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崛起之宋末称雄 >

第129章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129章

小说: 崛起之宋末称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有人全部给我查,哪怕是一厘一毫都不能放过。若是发现任何蛛丝马迹,立即通知我。”

    赵构一声令下,众人纷纷恭敬地散开,他们开始摸索起来。无论赵构现在是御史,还是郡王,只要赵构在的一天,他们都会遵从。正是这些人在意想不到的时间给了赵构帮助,这是后话。

    赵构亲自出手去搜查,走过客厅,又走到长廊,就连厨房、卧室都一一查看了一遍,最后能确定的是童贯生活奢侈。无论是长廊、厨房等都是耗费钱财堆砌而成,这让赵构有种想把他杀了冲动。

    童贯利用职务便利到底牟取多少民脂民膏,一切都是按照皇宫规格建设,这些要是被有人看见势必会奏报皇上,然后在处置。但是,这些赵构都清楚,所以不愿意借助按照正常人思维走下去,只有出其不意才能给予致命一击。

    外面看上去不起眼,内有乾坤,这让赵构心里是愤怒,富丽堂皇的家具、假山假水是上好的和田玉石,或是悲惨装饰,就连厨房准备的菜色都是寻常人吃不到的山珍海味,要不是童贯不再此地,赵构真的有可能杀死他。

    “大人,这里没有发现!”

    “我这里也是!”

    “这里也是!”

    赵构听闻众人的禀报声,一次次的期待却又一次次的失望,这次来的匆忙不可能什么证据都没有留下,这让他有些好奇。毕竟,赵构在出其不意的情况给予打击,就算反应速度再快也不见得将蛛丝马迹毁的干干净净。

    就在赵构准备打道回府时,一道激动的声音想起来,高声道:“大人,我这里又发现,您且随我前去!”

    赵构跟随其后,这一刻的心情犹犹如绽放的百合花,激动不已道:“这一次看你如何辩解,接下来才这场博弈才朕开始。”

    赵构兴高采烈犹如初升的太阳,童贯心急如焚的想要回去便是处理这件事,只不过片刻后便被赵构逮个正着。赵构立即下令让众人合力将这些东西全部取出来,冷笑连连:“东窗事发了,且看你狡辩?这一次任你巧舌如簧,也难逃我的手心了,我倒要看看幕后之人到底是谁!”

    (本章完)

第232章 铁证如山() 
“禀报大人,经清点共计黄金八百万两、纹银四百万两、奇珍异宝共计万件,价值难以估量!”

    赵构命人搜查府苑,地毯式搜索,终于找到了一处隐蔽的密室。这处密室就在后院的假山处,四周又有山石阻挡难以发现,要不是心细之人,无从发现任何端倪。

    恰好,那人拨弄山石无意间碰到一块石头,露出密室,他便好奇之下与旁人一同下去查看,当他看见密室中堆积着几口木箱,打开一看居然是白花花的银两,不禁大吃一惊。

    于是,他留下几人在此看守,又独自禀报赵构。

    赵构来到此处,也是一惊,立即点起火把下去巡视一遍,看见四口木箱后,心知定然还有其它赃物。接着,赵构让人下去搜查,果然发现还有八口樟木箱,掀开帆布看见金灿灿的黄金,又发现还有几处密室存在着古玩字画,还有奇珍异宝等物品。

    按照当时的市价,总计超过数百万两,算上黄金、白银总计接近一千五百万两,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纵然童贯把持朝政十几年,仅凭俸禄或是皇上赏赐也不可能有这么多银两,还有此处宅邸设计无不彰显奢华,这让他冷笑连连,心里恨不得将童贯千刀万剐。

    但是,赵构怎么寻找也没有发现有关于幕后之人的讯息,这让他非常的疑惑,仿佛仅仅坐实了童贯贪赃枉法的证据,幕后黑手却隐藏在迷雾中,这件事仿佛还未完结。

    赵构直接将所有赃物悉数抬进皇宫,然后御书房求见宋徽宗。赵佶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手中的奏章早已抛下,盛怒至极,他从未想过童贯居然敢如此大胆,贪赃枉法达千万之巨,气得他铁青着脸,沉默不语。

    “儿臣叩见父皇!”赵构恭敬地俯身喊道。

    “免礼!”赵佶迫不及待地沉声道,“在何处?”

    赵构道:“就在殿外!”

    “带朕前去,朕想看看这些肱骨大臣是如何对待朕的!”赵佶阴冷的笑道。

    接着,赵构便带着自己的父皇来到了赃物处,看着装得慢慢的大箱子,赵佶使了一个眼神,赵构便命人将所有的箱子打开,看见数百万两黄金、白银,还有古玩奇珍,整个人气得颤抖起来。

    “不愧是朕的股肱大臣,是朕的心腹,非常好!”赵佶咬牙切齿道,恨不得立即斩了童贯。

    赵构道:“父皇息怒,此事不简单!”

