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秦岭秘事 >

第27章

秦岭秘事-第27章

小说: 秦岭秘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天,有白莲教弟子来报调查进展,大家知道了这帮黑衣人和红衣人不是汉中本地人。重阳节前一天,有当地百姓看到他们分别乘坐数十艘大船在南郑大河坎停泊。从米仓山中找到的几名死去的黑衣人和红衣人身上发现,黑衣人留长发,都为壮年和年轻男子,汉人模样;红衣人都是秃头,僧人打扮,腰中悬挂有天元圣教的腰牌,长相和中原汉人区别很大,似是蒙古人。

    林正、张莲英等也告诉大家在来小南海的路上,在焕古镇也发现了这些红衣人,并发生了打杀事件。张莲英没有提及在大都发现红衣人的事情,怕引起大家的误会。

    南海师太等陷入了苦苦沉思,天元圣教在哪里,教主是谁?黑衣人是哪个门派的?他们怎样会勾结在一起屠杀武林人士?

    第四天清晨,有南海师太的弟子来报,有一批东西运到。大家随南海师太出寺门迎接,发现南海师太的几十名弟子每人牵着一匹似牛非牛、似马非马的怪物,它们肚子很大,健步如飞走进内院,方才止步。大家走上前细看,纷纷大吃一惊,原来都是用木头做的。难道它们就是传说中的诸葛孔明造的木牛流马?

    看到大家惊疑的目光和不停地打问,南海师太的一名徒弟告诉大家:“这就是有名的木牛流马,但不是诸葛孔明丞相造的木牛流马。那些木牛流马早就不知所踪。这些木牛流马是南海师父自己做成的。”大家说:“你能不能让木牛流马再走走,我们看看它是如何行走的?”那位徒弟用手伸进木牛流马的嘴里,轻轻一动,木牛流马就再次行走起来。在尾巴上一转,木牛流马立刻停止下来。大家齐呼:“太神奇了,真乃神物也。”

    南海师太不知在哪一按,就取掉了木牛流马背上覆盖的木头做的座垫,里面露出一个装东西的大仓,装满了白花花的大米。南海师太对众人说:“这是我早年带领徒弟耕种收获的稻米,现在我们这么多人需要食物,我就让徒弟们把这些运来,让大家吃饱肚子。”

    五百多武林人感动的热泪盈眶,尤其张莲英和师妹们,林正师兄弟三人等对南海师太打心眼里佩服。

    大家知道外面黑衣人和红衣人正在到处追杀武林人士,就尽量呆在寺庙的内院,不敢高声说话。

    南海师太这次让徒弟们用木牛流马还运来了大批蚕丝。在空闲时间,她组织林香玲、杨玉娇、张莲英等女侠们用蚕丝织布,剪裁衣服。

    相处时间长了,大家才知道:当年诸葛孔明丞相六出祁山曾把汉中做为大本营,做为进军魏国收复中原的前哨,所以他非常重视发展农业和纺织业。特别是南郑、定军山一带,诸葛孔明丞相亲自教当地百姓栽植桑树,养蚕织布,种植水稻,开荒种菜。在战争间隙,他让军队也开垦田地、栽桑养蚕,帮助百姓收割。诸葛孔明丞相还兴办学堂,教当地百姓礼仪等。三国时期,凡汉中少年皆能吟诗写字,被来往客官称奇。几十年来,诸葛丞相的神明和勤恳、质朴已经深入人心,当地百姓视他为亲人和神人。后来,诸葛丞相由于积劳成疾,去世在六出祁山的军营中,遵照丞相的遗嘱,姜维把诸葛丞相埋在定军山下。汉中百姓披麻戴孝,在武侯墓祭奠痛苦,年年不绝。从此后,诸葛孔明丞相栽植的桑树被当地百姓代代相传,养蚕织布、种植水稻、勤恳劳作、学习文化和礼仪成了当地百姓的家风,成了这里的民风。南海师太做为诸葛孔明丞相的后人,自然继承了家风,受所有人尊敬。

    大家知道定军山下有武侯墓,就决定要去祭奠一番。

    九月末的一天,大家早早准备停当,决定到武侯墓去祭拜。南海师太、普陀寺慧远方丈、云雾寺建德方丈、孤独门掌门诸葛汉水、白莲教杨玉娇、香山派掌门林香玲、张莲英、林正等四百多人向武侯墓赶去。乾明寺文幻法师和另外一百多人被留在寺内看守寺院。

    沿着乡间土路前行,不时看到山坡上密密麻麻的桑树,许多枝干粗大的一人展开双手还无法抱住。尽管已经落叶,但还是生机勃勃。诸葛汉水介绍道:“这些大桑树就是当年先祖诸葛孔明丞相引导百姓栽植的,离现在也有一千多岁了。”

    经过近两个时辰的跋涉,大家终于来到定军山下。定军山苍翠欲滴,绿色的松树,巨大的汉柏长满整个山坡。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就长眠于此。

