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崛起之宋末称雄 >

第194章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194章

小说: 崛起之宋末称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赵构暂时停住了脚步,驻足观看。

    从轿子内出来一位鹤发童颜的长者,年逾五十开外,慈眉善目,让人惊讶的是没有穿着官服,更没有穿官靴,倒像是教书先生一样,粗布麻衣,红光满面地悻悻然走了出来。

    原本众人还满怀期待,以为眼前的长者会是正主考官。但是,看见此人装扮,众人又失望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众多考官,就连副主考官王槐急忙忙地走了下来。

    赵构瞥见王槐的目光瞧见那人时,大吃一惊,又欣喜如狂,他便知道此人就是正主考官,却不知姓甚名谁。

    “武夷先生”众人齐声招呼道,无人敢不敬,肃然起敬地躬着身子,以晚辈之礼待之。

    “武夷先生?他是谁?”

    赵构狐疑地看着王槐恭恭敬敬的向那名长者施礼,还真的有些奇怪,他从未见过此人,更不曾听说过有这样的人物。如果真的是朝廷派遣而来的正主考官,赵构不可能不知道。

    即便没有见过,也听说过,而眼前的这人还真的是没有见过,更没有听说过,不知此人是何人。

    “居然是他!”王管家瞅了一眼,惊讶道:“没想到胡老会来到此地,难怪其他人如此尊敬了。”

    赵构惊疑道:“你认识此人?他到底是何人?为何我从未见过?”

    王管家摇摇头,道:“武夷先生乃是学者对他的称呼,属下如何认识此人。不过是听闻他的事迹,也曾经调查过此人的情况,故而知晓。至于,彼此相识还没有那个资格。”

    于是,王管家将自己的知道的一切详细的告知于赵构。

    原来此人名为胡安国,建宁崇安人;本名胡迪,只因他一生以圣人为目标,主要从事学术研究,潜心研究《春秋》,后来干脆将自己的本名改了,也就是现在的名字;‘武夷先生’乃是学者对他的称呼。

    胡安国是绍圣四年丁丑科进士第三人,为太学博士,旋提举湖南学事,后迁居衡阳南岳;早年拜程颢、程颐弟子杨时为师,研究性命之学。两年后,入太学学习。胡安国入太学后,以理学家程颐之友朱长文及靳裁之为师。靳裁之与他讨论经史大义,非常器重他。

    绍圣四年参加科举考试,正如之前那人得到的小道消息一样,胡安国本来是第一名,后来因为宰相干预,最后沦为第三名。皇上赐予他太学博士,留任太学院任职。

    先后成为湖北学事、湖南学事,任职成都府。只因母亲逝世,胡安国回乡奔丧,之后便一直称病拒不接受朝廷授予官职。当时,宋徽宗在位期间,而胡安国在文人中的地位颇高,又不恃才自傲,更不参与任何党派之争,这让赵佶非常器重,想要让他再次出来担任官职。

    但是,胡安国回乡之后便不再回京,犹如断了线的风筝一样。迫不得已之下,赵佶让山庄的人前去追查事情真相。并且,仔细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胡安国无心权力,对朝廷更没有任何留恋,安分守己地在家中深居简出,自给自足。

    “既然决心在家乡终老,那为何这次又出现在这里?”赵构诧异的看着胡安国一眼,总觉得有些奇怪,明明隐居十年,不曾露面的人,十年后又出现了,的确是有些怪异。

    “胡老虽说辞官归乡,准备终老于此。但是,胡老身为太学博士,一心对大宋的教育非常看重。只要当地有任何学院的事情,都会出面尽一份力,此次乡试只怕也是这个原因。”

    “真的是这这样吗?”赵构狐疑地看着王管家。

    王管家沉默不语,他总不能说这件事跟赵构有关,当真是有苦难言,尴尬的低下头。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原本胡安国的确是留在家乡不愿意出来,而王管家所言也不过是安慰之词,并非真相。

    胡安国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最后才答允出现在这里,只因那个人的请求他不能拒绝,唯有答应。哪怕胡安国不喜欢抛头露面,也不得不答允下来,那个人也是为了赵构才会如此做,不然的话他又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可以这样说,胡安国之所以出现在这里,一切都是因为赵构在此地。如果赵构不在此地,那么胡安国也不会被那人请求来到此地,而他也没有询问什么。既然答应了便马不停蹄的来到此地,还未来得及准备什么。

    胡安国四下张望一下,正好看见了赵构身边的王管家,他不认识赵构却识得王管家,只因二人见过面,还不止一次,又抬起头看向了赵构,微微一愣,心想道:“原来是为了他啊!……”

    (本章完)

第371章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胡安国深深的看了一眼,然后收回目光,与众人一一寒暄一下,然后便进入贡院内。毕竟,答应了别人,那就努力做到。再说今日乃是‘入闱’,也就是所有考官都需要进入其中,考试没有结束不得外出,违者按律处置。

