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三国之我为张任 >

第124章

重生三国之我为张任-第124章

小说: 重生三国之我为张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两百五十四章 军衔制() 
第两百五十四章军衔制

    “既是主公提出改制,不若先汇报给朝廷。。更多w。 。”田畴犹豫片刻后道。他虽是升任瀛洲刺史,然此刻乃是幽州军大会议事,凡军中大比,幽州军内部都会频繁调动。这些在外戍守一方的将军,皆会将手中事务尽快处理后,‘交’由副手暂且管理事务。

    “此事须得向朝廷报备,切记,定下半月之期,在期限之内,必要将各地大比出类拔萃者送往蓟县会武,本王将亲自检阅。”张任微微颔首,田畴乃是儒士,必然是有些循规蹈矩,虽是在幽州军中改变不少,但张任心中却是仍有着几分担忧,犹如曹孟德那大厦一般,称王之后,荀氏叔侄皆是不满,自己若是处理不当,麾下这些谋臣,又能剩下几个尽心尽得呢。

    “在座皆是幽州军‘精’锐,主公不妨将心中明细道出,吾等亦是能够早些知晓。”赵云微做犹豫后道。

    “也罢,吾‘欲’设立大汉新军制,以军师旅团营连排班整合全军,十人为一班,选出班长、副班;四班为一排,选出排长,排副;四排为一连,选出连长、连副和指导员,四连为一营,选出营长、副营和政委;四营为一团,选出团长、团副和政委,此后,以此类推。然军制乃是灵活的,如此算来,一军拥兵十六万三千八百四十人,便是吾幽州守军亦是不过十五万足额,韩州守军十二万人,瀛洲守军十万人,已是自成一体便可各为一军。”张任言罢,扫视一眼堂下众人,见其纷纷若有所思的模样,再道:

    “除此外,军衔制,士级为下士、中士、上士,尉级为少尉、中尉、上尉,校级为少校、中校、上校、大校,将级为准将、少将、中将、上将、大将,最后乃是统帅全军的元帅。”

    “敢问主公,此军衔制如何升迁?”荀彧皱眉出言道。

    “凡自汉学院毕业之文武生,首名,可视其能力封一尉级军官,此外立下战功可分为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俱其能力,自会经考察后升迁。”张任答道。

    “此外,汉学院亦是会开设初、中、高,三级将领进修,或有将军可凭其个人勇武能官居高位,但若完成不了学业,一律重罚。”张任顿了顿,再道。

    “嘶。。”闻言,场中众将顿时倒吸一口冷气,在场的武将之中,又有多少识得大字。

    “主公,俺不过区区粗人,只会使得兵刃,上阵杀敌,让俺去汉学院,却是为难苦俺了。”典韦第一个就抱怨出口。

    “吾虽能看懂行军阵图、沙盘地势、战报,若是进修,吾亦是未有把握。”张白骑微微皱眉道。

    “是啊”

    “是啊”堂下,众将齐声应喝,不过,张任左右的黄忠、郭嘉、戏志才三人却是面‘色’如常,见着堂下声音渐渐低下,所有目光俱是汇聚到张任脸上,他们亦是未有开口。

    “论个人勇武,汝等虽可镇压平庸之辈,但汝等只是坐进观天尔。”张任面‘色’一沉,却是朗声喝道。

    “天下之大,能人辈出,便是洛阳,曹孟德麾下便有夏侯惇、夏侯渊二将与曹仁、曹洪兄弟,那袁本初坐拥渤海,麾下有四大猛将,颜良、文丑、张郃、高览,还有领军才干仅在高顺之下的鞠义,想那‘奸’诈小人般袁术麾下亦有纪灵如此骁将,更别提并州军众将,更有西凉铁骑,猛将无数,大江之南,更有迅猛蛟龙,大汉十三州,藏龙卧虎,汝等若是不思进取,不进则退,便会如那长江之水一般,被后‘浪’推着,渐渐拍在沙滩上,流逝于水土中。”张任目光犀利,看着众将面‘色’有些不忿,却是无情的打击道。

    “那袁术麾下大将纪灵,曾与吾‘交’手百合方败。”黄忠突然开口道。

    “什么?”堂下,再次响起无数惊呼声,黄忠为人最为沉稳,个人武艺,乃是幽州军中无愧的第一者,便是‘私’下与其比试过的典韦、赵云、太史慈、甘宁等将,亦有不足,能够在其刀下走过百合,足以见之,那纪灵必是绝世武将之流。