    大家看到,定军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条小山岗环抱着武侯墓。建德方丈给大家介绍道:“九条山岗由青沟、罔子沟、井沟、斩地沟、田家沟、牛角沟、瓦洞沟、龙嘴沟八条小溪分割而成。墓前上岗三层,自定军山向西叠浪而来,约三里许至此成眠弓形,古称“三台书案”。从少祖山下六岗向东势若游龙,倏起忽落五六里,至墓后形成新月者半里许,传为墓之正脉。新月之下,眠弓之内,豁然开张平地三百余亩,左右前后九支环抱,又如佛手,其天造地设实为人工所不能者。近墓四山,名曰“前书案梁、后笔峰山,左土地岭、右武山岗”,将武侯灵冢紧密围护。四山翠柏苍松、攒蔚川阜、遮天蔽日,难觅神冢。”

    走近,只见高冢巍然,古建成群,古树森森,修竹异木,花香鸟语,一条小溪从墓前蜿蜒而过,淙淙流水,为墓区增添几分神秘色彩和灵气。

    墓地大门口,有一汉白玉巨石碑,上面有模糊的碑文。建德方丈看后给众人解释道:“碑文意思大致是诸葛亮生前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官至丞相,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千百年来,人们称其墓地为“武侯墓”。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曹魏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蜀汉朝廷遵其遗命,归葬于定军山下。”

    早有人给看守墓园的执事通报,只见一名中年汉子带领六名执事迎出门外,看到南海师太,中年汉子深施一礼说:“不知师太光临,有失远迎。诸葛平拜见师太。”其他六名执事也向南海师太和众人施礼。南海师太对诸葛平和六名执事说:“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武林人士前来祭拜先祖,你们可在前引路。”

    诸葛平在前,其他六名执事分别在队伍中后引导大家进入墓园大门。进入大殿后,大家看到大殿正中神台上,端坐诸葛亮塑像,纶巾、羽扇、鹤氅,神态庄严。诸葛亮塑像的两旁是印、剑二僮侍立,其下关兴、张苞身披铠甲,手握令箭、神鞭,威武雄猛,护持左右,使人肃然起敬。关兴和张苞是关羽和张飞的儿子,是诸葛亮北伐的得力大将。大家纷纷跪地叩头,烧香,缅怀诸葛丞相。

    大家在诸葛平等执事的引导下,在南海师太、诸葛汉水和建德方丈的带领下,起身,肃立,绕过大殿来到后面的墓地所在。诸葛汉水对众人说:“先祖诸葛丞相墓东西向,头西脚东,取“永怀西蜀、兴复汉室”之意。”大家看到,诸葛亮的墓,四周有砖墙环绕,在墓前有一个小亭子,亭子内竖有石碑,上面刻着“汉诸葛忠武侯之墓”。在墓的后面,有古桂两株,主干粗如水缸,诸葛平给大家介绍说是“双桂护墓”,是汉代栽种的,每当开花时节,十里飘香。拜殿前汉柏上缠绕着一蔓生植物,南海师太介绍说:“它名叫“凌霄花”,俗名“爬柏凌霄树”。其叶似香椿而色翠,花似牵牛而色赤,每年自夏至开花到立秋止,花期长达百日之久。每花开季节,朝开暮落,遍地红英。远而望之,只见苍苍翠柏之中,点缀着朵朵红花,红绿相映,娇艳之极,给人以千年古柏开红花之感,煞是好看。凑霄花,象征先祖诸葛亮丞相兴复汉室,鞠躬尽瘁,为国为民的高风亮节。”

    祭拜完毕后,南海师太说:“离此十里之地的汉江对岸,还有先祖诸葛丞相的祠庙,是公元263年蜀汉后主刘禅下诏建立的。祠庙所在地名叫武侯坪。祠内有自魏晋以来,历代名人纪念留下的诸多碑文和墨迹。如唐朝李商隐、宋朝陆游等都留有缅怀诗句。祠内有鼓楼,鼓楼东院有“旱莲”一株,高约三丈,粗如小铁锅,为稀有的植物,春初开花,类似莲花,芳香数里,人们把它理解为是先祖淡泊清廉的象征。以后有机会,我欢迎大家前去。今天就此返回了。”大家感觉受益非浅,随向诸葛平和六位执事一一告辞。在返回的路上,大家一路谈论,一路深思,恋恋不舍,意犹未尽。

第三十七章 明教特使() 
江湖是个大染缸,江湖是个鱼龙混杂的所在,江湖也是英雄辈出的地方。

    武林是个传奇,武林是各种技艺的角斗场,武林也是随时都可能发生血雨腥风故事的战场。

    武林人士在动,江湖风起云涌、各方人物纷纷登场,一场较量和厮杀难免;武林人士不动,是在酝酿下一次更大的动,天翻地覆、震惊天下的事件已在进行中。

    十月一日这天傍晚,一对人马在山林中快速前行,他们是谁?他们要去干什么?