    众人入帘后便会立即上酒菜,准备上马宴,不论是帘外还是帘内的官吏全部都得参加。此帘乃是设置在贡院门口处,只有经过严格的搜身得到准许后才可推开帘子进入相应的‘号房’答题。

    胡安国乃是朝廷派遣而来的正主考官,而且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又是太学博士,颇负盛名。即便是没有正主考官,在座的考官皆以他为首,故而上座;王槐虽然年轻,可他有副主考官之名,坐在下首,其它的官吏依照官职的大小依次而坐。

    待众人悉数坐好,酒菜已经端了上来,众人皆是文官,在场的没有武官,故而礼仪至上,一切以胡安国为尊。胡安国未曾动筷,其他人哪里敢动一下,只见胡安国端起酒杯,站了起来,郑重其事地说道:“诸位大人,胡某在此敬大家一杯!”

    说完,胡安国便喝了七分,并未一饮而尽。毕竟,文官不与武官,讲究的是一饮而尽,畅快痛饮。此外,他们身兼要务,不敢痛饮,只得浅浅的喝了一口,不过也喝了七分,此乃尊重之意。

    众人见胡安国喝了七分,他们可不敢偷懒,哪怕是不喝酒的人,也得喝个八九分,此乃回敬。

    胡安国端着酒杯,又自行斟满酒水,正声道:“相州府乃是胡某首次前来,受皇上的旨意来到此地监督考试。本来此事轮不到我胡某头上,不过皇上器重在下,那我也不能辜负皇恩。”

    “诸位大人,你们皆是当地,对当地之事更是一清二楚;胡某是建安人,又在衡阳隐居,初来乍到,让诸位大人久等了。若是日后处事有什么不妥之处,还望诸位见谅!”

    “武夷先生多礼了!”众人七嘴八舌地回道。

    胡安国见众人如此说,也是微微一笑,然后开始动筷。众人都在等待他前来,并未饮食,故而胡安国也知道众人饥肠辘辘,便不再多说了,吩咐开始吃了。但是,众人无人发出任何声音,静悄悄的非常的守礼。

    王槐出自翰林院,也听闻胡安国的盛名,又亲眼见到本人就坐在旁边,更是难掩激动之情。回想当初,王槐早想亲自拜会,不过胡安国离开京城留在衡阳不曾出来,此事乃是他的遗憾,今日所见本人,岂能错过,想要与他共谈一下。

    胡安国的盛名在外,又是大学者,还师从名师指点,故而众人吃过饭后闲来无事便与他谈论起经论、诸子百家等,还有一些人更是像偷师一样,恭敬不已,这让胡安国有些不适应。

    若是十年前,胡安国怕是习以为常;十年后,胡安国常年留在家中,深居简出的,又甚少与众人谈论诗词歌赋、诸子百家等典籍之事。十年的空白让他有些忘记了这样感觉,似曾相识却又陌生。

    胡安国面对众人的疑惑,只要知道的一律解惑,还会提出自己的观点,众人大为赞扬。并非恭维之词,乃是被胡安国的学识折服了。正因如此,众人之前还较为陌生,也渐渐的熟悉起来。

    虽然王槐较为年轻,也是饱读诗书之人,一番谈论后,众人对他的印象也格外清晰,对他的学识也是非常赞赏。原本还有疑惑的人,在这一刻也信服了。接着,王槐针对自己今日遇到的事情说出来自己的一番道理,重点赞扬了赵构的行为,认为此乃读书人的典范。

    胡安国等人听闻王槐所说的事情,皆是震惊不已,他不曾想到读书人中有这样的败类,而这些事情原本不必像胡安国禀报的。毕竟,胡安国乃是临时派遣,而他只需要回京禀报就好。

    “此人到底是何人?”胡安国听闻王槐的提醒,才想起今日见到的那位年轻人,还有他身边的王管家。

    其实,王管家与胡安国是认识,不仅仅认识,更是见过数面。只不过他们二人并未有任何交集倒是真的。王管家早在十年前就已经见过胡安国,那个时候胡安国刚刚辞官。

    由于皇上对胡安国非常倚重,却又不愿意接受官职,王管家这才亲自出面。另外,与王管家一同前来的还有赵似。虽然那个时候赵似在众人面前都‘死了’,不过赵似之前也与胡安国交好。

    胡安国不是武人,却得到赵似的敬重,那是因为他确有真才实学。赵似还邀请过胡安国来到府中作客,那个时候赵有恭也曾经见过此人,还受到胡安国的教导,不过也是数日罢了。

    正因如此,王管家来到衡阳胡安国居住的地方,暗中观察发现,他的确是不愿做官,又与他有数面之缘。王管家有意接近,这一来二去,二人还熟悉起来了,胡安国也不是糊涂之人,他看得出王管家来此地的目的,便开门见山地道出自己的原因。

