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三国之我为张任 >

第320章

重生三国之我为张任-第320章

小说: 重生三国之我为张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齐爵分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王,位在大司马上;非亲王则在三公下。封内之调,尽以入台,三分食一。公以下,四分食。王国,师一人,其余官略与晋、魏制同。官品略有调整:除王外,开国郡公从一品,散郡公、开国县公正二品,散县公、开国县侯从二品,散县侯、开国县伯正三品,散县伯从三品,开国县子正四品,散县子从四品,开国县男正五品,开国乡男、散县男,从五品。较北魏各降阶。又公国有郎中令,正七品;大农,从七品;中尉,正八品;常侍,从八品;侍郎,正九品;上中下将军及上中大夫,从九品。侯、伯国亦置大农,从八品;中郎、谒者,正九品。子、男国之大农,从九品。

    北周郡县亦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皆加“开国”。后改周礼九命之制“诸侯为外命,公九命,侯八命,伯七命,子六命,男五命”。共计有王、郡王、县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乡男,凡十一等。

    四、隋唐时期的封爵

    1、隋朝的封爵

    隋文帝开皇年间,设爵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郡王第一品,秩万石。嗣王、藩王、开国郡县公,第二品;开国郡、县侯,第三品;开国县伯,第四品;并视中二千石。开国子,第五品;开国男,第六品。并视二千石。汤沐食侯,第七品;乡、亭侯,第八品。并视千石。关中、关外侯,第九品。视六百石。另有记载与其稍有出入:王正一品,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从一品,开国侯正二品,开国子正四品下阶,开国男正五品上阶。炀帝时只保留王、公、侯三等,余皆废。

    2、唐朝的封爵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定爵制九等:一等为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等为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三等为国公,食邑三干户,从一品;四等为开国郡公,食邑二干户,正二品;五等为开国县公,食邑干五百户,从二品;六等为开国县侯,食邑一千户,从二品;七等为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八等为开国县子,食巳五百户,正五品上;九等为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

    各封爵还授给世袭的永业田,亲王10000亩,郡王5000,国公4000亩,郡公3500亩,县公2500亩,侯1400亩,伯1000亩,子。 平板电子书亩,男500亩。

    五、宋辽金元时期的封爵

    1、宋朝的封爵

    宋初的封爵增加到十二级,为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公、侯、伯、子、男都带本郡县开国,到封国公时,则称某国公。初次只封小国、然后改移大国。皇子、兄弟封国,谓之亲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宗室近亲承袭,特旨者封郡王,遇恩及宗室祖宗后承袭及特旨者封国公。馀宗室近亲并封郡公。其开国公、侯、伯、子、男皆随食邑:二千户以上封公,一千户以上封侯,七百户以上封伯,五百户以上封子,三百户以上封男。现任、前任宰相食邑、实封共万户。相应品级为:王正一品,嗣王、郡王、国公从一品,郡公、开国郡公正二品,开国县公从二品,开国侯从三品,开国伯正四品,开国子正五品,开国男从五品。后嗣王、郡公、开国公不封,保留九等。

    有封爵者必有食邑。食邑从万户到二百户,共分十四等。不过,食邑只是虚数,只有食实封才有一点实际利益。食实封从千户到百户,共分七等。实封约为虚封数的410,食实封者,按实封一户,每月给钱25文计算,随月俸向官府领取。宋代官员的这些封爵和食邑、食实封等,都没有子孙可以世袭的规定。

    2、辽金的封爵

    辽的封爵很多继承唐制,也有王和五等爵,以及食邑、食实封等制度。

    金朝封爵分九等:王、郡王、国公、郡公、郡侯、郡伯、县伯、县子、县男。官品为:正从一品为郡王、国公,正从二品为郡公,正从三品为郡侯,正从四品为郡伯、县伯,承安二年更。正五品曰县子,从五品曰县男。食邑定制为:封王者万户,实封一千户;郡王五千户,实封五百户;国公三千户,实封三百户;郡公二千户,实封二百户;郡侯一千户,实封一百户;郡伯七百户,县子五百户,县男三百户,皆无实封。

