下,太皇太后就去了。

    弘治帝微微点头“朕先到偏厅休息片刻,太皇太后交给爱卿照料了。”不管心里怎么想,大明以孝治天下,面子上的事必须做足。

    “皇爷,三位阁老正在底楼大厅等着。”陈宽小声提醒。

    离去的弘治帝脚步顿了顿“让他们回集义殿准备赈灾的事。那事还是等崇王来了再说。”

    “是。”陈宽差遣内侍回话去,陪同弘治帝到偏厅休息。

    清宁宫仿造后世的中式别墅建造,偏厅也配备了独立的卫生设施。弘治帝洗漱一番后道“清宁宫随便一间屋子都比乾清宫舒服。皇祖母……看不透啊。”

    为了建立情报网,翻修乾清宫的计划搁置。太皇太后居住的清宁宫,是宫里最好的建筑,表达皇帝的一片孝心。太皇太后显然不满足于此。

    “皇爷,您一夜未眠,先歇歇。”陈宽只能这般劝解。

    点上助眠的龙涎香,弘治帝躺下没多久睡着了。替弘治帝盖好被子,陈宽让几名内侍进屋守着。他需要去趟司礼监布置。

    他不禁庆幸当初及早给小爷赔罪。小爷眦睚必报,太皇太后牵扯入毒害皇爷,小爷马上开展报复。顺心顺意大半辈子的太皇太后,临终前的心里怕是要不好受了。

    陈宽换上雨衣、雨鞋,花了小半个时辰才赶到司礼监。高凤、宁瑾、王岳、戴义等人已经等候他多时。

    “这雨可真大,什么时候才会停啊。”换了干净蟒袍的陈宽抱怨道。

    高凤望着窗外忧心忡忡“这场雨来的可真不是时候。线索证据肯定都被销毁。”

    “小爷若真想要证据,天塌了东厂都能弄得来。可小爷不需要。”王岳摊摊手,“哎,小爷的心思咱家真猜不到。”

    御马监太监宁瑾神情轻松“三年前咱家追出草原找小爷时,时刻担心鞑靼大军。仅仅过了三年,鞑靼成了小爷砧板上的肉。你我半残之人是猜不出小爷的心思,还是讨论如何防止宫变发生。必要时,腾骧四卫将接管宫禁。”

    几双眼睛看向高凤。高凤看着太子长大,和太子的感情最深厚。

    “别看咱家,小爷什么都没交代过。”高凤很沮丧,他一无所知。

    老成持重的戴义敲敲桌子“没什么好讨论的,各自做好手头的差事。炮弹灌沙一事对小爷的刺激很大,小爷及其讨别人的手生的太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管的多了没好处。”他卸任东厂厂督,处理完白莲教,今后不打算管宫里的事。

    戴义的话提醒了大家,管太多的太皇太后正遭受小爷的报复。

    “那就这样吧。王公公,看住寿安宫里头的人。邵贵太妃是过杭州镇守太监王钿的养女。王钿曾经可是汪公公的人,邵贵太妃在宫里头的根基很深。”陈宽不放心的叮嘱。

    由于弘治帝的后宫空虚,先帝的妃子还是住在原来的宫殿。寿安宫住的是兴王的母妃、邵贵太妃。成化帝一共册封两位贵妃。一位是大名鼎鼎的万贵妃,还有一位是邵贵妃。可见邵贵太妃当年有多得宠。她的枕边风一吹,成化帝起了换太子的心思。要不是泰山正好地震,弘治帝的太子位未必能保得住。

    王岳拱手“请诸位宽心。”

    正谈着,急促的铃声响起。

    “陈公公,太皇太后闹着要见皇爷,怎么劝都不听。”守在清宁宫的内侍急呼。

    陈宽不满地嘀咕“老娘娘真折腾人,皇爷可才睡下。”

    “皇爷的龙体最重要。”戴义表情淡淡地提了句。

    陈宽眼珠子一转,交代话筒另一端,“为了太皇太后的身体着想,让御医开个能够安眠的方子。”

