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崛起之宋末称雄 >

第231章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231章

小说: 崛起之宋末称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后所言极是,焉有罪责!”宋徽宗没有动怒,也没有训斥,欣然接受的点点头,道:“太子所犯过错,乃是朕之错也!若是太子尚幼时,严加管教也不至于走上这条道路。”

    “父皇并无过错,一切乃是儿臣自己所犯的罪,理应接受惩罚!”赵桓犯了错,却听见皇上如此说,将他吓了一跳,他不是逆子,反而是孝子。只因他觉得赵佶将所有的宠爱给予了赵构,自己却不曾得到重视,才会出此下策。

    如果赵佶对他另眼相待,那就是另外一番结果。只是赵桓从未在自身上寻找原因,为何宋徽宗会对赵构另眼相看,又十分宠爱,而他身为太子却不受待见的真实原因。

    若是两者相比高低立见分晓,赵构以舞勺之年便做出惊为天人的大事,亲自上前线,领兵打仗,又擒拿叛军贼首方腊,还招安梁山水泊的英雄;接着,又在朝中任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信手拈来。

    即便是罢官免职,依然有办法重新崛起,此等大事换做旁人不见得做得到。此外,太子赵桓却足不出户,在朝中任职没有办出像样的事情来,还与那些贪官污吏勾结,学会了争权夺利,更是学会了逼宫。

    如果不是念及太子是亲子,又是长子,只怕他有几颗脑袋也不够赵佶砍的。毕竟,太子赵桓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夺得太子之位,又暗中与朝中权臣勾结,形成一股庞大的势力。

    这些赵佶都清楚,也都明白,奈何他就是听之任之,任由太子自行决断。只可惜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最后也就伤心了。本想让他与赵构一较高下,还未比试,结果已经出来了。

    太子赵桓双膝跪地,俯首贴地,他没想到在这个时候,父皇没有立即将自己送官查办,也没有任何的责备,还将一切的罪责拦在自己身上,这让他如何心安理得。

    原本以为父皇最疼爱的是赵构,如今看来也不见得如此。如果真的不疼惜自己,又怎么会错过这个好机会,直接将自己打入大牢,或是废掉这个太子之位,直接让赵构坐上去。

    “原来都是我自己的过错!”赵桓愧疚的低下头,无颜面对自己的父皇。

    当初被赵构所做作为震住了,他害怕自己唾手可得的江山,白白交给了赵构。并且,他手中没有太多的势力,只能依靠那些权臣才有资本与赵构对抗,也是为了稳住自己地位。

    “父皇您并没有错!”赵构适时地插嘴,恭敬地说道:“养不教父之过,那不过是普通百姓而言!父皇您是万民之主,一国之君,又岂能说是儿子犯错,就是父亲的最责任,主要还是自身的自制力!”

    “若是经受不住金钱、权力等诱惑,就算是跟着后面教育也没有办法。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选择的道路负责,要是没有承担责任的心,那就是死性不改。太子已然醒悟,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那你以为该如何处置?”宋徽宗没有接话,而是问了一句。

    赵构恭敬地回答:“父皇自有定夺,儿臣听着便是!”

    赵桓心里一惊,他诧异的看着面不改色,风轻云淡地赵构,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如果是他的话,估计会落井下石,决不会不动声色,什么都不说,犯了皇上的忌讳,理应处置,无可厚非。

    宋徽宗沉思许久,沉声道:“太子听旨!”

    “儿臣接旨!”赵桓连忙躬身接旨。

    “若无朕之圣旨,不可出东宫半步,也不许与外界官员来往;若是发现,立即严惩不贷!”

    赵桓一愣,要不是太子妃将他推搡了一下,只怕他还是愣住了。虽然知道皇后出面,事情会有转机。不过这样的转机来得太突然了,让赵桓有些难以接受,着实让他有些开心,因为他的太子之位仍在。

    “朕累了,你们都出去吧!”宋徽宗疲惫的揉揉额头,他是真的累了,不是身体上的疲惫,而是心里累了。

    赵有恭等人全部退了出去,就连皇后也都出去了,只留下有些落寞的赵佶独自一人。

    赵构、赵有恭见此事已了,也就出宫了!

    太子赵桓没有事情,他心里有些欢喜,正当他欢喜的时候,却见皇后脸色阴沉的走了过去。赵桓来不及多想,立即走上前去,恭敬地问道:“母后这是怎么了?”

    “母后是为你感到不公平!”郑皇后气愤不已,“既然皇上说你没事了,又怎么会让你在东宫足不出户,又不允许与其他官员接触。如此做,时间久了,众人渐渐地将你这个太子遗忘,这与软禁有什么区别!”