    3、元朝的封爵

    元爵分为:王正一品,郡王从一品,国公正二品,郡公从二品,郡侯正三品,郡侯从三品,郡伯正四品,郡伯从四品,县子正五品,县男从五品。

    六、明清时期的封爵

    1、明朝的封爵

    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两种。

    明太祖之初,定制袭封: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均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均视二品;诸子则授镇国将军,从一品;孙辅国将军,从二品;曾孙奉国将军,从二品;四世孙镇国中尉;从四品。五世孙辅国中尉,从五品;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从六品。初亲王岁禄定为五万石,后定减亲王岁禄为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将军三百石,奉国将军二百石。另有大量赐田,有的亲王竟至数千上万顷。

    明朝又阅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爵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袭(世),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除有军功者外,可得爵号的还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驸马都尉、外戚等因恩泽受封者,但只是给诰而不给券。与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号和食禄,井无封邑。

    2、清朝的封爵

    清初(后金时),尚处于爵职不分的状态,至最后的完善也有一个过程。天命五年(1620年),“论功序爵,列总兵之品三等,副(将)参(将)游击亦如之,其牛录额真俱为备御,每牛录下设千总四员”。天聪八年(1634年),改称五备御之总兵官为一等公,一二三等总兵它为一二三等昂邦章京,一二二等副将为二三等梅勒章京,一二等参将为一二等甲喇章京,游击为三等甲喇章京,备御为牛录章京。顺治元年,加封公、侯、伯世爵,不久更昂邦章京为精奇尼哈番,梅勒章京为阿思哈尼哈番,甲喇章京为阿达哈哈番,牛录章京为拜他喇布勒哈番,以及拖沙喇哈番。乾隆元午(1736午),又比照汉称,定精奇尼哈番为于爵,阿思哈尼哈番为男爵,哈达哈哈番为轻车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为骑都尉,拖沙喇哈番为云骑尉。乾隆十六年(1751年),定世袭七品官为恩骑尉从而确立了二十七等世爵制: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二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爵位的承袭有两种,一种叫世袭罔替,所得爵位可世代承袭,由朝廷受予诰命,属于特典之列。通常的世爵均定有承袭次数,般是每代减一等,袭次既尽,世爵也就取消。世爵俸禄为:一等公岁支俸银700两,二等公685两,三等公660两,一等侯又一云骑尉635两,一等侯610两,二等侯585两,三等侯560两,一等伯又一云骑尉535两,一等伯510两,二等伯485两,三等伯460两,一等子又一云骑尉435两,一等子410两,二等子385两,三等子360两,一等男又一云骑尉335两,一等男310两,二等男285两,三等男260两,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235两,一等轻车都尉210两,二等轻车都尉185两,三等轻车都尉160两,骑都尉又一云骑尉135两,骑都尉110两,云骑尉85两,恩骑尉45两。还有不列等的闲散公255两,闲散侯230两,伯品级官205两,子品级官180两,男品级官155两,轻车都尉品级官130两,骑都尉品级官105两,云骑尉品级官80两。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1两,兼支给米1斛。

    以上世爵主要用于封功臣及外戚。宗室皇亲另有制度,分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多罗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若除去世子、长子外共十二级。一般爵位均为降级世袭,即子嗣承袭父爵要降一级。如果承袭者本人无甚功勋,不能晋级。少数特许可世袭罔替,如清初的八家“铁帽子王”: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八家以及后世的乾隆时封的怡贤亲王、同治时封的恭亲王、光绪时封醇亲王、庆亲王四家。

第513章 丑将招亲() 
第五百一十二章丑将招亲

    “拜见王爷”

    张任面色沉重着穿行在后花园中,典韦寸步不离,四周警戒的军士却是纷纷拜倒,一一见礼。

    “嗯”张任摆摆手,便是绕过走廊,来到宽敞的凉亭中,放眼望去,东苑、西苑、南苑、北苑,自己的后宫俱是住在四个苑内,而住在后府的,却是张母、太史老夫人、赵老夫人、徐老夫人,夏军众将,常年征战在外,大将之中,除去黄忠在洛阳城中有府邸长期居住,其余等人,却是依旧陪伴在张母身侧,就连刚刚诞下赵云长子赵统的樊娟,此刻亦在府中。

    “还是先入后府拜会娘亲罢。”张任脚步一顿,却是转步绕过西苑,朝着后院走去。

    西苑,蔡琴带着一队丫鬟恭敬的跪拜在地上久久等候,许久,未见张任到来,脚步声由远即近,等来的却是在外候着的丫鬟。

    “夫人,王爷去后院了。”