    挂了电话,司礼监众人瞬间遗忘此事,齐心协力维护皇宫的安宁,解决弘治帝的后顾之忧。

    同一时间,集义殿内的气氛很压抑。很多事碰在一起,需要内阁拿出解决法子。

    从礼部左侍郎升迁礼部尚书的石瑶,受不了殿内的沉闷,到走廊上透气。大雨被风刮着落在他的身上,让他冷不丁打了几个寒颤。他此刻非常想念老师李东阳。老师在,一定能从重重迷雾中看透真相。

    “石大人。”大理寺卿王轼招呼道。

    同时出现的还有左都御史戴珊、刑部尚书闵珪,三法司都全了。

    石瑶苦笑道“三位大人别难为在下了。在下不能表态,举报信真假未知,太皇太后又病重。瞧陛下的意思也是拖着。”

    戴珊同样回以苦笑“不管是太皇太后命人堵住钱皇后陵墓的隧道,还是淮王毒害陛下一案,三法司都需审问清宁宫的宫婢。陛下纯孝,不忍违抗太皇太后的意愿调走宫人。如今也只有礼部以崇王府郡主的婚事为借口,才能请出清宁宫的宫人。”

    太皇太后自知命不久矣,向陛下提出一系列的要求。其中包括钦定崇王郡主的婚事。太皇太后深怕陛下找崇王府麻烦,下懿旨把崇王郡主赐婚英国公世子张仑。

    “太皇太后的懿旨没出内宫,不作数。”石瑶纠正。

    王轼轻笑“清宁宫的人可不知道此事。”

    “好。”石瑶瞧了王轼几眼,最终同意了。

    太皇太后做下的这些事让陛下寒心。大家最会看风向。失去了圣恩,人未走、茶已凉。

    。

第344章 秦王() 
朱寿在西北滞留四个月,算算敌人的神经已经被折磨到了临界点,终于恋恋不舍地返程回京。

    京师突如其来下了几日的暴雨,让他更改了行程,拐道西安府。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洪武初年改名西安,曾是十三个王朝的都城。大明第一藩王秦王,就藩于此。

    以防后患,朱寿想用‘嫡长子继承制’巩固地位,绝对绕不开秦王的支持。永乐帝一脉的子孙提‘嫡长子继承制’,有自打巴掌之嫌。。。

    秦朝以后,历朝的王爵以‘秦’最为尊贵。初代秦王朱樉是太祖和马皇后的第二子,太子之下最尊贵的王爷,被太祖任命为宗人府宗人令。

    当年太祖为了笼络天下第一奇男子、元朝名将王保保,让秦王娶了王保保的妹妹。秦王死后,太祖命秦王妃殉葬,秦王王爵给了庶长子,王妃的嫡子封了永兴郡王。

    嫡长子继承制,不过是巩固皇权的借口罢了。但借口,也要说的冠冕堂皇。

    据明史记载,马皇后生太子、秦王、晋王、燕王、周王。燕王和周王是一母同胞,但未必真是马皇后所生,这事在皇家是不可提的‘隐秘’。

    子宫孕育生命,或许会不知父,但绝对不可能不知生母。但在皇家,生母不详的事情屡见不鲜。比如原主。皇家认玉牒,而不是生母。

    玉牒上永乐帝是马皇后嫡子,世事境迁,知情者全已过世,这件事就是板上钉钉的事。玉牒上写明朱寿是张皇后嫡子,可万一太皇太后临死前捅出真相,就不好说了。

    朱寿很有自知之明,他得罪了太多的人,阻了许多人发财的路。蚍蜉撼树、蚂蚁多咬死大象、‘没有撬不动的墙角,只有不努力的小三’……

    便宜老爹不想让他知道生母的事。他不能查此事,一旦被发现容易造成父子间不信任。

    他的出生,是不可弥补的弱点。

    这次的敌人吸取老崇王的教训,绕过他对便宜老爹动手。一旦老爹毒发身亡,很快就会查出是天师研究院下的毒。在他被冠上弑父罪名的时候,太皇太后抛出他不是嫡子的真相,名师大儒撕心裂肺地喊上几嗓子,他的太子之位悬了。

    就算他手中握有军权,发动内战镇压敌人,会让鞑靼、安南、商人、官员等敌对势力得到喘息。让他几年的努力付之东流。

    估计这辈子他都不能解开身世之谜。

    如今的刑部主事陈宏谟,留下了本《治世馀闻》。记载了便宜老爹临终前不久,针对‘郑旺妖言案’下达的一份语意不详的圣旨。

    ‘刘山便决了,黄女儿送浣衣局,郑氏已发落了,郑旺且监着。’

    郑旺自称是他的外公,刘山是给郑旺传信的太监。杀了刘山,关押妖言案的主犯郑旺。黄女儿是谁?郑氏又是谁?哪个才是原主的生母?

