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崛起之宋末称雄 >

第318章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318章

小说: 崛起之宋末称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上四个要求,你们是否做得到?”赵构掷地有声地问道,“幽州刺史,你乃是幽州的官吏,不知道你有何高见?”

    幽州刺史急忙回道:“回禀王爷,微臣以为第三条、第四条有些难办,其它的都好说。”

    “说来听听!”

    “幽州郡县人数加起来有十几万人,昔日此地也是商业和手工业十分繁荣,尤其是白米行、油行、生铁行等种类繁多,只不过在辽朝的治理下却渐渐地衰退了,甚至这些店铺都已经难以维持生计。”

    幽州刺史在此地也有一段时间,对此地的风土人情等都了如指掌,他也是苦于无奈,要是昔日的幽州的确是商业与手工业非常发达,只不过后来却遭受破坏,这些破坏还是人为。

    当初,辽人在幽州肆无忌惮,那些店铺老板等都心有余悸,最后纷纷关门,有些则成为辽人的店铺,这也导致当地百姓有口难言,生活窘迫。若是重新恢复到昔日的盛况,那么代价很大,而且时间周期也会很长。

    赵构沉思片刻,坚决地说道:“无论多难,这件事也是当务之急,必须要做好。若是没有这些支撑,仅凭财政难以维持,百姓也不会真心依附于大宋,难以收复民心,哪怕是再多时间也必须做到。”

    幽州刺史点点头,他只能答应下来,至于第四条的理由也就是第三条差不多。其实,最重要的是幽州府库并没有多少钱,这也是最重要的。赵构也知道一些,不过这些都需要慢慢来,只要能做到这四条,那么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幽州乃是军事重地,赵构必须好好经营才行,要想真的成为铁板一块,唯有收复民心,让当地百姓认可大宋,这样才是真的认同他们的管辖。如果没有任何改变,那么这些生活在辽朝统治百年时间的百姓,哪里会认可大宋,兴许还会发生叛乱也说不定,因为吃不饱穿不暖。

    赵构听了众人的汇报,幽州经过上次宋辽大战有些地方被破坏,这些地方也需要钱修缮,甚至还需要加固。另外,当地财政并没有多少收入,看似繁华的幽州实际上非常的贫穷,尤其是冬季来了,还有不少人会被冻死。

    于是,赵构下达命令,让各个郡县的户籍官重新编撰户籍,只要是有人在的地方,无论男女老幼,都需要登记造册,将他们一一记录下来,还要求当地的县衙将本县情况全部调查清楚,然后针对性的处理。

    当赵构在幽州如火如荼的整理改制时,京城也发生了一件大事。

    太子赵桓本已失势,却不想这些日子发生了重大改变,他不仅仅拥有强大的财力,更是人脉极广,朝中官员也趋炎附势,依附于太子麾下。并且,赵桓知道朝中官员的一些事情,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十分清楚,要是有困难,他还能及时帮忙,这也让他收了一些官员的心,真心效忠于他。

    赵桓眼看自己的势力重新培养起来,心里十分得意,原本就与赵有恭不对付的他最后更是发生朝堂之争,只不过赵有恭却一改常态,不仅没有任何的争斗,更像是一种退让,这也让赵桓的势力越来越大,就连皇上都没有任何反应,反而赞许,这也让朝中一些大臣有了与太子亲近的想法。

    赵构传下命令后,大小官员立即行动起来,就连刺史都走出去,不再府衙办公,渐渐地了解了当地的情况,眼下最缺的便是大量的钱财。现在头等大事便是解决资金的问题,他总不能拿自己的钱出来,因为那是有更重要的事情。

    于是,赵构上奏朝廷,请求皇上拨款,宋徽宗也没有什么,直接同意下来,一次性拨款了八百万两,这些钱已经足够了。至于后面的事情,那就得需要依靠当地的百姓还有吏治才行。

    当拨款到了幽州后,赵构立即将这笔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百姓,一部分用于军事上,也就是将这笔钱重新建筑围墙,那些需要修缮的地方全部整修,这也让幽州的防守更加坚固。

    另外,三百万两用于治理河道疏通,还有就是重修道路,最后还剩下一百万两就全部放进了府库之中。八百万两用了七百万,这些钱全部用之于民,使得赵构的名声也在幽州盛行,而且当地官员的俸禄也按照朝廷的制度一并发放,不过这些都是先欠着,待事情好转了再一并发放,先将这笔钱用于紧急事务上。

    由于赵构的管理得当,使得幽州重新焕发出生机,消失许久的手工业与商业也慢慢的复苏起来,百姓、商贾等人也愿意前来,这也是赵构大力支持的原因。并且,赵构还给予他们一年免除税收的优惠条件。

