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崛起之宋末称雄 >

第172章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172章

小说: 崛起之宋末称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知道那些侍卫听说皇上要挑选伺候在赵构身边,那场面真是人山人海,踊跃表明心意,最后全都被赵佶否决了,就选择了他们刚刚入宫不久,不知赵构底细的侍卫前来。

    “郡王真的如此厉害?”他们二人大吃一惊,面面相觑。

    黄公公沉声道:“宁惹太子莫惹九皇子,虽说他是郡王,不是太子。可是他手握兵权,就算是宫中侍卫统领见到郡王都得恭恭敬敬的,要知道现任的统领乃是跟随郡王征战沙场之人,亲眼目睹过他的风采。”

    “幸好你们没有得罪郡王,不然你们的前尘尽毁不说,兴许还得人头落地。”黄公公语重心长地教导他们处事之道,不过他心里的话没有说出来,最重要的是赵构乃是皇上最宠爱的皇子,就算是太子都不及,这也是他为何不敢忤逆赵构的意思,悻悻然地将他们二人带回。

    黄公公等人急急忙忙地回宫,拜见皇上如实禀告后,皇上像是了然于胸,也是一笑置之,并未追究。并且,黄公公还得到了赏赐,就连带过去的侍卫也得到了重用。

    黄公公知道自己赌对了,皇子有数位都未曾婚娶,得到皇上亲自叮嘱的唯有赵构一人,从这件事便可以看出赵佶对赵构的宠爱。因此,黄公公才敢听从吩咐,没有继续强留,以免真的惹恼赵构,吃不了兜着走。

    “这个臭小子,还真的敢如此做!”宋徽宗语气虽重,脸上却是笑容满面,没有真的动怒,仿佛这件事早已预料一样。不过得到赵构的回答,赵佶相信他不会欺瞒自己,必定参与灯会。

    与此同时,郡王府上下一片热闹,所有人齐聚一堂,赵构端坐在中央,扫视一眼,微笑地说道:“诸位哥哥,今日小弟我有一事要与大家说,放下绝对不会是什么坏事,必定是好事连连!”

    众人看着赵构笑眯眯的眼神,又听他说的话,心里一紧,他们可不相信真的有什么好事发生。

    王管家忐忑地问道:“少主,您有事尽管吩咐,我们兄弟必定肝脑涂地,绝无二话!”

    “你们也是这么认为的?”赵构定睛望着众人,灿烂的笑容让人如沐春风,只是这股春风中又有一丝寒风。

    于是,众人连忙齐声回道:“回少主,我等必定追随!”

    “好!”赵构大喊一声,“既然诸位哥哥都愿意追随,那我便如实说了。父皇与母后让我务必参加今日的七夕灯会,意思你们应该懂吧!接下来才是关键,我要去的话,那么你们也不必留在府中了,全部都跟随我一起出去。”

    “什么?咱们也参加?”众人齐声高呼,不可思议的看着赵构。

    赵构重重的点点头,接着说道:“另外,我还交给你们一个任务,那就是必须在七夕灯会找到一位中意的姑娘,要是没有找到后果你们是知道的。放心,我陪你们一起!”

    众人瞪大着眼睛难以置信的看着赵构,暗自悱恻道:“明明是你自己被皇上逼迫,为何要拖我们下水!”

    赵构笑眯眯地问道:“诸位哥哥想什么呢?”

    “没……没想什么!”众人连连摇头否认,他们打死也不敢承认自己刚刚诽谤赵构。

    王管家在兄弟们的目光下,硬着头皮出声道:“少主,我们都是府中的家丁,成家我看就不必了吧!再说了,我们的身份也不见得有什么大家闺秀愿意下嫁,不如我们就算了吧!”

    “你们这群不讲义气的家伙,居然将我推了上去!……要是少主发怒了怎么办?”王管家咬牙切齿地想道,狠狠地瞪着众人一眼,不过说实话他自己也没有想过会娶妻,着实被赵构的话震惊到了。

    “谁让你是老大,你不出面谁出面!”众人齐齐的回了王管家一个眼神,让他气得脸红脖子粗,差点破口大骂。

    赵构心知他们不愿意,淡淡的说道:“咱们是不是兄弟?”

    “是!”众人高声回道。

    “既然是兄弟,是不是要同甘共苦?”

    “是!”

    “兄弟我有难,诸位哥哥是不是要拔刀相助!”

    “不是!”赵琦高声回道,众人齐齐的给了他赞许的目光,偷笑不已,他看见赵构笑眯眯的眼神,浑身一颤,他怎么想不到众人都沉默了。原本这是众人商议好的事情,偏偏只有他一人回话,这让他如何下得了台。

    赵琦尴尬地说道:“少主有难,属下等人必定相助,只是这个事情真的不是难,乃是大大的好处,是皇上与韦贤妃期待已久的事情,我们兄弟成为少主的护院、家丁等便是一辈子的事情,从未考虑此等事情,少主还是饶了我们吧!”