    身世解不开,只能在嫡长子继承制上做文章。

    皇后生福泰公主时难产,几乎不可能再有身孕。他给便宜老爹续了命,说不准将来会多出几位弟弟。就算他不是嫡子,也是长子。太子之位必须名正言顺。

    提嫡长子继承制,需要契机。太皇太后作妖,就别怪他心狠。

    秦王在宗室的地位独特,尤为引人瞩目。多位秦王英年早逝,如今的这位按照历史的进程,今年就将病逝。

    二十岁正值人生最好的年华,可惜年轻的秦王似乎感受不到。俊逸的脸庞苍白得几乎透明,消瘦的身体藏在宽大的衣袍下,大风一起就能被吹上天。

    “鞑靼能打仗的人没剩多少,和谈不是他们相谈就谈的。如今父皇最烦心的是裕陵帝后甬道封堵一事。”朱寿不紧不慢地说。

    秦王嘴角挂着淡淡的微笑,右手拨动青玉佛珠,静静听着朱寿讲话,看不出脸上的表情。

    朱寿继续道:“在东厂门口自尽的老太监,是侍奉钱皇后的老人,看守裕陵近四十年。老太监死前手里捏着检举信,举报太皇太后指使人堵住英宗和钱皇后地下相见的甬道。据宫里老人说,英宗和钱皇后的感情极好。若此事属实,太皇太后做的太过。”

    “能不成因为一封太监的检举信,陛下想打开裕陵验证真假?”秦王轻笑,毫不掩饰眼中的讥讽。

    朱寿心道:秦王一脉对永乐帝一脉的怨气真大啊。

    “太皇太后病重,强令父皇让其与英宗合葬。一旦合葬,如果甬道真被封堵,是否应该打通?”朱寿双目直视秦王。

    秦王拨弄佛珠,语气淡淡地说,“只有嫡后才能与皇帝合葬。当年英宗留下遗旨,除了与钱皇后合葬,还想把刘敬妃的墓迁来合葬。太皇太后强烈反对,最终先帝没把刘敬妃的墓迁到裕陵。当年太皇太后就是拿这句话,逼着先帝违背英宗遗旨。”

    朱寿讪笑:“太皇太后一直很彪悍。”

    先帝是太皇太后亲子,便宜老爹幼年时得太皇太后照拂捡了一条命。两代皇帝对她尊敬有佳。太皇太后参预阁议、呵叱大臣、包庇亲眷,做了很多让朝臣非议的事。身份使然,无人能说什么。

    秦王呵呵一笑:“明人面前不说暗话。先帝和崇王是太皇太后的儿子,陛下、兴王、岐王、益王、衡王几位同样都是孙子。”

    “先帝朝,崇王府下人假扮汪直为非作歹,太皇太后兜下了。老崇王对陛下和太子不敬,太皇太后照样包庇崇王。同理,兴王想做什么,太皇太后一定会帮忙。不管谁是皇帝,太皇太后永远都是太皇太后。”

    朱寿愣住了。他还以为摆出淡泊名利姿态的秦王会装傻充楞,需要花费点时间说服秦王。没成想……

    代王、肃王、秦王等等,这些形同囚禁的藩王对紫禁城发生的事心里门清。宗室里有宁夏庆王一样的蠢材,更多的是秦王这种聪明人。

    秦王直言表态:“宗法规矩不可破。别打扰英宗和钱皇后的安眠。”

    朱寿满意了。‘嫡长子继承制’可是宗法最基本的原则。

    “秦王想要什么?”朱寿开门见山地问。

    秦王紧紧捏着佛珠,十指指尖泛白。眼神移到窗外,憧憬道,“本王想在有生之年,好好看看大好山河。”

    “秦王叔是该出门多走多看。别总带着一身闺阁女子的闺怨。心情好,身体才会好。”朱寿一口答应下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