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唐冢 >

第501章

唐冢-第501章

小说: 唐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厅广众之下许辰还是很给面子的。

    一一见礼,神色恭谨又不缺活泼,俨然一个知书达礼又聪明伶俐的好少年。

    瞧见许辰这番模样,徐番忍不住在心里翻了翻白眼。

    收了一大堆礼物,又得了一大堆送礼预约的许辰终于把老师在京城的班底见了个遍。

    规规矩矩走到徐番身旁,许辰忍不住小声嘟嚷道:“老师,平时真没看出来原来你也有这么多小弟……”

    徐番强忍打人的冲动,朝刚停下的一辆马车走去。

    拉车的马像是完成了天大的使命,垂下了脑袋,抽风箱一般喘着气。

    “致远……”

    来人在老仆的搀扶下艰难下了马车,徐番迎了上来,微微躬身:“王爷!”

    具体是哪一个王爷许辰没怎么听清楚,反正李家的子嗣不少,虽说李隆基的兄弟被武媚娘宰了很多,但总有些幸存的,瞧这人花白的头发,总不能是李隆基的儿子吧?

    又一次恭恭敬敬的见礼,看在这人出手大方的份上,许辰脸上没有露出一丝的笑意。

    哪怕,这人努力扭着肥硕的身子走在自己面前,那足有磨盘大的屁股就在自己眼前,晃来晃去……

    辰时终于到了,鼓楼传来悠扬的钟声,厚重的宫门徐徐打开,文武百官分两列鱼贯而入。

    这一次许辰当然没办法再跟在老师后面,找了好一阵子,终于在老师一位小弟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才找到了正五品下的位置……

    穿过幽深的城门洞,踏上长长的龙首道,许辰一时间竟难得有点恍惚。

    脚下的这座宫城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后世所能看到的早已不知翻修了几次,再难感受到这份沉重的积淀。

    尽管来过一次,但这一次的身份、视角都不再相同,身临其境的感觉又一次让许辰有了落进历史中的真实感。

    龙首道上的监察御史像是认出了许辰,尽管这小子停下来发呆片刻,也不曾记录在案,更没有出言训斥。

    还是刚才那位好心的“小弟”唤醒了发呆中的许辰,这才让他连忙跟上了队伍。

    先是所有人待在宽阔的广场上接受了大唐皇帝李隆基对于新年的贺词,然后五品以上官员便缓缓走进了含元殿。

    踏上殿前台阶的时候,一名步履匆匆的小太监就在许辰身边摔了一跤。

    然后,许辰手中便多了一个蜡丸……

    最快更新,无弹窗请。

第一百零三章 关公战秦琼?可;你是秦琼吗?() 
下一页

    所谓早朝,许辰曾经在书本上看过不知多少遍,但即便是再详细的描写也很难准确的传达出那份肃穆和神秘。

    好似后世局子里开会,无论是书本还是荧屏,不管从哪种角度,你永远都只能在想象中去描绘几位巨头领着另外二十多位小巨头在烟雾缭绕的会议室内或是沉默、或是争辩的场景。

    像是云层中的众神,神秘莫测,无法触及……

    这一次,许辰算是走上了云端。

    额……虽然神仙的个数不少,够不到局子里,但大会上还是能排上号的。

    想到这,许辰就有种想要歌颂腐朽封建主义的冲动。

    唐时君臣奏对都能坐着,每逢大朝会的时候含元殿内便摆满了坐垫,虽然靠近殿门,冷风呼啸而来,但抬眼望去,殿外广场上更多的人却只能屹立在寒风中……

    有了比较之后,许辰顿时就平衡了不少,但仍免不了有些悔意。

    “该死!都是那几个漂亮妹子害的,内衣都忘了穿……”

    自从有了保暖和防护一体的符文内甲后,除了洗澡许辰就基本没有脱下来过,只是昨夜洗了半月来的头一次澡,大早上又被一帮漂亮婢女摸来摸去,一着急就给忘了,如今虽然穿着厚厚的朝服,但冷风依旧不断从领口处往里钻,这让一向怕冷又怕热的他真有些受不了。

    毕竟是徒弟头一次上朝,徐番放心不下,远远瞥了一眼,瞧见门边角落里缩头缩脑的许辰,不由皱了皱眉头。

    “致远,你有什么看法吗?”耳边传来低沉的声音。

    “哦……”徐番转过头来,看向李隆基,凝神道:“臣觉得还是该慎重些,王大帅久在边关,这董延光新去,怕是……有些不适应吧?”

    却说当日太子李亨在京起事失败后,王忠嗣主动请战西去石堡城,虽说是不死不归的那种,但李隆基又怎么可能放心再把大军全部托付在“不忠”之人的手上?

