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顺皇朝 >

第8章

大顺皇朝-第8章

小说: 大顺皇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即有人跳出来说道:“皇上,不可啊!这三省六部乃是祖制,不可轻废啊!”

    登时便有众多官员附和,说道:“是啊,皇上,请三思啊!”

    陆承启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无非是文武之争,以及保卫相权罢了。但是,陆承启从来不是一个妥协的人,他好整以暇地看着下面吵成一片的百官,嘴角露出一丝冷笑。

    他慢慢从袖子中掏出一个小册子,说道:“够了,再吵全都给朕滚回老家去!这世界上,大把人争破头想给朕当官,少了你们不少,多了你们朕嫌多!”

    这一声,直接盖住了全场,所有人都没料到这小皇帝这么有魄力,当即噎得说不出一句话来,只好悻悻作罢。

    陆承启板着脸,继续说道:“哼,这就是你们这些所谓大臣,做出来的好事!魏慈光,你今年春所收贿赂共计三十五万贯,孙庆琪受贿八十一万贯,霍文希二十二万贯……”

    陆承启每念到一个名字,那些官员便低下了头,恨不得地上有一条裂缝钻进去。刚刚那些叫嚣得最凶的,现在都鸦雀无声,陆承启冷笑道:“这些,还需要朕继续念下去吗?”

    徐崇光出列说道:“陛下,老臣以为,内阁制,军事参谋部,都是极好的制度,若是能规范,定能大大提高朝廷办事效率。”

    徐崇光是陆承启的心腹之臣,当然要在此刻跳出来支持小皇帝了,也为自己捞点政治资本不是?能在官场上混到现在,徐崇光绝对不是傻子。

    陆承启环顾了一下四周,见无人再反对,便说道:“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来了,吏部,需在明日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制度,朕要亲自过目。首任内阁首辅,朕会亲自指定,办事之所便设在文德殿;军事参谋部,设在紫宸殿之中。”

    吏部现在仅仅剩下一个考功吴显祉,其余都被拿下监察司大狱之中。好在吴显祉也是能干之吏,提拔了不少底层的官员,使得庞大的吏部才不至于垮掉。

    陆承启让吴显祉暂代吏部尚书之职,其实就是等他做出成绩,才将他扶正。这是陆承启学会的招募人心技能之一,这也让饱读儒家经典的吴显祉更加忠心了。

    打铁趁热,陆承启继续说道:“徐卿,那些赃款,朕要你留出五分一出来,作为官员养老金。以后俸禄,朕打算要改革。众卿家的俸禄,自此减半,全充入养老金之中。若期间有任何贪赃枉法之事,养老金没了,还要抄没家产,家眷遣返原籍。”

    这个消息一出,登时全场哗然。文武百官皆议论纷纷,但前车之鉴,还有谁敢多说一个字?陆承启不理他们,继续说道:“今后,文武官员,俸禄一律均等,文官二品官多少俸禄,武官二品官就多少俸禄!养老金在尔等任官期间,每一年增加五十贯。只要不贪赃枉法,养老金在告老还乡之后,一并奉上。若百年之后,送与家眷。今后俸禄,皆以钱银为准,不再给实物。一切物品,须尔等自己买。户部把之前的实物算成钱银,减半再发。徐卿,你可听明白了?”

    徐崇光连忙说道:“老臣明白了。”

    陆承启一日间宣布了政治体制改革,俸禄体制改革,虽然不能绝对杜绝贪官,但总归会少一些,这也算是为已经腐朽的大顺官场整一次风,让他们牢牢记在,现在的陆承启,很厌恶贪官!谁再敢伸手,必将严惩不贷!

第十六章:治大国如烹小鲜() 
新官上任三把火,吏部为了赢得一个好印象,也拿出了十二分的本事,代理吏部尚书吴显祉不仅亲力亲为,还挑灯夜战,连夜赶工,总算在第二日清晨,拿出了内阁和军事参谋部的制度规范。

    陆承启刚刚踏入垂拱殿,当值太监便进来报告,吴显祉在殿外求见。陆承启正被一堆堆的奏折弄得头都大了,立即说道:“请他进来。”

    不多时,一个顶着熊猫眼的年轻男子阔步而入,施礼道:“见过陛下。”

    陆承启见他黑圆圈虽浓,但精神却极为振奋,便知道内阁和参谋部有了。立即笑道:“来人,给吴卿看座!”

    吴显祉明显顾不得坐,从怀中抽出一本奏折,递给陆承启,说道:“陛下,微臣幸不辱命!”