    赵有恭一愣,他还真的没有想过这件事。现在听闻郑皇后的话,赵有恭觉得很有道理。如果真的没事了,既往不咎,那又怎么会如此惩罚,这让他很是疑惑:“莫非这其中有什么事情?”

    突然,一道身影出现在他的脑海中,那人便是赵构。现在他回想起刚刚赵构风轻云淡的模样,心里笃定这一切都是赵构搞的鬼。如果赵构不知情,打死他都不会相信。

    另外,赵桓本想好好谢谢赵构没有落井下石,可是听闻郑皇后的话,他觉得没有任何必要。因为他的脑海中想起了,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赵构,这笔账他默默地记在心里,日后再算。

    赵构也不会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自己没有落井下石,反而被赵桓恨上了,这事要是被他知道了,估计会被气死。虽然这一世的赵构不像之前的那样,不过他还真的没有预料到赵桓会记恨自己。

    (本章完)

第450章 朝中无人() 
“老九,我觉得你对太子还是留个心眼比较好!”

    “为什么?”赵构诧异的望着赵有恭,他还真的不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

    目前的情况来说,太子赵桓闭门思过,足不出户,又不与外界联系,算是彻底的成为笼中鸟。并且,赵桓的势力已经全部连根拔起了,俨然成不了大事,故而赵构以为没有那个必要再担心。

    再说了,历史上赵桓乃是下一任大宋天子,赵构也没有想过自己真的成为皇上。看见自己的父亲身为皇上的身不由己,赵构觉得做皇上还不如现在这样,过得逍遥自在,只要手握大权,就算不是皇上也不会有任何事情。

    赵构只想着解决未来的大事才是首要任务,其它的待局势稳定了再说也不迟。正因为赵构如此想,却不曾预料到后面的结果往往超出了他的预计之外太多,最后的事情发展谁也说不准。

    “因为皇后!”赵有恭四处张望,压低声音说道。

    赵构皱着眉头,费解地问道:“有关系吗?”

    “郑皇后成为皇后的事情经过手段高明,又得到了向太后的支持。正因如此,皇上对她敬爱有加,心里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怨愤!”赵有恭不可置否的点点头,郑重其事地说道:“向太后垂帘听政不说,就连皇上登基后,手中握有重权,要不是皇上一直顺从,怕是后果难料!”

    赵有恭说的有些隐晦,赵构还是听懂了。赵有恭的意思,只要违背了向太后,很有可能被废黜皇位。那个时候的向太后一直是赵佶心中的一根刺,一半欢喜一半忧愁。

    欢喜的是赵佶得到了向太后的支持,忧愁的是向太后并没有将朝中大权完全放给赵佶,制约了他的权力,也制约了赵佶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

    赵有恭压低声音,继续说道:“皇后与姨母乃是情同姐妹,皇后成为贵妃时,也曾多加照顾姨母。只是人总会变的,在皇后之前还有一位,那便是太子的生母,只是她英年早逝,后来皇后才被皇上封后的。”

    赵构心知肚明,他沉默了,就算赵有恭没有指出什么,可是他猜出了郑皇后得到皇后之位怕是手段有些不光彩。如果郑皇后与自己母亲关系一直未变,又怎么会这么多年来都没有看过母亲,要知道那个时候的韦氏真的是孤单无助。

    所以赵有恭的话不无道理,他又接着问了一句:“那你刚才所言,这又是什么意思?”

    赵有恭低声道:“临行前,我瞧见皇后看你的眼神有很大的不对劲,要是没有猜错的话,怕是皇后会说些什么话,那个时候太子势必将你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除之而后快!”

    赵构一愣,瞪大着眼睛望着赵有恭,见他面色凝重,便知道他说的这些是认真的。但是赵构想来,郑皇后理应不会如此做,还是有些怀疑,最后赵有恭让他亲自去拜会姨母便知道自己说的话是真是假。

    赵构不可能真的会去打扰母亲,就算他不相信郑皇后是这样的人,不过还是防着点比较好。若是没有任何防备,那么真的死的都不知怎么死的。即便太子目前不能与自己争锋相对,不过还是要注意的好。

    “皇兄,您心软了!”待众人离去后,宋徽宗赵佶独自一人留在书房中,不知何时赵似从身后出现,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一切以大局为重啊!”

    宋徽宗苦笑一声:“十三弟,他是朕的长子。即便是为了大局着想,朕又岂能真的治他的罪呢!”

    赵似沉默了,要是他在赵佶的位置,兴许他也做不到,犹如昔日赵有恭差点犯下弥天大错,他依然不忍心直接将独子杀了。宁可舍去自己的性命,也要保住赵有恭。

    此时,赵似无奈的叹息一声,因为他经历过,所以他懂得赵佶的心里,也就不再多说什么。

    “皇兄,这样一来计划怕是打乱了!”