    “是啊!是啊!……”众人纷纷附和一声,哀求的看着赵构。

    赵构哭笑不得说道:“难道娶妻真的是一件难事吗?”

    宫沧小声回道:“要不是一件难事,少主怎么会一再推辞呢!”

    纵然声音小,还是清楚的传进众人的耳朵里,赵构嘴角抽了抽,想不出任何反驳的理由。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倏尔,赵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一句话,他不想那么早娶妻是因为年纪太小,再说眼前时机不对,还真的没有想过。只是出乎意料的是府中上至管家,下至家丁等人都不愿意,难得一致。

    “也罢!你们不愿意,那便不勉强了!”赵构也不想强人所难,故而退了一步,众人忽而舒了一口气,他又接着说道:“不过我刚刚所说的话绝不是妄言,只要你们遇到中意的姑娘,势必让你们如愿以偿。换言之,你们都得给我参加气七夕灯会,至于有没有结果不再勉强了,如何?”

    众人心知赵构是为了自己好,只是他们自幼受训,从未想过娶妻的事情。毕竟,他们做的事情比较隐蔽,又非常的危险,故而不愿娶妻也正常。于是乎,众人想了想也就答应下来,跟随赵构一同参与灯会,不再排斥。

    (本章完)

第323章 初识杨政() 
当夜幕降临时分,赵构便召集众人在府苑中央集合,所有人无一例外悉数到齐。随着赵构一声令下,众人纷纷穿戴整齐出了郡王府,赵构也穿着便服紧随其后,转身离去。

    与此同时,楚王府亦是上下一片欢腾,多年不出门的赵有恭不仅再次出现在朝堂上,还参加今年的七夕灯会,有史以来最大的消息。为了赵有恭的幸福,府中上至管家下至老仆纷纷垂泪,为赵有恭今日行动感激不尽。

    府门打开,赵构赫然在外候着,眼看穿戴整整齐齐,俨然一副翩翩公子的形象出现在赵构面前,让他一愣,揶揄道:“兄长,莫不是春心荡漾,想要尽早婚娶了?”

    赵有恭狠狠地瞪了一眼赵构,置之不理,他是有苦难言。当他踏出府门,身后跟随着两名侍卫,赵构嘴角的弧度再次拉大。本以为自己的父皇只给自己派了侍卫跟随,没想到赵有恭也享受这样的‘待遇’,着实有些惊讶。

    “你们二人跟随着,这样哪里还有姑娘靠近楚王,退后三米距离!”赵构出声相助赵有恭,化解他的尴尬。果然,那两位面不改色,没有任何笑容的侍卫听闻后,觉得有些道理,自然而然的退后三米,与他们二人有些距离。

    “堂兄,你这是什么情况?”

    赵有恭哭笑不得地低声道:“这还不是怨你,要不是父王听闻皇上派了两名侍卫与你,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愣是给我塞了两名侍卫,而且这两人是从山庄出来的,就算是我的命令都不听!”

    “堂兄,如此情况,只怕小弟无法与兄一起了!”赵构听闻后哪里还敢与赵有恭并肩而行,两名侍卫是监督赵有恭的,要是与他一起,只怕自己的行为一并监督了,到时候还不是回到原点,故而想也没想,直接转身溜之大吉。

    任由赵有恭如何呼喊,赵构愣是不回头,毫不犹豫的转身离去了。

    “真是没义气!……”赵有恭怒气冲冲的望着赵构离去的背影,哭笑不得地看着身边的两人,要不是这两人是自己父亲派来,只怕这一刻杀了他们的心都有了。

    赵构溜之大吉,不管不顾赵有恭,暗暗地想道:“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好不容易摆脱父皇派来的侍卫,要是跟他在一起,只怕没什么区别,正好也想看看这灯会到底如何。”

    于是,赵构与赵有恭兵分两路,赵构无人看管,轻松惬意。与之相反的是赵有恭,他是如坐针毡,要是没有认真便会被身旁的两大侍卫默默地记着,一言一行犹如在他人的眼皮底下行事,这让他非常的不舒服,却又不好说什么。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是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赵构举头仰望着星空,不由得感叹一声:“脉脉相对,迢迢相会,金风玉露情珍贵;渺渺银河,恋恋鹊桥,两情长久青山翠;纤纤素手,盈盈柔情,佳期如梦今又醉。”

    没有赵有恭,也没有其他人跟随,赵构就像是脱了缰绳的风筝,随处走动。他才不会认认真真地看女子,看看有没有中意的,这不是他应该做的事情,故而他之前所言也不过是应付赵佶、韦氏的,就连借口赵构都想好了,所以心无旁骛的认真游玩。

