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奋斗在盛唐 >

第143章

奋斗在盛唐-第143章

小说: 奋斗在盛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吗?侯思止逼着你居中保媒,要强娶王瑞月,远水救不了近火啊,此事你又该如何解决?”

    看得出来,老卢还是挺关心崔二郎的,真的把他当自家女婿来看待,这才急他之所急。

    崔耕道:“无妨,呃,我突然想到了应对之法。”

    事实上,现在崔耕有个毛线的应对之法啊?

    本来来卢家就是来寻求帮助的,谁知道出乎他的意料,卢雄的这门亲戚竟然是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何许人啊?那是跟武家几位一条线儿上的。

    一旦真的让卢雄修书一封到长安,得到上官婉儿的帮助,解决了侯思止这个麻烦。那就代表着他也站队到了武家这边!

    不行不行这事儿不能干,武家的人还有几年好日子?如果真要跟武家的人混在一起,他还需要等到今天?当日侯思止要帮他走通武承嗣的门路,他大可应允,又何必婉拒?

    真没想到,刘幽求这厮自作主张给他牵得这门婚事,竟然会和上官婉儿扯到一起,老天爷也太能开玩笑了!

    他已经后悔今天跑来卢家了!

    而且这门婚事,他本就不太同意,如今更是不能拒绝,拒绝了卢家小娘子,一旦传到上官婉儿那儿,还有的好?卢丽华可是她唯一的外甥女了啊!

    眼下,只能对这桩婚事先不表态,拖延上一阵子了。

    至于对付侯思止的法子,只能回去另想他法了。

    若能想得出来,固然最好,那就不需要有借重到卢家的地方,和上官婉儿也扯不上因果。

    若真的想不出解决的办法出来,那也只能火烧眉毛先顾眼前,再跑一趟卢府,让便宜老丈杆子出手找上官婉儿解决呗。

    和卢家的婚事,应下来就应下来嘛,至少卢雄这个老丈杆子人还不赖。至于和上官婉儿,站队就站队嘛,往好了想,至少这几年内,武则天还在,上官婉儿就不倒,自己定能以最快的速度成长起来。

    到时候定能迁入长安,再想办法努力游说让上官婉儿,让她站队到式微的李隆基这边。为武则天百年之后,留一个后手。只要得到了李隆基的认可,就等于将来大家伙都有了一张免死金牌!

    好在卢雄貌似对侯思止不大看得上,所以也没打破砂锅问到底,追问他所谓的“应对之法”是啥。

    到了中午,卢雄张罗崔耕在家吃饭,盛意拳拳之下,崔耕委实难以婉拒,吃了顿饭后才告辞离去。

    不过至始至终,都没见着卢家小娘子卢丽华的面儿。

    一人计短,两人计长。

    回到了临时的肃政使衙门,崔耕赶紧召集手下的重要人物开会,商量对付侯思止办法,至少也要让他息了求娶王瑞月的心思。

    大唐前任著名酷吏周兴,大唐未来名将封常清,都对此事束手无策。

    然而,如今已是监察御史的老神棍陈三和,却是一摆手中的拂尘,道:“崔御史,贫道呃不,下官倒是有个主意,不知当讲不当讲。”

    崔耕虽然对这个装神弄鬼的家伙没什么信心,但还是死马当作活马医,请手问道:“什么法子?”

    “不如就由贫道见一见那侯思止,凭贫道的三寸不烂之舌,当能让主动放弃这桩婚事。”

    不等崔耕说话,封常清就白眼一翻,喷道:“老神棍你拉倒吧,莫要添乱了。你那嘴皮子忽悠忽那些乡间的愚夫愚妇还凑合,忽悠侯思止?哼,恐怕说不了几句话,就被人识破,我们还得想法子救你。”

    “封侍卫莫要瞧不起人啊!”陈三和不服气地道:“侯思止算什么东西?五年前他还在街上卖饼的呢,两年前还给人当家奴呢,一个大字都不认识,我会忽悠不了他?见了他,我就说王瑞月命太硬,天性克夫,现在已经克死俩了,难不成他想当第三个?此话一出,保准侯思止吓尿!”

    “克死俩了?你怎么知道的?”人们异口同声地问道。

    “我猜的。”陈三和道。

    “嘁”

    几人又嘘了他一声。

    陈三和解释道:“崔大人之前不是说过,王瑞月是张子瑞的续弦吗?你们好好想想,王瑞月出自太原王氏,既是五姓七望之女,又姿色不凡,若真是黄花大闺女的话,怎么肯嫁给张子瑞做续弦?就因为他那个已故伯父的宰相张大安?还是因为他出自魏州张家?可拉倒吧!这些都不足以让太原王氏,将女儿嫁与一个破落子弟做续弦吧?所以依我推测啊,八九不离十,这王瑞月原来就是个寡妇。”

    “咦,还真是这么个理儿啊!”

