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崛起之宋末称雄 >

第97章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97章

小说: 崛起之宋末称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何回应,实在是有些好奇。

    “莫不是朝中发生大事?”赵构紧锁眉头,思忖道。

    吴璘躬身禀道:“元帅,末将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赵构见他面色凝重,支支吾吾的模样,疑惑道:“吴将军有何事要说?”

    吴璘躬身道:“末将接到兄长来信,说是朝中发生了一些事情,叮嘱我等要小心行事!”

    “朝中发生了何事?”赵构急忙问道。

    “当今皇上于四月前立下太子,乃是皇长子赵桓!”吴璘回道。

    赵构不以为然的说道:“依照祖制乃是大皇兄为太子,父皇立他为太子也是合乎正统,理应如此!”

    军师吴用接话道:“吴将军,是否其中有隐情?”

    吴璘点点头,沉声道:“兄长来信中提及过一星半点,皇上本来无意立下皇储,不想太子殿下居然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势力发展迅速,不仅仅控制住枢密院,更是与高太尉等人同气连枝,现已占领朝中大半的朝臣,就算是皇上都不得不慎重对待,逼得皇上立下太子。”

    赵构沉默了,他从吴璘的话中已然知晓为何自己率军归来,不曾有任何的欢迎,更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一切都明了了,是自己的皇兄给自己使绊子,想让自己难堪。

    当初,赵构每次攻下城池后都会禀报朝廷。如果枢密院真的被太子赵桓控制,赵构相信自己的战报多数没有呈给父皇看。只是赵恒此人居然有此能力,出乎意料之外。

    历史上的赵桓为人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和敏锐力。他是历史上懦弱无能的昏君,听信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金兵围攻汴京,却无力抵抗。

    如果吴璘所言属实,那么历史上与之自己经历的又不相同。之前经历过杨家将事件,对此赵构已经见怪不怪了。毕竟,赵桓真的是那样的皇帝,以宋徽宗来说不可能昏庸如斯,只是一味地遵循祖制,却不思国家社稷。

    赵桓没有任何本事,也不可能安稳的登上皇位。况且,宋徽宗的子嗣也不少,其中最有威胁的便是赵构,也就是自己。赵构回想起来,才知道一切都是如此,不过还是需要看看自己的皇兄到底如何。

    至于,成为一国之君,赵构还真的没有想过,他只想着改变羸弱的大宋,抵御住金兵南侵,其他的事情根本就不会在意。不过,赵构也清楚自己此次回京,只怕是多灾多难了。

    当初,赵构在朝中为官时,他便与高俅势同水火,要是赵桓与高俅勾结在一起,那么赵桓必然不会顾及什么兄弟之情,必然会对他采取行动,为得无非就是皇位。

    赵构情不自禁的想道:“那个位置真的那么好吗?如果是繁荣昌盛的大宋,的确是想要试试,只可惜现在的皇位坐不得安稳,也不知金国那边到底如何了,要是真的入侵,只怕后悔莫及!”

    刘琦也站出身来,接话道:“既然吴兄说明了,那我便不再隐瞒了!”

    赵构惊疑道:“怎么,你也有事情要禀报?难道也是一样的?”

    “差不多,不过我知道的比他要多点!”刘琦沉声道,“我父亲乃是泸川军节度使刘仲武,相信诸位兄弟都清楚了。当初,父亲已经看出朝堂之中必有争斗,叮嘱我不要与元帅共同进退。”

    赵构微微一笑道:“应该是担心受到牵连!”

    “元帅说的是!”刘琦回道,“元帅在京师为官与高太尉势同水火,虽说我父亲是副都指挥使,官阶还是不能与之相比。因而,我父亲明哲保身,叮嘱我不能与元帅走得太近,便是为此事考虑。”

    “此次,父亲来信说,皇上已然立下赵桓为太子,意味着朝中会再掀风云,而主角便是元帅。太子殿下与高太尉勾结在一起,成为朝中最大的一股势力,矛头必然直指元帅,父亲见我不顾他的命令,仍旧选择与元帅征战方腊,已然知晓我的心意,我决定站在元帅这边,故而以家书的名义给予我提醒,另外也是叮嘱元帅。”

    杨沂中苦涩地说道:“元帅,末将的情况也是如此!当初,偶遇叔父杨志,便禀报家父,不曾想叔父一直不愿意回去,后来又为了我死于敌军箭下,这些事情我都禀报于家父。”

    “家父惊闻噩耗,也是悲伤不已,也是修书一封,内容与刘兄相差无几。”

    赵构点点头,道:“多谢诸位兄弟提醒,我赵构铭感于心!”