    陆承启也顾不得他,立即摊开奏折仔仔细细看了起来。在陆承启的计划中,内阁大臣只有顾问权,没有决策权。当然,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也还是能决断的。

    让陆承启啼笑皆非的是,这半个多月批阅奏折以来,连一些宗祠纠纷都呈上来给他看,陆承启直接批了两个字——“无聊”便打发了。也是在那时候起,陆承启才想到内阁制这个东西的。

    但明朝的内阁,首辅权力等同于宰相,皆因内阁太小,权力之争太厉害,而明朝的皇帝又大多荒唐,才以至于大权旁落。陆承启打算在律法里面写上,“内阁大臣,不论首辅还是阁臣,皆有皇帝任命,皇帝一旦不信任阁臣,可随时撤换。”

    而明代内阁制不好的地方,在于内阁虽然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依靠太监送奏折。这大大违背了陆承启的底线,所以陆承启直接规定,奏折须先送到文德殿,由内阁大臣先批阅,再送到垂拱殿,交由他做最后决定。这治国之事,如同烹小鲜,一个不慎,便会有千万人受难。陆承启这样做,也不过是为了谨慎一点罢了。

    而内阁人数,定在十二人是最好不过的。都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更何况是十二个博学多才的内阁大臣?办事效率虽然不敢说有所提升,但可以把失误减至最低。

    同时,陆承启规定,担任内阁大臣,便不能分管六部,国家大权,绝不能集中在某个大臣之中,毕竟这是封建时代,陆承启还是挺怕有人造他的反。

    陆承启见到这内阁里面并没有约束皇权的地方,不由得眉头一皱,看得吴显祉心惊胆战的。经过一系列的整风行动,让整个朝堂陷入风雨之中,也让陆承启的威望达到了最高。

    陆承启缓缓地说道:“需要再改改,朕希望见到,内阁大臣对与皇上的旨意,只有不甚荒唐,都必须接受。但太荒唐的,必须驳回。内阁大臣须用心辅助皇帝,但不得干涉后宫之事。”

    吴显祉这才定下心来,说道:“微臣回去便改。”

    陆承启再看了一下参谋部,他本来就对军事不甚了解,可他明白,专业的事情,要交由专业的人士去处理。朝中的武官,大都是靠军功升上去的。这都归功于文宗的军事改革,才得以确立这个比较好的武官晋升制度。不过,也有一些靠着世袭武官混入其中的,陆承启也是心知肚明。一个朝代,总会有一些特权世家的出现,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怎么让这些特殊世家的后代也有点用处?陆承启一时半会还没有头绪,只好一锅端,让他们混入参谋部再说。

    陆承启一字一句地翻看着,也没再看出什么不对的地方来。参谋部不过是他提高武将地位的一种手段而已,陆承启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忘战必危!古语有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一个国家连点血性都没了,这个国家已经到亡国边缘了。满清的例子还历历在目,陆承启不敢有任何轻视。

    陆承启收好奏折,递回给吴显祉,说道:“总体来说,还不错,记住朕说的,回去立即修改。吴卿,经过这次肃清贪官,可还有补缺的官员?”

    吴显祉恭恭敬敬地说道:“回陛下,候补官员还多得是,陛下无需多虑。只不过,熟练的官吏不多了。”

    陆承启说道:“嗯,朕知道了,你下去做事吧。修改完之后,朕会给你内阁大臣的名单。”

    吴显祉说道:“微臣告退。”

    陆承启一个人在垂拱殿,静静地坐了一会,突然高声说道:“来人啊,请礼部尚书前来觐见!”

    在大顺皇朝做官,虽然俸禄挺高,可是要早起,去各部门报到,称之为应卯。就是说辰时之前,要签到。如果迟到,会有考功记录,迟到一次就要扣工资,哦不,是俸禄。

    六部的办事处都在皇宫之中,如果皇帝召见你,你不在,那就是大大的失职了。礼部尚书冯承平接到陆承启的召见,不敢怠慢,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随着传口谕的内侍,一路前往垂拱殿。

    其实,冯承平内心还是挺忐忑的,他也是大贪官一枚,但他认罪态度十分良好,几乎散尽家财,全都捐给国库了,但把柄全都在陆承启手中,他还是感觉到一丝不安。

    踏入垂拱殿之中,冯承平立即施礼道:“微臣参见陛下,陛下万岁……”

    陆承启不耐烦地说道:“好了,别说这些没营养的话,朕问你,春闱是什么时候?”

    冯承平不敢迟疑,立即答道:“回陛下,我朝三年取士,上一年陛下登基,才召开过恩科,是以春闱需要在两年后才举办。”

    陆承启皱眉道:“朕等不及了,朕需要人才,这样吧,朕下旨召开恩科,开科取士,题目由朕亲拟,只要有举人功名,都可参加,昭告全国,于明年二月十五开考。”

    现在陆承启的权力达到了顶峰,冯承平即便心有不满,又如何敢反驳?只好说道:“臣遵旨。”

    当即,陆承启叫来秉笔太监,拟了一篇圣旨,盖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之后,递给冯承平,说道:“今日是八月初十,尚有半年时间,足够举子们赶路了,你下去准备吧!”