    “吾若全力出手,三百合可败颜良文丑二人联手。”赵云亦是紧接着沉声道。

    “并州军中,那吕布未见出手,但实力,必在吾之上,此外,那张文远,亦有万夫不当之勇,假以时日,必是一旷世将才。”典韦微微颔首,亦是出声道。

    “吾镇守辽东港,时常率水师南下,于原天津港附近遭遇袁绍兵马拦截,那领军之将,沉稳有风,亦是将才。”甘宁紧接道。

    “莫非是那张郃?”张任眼中一亮,追问道。

    “正是张郃,此人武艺不凡,袁绍入得渤海之时,便有张郃投奔,此将虽不得志,但领军镇守天津港处,扎营‘操’练俱是能手。”甘宁眼中闪过几分赞赏,想他锦帆甘兴霸,一世敬重之将却是不多,那张郃能够入得他的眼中,而素来眼光很高的张任亦是如此关注,众将纷纷神‘色’一紧,心中暗自揣度那张郃乃何许人也。

    。。

    什伍之制

    “什伍”之制是中国古代军队最初、最基本的编制。

    5进位以及10进位制是人类普遍采用的记数方法,因此很早就用来计算与编制士兵。中国古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就是一五一十的“什伍”之制。另外古代展开军队作战时往往会排列成左、右两路或左、中、右三路的阵势,由此影响到军队要采用2进位或3进位(包括其倍数)的编制。

    商代开创的这种“什伍”之制后来被周朝继承,而周代的军队也是以战车为核心,1辆战车及其配属的步兵合称“乘”,是最小的编制单位。按照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司马法一书的说法,每乘是甲士10名(3名上车作战,7名在车下作战),徒役20名。但也有人认为20个徒役中只有5名承担养马、炊饮,另外15名也参加战斗。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每5乘编为1队,由仆‘射’指挥;每两队由“官”指挥;每10队编为“卒”,由“卒长”指挥;每2卒编“师”,由“师氏”指挥。周代仍然以“师”为基本单位,但师的数量逐渐增加,据史料记载西周王朝兵力最多时达14师。

    这一时期,步兵、骑兵尚未成为独立的兵种,战斗的主力是战车兵。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刀枪剑戟与弓弩。这些武器的使用,一直持续到封建社会的结束。

    ‘春’秋时期步兵逐渐成为独立的兵种,与车兵并列。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仍有战车兵,与步兵‘混’编,依旧是作战兵种。西汉也仍然有“车士”的编制,以及在直属朝廷的北军中有专‘门’的“虎贲校尉”,有“车骑将军”名号。战国时期步兵成为主力,各国编制不尽相同。

    总的来看,早期步兵都以5人为战斗单位。据司马法一书,5人分别使用弓、殳、矛、戈、戟,成纵队战斗队形时,短兵器在前、长兵器在后。5个伍排列成一个方阵“两”,两司马为甲士,居中担任指挥。看来这种步兵战术与基本编制配合得很好。

    汉代军队编制沿袭秦代。按照战时编制的常备军逐渐固定,以部为基本单位。部由校尉指挥,因此部有时也称“校”。校尉出缺由军司马代领。东汉时直属朝廷的北军“五校尉”部队称之为“五营”,每营应该相当于过去的部,但编制定额仅千人左右。校尉的级别相当于郡尉(比二千石),军侯相当于县尉(比六百石),屯长、队率相当于县吏(比二百石、百石)。部以下的编制不固定,根据任务各有几个“曲”;而部以上的编制也不固定,由朝廷根据战略方向、战役任务委派的将军,指挥根据该任务而组编的几个部,构成一支某个战役或战略方向的兵力,有时就称军。将军的指挥部由于要在野地宿营搭建帐篷而称之为“幕府”,朝廷往往给予相当大的人事权力,允许临时任命幕府官员,因此将军出征也就叫做“开府”。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军队的基本编制情况相当‘混’‘乱’,史籍的记载也不明确。总的趋势是部、曲的地位日益下降,成为将领的随从亲兵,其中大多数都是将领的奴仆,没有人身自由,最后部、曲联称,成为法律限定的一种贱民。而将军越封越滥,所领的“军”的员额不断缩小。

    关于北朝时期军队编制情况,史籍记载不是很明确。据说北魏时期也是以队、幢、军3级为基本编制。但据说军仅千人左右,则或许是100人左右为队,以上3队1幢、3幢1军。指挥官分别为军主、幢主、队主。军以上编制不固定,根据战时需要组编由“统军”、“别将”、“都督”等指挥。

    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对传统军队编制的改革力度较大。据说当时在皇帝之下设6个柱国大将军,每个柱国大将军管辖两个大将军(共12名),每个大将军管辖两个“开府”(共24名开府),每个开府管辖两个“仪同”(意思为仪仗可以与开府相同,总共48名)。这些听上去级别很高的军官实际指挥的士兵实际并不多,每个开府所指挥的是“军”(也叫“团”),但是实际上只有2000人左右;每个仪同指挥约1000人左右。千人以下的编制情况不明,但想来应该还是传统的什伍之制。

