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奋斗在盛唐 >

第428章

奋斗在盛唐-第428章

小说: 奋斗在盛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让李显、李旦和武三思对天发誓,在自己百年之后,一定和睦相处,互相辅助,不可互相攻杀。如违此誓,天诛地灭。

    至于李令月呢,她既是李家之女,又是武家之媳,就是这场盟誓的监誓之人。以后,若有人率先背誓,她就要帮助另外一方。

    发完誓以后,武则天又命武三思在嵩山造三阳宫一座,声明以后自己就在那里养老,李武两家也在宫中多多接触,增进感情。

    此宫之所以取名三阳宫,就是“武三思、李显、李旦”,整好三人,取其“三阳开泰”之意。

    崔耕明白,这就是史上所载的“武李会盟”。

    他疑惑道:“太子李显总不会因为一场誓言,就信了武三思吧?他有这么幼稚?”

    狄光昭解释道:“誓言只是一部分作用,主要还是武李两家互相通婚。比如,新都公主李言欣,下嫁武延晖。永泰公主李仙蕙,下嫁武延基。成安公主,李季姜,下嫁武崇训。现在,武三思和太子是儿女亲家,过从甚密。”

    在历史记载中,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娶了李显的掌上明珠李裹儿。现在,虽然是李季姜嫁给武崇训,但两家终是结了姻亲。

    崔耕冷笑道:“李显还和武三思是连襟儿呢,不比这个关系亲密的多?”

    “连襟儿?”

    狄光昭先是微微一愣,然后马上就会意,崔耕说得此连襟儿非彼连襟。他这是在暗讽,武三思给李显戴了一顶大大的绿帽子。

    狄光昭叹了口气,道:“太子殿下哪都好,就是太重情义。想当初,他被发配房州,心灰意冷,准备自杀,多亏韦后劝解,才打消了那个念头。当时他就说“异时幸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制。”现在,他不过是在实现诺言罢了。”

    “实现诺言是一回事儿,信任奸夫是另外一会事儿。武三思要是有半点把太子放在眼里,敢上韦后的床?算了,不说他了。”

    背后议论人总不大好,何况那个人是日后的九五之尊。崔耕转移话题,道:“这张昌宗可是长进了,竟然想到了利用王晙你回去之后,把此事告知狄相,问问他,本官应该如何应对?”

    “王晙?”

    狄光昭微微一笑,道:“二郎你尽管按照张昌宗的吩咐去做。其实,张昌宗会出这一招,家父早就料到了,也有了对策。”

    “那就好,狄相还真是算无遗策。”

    狄光昭苦笑,道:“算无遗策也谈不上。二郎,有件事,家父帮不上什么忙,该如何决断,可就看二郎你的了。”

    “什么事?”

    “还有两个月,朝廷就要正式开科举。到时候,你就是主考官。录取谁不录取谁,谁为状元,谁为榜眼,谁为探花,全在二郎你一言而决了。到了那时候,你是听张昌宗的好呢?还不听好呢?”

    这还真是个问题。

    现在科举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不糊名。主考官对于录取谁,一开始就心中有数,这就造成了“行卷”之风大盛。

    所谓行卷,就是把自己的文章,投到达官贵人的手中。哪个达官贵人一看,诶,这个人的文章不错,人才难得,就向主考官推荐。

    “行卷”完全合理合法,其中情弊甚多。鬼才知道那些达官贵戚推荐人,是因为文章,还是因为银子。

    达官贵人尚且如此,主考官能玩的猫腻就更多了。

    最最要命的是,如果明知道主考官是收了贿赂,朝廷会有什么惩罚呢?

    与后世明清时期动辄抄家灭族不同,现在的惩罚极其轻微。

    情节一般的,就是罚俸了事。情节严重的,官降几级。主考官弄得天怒人怨呢?最最最严重的惩罚,也不过是罢官了事。

    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立法之初,并没有把科举当一回事儿,只是视其为“举荐得官”的一个补充。

    现在虽然科举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律法并未随之改变,以至于崔耕这个“考功员外郎”,分外受各方势力的垂涎。

    完全可以说,哪派的人得了这个职司,这届科举就成了哪派的自留地了。

    如果张昌宗给崔耕一份名单,让他按照名单录取,崔耕现在完全没理由拒绝。

    但是,崔耕日后难免暴露身份,按照张昌宗的要求做了,日后的名声难免大受影响。

    这可怎么办?狄仁杰也束手无策。

    情况比崔耕想的更加严重,他上任之后的第二天,前来“行卷”之人,就险些踏破了门槛子。崔府之外,人喊马嘶,车水马龙,比集市还热闹。

    无奈之下,崔耕也只能宣布实行,不接受任何行卷,不接受任何请客,不接受任何推荐,这才算消停了许多。

    可是,世事岂能尽如人意?