    挥退了冯承平之后,陆承启松了一口气,但一看到堆积如山的奏折,陆承启还是忍不住一阵苦笑:“当皇帝还真是一件累人的差事啊,也是第一高危职业。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倒在了奏折堆上面……”

    可是陆承启不知道的是,当他肃清官场以来,不仅他的威望达到了最高点,还得到了广大的百姓的拥护。人人都兴高采烈地看着一个个贪官被监察士捉住,抄没家产,无不拍手称快,更有甚者点起了鞭炮,以示庆祝……

第十七章:内阁() 
身处皇宫的悲哀,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政策是否得到百姓的支持。哪怕天下百姓对陆承启的魄力新政举脚赞成,陆承启都无法得知。所以有时候,做皇帝就像一个瞎子,聋子,陆承启这才知道为何历史上这么多英明的皇帝,临到老却无比昏庸。那是因为他们脱离了群众,才导致如此的啊!

    陆承启不由得深深佩服起毛爷爷来,他的那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简直就是金科玉律!可这个时代,没有报纸,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就算陆承启建立的监察百官的监察司,但监察司还是太弱小,也无法掌握一手的信息。

    陆承启深思熟虑之后,觉得应该把监察司发展成为一个专门刺探情报,并结合审讯,却无权拿人的机构。如此一来,可以避免出现明代锦衣卫那样的失误。

    想到这,陆承启立即召来了许景淳,说道:“监察司还是太少人,朕要监察司遍布全国,才能监察全国。你大胆放手招人,至少每州均有监察司的存在。监察司也要开衙门,便于百姓告官。需要的经费,去户部要,就说是朕特许的。同时,你们还要把百姓疾苦,自全国传给朕,朕要你们做朕的眼睛,耳朵,明白吗?”

    许景淳哪里不明白陆承启所想?当即说道:“臣遵旨!”

    陆承启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半年,朕给你半年时间,朕就要看到你的成果。如果办不妥,你这监察司司长也不用当了。”

    许景淳听到关乎自己的前途,哪里还敢怠慢,恨不得立即去办。但陆承启的话还没说完:“朕要的也不是那种大字不识的三五大粗,监察司里面一定要有通文墨之人,好时时向朕报告。许景淳啊,监察司是朕最关注的,比任何事情都关注,你莫要让朕失望!权力,朕该给的,会给你;不是你该管的,你千万不要伸手,否则朕会要了你的脑袋!懂了吗?”

    陆承启这一阵敲打,登时把得了权势的许景淳敲打醒了,后背冷汗津津。陆承启为何这般小心翼翼?明代锦衣卫权柄甚大,后来不得不搬出东厂、西厂来制衡。陆承启不想重蹈覆辙,才一再警告。许景淳也是聪明人,想必也领悟了他的意思。

    挥退了许景淳之后,陆承启也没了批阅奏折的心思,下令道:“摆驾出宫。”

    大顺朝的皇帝其实很自由,尤其是陆承启开创的先河。在他登基一年多以来,在宫外的时间,几乎等同呆在皇宫的时间。例朝那是能逃就逃,不能逃也任由大臣们互相攻讦,他末了才和稀泥。怪不得杨太师一年之内权势滔天,都是“他”自己惯出来的!

    出了威严深深的皇宫,陆承启被压抑的心,才活了过来。走在勾栏瓦肆之外,听着世俗俚语,陆承启不由得感叹道:“这才是生活!”

    不过他倒是轻松了,可苦了侍卫长王彦宸,他紧张兮兮的观察着路过的每一个百姓,深怕有刺客会袭击陆承启。神经紧绷的他,看起来就像正在猎食的猛兽,吓得旁人纷纷避开。

    终于,陆承启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恼怒地回过头来:“王彦宸,你是不是诚心拆本公子的台?想当初,许景淳就是这样被本公子调开的,你是不是也想那样?”

    王彦宸吓了一跳,本来六品御前侍卫的他突然成了侍卫长,正是信心满满想大干一番的时候,突然被陆承启这样一说,忍不住愣在那里:“公子,为啥?”

    陆承启没好气的说道:“你这么凶巴巴的,一看就知道不是好人,你叫本公子怎么玩的尽兴?”

    王彦宸才知道自己犯了大忌,连忙收敛起嘴里,傻笑一声,道:“公子,我以后会注意的……”

    陆承启这才兴致勃勃地走进一间茶坊,今日他的目的,是为了亲身调研长安城里的商铺,不论是卖茶酒的,卖瓷器的,还是卖成衣的……陆承启都像个女人一般,都要进去亲眼查看一番。

    虽然大顺朝重农抑商,但在几乎没有商税的情况下,商业其实是压不住的。前面三代皇帝都还好,到了陆承启的便宜老爸那一朝,简直就如同雨后春笋,不要命般冒了出来。所以大顺朝商业的繁荣,大大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