    隋唐继承了府兵制度,尤其是唐府兵制的编制非常规整。各地遍设折冲府,为组织、训练的编制单位,管辖兵员1200—。 平板电子书人,设折冲都尉,副手为两位果毅都尉;府下辖4—6个团,每团兵员200人,设校尉为主官;团下辖2旅,每旅兵员100人,设旅帅为主官;旅下辖2队,每队兵员50人,设队正为主官;队下辖5火,每火兵员10人,设火长。战国以来传统的“伍”被取消。全国的折冲府数目庞大,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就达到了643个,分别由朝廷的12卫大将军统帅。

    五代时期战‘乱’频仍,无所谓平时战时,军队的编制就是战斗编制。到后周时组建基本战斗部队编制:100人为1个“都”,都有“都头”;5都组编为1个“营”(500人),营有“指挥”;5营即组编为1个“军”(2500人),军有“都指挥使”或“都虞候”,或直接称“军主”;10个军编为1“厢”(25000人上下,从战斗中的左、右两翼发展而来),厢有“都指挥使”,或直接称“厢主”;左、右两厢编成一个战略方向的总兵力,一般大约为50000人上下,由皇帝派出的节度使统帅。这或许就是从唐代军队的战时编制发展而来的。

    后周的制度被宋朝全盘沿用。宋军以标准为500人的营(一般直接称“指挥”)为基本单位,统计兵力都计算有多少指挥,调动组编也以指挥为单位,一般并不拆散。营下的为100人的都,有都头;都以下的编制应该是什伍之制,有军头、“十将”(管辖10人)等士官的名目。

    理论上5营编1军,但实际上往往不足额(也有相反的情况)。而军以上的厢由于兵员过多,因此朝廷往往采用‘抽’军办法,使厢并不足额,甚至进一步撤消厢的番号。北宋中期后厢几乎已全部架空,朝廷直接指挥并调动军,厢都指挥使成为武官的虚衔。

    先后与宋皇朝对峙的辽、西夏、金、元少数民族皇朝军队的编制情况史载不明。

    最著名的是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原来‘女’真族军队也是采用10进位制的编制方法。以后将被征服的各部落武装也按此制编制成军,若干个猛安编为“司”,设立都统司指挥。

    ‘蒙’古兴起后建立的军队也是按10进位制编制的,10人为队,有队长或称“牌子头”;10队组成1个“百户”,10个百户组成1个千户,10个千户组成1个万户,万户为‘蒙’古军最高编制单位。百户、千户、万户既是编制单位,也是长官的名号,但是实际上编制往往并不足。入主中原后元朝军队大体上保持这一基本编制。

    宋军是职业军队,理论上不应再有平时、战时编制的区别。但是实际上这套编制在战时运转并不理想。到北宋中期又发生转变。范仲淹在主持陕西防务时,为适应作战需要而重新整编军队:以5人为“伍”,5伍(25人)为“队”,5队(125人)为“阵”,20阵(2500人)为“将”。“将”作为独立战术单位,直接指挥下属。

    至1139年与北方金朝和议成功后,南宋朝廷就裁撤了“大军”的编制,由朝廷直接控制各军。军以下仍然保留将、营、队、火的基本编制。

    朱元璋在占有江南地区后开始整编军队,规定每10个士兵组成1个“小旗”,5个小旗组成1个“总旗”,两个总旗组成1个百户,10个百户组成千户,5个千户设1指挥。

    建立明朝后根据刘基的“军卫法”建议,各省设都指挥使统辖驻军,以下分设卫、所。每卫编制5600人,设置指挥;卫下辖5个千户所,每所1112人,设千户;千户下辖10个百户所,每所112人,设百户;百户下辖2总旗;总旗下辖5小旗。满族军事实力在关外逐渐壮大的同时,开始建立八旗制度。其兵民合一、平战一体的基本编制是10人为1队,若干队组成“塔坦”(村落,设章京),4个塔坦组成1个“牛录”(以300人为标准,设佐领),5个牛录组成1个“甲喇”(设参领),5个甲喇组成1个“固山”(即“旗”,设固山额真,即旗主)。牛录为基本战术单位,固山为战略单位。这套编制后来推广于‘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但实际往往并不足额。比如‘蒙’古、汉军八旗不到300人就可以编为牛录。入关后八旗兵长期维持这一编制体系。到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曾国藩等人建立的湘军、淮军等都是全新的编制。基本制度沿袭的是戚继光在练兵实记中所创设的编制再加以变通。采用10进位的基本编制,每10名战斗兵加1名什长、1名伙勇,组成“队”;8队组成1“哨”,有哨官、哨长;4哨(前、后、左、右)组成1营,还有营官亲自指挥的亲兵6队。全营总兵员数500人(正勇336名,伙勇42名,什长32名,护勇20名,亲兵60名,亲兵什长6名,哨官、哨长各4名)。另有180名长夫提供后勤运输。营为基本的战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