    一个月后。

    管家崔有福,忽然将一份请帖送了过来,道:“崔大人,这场饮宴,您可不能不去!”

    崔耕一边接过请帖,一边随口问道:“为什么?”

    “这份请帖的主人,表面上不属于任何势力,其实却是张常侍的人,为张常侍办了不少不方便自己出面的事儿。”

    崔耕不以为然地道:“那又如何?他在张常侍面前有面子,我崔英就一定给他面子?简直是笑话!让我去赴宴也成,他让张常侍写个条子,否则的话,我呃”

    忽然,崔耕眼睛撇到了那分请柬的落款儿,改口道:“原来是她!那本官还还非去不可了!”

第604章 详解牡丹园() 
原来,这封请柬的落款,正是:牡丹园,公孙幼娘。

    崔有福附和道:“那是,那是,这公孙大家的牡丹园可是大大的有名哩,崔考功不去一次,实在是太可惜了。”

    崔耕轻“唔”了一声,道:“本官对牡丹园只闻其名,其实也不怎么了解。这牡丹园到底有什么好玩之处,还请管家介绍一番。”

    “您问我这个,可就算是问对人了。”崔有福道:“说起这牡丹园,当然得先提公孙大家了。世人皆以为她是一名私妓,其实这个说法不大准确,实际上,她并未卖身于任何人。”

    崔耕略有些迟疑道:“但据本官所知,公孙幼娘十四岁开始,就在画舫上卖艺。如果不是妓子,是哪家的父母如此狠心,在自个儿生活无忧的情况下,准许女儿做这等营生?”

    崔有福意为深长地笑了笑,回道:“看来崔考功对公孙大家的过往,清楚得很啊。其实没人知道公孙大家的父母是谁,只知道,自从她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整个画舫之人就唯她的马首是瞻。”

    “那关于她的来历,拷问一下画舫上的人,不就行了呃,是本官想左了。”

    崔耕稍微一转念,就明白自己的提议不大靠谱。

    无它,公孙幼娘又没犯什么案子,就是以歌舞娱人而已,谁吃饱了撑的,去调查一个青楼女子的来历?

    不过,现实却比崔耕想得更黑暗。

    崔有福却道:“崔大人这个考量,也不是全无道理。比如有些富家子弟,用尽万般手段,求公孙大家的芳心不得,就会用些盘外招,比如逼公孙小娘子的身边人下药,比如用地方官府的势力来逼迫”

    “然后呢?”

    “公孙大家的身边人都颇通技击之术,一般的富家公子,会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还有些人势力太大,公孙大家实在惹不起,就驾船而去,让其追之不及。”

    崔耕道:“那公孙大家现在又为何来洛阳落脚了呢?此地藏龙卧虎,公孙大家可未必跑得了。”

    “哪里,崔考功你想多了。”崔有福道:“你想想,公孙大家今年都快三十了,逢场作戏还可。哪个上得了台面的人,会想对她霸王硬上弓?传扬出去,还不够丢人的。另外,此女也是有所求而来,才投靠了张常侍。”

    “所求为何?”

    “这个且容老奴先卖个关子,反正此事甚为棘手,连张常侍也甚为为难。到时候说不得,公孙大家病急乱投医,会求到您的身上。”

    崔耕笑道:“看来你这老货是想着法子,让我本官牡丹园去看看啊。行,不问就不问,现在你说牡丹园吧。”

    “遵命!”

    然后,崔有福将牡丹园的来历,娓娓道来。

    公孙幼娘投奔张昌宗之后,因为她的歌舞之能,受命开了这个牡丹园。

    牡丹园内不仅牡丹甚多,风景怡人,而且饮**致,住宿华美,所有来客,尽皆分文不收。

    当然了,如此佳园,不是什么人都能进去的。

    要想进此园的男子,或为达官贵人,或为有名的才子,或为各州的贡士,若是尽皆不是,又觉得自己那两下子不含糊的话,也可主动要求考试。只要表现出了足够的才能,皆可进入。

    至于女子的讲究就少一些了,或为身份高贵,或为貌美如花,或为文才出众,尽皆可以。

    如此选人,牡丹园开园不久,就成了洛阳城内最佳的上流社会交流之地。众多有才之人,纷纷渴望进入园内一游,求得贵人赏识。

    再加上,无数女子渴望钓到金龟婿,无数贵人想得到有才的手下,无数色中饿鬼,想找合适的目标大家各取所求,牡丹园现在是越来越兴旺。

    今天管家崔有福如此热心,其实也有张昌宗的意思——希望崔耕进牡丹园里面看看,里面有什么适合招揽的人。

    崔耕听完了,若有所思,道:“如果本官没猜错的话,外人不知张常侍是牡丹园背后的金主?”