    汴京城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熙熙攘攘地行人,清一色的年轻貌美的女子,还有刚刚成婚不久的娘子,以及尚未婚娶的男子,就连娶妻的男子也来凑凑热闹,让窄小的街道变得更加拥挤,却没有半点抱怨,反而兴致勃勃。

    刚刚成婚不久的妇人尚未有孕,故而昨日便沐浴更衣祈求早生贵子;未曾婚配的女子则是祈福早日遇到如意郎君。今天便是七夕佳节,众多未曾婚配的女子都盛装打扮,参加这次盛会,众人都梦寐以求的想要遇到一位中意的夫君。

    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小贩做的牛郎织女的泥人,就连灯笼上都贴着牛郎织女的纸张,还有卖糖葫芦、胭脂等物,最多的便是花灯,形状千奇百怪,唯一不变的便是依照生活中常见之物制成,如:西瓜、莲花、葫芦等形状。

    花灯原本是悼念亲人祭奠之用,不过在今日放的花灯乃是为了牛郎织女早日相见,带着浓浓的祝福之情,还有绵绵的情意。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名门望族的女子,或是平民百姓之女都会买一盏花灯放在护城河中,任由流水而去。

    女子放河灯是为了祈求如意郎君,男子放河灯是为了觅得妻子,赵构走到小贩面前,驻足停留片刻,小贩便吆喝赵构买一盏,祝他早日觅得意中人。赵构哭笑不得的买了一盏,花了比平时多了一倍的价钱,喃喃道:“不愧是生意人,果然精明!”

    赵构拿着花灯一时间愣在那里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他从未参与这样的活动,也不知道该如何,总不能将好好地花灯弃之一旁,或是随意丢弃,此乃有失礼仪,眼前的情况又不允许,无奈的苦笑一声:“真是自讨没趣!”

    “兄台,你不知道放花灯的路?”一位面冠如玉的男子,微笑的看着愣在原地的赵构,出声说道:“正好在下也去放花灯,不如兄台与我同行可好?”

    赵构无奈的点点头,那人又接着问道:“看兄弟年纪不小,又器宇不凡,不知何故为何尚未娶妻?”

    “……”赵构无话可说,只得沉默,那人也不介意,又自顾自的说道:“我因家境贫寒,母亲催的紧,又恐伤了母亲的心,只得前来觅得一位意中人,以我这样的身份也只有如此方能娶妻!”

    赵构好奇地问道:“娶妻与富贵贫贱有关?”

    “当然有关!”那人见赵构回话了,顿时来了精神,郑重其事的说道:“若是家境尚可,焉能不曾婚娶,就算未成家,家中自小定了亲事也是一样;家境贫寒之人岂有如此福气,焉有女子看中!”

    “言之有理!”赵构想起了后世亦是如此,不由得赞同的点点头。

    “敢问兄台名讳?”

    “赵卫国!”

    “忠君爱国,果然好名字!”那人情不自禁地说道,“在下杨政!”

    赵构喃喃自语:“杨政?”

    赵构用的是化名,并未使用真名。本姓不便,将构改为‘卫国’,其意便是‘保家卫国’。杨政道出自己的名讳,赵构听上去有些熟悉却又想不起在哪里听过,在杨政看来认为赵构有些好奇。

    杨政尴尬地说道:“赵兄见笑了!杨某本名直夫,只是这名字觉得有些不好,自幼喜好读书,偏偏自幼习武,最后一气之下改为杨政,还望赵兄见谅!”

    赵构心知杨政误会了,不过他也没有解释,只是淡然一笑,只觉此人虽是习武之人却又知书达礼,不像是那种江湖莽夫或是嗜武成痴之人,又听闻他的名字来历不由得会心一笑,思忖道:“此人性子倒是耿直憨厚!”

    (本章完)

第324章 劝说从军() 
“赵兄,不知你文采如何?”杨政憨厚地说道,“若是赵兄不介意,不妨代我提首诗在上面!”

    “这是为何?”赵构一愣,好奇的看着杨政。

    杨政回道:“母亲说过,要想心想事成,便在花灯上题写一首诗句,寄托自己的心意。母亲期望我早日成家,我也答应母亲如此做,只是我不懂文墨,就连名字也勉强写出来,故而赵兄要是不介意的话……”

    赵构掷地有声地说道:“这有何难,赵某立即给你题上便是!”

    “多谢!”

    杨政道谢一声,便向路边的摊贩要来宣纸、毛笔,还有浆糊;赵构见他如此认真,也不好拒绝,提笔便写道:“寂寞低容入旧机,歇著金梭思往夕。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

    杨政大字不识几个,仍然看出赵构飘逸的书法,苍劲有力地字,忍不住赞叹一声:“好字!”

    赵构诧异道:“杨兄识得?”

    “不识得!”杨政毫不犹豫地回答,讪然一笑道:“文字不识得,不过字体飘逸、苍劲有力,必是佳品之作。”

    赵构付之一笑,这首诗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