    原来这支队伍带队的是白莲教陕西堂堂主杨玉娇,走在队伍中间的正是南海师太,队伍中还有孤独门掌门诸葛汉水,香山派掌门林香玲,林正师兄弟三人,张莲英和七位师妹等。这支队伍整整一百人,是从五百多名武林人士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他们都是武林高手,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他们穿着统一的灰色粗布衣衫,左手手臂上都缠着一条白色蚕丝带。

    天完全黑了,这支小分队借着月光爬过一座座小山,走过一个个村庄,向南郑县小南海附近的龙门垭奔去。这二十多天来,经过派出各方人马打探,大家知道九月九日晚偷袭小南海的黑衣人和红衣人就驻扎在龙门垭的一处大宅院里。这支队伍来之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防止误伤自己人,他们统一了服装和标示,他们养精蓄锐,就是为了今天为死去的同道报仇,铲除危害武林的邪恶分子。

    就在同时间,一支人数很少的武林人士组成的小分队也从东向西赶往龙门垭。为首的青年男子正是九月九日在大佛洞坐在舞台座位上的明教特使刘六。

    原来九月九日当夜刘六和手下的弟兄们杀出一条血路向小南海东方转移,在路上又遇到金枪门掌门杨照金,两人商量后连夜翻山越岭跑到巴山北麓、米仓山脚下的城固县二里乡躲藏起来。刘六这次带来的弟兄中有一位叫谭福的,谭福有一位做茶叶生意的远方亲戚就住在二里乡的南沙河边。当谭福的亲戚知道来着是明教执法长刘福通的弟弟,明教特使刘六后,非常激动热情,因为这户人家是明教的忠实信徒,是当地明教徒的召集人。

    明教特使刘六,是红巾军首领之一刘福通的亲弟弟,年方二十三岁,在家中排行第六。出生于颍州(今安徽阜阳界首市)刘肖镇的一个巨富之家。

    介绍刘六,不得不说起他大名鼎鼎的哥哥刘福通。刘福通生于公元1321年,从小聪明过人,习武学文,青年时任朱皋镇巡检,正直仗义,很有威望。当看到元王朝权臣专权,官贪吏污,不重视汉人,横征暴敛,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百姓怨声载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非常义愤。同时,元王朝钦差贾鲁以修河为名,假公济私(因勒索刘家珍兽白鹿未逞),改河道,毁刘宅。刘福通于是国仇家恨凝聚于心,对朝廷失望透顶,遂决心造反灭元。恰有韩山童以白莲教主的身份在北方广收门徒,刘福通等被游说加入,成为其最早的一批信徒。

    韩山童,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家里四代信仰白莲教。韩山童成年后一边务农,一边传播白莲教。韩山童和刘福通等鼓吹“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号召信徒,等待时机,推翻元朝统治。

    至正四年(1344)五月,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溢,沿河郡邑均遭水灾,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难。由于河水溢入会通运河,威胁两漕盐场,影响到元廷国库收入。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元惠宗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发汴梁(今河南开封)、大名(今河北大名南)等13路15万民工及庐州(今安徽合肥)等18翼两万军队,开始治理黄河。命中书右丞相脱脱总督治河事物。

    韩山童、刘福通等抓住这一时机,编造“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四处传播;同时在河道中埋设一石人,背刻“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待石人挖出,人心浮动,随于五月初,聚众三千人于颍州颍上,杀黑牛白马,誓告天地,准备起义。宣称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刘福通自称为南宋名将刘光世后代,当辅佐韩山童。正当起义将举行之时,由于消息走漏,县官派兵前来镇压,韩山童被捕牺牲,其妻杨玉艳、子韩林儿逃奔武安。刘福通率众冲出重围,于五月初三日攻占颍州,大起义正式爆发。由于起义军头裹红巾为标志,故称为“红巾军”,又称“红军”;军众多为白莲教徒,烧香拜佛,故又称“香军”。

    刘福通攻占颍州后,犹如平地春雷,震撼中原大地。是时天下官吏贪污**成风,法度宽纵,贫富不均,百姓食不果腹,都希望参加反元起义。起义不到一个月时间,从之者数万人,军队扩大到近十万人。元廷非常为之震惊,急命监戍治河民工的同知枢密院事赫厮、秃赤领阿速军六千并二万汉军讨伐刘福通起义军。赫厮、赤秃与河南行省徐左丞三人经常以酒色为乐,属下军士烧杀抢掠,军纪败坏。赫厮望见红巾军人多势众,扬鞭大呼“阿卜!阿卜!”(蒙古语“走”之意)回头就跑,元军不战自溃,来自高加索北麓的阿速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病死者过半。六月,刘福通乘胜占据朱皋(今河南固始北),攻破罗山、真阳、确山,进攻舞阳、叶县等地。

    刘福通有了根据地后,一边开展军事斗争,一边整顿白莲教内事务。韩山童在世时,全国白莲教教主就是韩山童。韩山童被捕牺牲后,大家推举韩山童的妻子杨玉艳为新教主,总揽全国教务。刘福通虽然是起义的功臣,但他在白莲教内的资历和职务都比较低。为了牢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