    王管家与他相处一段时日后,也被胡安国的学识折服,决定帮他一帮。那个时候,赵似也亲来了。不过他一直隐身于暗处,也正是王管家与赵似二人的帮助,宋徽宗赵佶才没有继续强迫胡安国出山。

    他们二人十年未曾相见,王管家离去后便再也没有回去过,自此以后胡安国便没有接到皇上的圣旨,他知道是王管家帮忙了,却不知赵似在其中的作用。毕竟,那个时候的赵似不在了,故而这个恩惠一直记在心里。若非这十年来没有任何人打扰他的清净,胡安国也不会安心地研究《春秋》。

    胡安国原本以为自己就这样过着平静的日子了,不会再与朝廷有任何牵扯了。没想到前些日子,突然而来的一位贵客,惊扰了他的平静,让他有些受宠若惊外,还有些诧异,待那人表露身份以及来意后,胡安国只得答允下来,也算是报答这十年来清静的恩惠;再说他对于学政方面的事情不遗余力,也就半推半就的答应了。

    (本章完)

第372章 投其所好() 
胡安国因母亲意外去世,远在成都府任职的他,急匆匆的回到家乡,待他抵达时,母亲已经过世。身为家中唯一的男丁,父亲也早早去世,母亲也走了,独留下他一人。

    回乡奔丧的胡安国在家中守孝两年,第三年宋徽宗便传下圣旨让他离家会京赴任。有感于母亲病逝,自己常年在外,尚未尽孝道,故而胡安国思前想后决定不愿入朝为官。

    宋徽宗见胡安国乃是孝子,便准许他留在衡阳任职,然他仍然不予接受,依然称病拒不赴任,辞官之心昭然若揭。但是,宋徽宗期盼胡安国出山相助于自己,屡次传下圣旨,他仍然不予理会。

    “这个胡匹夫,当真不识好歹!”赵佶见胡安国屡次不愿答应做官,气得破口大骂:“说什么武夷先生,朕看是武夷老匹夫才是,要是再不答允,朕便斩了他,看他如何恃才自傲!”

    “皇兄且息怒!”赵似见兄长怒气冲冲,也觉得胡安国做的有些过分,不过他倒是有些理解。

    毕竟,大宋局势不稳,党派之争,又有外敌为患,还有皇兄的不作为,奸佞当道等等,这让胡安国离京回乡倒也说得过去。此外,胡安国乃是回乡奔丧,情有可原。

    偏偏胡安国回乡之后,不愿意回来了,一心留在家中自给自足,不愿意入朝为官。虽说胡安国有治国之才,如此婉拒圣上的眷顾,岂不让人认为他恃才自傲,当真是‘刘备借荆州,一去不回头’。

    当初,胡安国因母亲去世的消息,匆忙请辞;那个时候赵似便提醒过兄长,让他小心。但是,赵佶不以为然,没想到今日一语成真。毕竟,胡安国一心研读《春秋》,赵似是知道的,故而出言提醒。

    现在胡安国想必不愿回来,留在故里,也是为了此事。虽然赵似能够理解他的想法,不过在国事家事面前,当以国事为重,心里不免有些生气。但是,没有赵佶如此气恼便是。

    “你说这个胡匹夫到底是怎么想的?朕三番两次传旨让他入京任职,偏偏他不乐意。若不是念及确有真才实学,怕是朕早早将他杀之,以儆效尤。大宋自开国以来,尚未有人如此做!”

    “皇兄切莫生气,气恼了身子不值得!”赵似微微一笑,道:“说起这个胡安国,我倒是与他有几分交情。他自幼拜在名师之下,志向远比其他人要高出很多,不为做官,只为做自己的事情。”

    “十三弟,你是如何知道的?”赵佶想起胡安国心里就一阵不舒服,纳闷地望着赵似。

    “皇兄,你看太小觑弟弟了!”赵似哈哈一笑,道:“此人的才学,我也是从他人处得之,便亲自拜会,没想到一来二去倒也是见得真切。另外,我家那个小子也曾在他那里学习过,不过他并未收下为弟子,只是教了一段时间便离开了太学院,被皇兄调任湖北去了。”

    “不如这样,我暗中前去探查一下情况,待摸清楚了他到底如何想,再作打算。如果真的不愿意做官,依然是有大事的话,那不如就这样算了,不必强求于人,再说了他在文人心中的地位颇重,又是太学博士,太学院中大多学生都是他的学生,要是真的逼急了,怕是不好收场。”

    赵似微微一笑,道:“皇兄,你且看如何?”

    “唉!……只能如此行事了!”

    赵佶失望了叹了一口气,他真心希望胡安国能够出来相助于自己,奈何人家就是不愿意。如果真的逼急了,怕是得不偿失,要不然早就下旨处死了,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