    王忠嗣前脚刚走,李隆基便联系了京中几大将门,一家派了一些人过去,王忠嗣在前面打,有了功劳便由后面这些人分,王忠嗣反正是不要功劳的,到时候最多拿些钱出来,犒赏一下能够活下来的人,和攻城略地、开疆拓土的大功劳比起来,些许钱财真算不得什么,说不定抢来的战利品就都足够了。

    由于不实际参战,互不统属的一大帮人对王忠嗣而言也不存在什么令出多门的问题,反正王忠嗣本就没想过依靠他们,相反能多出这么些人样子,于敌方而言总是一个忌惮。

    只是,真到了战场上,总有那么一两个不甘心窝囊等功劳的“铁血军人”,看着王忠嗣在前头厮杀,许是心中驰骋沙场的热血犹在,竟不听指令擅自出战斗。

    原本激战正酣的双方,由于这只生力军的加入,敌方很快败退。

    如果事情只在这里结束,王忠嗣真该好好感谢一下这位良心未泯的好人,然而事情当然不会这么简单,这位热血军人显然不满足于仅仅把人吓跑。

    眼见敌方大败,这人压根就没搭理过来正要感谢他的王忠嗣,领着部下五千人马就向败退的敌军冲了过去。

    然后,用专业的术语来说就是贪功冒进,五千兵马折损三千,敌军刚被王忠嗣好不容易打压下去的士气,就在这位好心人的身上又给找回来了。

    而这位好人就是老师刚才说的董延光,原为右武威将军,一辈子没出过京城,兵书大概看了不少,但战场是真心没上过……

    这消息前两天许辰刚得到,是派去西域的宋清借助彭泽之前布下的商路传回来的,此刻听老师提了下名字,大致就明白什么事了。

    这董延光打仗不行,玩政治倒是一把好手!

    关于太子起事以及随后原本远在汉阳的王忠嗣突然西去石堡城的内幕多少知道一点,了解到王忠嗣和皇帝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于是为了推卸此次战败的责任,就首先上书参了王忠嗣一本。

    董延光奏书中所写,将此战失败皆归咎于王忠嗣身上。董延光罗列了王忠嗣的几大罪状:其一,王忠嗣不遵圣旨,迟迟不接济粮草,遂使董军处于半饥饿状态之中;其二,王忠嗣不肯拨出军资定赏格,所谓“重赏之下定有勇夫”,因赏格不行,交战时兵士不肯奋勇上前;其三,王忠嗣有妒忌之心,处处设限,譬如董军不明地理,王忠嗣竟然不肯出引路之人,更不用说交战时予以援手了。

    话说得很绝,估计也有试探皇帝底线的意思在里面。

    原本军国大事为社稷之重,但奈何李隆基在军方的影响力实在太低,将门世家掌握的兵马几乎相当于各家私军,募兵制改革虽然进行了十几年,也培养出了几十万的可用之兵,奈何原本深信不疑的王忠嗣却和太子不清不楚,这让李隆基难免有种养了只白眼狼的感觉。

    拿下石堡城在以前只是为了彰显军功,可到了现在却成了剜去身上腐肉的一把尖刀,夸耀武功的心思一下子就淡了许多。

    当初联系将门世家,让他们分别派人西去未必就没有借机削弱各家实力的想法,但更主要的作用还是为了让这帮家伙在接下来的清洗中保持沉默。

    可要顺利完成政治上的清洗又不得不和某一部分世家豪门谈判、妥协。

    想想,一肚子窝囊气的李隆基就恨不得把所有的世家豪门统统消灭干净!

    当然,也只是想想而已……

    “胜败乃兵家常事,如今才刚刚开战,一切尚未可知,臣觉得还是再看看吧……”这时兼领兵部的左相陈。希烈开口了,大致揣摩了一下李隆基的心思,建议道:“但毕竟战败,一道申斥是免不了的,责令前线将领将功补过吧!”

    李隆基听了,微微点头,当务之急是先完成对朝堂的清洗,重新拿回对政局的掌控,到时即便军队数量少了,也能利用朝堂的力量重新把将门世家打压下去。

    平衡和稳定才是李隆基最在乎的东西。

    也就这样,大朝会的第一个议题被轻飘飘带过去了,由此更像一个信号,众臣纷纷飞快结束所有关于军国大事的讨论,转而将全部的心神投入到即将展开的血肉搏杀中。

    毕竟哪怕建议再好,要是下朝之后没了官身,一切都显得滑稽了不是?

    首先是御史中丞吉温递上来的左骁卫兵曹柳勛状告东宫赞善大夫杜有邻谋逆的折子。

    杜有邻就在金殿上,一听告辩便起身而出,跪倒在李隆基面前。

    李隆基看了看坐在御座左下方的太子李亨一眼,见其毫无动静,便示意吉温继续说下去。

    “启禀圣上,按例该将二人停职,交由大理寺审查……”吉温自然知道手上这道所谓的告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里面的台词基本上都是他手把手教柳勛写上去了,否则那个只知道喝酒的军汉,哪里写得出这么有深度的告辩来?