    “哦!”赵佶仍然冷着脸,不发一语,眼睛却看着赵构,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这些赃物只能坐实童贯的确贪赃枉法,中饱私囊!”赵构冷静地分析道,“只不过,儿臣查封童府,上下都搜遍了也没有任何一样有力的证据指明幕后之人,儿臣断定此事定然有幕后指使之人,他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而童贯也不过是被人蒙蔽,贪得无厌罢了!”

    赵佶冷静下来,道:“你有什么建议,但说无妨!”

    “当年之事,涉及之人太广,有些事情被人刻意隐瞒,证据被毁,难以定论朝中到底是何人在操纵一切。”赵构说道,“但是,儿臣以为这才是最大的破绽,一切都按照预先设想的那样走下去,没有任何的阻碍,就算是童贯参与之中,也不可能将这么多银两留在府中,想必还有其它事情,这笔银两有些并非官印,只能证明他贪污受贿,结党营私!”

    “看似一切合情合理,却留下不小的破绽。若是没有猜错的话,这一些表象都是那人留给我们去查的,也可以说是我们中了他人的圈套。童贯的确参与其中,真正幕后之人也不清楚,只不过是沦为他人替罪羔羊!”

    “儿臣的建议,引蛇出洞,将计就计!”

    赵佶沉吟片刻,拍手称赞道:“好一个‘引蛇出洞,将计就计!’”

    赵构心里明白,这件事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生擒童贯,搜查赃款都太顺利了,以童贯的耳目理应不会迟钝。现在回想起来,赵构那日登门时,看见童贯脸上错愕、惊慌的神情,让他猜到有人故意为之。

    目的是让童贯等人暴露在外,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而那个人童贯自己也不清楚。当初,童贯参与贪污时,料想心虚一时乱了方寸,殊不知成为他人帮凶,还一步步的深陷其中,难辞其咎。

    既然那人是想让童贯做替罪羔羊,那么赵构也便将计就计,顺理成章地让他成为替罪羊,以此麻痹那人的神经,然后再暗中调查此事,就算再谨慎的人势必会露出马脚,这样才有机会查出真相,查出幕后之人到底是谁。

    于是,赵佶也没有说什么,任由赵构去行动,直接放权。另外,赵佶也下旨到刑部,立即派人查封童府,也派人前往御史台,将童贯押赴天牢,派人严密防守,以防他人与之接触,实则是担心那些人灭口。

    童贯看见刑部前来,直接将他从御史台押走,他心中有数了,知道自己这次在劫难逃了,心灰意冷,垂头丧气地跟随他们走了,也不再耀武扬威,整个人看上去萎靡不振地,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几岁似的。

    次日,早朝!

    宋徽宗气愤不已,看着跪在大殿之上的童贯,怒火滔天的吼道:“你真是朕的心腹之臣,若不是念及你忠心耿耿。当年之事,便可贬官为民,却不思悔改,胆大包天,敢贪污千万银两,朕失望之极!”

    “真的以为朕什么不知道吗?本以为贪污不过百万两,朕既往不咎,你我仍是君臣。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传朕旨意:明日午时三刻,将童贯拉出午门凌迟处死,你可以话要说?”

    “臣自知愧对皇上,自知罪孽深重,不敢再有任何要求!”童贯垂头丧气的回道,苦涩的笑容显得无奈,又有些后悔,他知道自己走出那一步开始,便没有回头路,也知道自己终于有一天也会死,却不想报应来得如此之快。

    御林军将童贯押走,童贯早已不是曾经的他。当初,意气风发风头无人能及;现在,萎靡不振,早已丧失斗志,自知难逃一死也不愿多做辩解,只得听之任之,俯首认罪了。

    之前没有证据,童贯敢辩解;眼下铁证如山,容不得他多言。赵构自始至终不发一言,观察着朝中大臣的言行举止、神态,最后落在童贯身上,皱了皱眉头,想了片刻还是没有说出话了,而赵佶确实被童贯等人的行径气得不行,早朝那一刻身上露出的怒气,杀气腾腾,恨不得立即将他碎尸万段,足见这次真的将他气得不行。

    (本章完)

第233章 扑朔迷离() 
宋徽宗怒气冲冲地散朝,拂袖而去,足见他气愤不已。太子赵桓阴狠的瞥了一眼赵构,转身即走,不再多言;赵构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迈着轻盈的步伐离开了。

    童贯被查,所有财产尽数归于国库,再次清查田地万亩,罪加一等。这些全部都是刑部出手探查,功劳仍然记在赵构头上。原本是有赏赐,被赵佶的怒火冲淡了。

    经此一役,朝中大臣人人自危,不敢得罪赵构,生怕自己会走上童贯的道路,遥想当初风华正茂的童贯,也会有今日的局面,这让他们胆战心惊。众人再一次见识到赵构的狠戾,不得不保持缄默,更没有人背后议论纷纷。

