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奋斗在盛唐 >

第123章

奋斗在盛唐-第123章

小说: 奋斗在盛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57章 以死赎前怨() 
灰衣大汉姓周,单名一个“兴”字儿!

    没错,就是那个与来俊臣、索元礼齐名的酷吏——周兴!

    崔耕万万没想到,眼前这个浓眉大眼的灰衣大汉,就是能止小儿夜啼的酷吏周兴!

    自从武则天完成了从太后到皇帝的关键一跃之后,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酷吏集团就越来越不怎么待见了。

    今年二月,有人控告周兴和丘神勣谋反,她毫不犹豫命人收狱问罪。

    丘神勣很快就被武三思监斩于太乙门的菜市口。

    至于周兴呢,他的经历众所周知,没下狱之前,来俊臣先请他喝酒,问犯人要是抵死不招怎么办呢?

    周兴说这个好办,准备一个大翁,四周燃起炭火,不招就让他变成壁炉烤鸭。

    来俊臣说好啊,现在陛下让我审问你,本官这就去准备大翁和炭火,你自己也准备准备吧。

    周兴当时就跪下认罪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请君入瓮。

    周兴的运气比丘神勣好一点,武则天念在他以往功劳的份上,没有杀他,而是流放岭南道。

    漳浦县就是他的流放地。

    到了此地,因为本来是官身,他倒是不用服苦役,只要每三天到县衙报到一下就成。另外,县衙会提供维持他基本生活的粮食和蔬菜。

    这就是他今天正好出现在县衙公堂外头看热闹的原因。

    崔耕暗暗琢磨,怪不得他刚才倨傲无礼不肯报姓名呢,恐怕刚才“周兴”这两个字儿一出口,自己就得当场命令衙役把他打出去。

    开玩笑,和周兴扯上关系,那不仅是与整个官场为敌,还是与整个天下人为敌!

    武则天都不想替他扛臭名了,就我这小肩膀能扛得起?

    他赶紧打了个哈哈道:“原来是大名鼎鼎的周大人啊,幸会!幸会!那什么本官公务繁忙,就不多留你了。常清,封上一包二十两银子的利是给周大人,送客!”

    “崔御史,救我!”

    突然,周兴没了刚才的倨傲之色,紧跑上前,毫无节操地抱起崔耕的大腿,大叫道:“周某刚才一番帮衬,也算是薄有微功!还请崔御史出手,救在下一命吧!”

    唔?

    崔耕被周兴的突然举动搞得一愣,不过周某人说得也对,若非刚才他在一旁帮衬提醒,自己险些掉进梁波等人预设的大坑里!

    不管他出于什么目的帮衬自己,这份人情的确是自己欠了他周兴的。

    但是周兴的话他听在耳中,觉着太过夸张了,这怎么还扯上救命一说?

    他迟疑问道:“你现在不过是流放岭南,要吃的有吃的,要喝的有喝的,有什么性命之忧?也对,像你这种在长安大富大贵过的人,突然让你过这种俭朴拮据的日子,的确有些难为你了!这样,我再给你两千贯大钱,算是资助你的生活。有了这笔银子,足以让你在漳浦这小地方,颐养天年了!”

    说实话,人情归人情,但崔耕很清楚,周兴这人声名狼藉不说,还心术不正仇家太多,真是半点沾不得。若是能用银子把这人情还了

    “这根本不是钱的事儿。”周兴苦笑道:“小人之前得罪的人太多了,谁没几个亲朋故旧?原来我大权在握的时候他们不敢惹,现在我就是褪了毛的凤凰不如鸡,他们焉能不报仇雪恨?就算薛县令两不相帮,我也难逃活命。”

    “这样啊”崔耕道:“所以你刚才宁愿得罪薛县令,也要行险一搏引起本御史的关注呗?”

    “汗颜,周某的确是存了这番心思。”

    说着,周兴双手一松放开崔耕的大腿,双臂伏地连连磕头道:“现在天上地下,能保全小人性命的只有崔御史一人了,您可千万不能撒手不管!还请崔大人开恩啊!”

    见他这副可怜模样,崔耕还真有些不忍。

    照史上所载的生卒年来推断,此时的周兴不过四十岁,却是短短时间内变成了一头白发,这段日子遭得什么罪,可想而知。

    崔耕是好人,但绝对不是烂好人,而且他更是一个实用主义者。

    对于周兴,其实他没有那些李唐忠臣们那般厌恶,毕竟他跟周兴从未有过交集,对周兴的所知所解都是从史上所了解到的。

    至少在他看来,眼前这个周兴,是个倒台失了势的可怜虫,不过是一枚很有用处的可怜虫。

    因为他所了解到的周兴,与索元礼、丘神勣、来俊臣那些人不同,周兴不是单凭佞幸上位的,他本身就很有才干。

    史书所载,早在十三年前,周兴就以擅断刑狱名扬天下,得到了唐高宗李治亲自的接见。如果不是因为既非科举出身,又非名门望族,早就飞黄腾达了。

    正是因为正路走不通,周兴才开始走上了佞幸之路。他的确是做了很多坏事,弄出了不少冤案,但全部是受了武则天的主使,周兴本人不过是武则天的一把刀罢了。

    不然武则天登基大宝之后,想要扔掉这个夜壶时,也不会对他网开一面,没有斩尽杀绝。

    如果能把此人收归帐下,以后多多问计于他,至少官场上的背后暗算,就多了几分胜算了。

    不过,崔耕也有隐忧,毕竟周兴受武则天指使,制造的冤案委实太多了,仇家自然也多自己若是收了他,那名声得多么臭啊?