    宋徽宗淡淡一笑道:“计划一直都是如此,只是未想到他居然也参与进去。现在还是按照计划去走的,不过稍微有些晚了些,希望能赶得上才好。”

    赵似点点头,道:“既然如此,那是否可以着手准备了?”

    “准备吧!”宋徽宗郑重的点点头,喃喃自语一声:“时候到了,要是再什么都不做的话,怕是为时已晚了。”

    现在赵构的心思全神贯注地放在大宋与金国的结盟上,还有辽国的局势。赵构并未什么都没有做,而是早已经派人前去金国、辽国打探消息。至于辽国国内的局势越来不越乐观,相反金国却是蒸蒸日上。

    大宋国内局势相比之前已经好了很多,宋徽宗不再是昔日的形象出现广大百姓心中,而是以一个明君的姿态出现。不仅仅彻底改了以前的旧习,还以百姓为重,博爱、仁慈等诸多良好的一面,不再是那个昏庸无能,只知吟诗作画、金银玉石的宋徽宗。

    大宋正在蔓延着与之前不同的风气,以前做官为得是升官发财,现在却是为民请命。若是有作奸犯科者,一律杀之,要是有人检举也可以得到封赏,要是无中生有,那就付出惩罚,这些都是赵构推行的,首先便是整顿大宋吏治问题。

    如今看来,效果还是很明显的。至少,百姓不再厌恶做官,做官也不再居高临下看待百姓,当真是上下一片和谐。不过,接下来朝中也面临新的挑战,而这个挑战正是来自于结盟。

    赵构等待这一天已经太久了,他一直想要亲眼看看金国人到底如何,为何历史上的金国直接将大宋王朝整个摧毁掉。

    “难道朝中无一人敢去吗?”宋徽宗怒气冲冲的吼道。

    众人俯首作揖,纷纷躬着身子,不敢抬起头。其实,宋徽宗动怒,完全是因为他将与金国结盟共同对抗辽国的事情拿出来议论。毕竟,赵佶也直接说了,结盟时可能有危险。

    众人也都明白,大宋与金国结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毕竟,辽国不可能坐视不理,势必会派人前来阻止。正因如此,朝中大臣无一人敢上前拍着胸脯说完成这个任务。

    若是稍有不慎,直接客死异乡,这让他们都有很多顾忌。原本也有人想要前往,奈何听到路程遥远,要远赴金国边境,而且还是水路,这让众人又迟疑了。如此一来,朝中大臣竟然没有一人敢答应下去,说是圆满的完成这项任务。

    各位不好意思,小孩子出了一点事情,昨天一直在医院,所以未来得及更新,不过欠下的章节,到时候给大家补上~~

    (本章完)

第451章 反对之声() 
宋徽宗横眉冷对,扫视众人一眼,怒气冲冲,他着实失望之极。洋洋大宋居然无一人敢接受此任务,众人都低下头,不敢抬起头。身为皇上的赵佶焉能不恼怒,此时他都有将所有人都治罪的想法。

    其实众人如此想,也实属正常。毕竟,宋徽宗说的话,让众人都望而却步了,只因他要求此次和谈不仅仅是和谈,而是谈判。并且,谈判的内容围绕燕云十六州为核心,务必收回才行。

    若是在大宋境内还好点,可惜赵佶也没具体说出哪里,这让众人有些害怕。若是在金国境内,有没有命回来还真是一个问题,这让众人不得不慎重考虑一下,尤其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事情。

    燕云十六州一直以来都是历代皇帝的心事,也是最重要的事情,一直都没有合适的时机。现在机会摆在面前,只需要有人前去承担,那么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只是目前的情况,宋徽宗有些心寒了。

    “启奏皇上,臣愿意前往!”

    宋徽宗惊喜的撇过头,沉声道:“你愿意前往?”

    “臣自从归顺大宋以来,尚未有任何作为!”那人恭敬地回道,“臣一直心中有愧,故而臣愿意前往。并且,臣已经不是第一次出使金国,对金国的局势尚且了解一些;再说了,臣乃是燕云十六州居民,理应为自己的家乡尽一份力。”

    “李大人真乃忠臣也!”宋徽宗大声称赞,他没想到李良嗣居然主动请缨,这让他非常的意外,也非常的开心。

    李良嗣原名马植,乃是燕云十六州的居民,曾经跟随童贯多次出使金国。童贯见他踏实上进,便将他带回中原,又为他改名。但是李良嗣没有跟随童贯同流合污,哪怕是童贯提拔,依然保持本心。

    “那爱卿以为此次和谈该如何?”宋徽宗大喜过望,直接问了一句。

    李良嗣恭敬地回道:“女真人恨极了辽人,若是与女真人结盟,势必让金主看见大宋的诚意;臣以为可以安排在登莱的海上,与女真人谈判,相约共同攻打辽国,方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