    崔耕几人不由地,又是眼前一亮。

    隋唐年间的社会风气,和后来的元明清有很大不同。

    人们的婚姻更看门第,而并非贞、操。

    寡妇再嫁,虽然肯定不如未婚之女,但也只是不如同阶层的女人罢了。

    大唐公主再嫁,乃至三嫁四嫁的大有人在。

    张子瑞这个鳏夫,娶一个五姓七望的寡妇为续弦,很难说得上是亏了还是赚了。

    如果事实如此,还真是大有文章可做!

    崔耕顿觉靠谱,赶紧派陈三和去同福客栈,委婉地向王瑞月求证此事。

    这也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事儿,佳人毫不犹豫地直言相告:自己的前夫姓郑,叫郑一平,乃是荥阳郑氏子弟,英年早逝。

    等着陈三和带回这消息时,封常清和周兴再看陈三和的眼光,顿时不同。

    不过,崔耕还是有点顾虑。

    侯思止出身事井,甚至卖身为奴,这都不假。

    但是,天下做过奴婢的人多了,但从奴婢到六品侍御史,却只有侯思止一人。此人天性狡黠,不是那么好忽悠的。

    其一,陈三和是自己手下的监察御史,这岂能瞒过侯思止的耳目?由他去游说,是不是会被侯思止怀疑别有用心?

    其二,单凭王瑞月的两个夫君早死,就得出她会克夫的结论,似乎有些牵强。即便以陈三和的口才,恐怕也很难让侯思止完全相信。

    有没有比陈三和更合适的人选呢?

    倏地,崔耕想起了一个人来——莲花寺的慧明小和尚。

    对,就是那个之前状告刘幽求和整个莲花山的僧众,为自己师傅洗冤的小和尚,慧明。

    慧明虽然也和自己有些瓜葛,不过其主要身份还是莲花寺的台柱子,侯思止纵然有所怀疑,这疑心也不会太强。

    最关键的是,那日再审梁波说到张子瑞时,侯思止惊惧地拿出一块玉佩,言及这是他曾经从洛阳白马寺中求了开光的信物一个,可以不被冤魂所扰。

    这说明他不仅信佛,而且还到了深信迷信的地步。

    慧明这个岭南小有名气的高僧,可比陈三和这个老神棍靠谱多了。

    唯一可虑的是,慧明小和尚虽然也口才了得,但江湖经验就和陈三和差多了,到底能不能忽悠得了侯思止吗?

    不过崔耕转念一想就释然了,内在不足外在补呗。

    只要自己想办法让小和尚展现几个“神迹”出来,他不就能一句顶一万句了?

    到了那时候,别说王瑞月克夫了,哪怕他说王瑞月是狐狸精变得,侯思止都会信!

    想到这里,崔耕对陈三和道:“你是本官的属下,由你去劝侯思止,难免有些牵强,说不定还会有反效果。这样,你一人三马,快马加鞭,去一趟莲花寺。找到慧明小和尚后,你交代他如此这般去做”

    接下来,崔耕的声音渐渐低微,陈三和附耳过来,才听了个清清楚楚。

    陈三和听着听着,看向崔耕的眼神由衷佩服起来,嘴上也是赞声不断,连连称是,就差脸上大写一个“服”字了!

第182章 忽悠侯思止() 
数日后,广州城疯传着两桩大事儿。

    第一桩是个花边新闻。

    从岭南道肃政使衙门传出来消息,王瑞月因为侯思止帮自己的亡夫讨回公道,对其大生感激。

    侯思止因为王瑞月积极为亡夫张子瑞的案子奔走,对其非常敬佩。

    这么一来而去的,一个老鳏夫,一个俏寡妇,竟然看对眼了,恐怕不日就要定亲。

    这世上从来就不缺凑热闹传八卦的人,这件事在广州城传得沸沸扬扬,引得城中百姓纷纷议论,大叹世事多奇妙,两个本是风牛马不相及的男女,竟阴差阳错下喜得了一桩良缘!

    第二桩事儿便是据传,泉州清源的莲花寺来了位高僧,法号慧明,不日即将来广州城,准备做一场大、法事,为全城的百姓祈福。

    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下,这慧明大师在广州城中的名声可不小。慧明和尚来广州做法事,为广州城百姓祈福之事闹出来的动静,可不比上一桩花边新闻的动静笑。

    现如今你走在广州城的街头巷尾,问一嘴慧明大师乃是何人,恐怕会遭来一声嗤,和路人的满脸鄙视。

    同时会有热心人告诉你,慧明大师乃何许人也!

    “崔青天智断莲花寺的故事听过没有?那里面前来告状的小和尚,就是慧明大师。”

    “人家可不是一般的和尚,而是生而知之,有大、法力的和尚。”

    “据说他乃金蝉子转世,一岁能言,三岁识文,四岁断字,五岁能唱百曲,六岁出口成章,七岁佛家典籍无所不通,八岁融汇百家之学。要不是年纪太小,早就做了莲花寺的方丈了。”

    “如今莲花寺能如此香火鼎盛,岭南道一带的百姓不远数百里甚至上千里辗转,前往清源山的莲花山烧香许愿,都是慧明大师的功劳啊!”