    保他一命,收为己用?

    还是离他远些,莫要引火烧身?

    崔耕左思右想一番过后,道:“周大人,你请回吧。佛家有句话叫做,前日因今日果。纵是你对本官有恩,但不死上一次,怎么能洗去你那满身的罪孽?又怎能得来日的无上正果?”

    这些话在别人听来,不过是满口佛理的推脱之言。不过在周兴听来,却如同一声当头棒喝。

    这一刻,他好像有些顿悟了。

    周兴紧皱的双眉缓缓舒展,眼中的求恳之色慢慢消失,双手合十道:“善哉!善哉!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多谢崔御史教诲,那小人就死上一次吧,哈哈!”

    言毕,周兴站起身来,如同一个得道高僧般,信步闲庭,面带微笑地转身离去。

    薛应德都看傻了,心中暗想,这崔御史莫不是神棍出身?咋好好的一个周兴,被他三两句的佛偈就忽悠瘸了?往后,这厮不会是疯了吧?

    崔耕却不知薛应德心里如何想,见着周兴已走,便扭头问向薛应德:“这桩案子到底该如何收场,不知薛县令可有定计?”

    “呃此案关系重大,请容本官三思。”

    “如此也好。”

    崔耕当然可以抓住这个案子穷追猛打,不过人证全死了,单凭薛应德空口白牙几句话,可扳不倒武三忠,甚至牵连到梁波都非常勉强。

    到了最后,无非是打笔墨官司而已。

    既然如此,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给薛应德,在他看来薛县令就是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官场倒霉蛋罢了。

    最后,二人私下里一商量,决定当这三条人命的案子没发生过。武三忠做贼心虚不提,崔耕和薛应德不提,漳浦县天高皇帝远,这事儿了就算过去了。

    翌日。

    崔耕的仪仗略微改变了下方向,继续往漳州府城而来。

    在路途上一打听,崔耕才明白自己误会了,后世赫赫有名的大唐名将陈元光的确当过漳州刺史,但现在早已不是了。

    三年前,陈元光的祖母魏氏过世,他将之葬于离漳州不远的云霄半径仙人山之麓。

    因为陈元光的父亲陈政早死,他就以嫡孙的名义,在魏氏的墓前结庐而居,宣称要守墓三年,向朝廷上表,辞去了漳州刺史之职。

    百姓们崇敬陈元光如此恪守孝道,还给他起了个雅号,叫“半径将军”。

    那没啥说的,改路半径山吧,能借此祭拜魏氏老人家一番,对崔耕来说,也是一件非常乐意做的事。

    在那场荒唐大梦中,有一部脍炙人口的评书,叫做杨家将,其中的杨继业,自然就是大宋名将杨业。

    不过,他的老婆佘太君,历史上查无此人,实际原型人物就是这位魏氏老太太。

    至于杨文广的原型人物,则是陈元光。

    所谓杨文广平蛮十八洞的精彩故事,实际上是根据陈元光与僚人作战的经历改编而来。

    戏文上说佘太君百岁挂帅,这个魏氏老太太,虽然没那么夸张,但是在儿子陈政死后,也的确以八十多岁的高龄,亲自披挂上阵,帮助孙儿平定僚人之乱。

    老人家九十三岁寿终正寝,如此英雄,自己当然要祭拜一番。

    正在崔耕胡思乱想之际,轿子陡然一停,宋根海走上前来,轻声道:“御史大人,现在已经到了半径山下。”

    “好。”轿夫压轿,掀开轿帘,崔耕低头弯腰走了出来,朗声道:“命所有官兵下马,把本官的仪仗收起来,咱们徒步上山,祭拜魏太母!”

第158章 海内存知己() 
一路上山,崔耕大概明白了“半径山”名字的来历——这条山路实在是太难走,能不能称为“径”实在可疑,故称才有了半径之说吧?

    没上这半径山之前,他还奇怪,世间孝子贤孙多了,为祖母守墓三年有什么了不起的?世人至于如此吹捧陈元光吗?

    等上了山才算明白过来了,在这等地方守墓,生活物资很难运得上去,恐怕陈将军这守墓的日子过得很不容易啊。“半径将军”的名号,人家的确当之无愧!

