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巢城 >

第104章

巢城-第104章

小说: 巢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是‘天师箓’?”高汇问道。

    萧洪有点儿紧张,生怕那高汇看出经书的破绽。

    但是高汇问这话的目的,显然不是怀疑经书的真伪,他将那页经书反复看了看,又说道:“为什么‘天师箓’就能压镇这些妖魔?”

    萧洪心中,仍为那改动之处可能会被发现而不安,于是答非所问的说道:“这部经书上,写的是老子累世应化的经过……”

    “那是当然!”高汇看了萧洪一眼,说道,“我问的是,为什么是‘天师箓’……”

    “呃……这个……那个‘天师箓’,是天师道龙虎宗的信物……”

    “这我当然也知道!我想知道的是,为什么?”高汇依然穷追不舍地问道。

    “哎……”这时高正方丈发话道,“这个问题,我看你就不要再追问萧道长了……萧道长远道而来,能够找到这条线索,已是不易……再说,为什么这‘天师箓’能够压镇邪道妖魔,这个问题,应该去问龙虎宗的人才对!”

    “问龙虎宗?那龙虎宗可是属于正一派,平时与我们哪有什么联系?”高汇听了摇头。

    “谁说没有联系?”高正笑道,“你怎么忘了,那高璿当年来这里时,曾说他是‘三山滴血派’门下,那可是天师嫡系……”

    “哦?对了,我记起来了,确实是有此事……如此说来,由高璿安排人追查出这条线索,那还真是巧了……”

    “不止如此……眼前这位萧道长,他本人也是正一道士……”

    “哦?原来如此……”高汇说这话时,再次有了些另眼相看的意思,“如此说来,这对抗黑衣人的重担,就落在萧道长和高璿身上了……”

    萧洪听了,心中暗暗叫苦。本来高璿就让他去寻天师道龙虎宗的支持,他却自作主张,费尽周折,来到了永乐宫。现在全真教却认为,要想解决此事,还非得他与高璿二人不可。

    可关键是,高璿现在又在哪里?他曾对萧洪说,对于修道之人来说,人生大梦醒来的那一刻,或许就是得道成仙了……至少在这之后,玉虚宫就没人见过高璿,也许高璿此刻真的已经成仙了?

    如此一来,这个对付黑衣人的重任,其实就是落在了萧洪自己身上。如何寻得龙虎宗?又如何把这《老子八十一化图》和“天师箓”的事情,向那龙虎宗讲清楚?萧洪想想就觉得心中烦闷。

    (本章完)

第236章 白袍人:解说() 
不过萧洪又想,高璿本来就叮嘱自己,要想办法,把那太上老君手中的东西,说成是“天师箓”……可一来自己当时并不接受,二来此事也确实难度太大……

    然而此刻,如此困难的一个环节,已经得到解决。这永乐宫之行,也算是大有收获才对!

    这时高正方丈说道:“高汇,你这话说得不对……‘天师箓’固然是龙虎宗的信物,然而这一部《老子八十一化图》,于我们全真教的弟子来说,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世人认为它是伪经,可它却偏能提供线索,将这黑衣人降服……”

    “对,对……”高汇连连点头说,“此事确实意义格外重大……”

    “没错……”高正对萧洪说道,“萧道长,你尽管持着这部经书,去寻龙虎宗的‘天师箓’……而我们永乐宫与万寿宫,也必然会令全体道众知晓此事,到时候,就与那龙虎宗一道,将这黑衣人降服……”

    萧洪听了心中暗喜。不管那“天师箓”的事情是真是假,只要能有众多道众笃信此事,那也是不小的收获!

    高汇说:“若是我们能够通过这部经书,与那正一道结盟,比起原来与祆教合流的做法,岂不是强过太多!”

    高汇说完,与身边的嗣清道长商议几句,便起身告辞,急着赶回万寿宫安排此事。

    而高正方丈向嗣德等人交待了几件事情,然后便叫住萧洪,让萧洪单独留下,说是有要事交待。

    等其他道士先后离开,高正示意萧洪坐在近前。

    高正盯着萧洪,直截了当地说道:“这经书的事情,你若自己不能笃信,也就很难服人……”

    萧洪一下被方丈戳中心事,心中有些慌乱。但是他没有匆忙回应,只是恭敬站着,听那高正方丈到底要说些什么。

    高正问萧洪说:“这经书上新添内容,不是你亲手动笔写的,对否?”