    自从班师回朝,赵构就新生不宁的,总觉得有事要发生。如果不是杨沂中、刘琦、吴璘等三人说出来,兴许他到现在都不知道朝中居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从他们的话中,赵构猜到此次回京自己的兄长赵桓以及高俅绝对不会放过自己,只因他曾经是宋徽宗最受宠溺的皇子,又身居高位,更是连续立下军功,生擒方腊,这点只怕是他们担心的事情。

    至少,赵构听出话来,朝中站在自己身边的只有刘仲武、吴阶、杨家,其他的势力要不就是坐山观虎斗,要不就是太子赵桓的人。并且,站在他身边的将领也不过是因为刘琦、吴璘、杨沂中三人在,要是他们三人被家族抛弃的话,也就是说自己在朝中没有任何的势力,就连之前的枢密院都被赵桓控制住,还真是有些意外。

    军师吴用郑重地说道:“元帅,接下来您的决定是怎么样的?”

    众人都沉默了,纷纷看向了赵构,只因这个问题只有他才有资格回答。并且,赵狗的回答直接影响着所有人的行动,只因吴用的意思是询问赵构是与太子赵桓争夺太子之位,还是不管不顾。

    赵构回道:“诸位兄弟的意思,在此心领了!目前来说,大宋不能再乱,内有奸臣当道,外有金国虎视眈眈。若是真的发生斗争,只怕大宋危矣,唯一的心愿便是让大宋兵强马壮,百姓安居乐业,一切足够了。”

    众人叹息一声,他们都希望赵构能够与赵桓一较高下,在他们看来只有赵构有资格继承大统,成为大宋的君主,更多的也是个人主观意思。毕竟,他们的身上都已经烙印下“赵构”的印记,听闻赵构的话语,他们不由得有些失望。

    赵构见众人脸上有些失望,不由的微微一笑,接着说道:“虽然我不想与他争夺什么,不过要是真的使绊子,伤我兄弟,毁我赵家江山,可不会束手就擒,任由他们掌控,要想让他们有所畏惧,唯有形成自己的势力,这些事情待我们回京后在一起商议。”

    众人脸上的失望之色尽皆消失,笑容满面,齐声道:“末将领命!”

    多谢兄弟们的支持、推荐、多多点击~~

    (本章完)

第166章 加官进爵(一)() 
三日后,赵构率领大军抵达汴京,他也心知肚明知道朝中百官不会前来出迎。可是,宋徽宗还是派遣身边的近侍李公公前来宣旨,他还有些意外,只因明白朝中的局势不是自己离开前那样,而是以太子赵桓为首的派系把持朝纲,宋徽宗再次身不由己。

    以宋徽宗对赵构的疼爱,必然会率领文武百官出迎。虽然礼制中没有这样一条规定,得胜归来的将领皇上一定要出迎。因此,李公公带旨前来也合乎礼制,却有些不像宋徽宗的做法,也就是说明他的态度更加公正。

    赵构沉思片刻,已然做到心中有数了,微微一笑,然后与众人一起接旨。

    李公公宣布完毕,恭声道:“郡王,请随奴家前往,皇上与众大臣都在宫中等您呢!”

    赵构回道:“那就劳烦李公公了!”

    于是,赵构便率领将领跟随在李公公的身后前往皇宫,数万大军则留在皇城外,这也是规定的。入皇城不得带一兵一卒,如有不从者以犯上作乱罪论处,故而赵构抵挡汴京城,就让大军驻扎在城外,宋江、卢俊义等人跟随在其后进入皇城。

    片刻后,众人来到垂拱殿,此乃皇上平日处理政务、召见众臣之所。垂拱殿有五间十二架,长六丈,宽八丈四尺,是皇帝“内朝”日常接见群臣商讨国家大事的地方,因此也叫常朝殿并不似崇政殿那般空旷威严,反而令人心生几分温馨,只是这种温馨唯是官家之感,对众位臣子而言,官家所在之处,在汴梁北宋皇宫和临安南宋皇宫中都有此殿。

    李公公客气道:“郡王,您们稍坐片刻,待奴家禀明皇上!”

    赵构点点头,微微躬身施礼,然后便与宋江、卢俊义等人留在宫外。与此同时,军师吴用低声道:“虽然我知道会有所区别,不过这个区别也真是太大了,却又合乎礼制!”

    卢俊义也是皱着眉头,低声道:“还真是有莫大的差距!”

    赵构喝止道:“在皇宫中,切莫乱言,以免惹祸上身。至于,情况如何待我们见了皇上便见分晓了。”

    众人也是点点头,一直默默地等待着。他们的心中都有些不悦,哪怕合乎礼制也觉得自己等人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上次他们归顺给予的礼制颇高,此次大胜归来居然是按部就班,心里有些不悦也是很正常的。

    李公公急急忙忙的前来,躬身道:“启禀皇上,兵马大元帅、广平郡王赵构及其麾下将领在殿外听候!”

    宋徽宗稳坐在龙椅上,俯瞰众人,淡然道:“宣!”

    “传兵马大元帅、广平郡王赵构觐见!”