    “嗯,拜会老夫人,是应该的。”蔡琴神情低落的站起身来,却是转身朝着屋内走去。

    “王爷虽然平日里面上和善,但一旦是心里有个疙瘩,短时间之内却是。。。。。”看着背影孤单的蔡琴,起身各自回到原位的丫鬟,便是纷纷交头接耳。

    “咳,莫要背地里嚼舌根,汝等尽好自己本分之事。”贴身的丫头立即板着脸呵斥道。

    “是。”丫鬟四散开来,却是再也不敢妄言。

    全然不知此事的张任,脚步已是迈入了后院,伴随着一阵异花的清香,还夹杂着一阵阵欢笑声。

    “此番诸位姐妹能够相聚到一起,当真是不容易,这天下就快要一统了,诸位将军归来,姐妹们便要各自回到府中,当真是令老身好生孤单。”爽朗的笑声,隔着很远俱能闻详,正是张母所言。

    “不劳姐姐牵挂,吾等姐妹,怕是每隔几日便会到府中拜会,到时还得劳累姐姐招待。”语气中带着几分沧桑,却是晓得大义的赵母。

    “正是正是。”太史老夫人显然是醉德有些厉害了,一开口,竟是带着一些低语。

    “如今淮南战乱起,在座的诸位老夫人,大多的子嗣都上了战场,吾等在此,须得敬战场之上的诸位将军一杯,祝早日凯旋归来。”带着几分雍容的声音,那么熟悉,张任脚步一顿,带着几分欣喜抬头看去,正见着院中起身敬酒的蔡琰。

    “王妃所言有理,干。”院中,齐刷刷的站起数十道身影,张任一一看去,这些身影上,有老有少,却俱是军中重将家属,代表着一个个沙场宿将的身影,他们的子嗣或是夫君,俱是当朝重臣,赵云、太史慈、黄忠、徐庶、蔡瑁、魏延、荀、荀攸、张绣、甘宁、张、戏志才、郭嘉,张任一一看过,眼眶中已有几分湿润,若是朝堂之上的一干肱骨之臣的家眷俱能这般坐到一起,何愁天下不能大治。

    “琰儿虽为王妃,但论辈分却是各位的晚辈,还望诸位老夫人莫要拘束。”蔡琰一口饮尽杯中烈酒,白皙的脸上瞬间染上一抹红晕,环视一眼场中诸位夫人,口中却是轻笑道。

    “断然不可,上下有别,即便王妃乃是后辈,老身等人亦是不可失了礼数。”太史老夫人当即连连摆手道。

    “姐姐所言甚是。”蔡讽的妻子亦是起身答道。

    “既是如此,却是琰儿失了妥当。那便随诸位老夫人之意罢,今日不谈国事,趁着这花好月圆之景,赏这满园的花香。”蔡琰当即苦笑道。

    “自是如此。”众女齐声应道。

    “拜见王爷。”张任举步不前,而不远处,却是有巡逻的军士上前行礼跪拜。

    “哎”张任无奈,只得埋怨的看了一眼这些巡逻不识趣的军士,只得是踏步入园内。

    “恭迎王爷。”园中一众贵妇人,俱是起身行礼。

    “任断不敢让诸位长辈行礼,诸位亲长快快请起。今日乃是花好月圆之夜,尽皆随意一些罢。”张任立即上前几步道。

    “多谢王爷。”众女俱是再行一拜,少的搀扶着老的,缓缓回到座上。

    “孩儿拜见娘亲。”张任踏步上前,便是朝着张母跪拜一礼。

    “任儿今日怎么有空过来?”张母虚手一抬,张任自是顺着起身。

    “今日孩儿于府中召集文武大臣议事,却是有些劳累,途径后院,却是想来给娘亲请安。”张任恭敬答道。

    四周正坐的一众贵妇人见得张任对张母如此恭敬,俱是眼中带着几分笑意,一一点头,位居高位,却是不卑不亢,张任这等每日事务繁忙还能来给娘亲请安,却是相当不错了。

    “莫非是今日汝所提的议题,未得群臣赞许不成?”见得张任面色有些愁苦,张母微微皱眉道。

    一眼落下,一众贵妇人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