    只是对于李林甫授意自己来这么一出的用意,直到如今吉温也没有全部明白。

    按说当日太子都干出那么大逆不道的事了,最终非但没受到惩罚,反倒得到了“剑履上殿”这种非分的权利,再用这种低级的诬告手段,能起作用才真是有鬼了!

    但要说自污、藏拙这样的动机,未免也太小看我们的右相大人了!

    在之前长安城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李林甫安静的仿佛世间根本不存在这么个人一般,几乎什么都没做,干嘛要自污、藏拙?

    吉温想不通,一向精明的相爷为何要做这么一件根本起不到作用也没有任何好处的事!

    但该走的程序还是一丝不苟地走完了。

    听完了吉温的建议,李隆基照例询问宰相们的意见。

    陈。希烈猜出是李林甫搞的事,但他也同样摸不清对方的用意,为此没有贸然发表意见,只淡淡说道:“那便交由法司审断吧!”

    李林甫自然更不会有意见,依旧坚持昨夜对李隆基的看法:“却应交由法司审断,但还是要慎重些才好……”

    “是该慎重些,毕竟是谋逆这般大的罪名!”徐番也附和一句。

    如此,三位宰相意见一致,压力陡然便落到了大理寺卿身上,好在司法口一向都是李林甫的禁脔,不过左手进右手出的事。

    现在就连李隆基也想看看李林甫搞出这么个事来到底要怎样收场,又或者还有什么自己都不清楚的原因在里面。

    最高层的几人都没有发表过多的意见,反倒是本应坐在那里当摆设的太子李亨一本正经地对大理寺卿强调了一番诸如司法公正、文明执法等法治理念。

    同样,让人摸不着头脑。

    “妈的!还好老子聪明……”在角落里看了半天依旧云里雾里的许辰不由大感庆幸:“辛亏没头脑发热扎进去,这都是些什么人啊!”

    超前的意识又怎样?这种站在金字塔顶尖的人无论在什么年代都注定了要碾压凡尘!

    关公打不打得赢秦琼,许辰不知道,但毫无疑问都能打赢自己……

    最快更新,无弹窗请。

老司机开新车;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 


第一百零四章 忠奸难辨() 
下一页

    若说如何悄无声息弄死一个人,许辰还是有不少办法的,但要像眼下这群御史一般,张嘴就是对仗工整、辞藻华丽,通篇不带一个脏字的弹章……

    额,说实话好多典故,许辰连听都没听过。

    听了一大堆之乎者也后,许辰突然间就对过几天后要进行的科举没了半点信心,虽说已经可以过目不忘了,只要花些时间,什么经义、注解之类都能记得一清二楚,但也仅限于记住,想要灵活运用,没有时间的积累显然不可能。

    “看来,只能作弊了……”

    就在许辰神游天外的时候,又一名御史站了出来,拿出一份弹章,却不是他本人所写。

    “陛下,济阳别驾魏林弹劾太子勾结边将,欲行不轨……”

    金殿内陡然安静了下来,虽然一直都很安静,但随着这名御史的话一出口,众臣仿佛连呼吸都变得轻微了许多。

    没有听到一声惊叫,除了双眼变得灵动之外,百官的反应异常平静,当然,原本闭目装睡的人也纷纷睁开了眼。

    太子干了什么,百官心知肚明,皇帝为什么会妥协,大家也都能猜到,所以百官和皇帝的共识便是太子党要削弱,但太子不能废。

    动摇国本不是说说而已,朝堂要清洗,但程度必须掌握好,远的不说,如今西边还在打仗,东北的安禄山也在陈兵秣马,准备开春大干一场,朝局必须保证稳定。

    给太子定罪容易,换一个人当太子也不难,但太子一倒,太子党的势力就必须彻底清除干净。

    且不说有没有人能够承受这样的后果,光是这么多位置空出来,如今朝堂上下各方势力加起来也吃不下去。

    当官不是只要有个人坐在那就行,能力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

    所谓政治讲究平衡和忍耐,自然不是一句空话。

    对于太子如今现状,所有人都选择默认,然而眼下这名御史就好像那个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一般,突兀、幼稚、不可理喻。

    “荒唐!”

    百官没有说话,因为没人摸得清这名御史在替谁卖命,反倒御座上的李隆基怒道:“这魏林远在济阳,如何得知王忠嗣和太子之间的密谋?”

    同样,也没人能清楚眼下皇帝的愤怒是因魏林违抗了自己对太子的处置旧事重提,还是在和这名御史唱双簧。

    身为御史大夫的徐番抬头朝对面的李林甫看去,却正好遇上了对面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