    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幽州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焕然一新不说,就连其它的州郡也相继按照赵构的指示整顿,渐渐地燕云十六州慢慢的发展起来,就连当地的官府也有了收入来源。

    赵构管理的井井有条,使得幽州百姓对他感激涕流,他的声望越来越高,就连京城都传来了他的美名。因为赵构鼓励他们出去,也就是有些幽州的商贾将店铺开在了汴京城。

    但是,赵构不再京城三个月时间,京城中的势力彻底发生了改变,太子赵桓与赵有恭旗鼓相当,并驾齐驱,就连皇上都赞赏有加,这更是大大的鼓励了赵桓的决心。

    对于京城中的情况,赵构也十分清楚。他很好奇,为何太子怎么会崛起的如此迅速,便让他追查到底有谁相助。只不过他对于京城的形势倒是没有多大兴趣,眼下他的心思全部放在了治理燕云十六州上。

    现在的赵构当真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当赵构离开京城,来到燕云十六州,这里已经是他的封地了,也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正因为是这样,赵构全部心思放在上面不说,更是出动了所有力量想要将燕云十六州建设的更好,就连官制都有些改动,还有民生问题都减少了许多,甚至有些地方已经发展成为夜不闭户,这些都是赵构的功劳。

    (本章完)

第630章 白莲社() 
“燕王称帝?你说的是真的?”

    “这不是我说的,乃是这首诗中所言!”

    “你听说了没?最近有关于燕王称帝的传闻!”

    “当然听说了!那首诗我还亲自看过,熟读于心了!”

    “那你以为这首诗说的是否有道理?”

    ……

    民间议论纷纷,朝中也是风云变幻莫测,一切都是因为最近在京城中流传的一首诗,不仅仅是京城,就连燕云十六州,其它各地也陆续出现了这样的传闻。从开始的不重视,到后来俨然成为难以阻挡的趋势。

    “燕雀终迷横海志,王母嫣然感君意。称多量少鉴裁密,帝郊游豫奉天仪。”

    众人讨论的便是这首藏头诗,诗中大意被人解读出来,矛头直指燕王赵构。因为这首诗中提及到了‘燕王称帝’,尤其是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众人都纷纷臆测。

    这首诗无意间被一位国子监生看见,粗看之下觉得很不错,便将他记下来,后来又将它书写出来,被国子监判监事看见,细看之下居然看出了诗中隐藏的含义,急忙上奏皇上。

    “微臣见过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免礼!”宋徽宗诧异地看着国子监判监事,道:“今日见朕,莫不是国子监发生什么事情?又或是发现了不可多得的人才?”

    “回禀皇上,都不是!”

    判监事连忙回道,只不过他欲言又止的模样,可见他此时的为难。毕竟这件事要是说出来被皇上采纳,那还好,要是没有采纳,那就是诬陷朝廷重臣,这让他很是为难,故而说话有些遮掩,实在是不好明说。

    宋徽宗道:“有话便说,别吞吞吐吐的!”

    “回禀皇上,微臣今日前来是为了这首诗来的!”判监事咬了咬牙,还是如实的说了出来。

    “这首诗怎么了?”宋徽宗一边看着,一边询问起来。

    判监事沉声道:“大大的不好,这首诗乃是藏头诗,皇上您且看看便知道了!”

    “燕王称帝?”宋徽宗遵照他说的,喃喃自语起来,愣了半晌,再仔细看看这首诗,只不过先入为主,那四个字一直挥散不去。

    自从赵构离开京城以后已经将近一年时间,在这一年时间里,听到最多的便是燕云十六州恢复生机,甚至朝贡的礼物都是上上之选,比之其它州都要好上不少。

    仅仅一年时间,赵构便让燕云十六州彻底改头换面,夜不闭户,百姓安居乐业,更是对天恩浩荡十分认同。与此同时,赵构的声望也越来越高,这些宋徽宗都清楚。

    但是,这首诗表面上看上去乃是抒情之作,仔细品读之后便发现了不妥之处。只不过宋徽宗却没有放在心里,不以为然。并且,宋徽宗也严令国子监内再说起这首诗。

    没想到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宋徽宗再次接到奏章,提及到这首诗,接着又出现了更多的奏章,如出一辙。接着,朝堂之上也开始谈论这首诗。因为大宋境内已经发生了很多这样的事情,这让那些有心人开始注意了。

    “皇上,此等大逆不道的行为,理应严惩!”

    “只不过是一首诗罢了,黄大人不必放在心上!”

    “皇上,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黄大人语重心长的说道,“纵观前史,这样的情况乃是天下大变的征兆,要是不及时处理,怕是天下黎民百姓难以安定,臣怕大宋会有大的动乱。”

    “燕王在燕云十六州任人唯亲,燕云之地乃是他一人之地,百姓尽知燕王,却不识皇上,此乃十分严重的大事。臣恳请皇上尽快处理,将燕王押赴进京,迟则生变!”