    萧洪没想高正连这也都看了出来,只好点头承认道,自己不知道应该如何行事,所以,这经书上改动的内容,都是那王承一手完成的。

    “嗯……”高正点点头说,“我早就看出来,比起那个王承,你也太实在了些,所以我才让他们陪你一同前往……不过,那王承能将经书做成这样,竟然不露丝毫破绽,这我倒是没有想到……”

    萧洪听方丈这样说,这才终于放下心来。

    而高正又说:“你既然自己无法做到,把它交给了别人,那就要充分信任,不能将信将疑……”

    萧洪有些烦躁。此事明明就是王承一手炮制,他见实在没有办法,只好顺水推舟,又怎么谈得上信任不信任?

    但这些话也不便说给方丈听,萧洪只好点头称是。

    “你可知道,心意散漫,乃是修行大忌?”高正突然说道,“我看你时常心烦意乱,那又是为了何事?”

    这一下,又是看穿了萧洪的心事。萧洪不知应该如何作答。

    即使不是高正方丈问起,萧洪也会时常回想此事。在他的印象中,就是在山顶的金殿中,与那人形幻影有过接触之后,他的心境就有了很大的变化。

    他时常觉得烦躁,感觉到在自己心中,常有一股莫名的怒火,随时都要冲破胸腔;同时他又被一种暴虐的情绪所笼罩,这种情绪甚至带给他一种想要任意杀戮的冲动,让他无从宣泄……

    他知道,这样的心境,与这洞天福地内修行的众人相比,实在是格格不入。他也知道,如果不能摆脱这样的想法,又怎么可能有一天得道成仙?

    只是,他与那人形幻影融合的过程,连他自己也无法用言语描述出来。他记得在那短短的一瞬间,他仿佛经历了很多事情;但是,当他试图回忆时,他却只能记得这些事件所带给他的感受,而无法记起这些事情具体的经过……

    这就像是一场梦魇,给他带来恶劣的心绪,却不容许他记住睡魔的样子。

    萧洪不知道,应该如何向高正描述这一段经历。又或者说,他也并不清楚,这种烦躁、愤怒乃至暴虐的心情,到底是这一次的经历所带来的,还是本来就沉睡在他的心底,而为这一次的经历所激发。

    高正方丈见萧洪只是若有所思,却并不回答自己的问题,便告诫他说:“你要明白,修真养性,是道士修炼的唯一正道……你若是做不到这一点,那你将来可就……”

    高正这话没有说完,只是摇摇头,叹了口气。

    萧洪见此情形,便揖手施礼道:“弟子的修行,近来确实遇到一些障碍……还希望方丈能够指点一二……”

    高正问萧洪道:“对这全真教的修行之法,你有多少了解?”

    萧洪老实回答说,了解不多。

    高正沉吟片刻,说道:“那我今天就为你略作讲解,希望能够对你修行有些益处……”

    高正说,这全真教,平时主张“性命双修”,认为“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气神相结,谓之神仙”。

    而在这“性”与“命”二者的关系上,全真教又主张,要“先修性,后修命”。这也就是说,要以清心寡欲为修道之本,以练气养神为修道之要,尤其强调“修性”。

    这就是方才高正所强调的,修真养性,那是道士修炼时的唯一正道。只有除情去欲、明性见道、心地清静,才能返朴归真,证道成仙。

    高正讲的这些道理,萧洪曾经听何庆山提到过,后来听那王承讲解南北二宗时,也又有些了解,所以此刻再次听了一遍,倒也并不觉得意外。

    高正说,与这“清心寡欲”的“先性后命”的主张相对应,这全真教要求修道者,必须要出家住观,不许娶妻生子,并且,随时要受清规戒律的严格约束。

    这些内容,萧洪自然也是早有了解,所以他也觉得,这其中没有什么新鲜之意。

    高正仿佛从萧洪的表情中,看出了他的心中所想,他对萧洪说道:“对于这些道理,你定是觉得可有可无……其实这也正常,因为这些内容,也并非是我要讲的核心道理……我要讲给你的道理,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那就是——‘心本是道,道即是心,心外无道,道外无心’……”

    (本章完)

第237章 白袍人:心即是道() 
“心本是道,道即是心……?”萧洪听了心中疑惑,“这十六个字,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嗯……”高正点头说,“这样的说法,与你平时的印象,恐怕是有不小的差别……”

    “是,我从未想过,对于‘道’,还有这样的解释……”萧洪思索道。

    “那你不妨说说,你所理解的‘道’,又是什么……”

    萧洪回答说:“那《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就是宇宙之初的‘虚无’;而这个宇宙之初的‘虚无’,就是一种‘无形无象,寂兮寥兮’的状态……”