    童贯的事情让整个早朝充满了愤怒,人人自危,那些做贼心虚之人更是不敢明目张胆的与之对抗,赵构绝不会留手。众人纷纷下去,回到府中,将那些不见不得光的银两悉数藏起来。

    宋徽宗震怒,朝野震荡,大宋官吏大部分都有不义之财,他们不敢顶风作案,尤其是赵构手段狠厉,早已见识过。宋徽宗决心彻查此事,众人惶恐不安,生怕惹火烧身。

    太子赵桓、高俅等人也认清了宋徽宗的决心,不敢造次,更不敢违逆。毕竟,他们的行为也不干净,唯有听之任之,不敢反驳。赵构身为监察御史,惹得朝中大臣纷纷避讳,不敢与之深交,以免被盯上。

    童贯倒台也让这些人认识到宋徽宗不同往日,这股旋风掀起连锁反应超出宋徽宗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上至朝堂,下至地方官吏人人自危,百姓拍手叫好。

    与此同时,宋徽宗下旨:凡是官吏贪污受贿,查获证据,无论是谁一律凌迟。若有作奸犯科者,诛九族。

    大宋百姓震惊了,宋徽宗坚定不移的态度惹得众人猜疑,百姓不知朝中之事,官吏又如何不知情,他们心知肚明。曾经贪污的银两、田地等悉数隐匿,不敢曝露人前,更不敢过着奢侈之风。

    散朝后,赵构独自一人前往天牢,守在天牢的侍卫见赵构前来,纷纷恭迎,主动地打开牢门放任赵构前去。他们没有见过赵构也听闻他的事迹,心里佩服,有些人见过,也就明白是有事,故而放行。

    童贯穿着囚服,头发凌乱,目光呆滞地看着窗外,失去了曾经的意气风发,留下的是垂头丧气。自从进入官场以来,童贯平步青云,帮助蔡京夺得宰相,得到蔡京回馈,推荐担任西北监军,统领枢密院事,掌管兵权十余年,权倾内外,与蔡京平分秋色。

    蔡京为“公相”,称他为“媪相”!

    蔡京倒台,童贯受到牵连,贬官却没有贬回原籍,也没有发配边关,是蔡京党留在京城任职的官员之一。由于童贯是宦官出身,早年待在宋徽宗身边,擅于揣摩人心,得到重用。

    宋徽宗念及旧情,只是贬官却没有其它惩罚,可谓八面玲珑。童贯心知蔡京倒台,势必对其有影响,后又投靠于后起之秀高俅,与太子赵桓连成一线,权力又回到手中,却不想这一切都毁在赵构手中。

    想起此事,童贯愤怒不已,又想起早朝上宋徽宗脸上失望之极的神色,这股愤怒已然消失,一切只能责怪自己,他也明白明日难逃一死。原本风光无限的自己,转眼间沦为死囚,令人唏嘘不已。

    赵构在侍卫带领下来到一处独立的牢房,抬起头便看见满头银发的童贯坐在草垛上,仰望着窗户。侍卫打开铁链,传来隆隆声,惹得童贯转身望去,见来人是赵构,眼神诡异,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对于赵构的本领,童贯敬佩,不仅仅是他,就连蔡京也算是倒在他的手中,由他从中助力;自己沦为阶下囚,一切都拜赵构所赐,想起此事有些愤怒;又想起那些证据摆在自己面前,让他百口莫辩,俯首认罪,心中无可奈何,自嘲地笑了笑。

    “真是难得,朝中大臣巴不得离我远远的,未曾想最后相见之人居然是最想不见的,当真是讽刺!”

    赵构明白他话中意思,也没有接话,直接开门见山地问道:“今日前来,有一事想要询问一下。”

    童贯惊讶地看着赵构,讥讽道:“御史大人还有何事不知,居然要问我死刑犯?”

    “你的证据确凿,百口莫辩,铁一般的事实!”赵构自顾自的说道,“具体的事情,尚未知晓,还想请教一下童大人!”

    童贯仰天大笑道:“哈哈!……御史大人都已找到证据,又如何不知事情发生的经过!”

    “的确不知!”赵构如实回道。

    童贯冷声道:“我也不知,大人请回吧!”

    “当真不知?”赵构目光灼灼地看着童贯,掷地有声地说道:“当年那笔赈灾款乃是救济受灾百姓,解救百姓之苦,却不想被你们这些人中饱私囊。那时,你掌管枢密院,手握兵权,焉能不知。”

    “纵然是蔡京,也不过是发号施令,掌管政权罢了,真正的兵权在你手中。当年那笔赈灾款,送往百姓手中只不过是百万两,有大半落在你们这些人的口袋中。没有你的命令,押送银两的队伍安全抵达地方,为何银两不翼而飞?”

    “你是为了追查赈灾款才查到我的?”童贯皱了皱眉头,道出心中的疑惑。

    赵构点点头,道:“若非追查当年发生的事情,又怎么追查到你身上,要知道蔡京已死,死无对证,就算有真凭实据也没有办法定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