    “那是自然,张常侍的名声这个,世人多有误解。在外人看来,公孙大家的幕后靠山其实是宗楚客宗相爷。”

    崔有福介绍到这,崔耕就把张昌宗的打算,猜了个八九不离十了。

    总的来说,宗楚客这个人,是非常矛盾的一个人。

    首先,他得叫武则天一声姨妈,算是标准的皇亲国戚。

    其次,他确实颇有才能。甚至可以说,如今的宰相班子里,除了重病的狄仁杰之外,就得说是宗楚客最有才干了。

    还有最关键的,宗楚客先因为弹劾张氏兄弟被罢官,后投靠张氏兄弟担任宰相,很多人认为他是不得已而为之,对他的印象颇为不恶。

    所以,人们对进牡丹园,不会有什么抵触心理。

    至于进了牡丹园之后呢?若是确实有才之人,张昌宗就给予延揽。说实话,真正硬骨头,敢硬抗张昌宗的延揽之人,那还真得是凤毛麟角了。君不见,“文章四友”一个没跑,都被张昌宗收入夹袋中了吗?

    另外,京师居,大不易,牡丹园解决了不少贫寒贡士入京后的生活问题。若是有朝一日,张昌宗准备谋逆,把这件事公布出来,许多人莫名其妙地受了他的恩惠,也就不好意思再反对了,堪称一石双鸟。

    想到这里,崔耕道:“管家这么说,本官还真的对牡丹园越来越感兴趣了,成,你代本官回封信,我必定准时赴约。”

    “老奴遵命!”

    牡丹园其实距崔耕的宅子并不远,三日后,崔耕和韦什方安步当车,溜溜达达,直奔牡丹园而来。

    到了牡丹园门前,把请柬递上去,有一清秀小厮道:“原来是崔考功,公孙大家早有吩咐,您请随小的来。”

    崔耕道:“可是去见公孙大家?”

    “那倒不是。”那小厮微微一躬身,道:“今日这场饮宴,名为龙门宴,取得的就是“鱼跃龙门”之意。不仅您会参加,牡丹园内的各位士子都会参加,以求您的赏识。所以,还请崔考功移步芳华园,众士子已经等候多时了,公孙大家随后就到。”

    “原来如此,头前带路。”

    “是!”

    牡丹园占地颇广,崔耕直走了一刻钟左右,才到了“芳华园”。

    此园建在一个人工湖旁边,园内花卉以牡丹为主,也有其他的花卉。又以一座八角凉亭为中心,临时开辟出来一大片空地,扎了几十座彩棚,供各州来的士子就坐。

    天下各州的来洛阳应考的士子,被称为“举子”或者“贡士”,总共大概是八九百人。

    牡丹园当然不可能把这些人一网打尽,但总共四五百人的规模,也着实称得上惊世骇俗了。

    要知道,归根结底,这年头的社会舆论是掌握在读书人手里的。这四五百贡士的看法,能造成的舆论烈度远在一般宰相之上,也超过大周皇家报和神都时报两份儿报纸,也许只有成均监才能与之相提并论。

    “天官考功员外郎,知贡举,崔英到!”崔耕刚到门口,引路的清秀小厮大喊一声。所谓“知贡举”就是个临时职司,意为这届贡士的主考官。

    众贡士纷纷跪倒在地,道:“参见崔考功!”

第605章 恰逢二宰相() 
崔耕在这些士子的眼里,总共有两重身份:一个是“知贡举”,掌握着他们的前途命运。

    另外一个,则是“张昌宗的走狗”“靠着两首歪诗得了圣眷的小人”,为人所不齿。

    既然如此,他所获得的,自然也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待遇了。有些人拼命巴结,谀词如潮。有些人冷眼旁观,不想“摧眉折腰事权贵”。

    崔耕百分百相信,如果是单独会见,敢对自己冷眼旁观之人绝不会超过个位数。

    但是现在,在“法不责众”“反正他也不认识我”“不能被人看轻”的氛围中,对崔耕冷眼旁观之人,竟然占了六成左右。

    所以,尽管身边之人谀词如潮,崔耕还是感觉挺没滋没味儿的。

    忽地,他扭头对自己身旁的一个拍马屁最响的年轻人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位高兴地嘴巴好悬没咧到后脑勺上去,道:“启禀崔考功,小的叫李林甫。”

    噗

    崔耕原本只是随口一问,听了这个名字,直把嘴里的茶汤都喷出来了,道:“啥?”

    李林甫!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把安禄山压制的死死的李林甫!

    大唐国势由胜转衰的人物关键人物李林甫!

    真的是他吗?还是仅仅名字相同?

    李林甫也纳闷啊,道:“怎么?在下的这个名字,有什么不对吗?”

    “呃,没什么。”崔耕问道:“你的舅舅,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