    “据传还有个秘辛,慧明大师年纪轻轻却法力高深,他最擅长的不是诵经坐禅,而是降妖除魔啊!”

    在陈子昂这个南海县令地头蛇的配合下,在陈三和、封常清他们暗中的推波助澜下,关于慧明小和尚的说法,越来越夸张,越来越玄奇。

    再加上“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心理作用,等慧明和尚到了广州的时候,迎接他的百姓民众竟达到了几万人之多。

    慧明抵达广州城后,歇息一日,便在次日登上事先准备的高台,开始在城中讲法。

    佛门的虔诚信众们见一个这么小的孩子,讲起佛法来却是头头是道,对他更加信服。

    陈三和在一旁推波助澜,借助火药,给慧明增添了不少声光效果,让人们见识到什么叫天花乱坠地涌金莲。

    崔耕事先安排人训练了几百只鸟,那训鸟人特殊的手势一起,鸟们就知道要投食了,顿时在慧明的身旁乱飞,这下子连百鸟朝拜都有了。

    一番讲法下来,城中的百姓和信众们对这位慧明大师身有大、法力的事实深信不疑。

    以后的事就不用陈三和费劲了,人们口口相传,以讹传讹,慧明的本事越发被传的光怪陆离,简直大半城的广州人,都成了慧明的信徒,每场法会的听众都过了万人。

    就这样,数日光景,徐徐而过。

    崔耕之前答应侯思止的一月之期,眼瞅着就要到了,慧明这才开始正式行动。

    这一日讲法完毕,他双手合十,口宣佛号,道:“诸位善信,为了弘扬佛法,贫僧准备在广州也修一座莲花寺,土地连同建筑一起,大概需要十万贯”

    此言一出,人人会意——这位慧明大师要向大伙化缘了。

    那没啥说的,以前大家对那些没什么法力的和尚,都大方地捐钱捐物,更何况眼前这位真佛子?

    这位可是真能保佑自己死后进入极乐世界的,此时不表虔诚什么时候表虔诚?

    当即,就有一个穿绸裹缎地大胖子挥舞着袖子,道:“慧明大师要建新莲花寺,我王有财当仁不让,捐一千贯!”

    “擦!在广州城,你王有财那点家产算什么?敢在上面出风头!慧明大师,我捐的钱也不多,一万贯!”有个细高挑的中年男子大声呛声。

    有他们带头,全场捐献的气氛越来越浓,多则上万贯,少则一两贯,粗略估计,别说十万贯的预定目标了,三十万贯都富余。

    然而,慧明大师听了大家的话后,脸上丝毫不见喜色,相反的,一抹冷意爬上了他的面庞。

    最后,慧明起身,双手下压,道:“众位善信还请稍安勿躁,贫僧说刚才那番话的目的,并非是让大家捐钱,只是告诉大家有这么一档子事儿。”

    王有财颇为不以为然,道:“慧明大师,您别不好意思啊,出家人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拿善信的布施,都是天经地义的事儿。这是大家自愿捐给佛祖的,您拿了是理所当然。”

    慧明的脸色更不好看了,道:“这位善信,你觉得小僧是在说客套话?出家人不打诳语,我今天可以明确告诉诸位,这十万贯钱,绝不让大家出一分一文。”

    还真不要钱?

    他这么几次三番的强调,王有财终于明白自己误会了,疑惑道:“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师不要我们的捐献,又怎么建新的莲花寺?你再法力高深,总不能凭空变出来钱财吧?”

    “当然不能凭空变出钱财,不过”

    话说到这,慧明微微一笑,道:“这钱不用你们出,有人代劳。”

    “谁?”

    “岭南道罢黜使侯思止。”

    王有财就是个商人,一听官员就心里面发怵,不信道:“侯御史能出这钱?”

    “阿弥陀佛,这笔捐纳,他不出也得出。”慧明和尚淡定地道:“贫僧马上就要救他一命。堂堂岭南道罢黜使的一条性命,岂是十万贯所能攀比的?”

    “一条命?此言怎讲?”

    众人瞬间在下面嗡嗡议论起来。

    慧明脸上似笑非笑,神神秘秘道:“天机不可泄露,各位善信随小僧往罢黜使衙门一行,便知分晓。”

    在场之人胆小的,自然是不敢凑这个热闹。但还有两三千胆子大的,跟在慧明的后面,来到了临时罢黜使衙门的门前。

    然后,慧明也不说话,盘膝坐下,五心朝天,开始默诵心经。

    侯思止也早就听说了慧明的种种神奇之处,之所以一直没去和这位大师见面,主要还是觉得他来得时间太过蹊跷。

    现在慧明又主动找上门来,侯思止心中的疑虑就更深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