    赵构等人听闻传报声,整理仪容、衣冠,依次进入大殿内,龙行虎步的迈着沉重的步伐,一直向前走去。朝中文武百官纷纷撇过头看着赵构,只见他平视前方,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面带微笑地向前走去。

    “儿臣叩见皇上,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赵构高声喝道。

    宋江、卢俊义、吴用等人依次排列有序,齐声高呼道:“臣等叩见皇上,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老九成熟多了!……”

    宋徽宗看见爱子赵构,见他风轻云淡,又不是庄重,不像之前那样急躁,心里甚是安慰。刹那间,古井无波的眼眸中闪现一丝激动,更多的是欣慰,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道:“爱卿平身!”

    众人齐声回道:“谢皇上!”

    赵构目不转睛的注视着宋徽宗,眉头一紧,思忖道:“父皇的面容看上去有些气血不足,鬓角有些凌乱,脸上的皱纹多了些许,只怕这一年来父皇也过得不安稳,想必是为朝中之事烦忧,费力费神吧!”

    宋徽宗微笑道:“朕已然知晓诸位剿灭乱军叛党,生擒贼首,甚是欣慰!诸位功勋卓著,朕必然铭记于心,理应论功行赏!”

    赵佶的话说完,身旁的李公公又急忙站出来,站在前方,用他那尖锐且嘶哑的声音喊道:“大宋徽宗皇帝诏曰:先锋使宋江,剿灭方腊有功,加封为正三品左散骑常侍,淮南东路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副先锋卢俊义,剿灭方腊有功,加封正三品右散骑常侍,淮南西路庐州安抚使兼兵马副总管。”

    “军师吴用,剿灭方腊一役中颇有谋略,特加封从三品尚书列曹侍郎,入尚书省任职;关胜在剿灭方腊一役中颇有战功,授大名府兵马诸卫上将军;呼延灼授御营马军诸卫大将军,御林军入职……”

    花荣、柴进、朱仝、戴宗、岳飞、王贵、杨沂中、刘琦等人皆是被授予诸卫将军,位列从四品,只不过分封地域不同。花荣是应天府、柴进是沧州、戴宗则是衮州府等,其中有几人却授予不同的封赏,以致于朝中大臣都惊讶不已。

    “行者武松在剿灭方腊一役中,英勇救下郡王,又失去一臂,特加封殿前副都指挥使,御前行走。”

    李公公正准备宣读下一个人时,行者武松站出身来,躬身道:“启奏皇上,臣有话说!”

    李公公看了一眼宋徽宗,只见他点点头,道:“爱卿请说!”

    武松高声道:“臣在剿灭方腊一役中,虽然赴身救下元帅,也不过是理所应当之事,不敢接受皇上的赏赐。臣在混战时,又失去一臂,已然成为废人,还请皇上准许臣辞官!”

    众人大吃一惊,唯有赵构沉吟不语,他早已知道武松心中所想。在进京时,武松便来到他的帐内,向他禀明情况。赵构已经欣然同意武松的请求,也知道他的苦衷,故而没有劝阻他的决定。

    与此同时,鲁智深、林冲也站出身来,两人异口同声道:“我等叩请皇上收回封赏!”

    宋徽宗大吃一惊道:“武松拒不授予情有可原,朕能明白,为何你们二人也要拒不授赏?”

    鲁智深回道:“回禀皇上,臣是四海为家之人,闲散惯了,不愿留在京中为官,此次与兄弟们进宫,也是启奏皇上准许臣出家为僧。此次一役,死去的将士不计其数,已然看破红尘,一心归于我佛,还望皇上成全!”

    林冲接着说道:“回禀皇上,草民之前本就在京中为官,只不过家父年老体迈,内子身子孱弱,家父膝下再无其他子嗣。再说,草民之前已经辞官,此次再授予官职,只怕与制度不符,草民愿意回到家乡侍奉老父亲。”

    宋徽宗叹息一声,他知道武松、鲁智深、林冲三人乃是大宋的栋梁之才,就算是武松失去了一条手臂,武功自然不弱,更别说鲁智深、林冲二人皆是能征善战的大将,他心里有些犹豫。

    但是,武松因失去一只手臂辞去官职情有可原,鲁智深又是出家僧人想要回山静修,虔心皈依,宋徽宗也无法反对,只因他也是虔诚的佛教徒;林冲的理由虽然有些勉强,不过名义上却是奉孝,百善孝为先,也是说得过去,再说之前又曾经辞职为官,要是接受授予只怕对他的名声有损。

    宋徽宗摇摇头叹息一声:“也罢!既然你们三人如此坚定,那朕便准了!”

    武松、林冲、鲁智深三人齐声回道:“谢皇上隆恩!”

    抱歉这几天不能连续更新几章了,要处理事情,处理完毕,就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写作中了,望大家见谅~~请多多支持

    (本章完)

第167章 加官进爵(二)() 
宋徽宗道:“你们三人皆是有功之臣,岂能不赏?朕心知三位心意已决,那便不再挽留,不如这样吧!鲁智深征讨方腊居功至伟,无心入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