    山路不算长,但是狭窄陡峭,又多苔藓湿滑,一直走了将近两个时辰,众人才来到一处较为平坦的高台。

    但见一条瀑布直泻而下,形成一汪碧潭,清澈见底。潭里还有数尾活鱼游来游去,好不快活。

    杨柳依依倒映入潭,更显风景如画。

    潭边不远就是魏氏老太太的墓地所在,陈元光就在旁边结庐而居。

    早在三天前,崔耕便已经派人通知过陈元光自己不日到访。

    所以,等他刚一踏上平台,陈元光便带着手下们迎了出来,道:“草民陈元光参见”

    崔耕赶紧迎上前去,以手相拦道:“陈将军快快免礼,在下可当不得您如此大礼。”

    这话可不是谦虚客套的话,陈元光虽然今年不过三十五岁,但人家十五岁就从军了,凭着疆场上一刀一枪杀出来的功劳,当上了漳州刺史。

    再者,陈元光的祖父陈犊乃是隋朝将领陈果仁之子,高祖皇帝李渊起兵时,陈犊便说服他父亲陈果仁降唐,陈犊更是追随李渊平定天下,功拜玉钤卫翊府中郎将,封开国元勋济美嘉庆侯。

    陈元光之父陈政,青年时随其父陈犊攻克临汾等郡,唐太宗任其为左郎将。后陈政奉高宗皇帝之命,率诸卫将军戍闽出为岭南行军总管,平广寇,创漳州,以左郎将领州事。最后,陈政更是战殁于阵,漳人至今思之。

    到了陈元光这一代,将门世家,忠臣之后!他不仅蒙受祖荫,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陈家部署及故旧门生遍及岭南道,尤其福闽一地,更是扎根甚深。

    现在陈元光丁忧才无官无职,等三年孝满,朝廷就算不让他官复原职,一州刺史总是免不了的,论品秩绝对是在崔耕之上,根本不是他这种官场新嫩可以比拟的。

    陈元光自然不会真的拜下去,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好歹崔耕是朝廷钦封的岭南道肃政使,如今他又是丁忧白身,总不能见钦差御史而不拜吧?

    不过崔耕真的敢受他一拜的话,那接下来就真的不能愉快地聊天了。

    见着崔耕如此知趣,陈元光显然热情了许多,邀请道:“此地并非讲话之所,还请崔御史入内奉茶。”

    “陈将军请。”崔耕紧随其后。

    茅庐之内,陈设非常简单,也就是一床,一个石桌,十几个石凳而已。

    崔耕只带了宋根海进来茅庐,陈元光则向其介绍了随自己丁忧守墓的六位部将,分别叫:李伯瑶、沈世纪、许天正、马仁、张伯纪、欧哲。

    这些人在军中不过八品校尉,但崔耕却知道,这六个人在后世有个特别响亮的尊称,即——“平闽六将军”。

    现在不咋地,但好歹也是历史上有点戏份的龙套,他没打算怠慢,站起来身来冲六将抱拳客套了一番。

    这六人见状,却有些懵了,因为他们不过八品的宣节校尉,眼前的这位岭南道肃政使居然对他们也格外礼遇,要知道他们见过不少朝廷下来的上差,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九品官,都是眼高于顶。

    这位崔御史,倒是礼贤下士的很呐。

    一时间,崔耕竟也博了六将的第一面好感。

    其中一名校尉叫许天正,今年四十二岁,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平日里性情暴烈。

    他瞅着堂堂御史对他们几人这帮客气,心里就觉着有些蹊跷,后越想越不对劲,怪眼圆翻径直问道:“崔御史,俺是个粗人,只懂得战场上用脑袋博富贵,没你们文人那么多花花场子,咱们能不能打开天窗说亮话?”

    崔耕听出对方话里的敌意,不禁愕然,问道:“许校尉这是说得哪门子不相干的话?本御史又怎么花花肠子了?实不相瞒,本御史虽然现在做的是文职事,却也并非什么文人。一年前,崔某还不过是清源城里有名的浮浪子弟呢!还有几个月前,清源城被山匪夜袭,本官也算是带过兵抗击过”

    啪

    不等崔耕讲完,许天正猛地一拍石桌,黝黑的脸庞上透着激动,叫道:“崔御史不用费尽心机的套近乎,你为什么来的,咱们心知肚明!”

    “嗯?”崔耕被这厮闹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哥们不过是来拜访一下历史上传说中的人物罢了,你这么激动嫩啥嘞?

    身为主人的陈元光对崔耕印象颇好,自然不会任由部将胡闹怠慢了客人,当即沉下脸来,喝叱道:“放肆,远来是客,你这黑厮怎能对崔御史如此无礼?还不快快道歉!”

    陈元光的训斥好使,刚才还一脸激动异常的许天正刚霜打了的钳子似的,唔了一声,如奉纶音般冲崔耕致歉。

    崔耕自然不会与他计较,毕竟武将多为粗人,不过对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