    宋徽宗撇过头,看向太子赵桓,道:“太子,你认为如何?”

    “回禀皇上,儿臣以为这首诗也不过是说说罢了,不能代表什么!”赵桓恭敬地回道,“但是,无风不起浪。若不是九弟所作所为,只怕也不会有这首诗,儿臣以为父皇应该尽早决断才是。”

    “枢密院,你以为如何?”宋徽宗还是没有给予正确的答复,再次询问起楚王赵有恭的意见来。

    赵有恭躬身道:“皇上自有判断,微臣不敢多言!”

    “但说无妨,你且说来听听!”

    “臣以为这首诗也不过是他人所作,并非燕王所为。至于诗中所言,微臣以为那也不过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赵有恭不卑不亢地如实回答,“如今燕云十六州乃是燕王的封地,乃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封地。燕王早已不在京城,又如何想起登基为帝的事情来。”

    “再说了,皇上早已立下太子;现在的太子已经正式监国,再过些时日便是继承大统之日。此时流言四起,怕是有人暗中作祟,就是想要看见大宋发生动乱,所以微臣以为不必在意这首诗所言。”

    “一切真假皇上早已看在眼里,诸位大人也看见了。燕王前往封地短短一年时间,就让燕云十六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商业,还是农业等都蒸蒸日上,此时更是大展宏图之时,而这些都少不了朝廷的支援,以燕王之力又能做什么呢?”

    “李大人,你以为如何?”

    “回禀皇上,微臣以为燕王赤胆忠心,为大宋镇守边疆,此乃大忠;进入燕云之地,便大肆改革,只为收取当地百姓民心,更是让燕云之地百姓对皇上感恩戴德,此乃大仁。”

    李纲恭敬地回道,“此等忠良,要说登基为帝,只怕无人信。”

    “潘大人,你也是进士出身,不知你以为这首诗如何?”

    “回禀皇上,臣早已看过这首诗。虽说这首诗看似寻常,实际上乃是步步紧逼!”潘良贵义正言辞的说道,“即便是这首诗乃是燕王所作,也不过是抒发自己的情怀,算不得什么上上之作,却是表明燕王的为大宋收复失地,镇守边关的决心,哪怕皇上出游都不必担心,也就是国泰民安。”

    “再说了,这首诗根本就不是燕王所作,也就算不得什么了。以微臣愚见,这应该是恶意中伤,就像是当初燕王前往燕云之地时,遇到刺杀一样,怕是有人故意陷害,皇上不必介怀。”

    宋徽宗在询问了几人,也有人与黄大人一样的想法,认为燕王有称帝之心,不可不防。只不过真正知道赵构的人,却没有几人觉得他会称帝。即使是宋徽宗自己都不觉得赵构有这样的想法,要是真的有也不会这么麻烦了,相反他还非常高兴。

    “此事不说是燕王的责任,不过流言四起,也不会是无缘无故。”宋徽宗淡淡的说道,“那就让燕王自己追查这件事的源头,看看到底是谁在散播这样的谣言。”

    宋徽宗的言下之意,这件事到底为止。众人也不好说什么了,这个流言的事情就此翻篇了。

    (本章完)

第631章 我儿子?() 
“那人现在在何处?”

    赵构急忙问道,幽州刺史摇摇头,他是真的不知道那人去了何处,可是赵构依然觉得那人还在幽州,故而派人出去寻找。

    “王爷,难道那人也是白莲社的人?”

    赵构回道:“那人应该不是,不过我感觉他应该知道更多情况。现在我们对这个慈照真人不甚了解,要是有他的指点,想必就不会那么被动了。”

    慈照真人还自鸣得意,认为赵构不清楚他的底细,却不知赵构早已经知道了。

    若非有人通风报信,又怎么会知道他的底细。赵构猜想的不错,那人还真的对他们一清二楚。

    当赵构冲出去时,那人居然还没走,就连刺史都愣住了。

    “你不是走了吗?”

    “小人知道王爷有话询问,故而在此等候王爷大驾光临。”那人上下打量起赵构,赞道:“不愧是人中龙凤,难得我家小姐对你如此倾心。”

    “你家小姐?”赵构狐疑地说道。

    “王爷贵人多忘事,当然不记得了!”那人讽刺地说道,语气也不像以前那样好了,冷冰冰的看着赵构,“莫不是王爷想让我在这里站着吗?”

    赵构才想起将他请进府内,又让人奉茶,那人喝了一口,便让赵构屏退左右,独有他们两人在,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