    萧洪停顿一下,指了指那部《老子八十一化图》,说道:“就像这部经书中所说,老子是‘道’的化身,而‘太上老君生无始,起乎无因,为万物之先,元气之祖’……还有,有所谓‘大道无形’的说法,这也就是说,‘道’,是无法用形象来表示的,它只是一种‘无形无象,寂兮寥兮’的‘虚无’的状态……”

    萧洪说完这些之后,又想了想,觉得自己是在重复表达同一个观点,于是便总结道:“其实我所知道的,也很简单,这‘道’的本义,就是‘虚无’……”

    “嗯,说得不错,‘道’的本义,确实就是‘虚无’……”高正方丈听了连连点头。

    萧洪听了更是不解:“可是方丈您为何又说,‘心本是道,道即是心’?”

    “这也正是我今天要给你讲述的道理……”方丈微笑道,“你且听我慢慢道来……”

    高正方丈告诉萧洪:“你把这个‘道’,理解成宇宙之初的‘虚无’,那当然是正确的……

    “不错,你所看到的宇宙万物,都是经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由‘道’化生而来……所以,你也可以将这个‘无形无象,寂兮寥兮’的‘道’,看作宇宙的本原……

    “当你向外看,看向这个宇宙,这样的理解,自然没有问题;可是,当你向内看,看向你的内心,你有没有想过,你应该如何理解你的‘心’,如何理解‘道’之本义?

    “我说的‘向内看’、‘看向内心’,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内观’之法……譬如一朵花,它可以被看到,但它不能看它自己;譬如天上的飞鸟,它可以看其他东西,但是它没有办法看它自己的内心……

    “那么,当你看向自己的内心,你会看到什么?当你在你的内心,看到那些纷纷扰扰的东西,你有没有想过,它们从何而来?……其实,它们也是由‘无形无象,寂兮寥兮’的‘道’化生而来,也就是说,对于你内心的一切,它的本质,其实也是‘虚无’……

    “你若能在‘内观’之时,体悟到这种‘虚无’,那自然也就是体悟了‘道’……”

    萧洪再一次想起,何庆山曾为自己讲解过“道中之道”,说那是“一念不生,万物俱寂”;而何庆山当时提出的疑问,萧洪直到现在,也还没有找到答案。

    何庆山说,当我们去体悟“道”之“虚无”时,是要以自己的“心念”去体悟——既然有此“心念”,如何能够做到“一念不生”?可若真的做到了“一念不生”,连这“心念”都已不再存在,又是谁在体悟“道”?

    于是萧洪问方丈:“既然我内心的一切,本质就是‘虚无’;既然这‘虚无’说的就是‘无形无象,寂兮寥兮’的‘道’……那么,我若是体悟了‘道’,我在我的内心,做到了‘一念不生’,那么,这个‘我’,是不是也就不存在了……”

    “并非如此……”高正回答说,“你要知道,在宇宙之初,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心……所以,你所要体悟的,是宇宙之初的‘心’,是心之本原,这当然就是‘虚无’……而你刚才所说的那个‘我’,其实不过是你的种种执念,为你立下了一具幻象,仅此而已……而真正的‘心’,我刚才说过了——”

    “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心……”萧洪重复着方丈的话,仿佛突然有些明白,那所谓的“心”和“宇宙”,“道”与“虚无”,那其实都是同一个意思,于是他又默念道,“‘心本是道,道即是心,心外无道,道外无心’……”

    萧洪一边默念,一边认真地思索,像是要把这十六个字牢牢记住。

    方丈又补充说:“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你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本来,你既是正一道士,那么对于所谓的‘道’,你未必会有这样的理解……而我见你心意散乱,恐将于你修行不利,故而为此一说……”

    萧洪听了连忙称谢。

    高正方丈又说,重阳祖师创立这全真教,其实是讲求的是“三教合一”。

    所谓“三教合一”,并不是要把儒、释、道这三教合并,而是将其某些主张熔于一炉,作为全真教的教义。

    这全真教,亦称“全真道”、“全真派”或者“金莲正宗”。它是以太上老君为祖,以释迦牟尼为宗,以孔夫子为科牌,强调儒、释、道三教同源。

    所谓“三教者,如鼎三足,身同归一,无二无三。三教者,不离真道也。喻曰:似一银树生三枝也。”

    所以,这儒、释、道三教,对全真道来说,就是一鼎之三足,一树之三枝。凡是全真教的弟子,在《道德经》之外,还要修习《般若心经》和《孝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