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崛起之宋末称雄 >

第102章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102章

小说: 崛起之宋末称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吹男偶畔肫鹱约阂丫掠辔垂椋窃俨换厝ィ慌陆讨谢嵊写舐摇

    “二位兄弟,我已经在此地逗留太久,只怕不日便要启程离开了。若是有缘,我们兄弟还会再见的!”

    方腊突如其来的话,让赵佶、赵似二人大吃一惊,急忙问道:“大哥,何事如此紧急,为何要走的如此匆忙?”

    “二位兄弟不知,教中护法传来讯息说是教众都四处寻找我。若是再不回去,只怕教中会有大乱。再说,我再次已经逗留月余,二位兄弟的情谊,我铭记于心,只怕无法继续停留了!”

    赵佶见方腊心意已决,也不再挽留,叹息一声:“哥哥见多识广,这些时日以来获益良多。若是今日一别,只怕不知何时才能相见了。既然哥哥决定离去,那便痛饮一番再送哥哥出城!”

    方腊想了想,点点头道:“多谢二弟的美意,那哥哥我却之不恭了!”

    当天晚上,赵佶设宴款待方腊,也是送他一程的临别酒宴,故而三人都喝得酩酊大醉。

    次日,赵佶、赵似二人酒醒后睁开眼睛,已经见不到方腊的身影,二人急忙询问府中下人,他们也不知方腊去了何处。与此同时,他们也看见方腊留下的字条:“二位贤弟的美意,兄心领了!若是再不离去,只怕会有事端,故而兄不告而别,有缘他日再见!”

    “皇兄,哥哥他走了!”赵似看着方腊留下的字条,有些伤感的叹息一声。

    赵佶也是有些伤感,这些时日以来,他感受到方腊对于他们二人的照顾。即使方腊出身草莽,为人仗义,指点赵似武功时都像是师傅教导弟子一样,悉心教导,又与赵佶谈论江湖之事,还道出自己这些年游山玩水的地方。

    倏尔,赵似说道:“皇兄,我想离开京城前去寻找兄长。”

    “十三弟,你当真如此想?这是为何?”赵佶惊呼道,他知道赵似嗜武成痴,也不至于在这个时候离开京城,要是被大臣知晓那便危险了。

    赵似沉声道:“皇兄,方兄离开的如此匆忙,想必摩尼教定然发生了什么事情。虽然兄长的武艺高强,怡然不惧,不过以他一人之力,只怕难以面对千军万马,我想前去助他一臂之力。”

    赵佶明白赵似的意思,他也觉得奇怪。之前,方腊曾说要过些时日,却在当晚喝完酒后便不辞而别,可见走得如此匆忙。并且,方腊留下的字条也是在匆忙之间写下的,这首字还是赵佶指点他的,故而识得,不然换做另外一个人还不见得认识。

    “既然如此,那我与你一同前往!”赵佶沉吟道。

    赵似急忙回道:“皇兄,你不可离开京城。若是你也离开京城,要是被太后、大臣知晓,只怕我们二人都有危险。以太后的脾性,只怕我们难逃责备。再说,我对皇位本来就不曾觊觎,根本就不在乎,要是你也离开,朝中大臣又会出什么乱子,那个时候一发不可收拾。”

    赵佶想了想也觉得赵似说的挺对的,这个时候正是朝中大臣、向太后为大宋选取君主之事而相持不下,这场争斗的核心人物便是他们二人。如果他也离去,只怕被太后知晓,必定严惩,不仅皇位不保,就连自己的爵位都有些危险,他不得不思考一下。

    “皇兄,我前去助他一臂之力,乃是理所应当。毕竟,他是我的兄长,又是我半个师傅。这些日子以来,之前想不通的东西在他的指点下也明白了。并且,皇兄本身就是文人,岂能与那些人争斗,你还是留在京城,这样一来就算是发现我离开京城,你也可以安然登上大宝,登基为帝。”

    赵似打心里明白自己不是皇上的人选,就算是朝中大臣支持,他也志不在此。但是,赵佶与他是亲兄弟,他也知道赵佶的文采以及才能,故而放弃皇位也是理所当然,直接让赵似登基为帝这是最好的结果。

    “此事容后再议,还是想想该如何找到方兄才是当务之急!”赵佶内心也在纠结,一边是情同手足的兄弟,一边是唾手可得皇位,换成任何一个人都会纠结不已,更何况是端王赵佶。

    赵似沉声道:“如果没有猜错的话,方兄此行必去云心寺!”

    赵佶惊疑道:“你是如何知道的?”

    “日前,方兄与我切磋时,曾经提及过此地。”赵似如实回道,“方腊哥哥曾说过,此地方圆几十里都是连绵不绝的山峰,风景秀丽,适合传播道义。当初,摩尼教在前唐时发生的灭佛之事遭受重创,故而转为地下,后传至江南等地,他觉得此地最适合建立总坛,故而必然前去。”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我们此去云心寺来回也要月余时间。只怕到时候难以瞒过太后的眼线,那个时候就真的难逃责难了。”赵佶沉吟道,咬咬牙,坚定不移的说道:“如此人才要是为朝廷效命,只怕又是一员大将,也罢!我也与你一同前往,就算是被太后责罚也在所不惜!”

    赵似急道:“皇兄!……”

    “没什么事情的,这次错过了大不了再过些时日,无关紧要。若是损失这样的一位人才,只怕是朝廷的损失。”赵佶淡然一笑,道:“如果真的偷偷溜出京城,远赴云山寺,只怕太后发现那就糟了。不如,我们如实交代,直接请命前往何不更好。”

    赵似惊道:“皇兄的意思是?”

    “这些日子以来,我虽然舞文弄墨,却不是什么事情都没干,也在观察他的才能。”赵佶笑道,“此人豪气干云,为人仗义,处事不惊,做事严谨,这些都看在眼里。如若不然,我又如何与他结拜,只因此人有此资格,乃是一位真正的人才。”

    “如果朝廷损失此人,必然是损失一员大将。我们不如前往皇宫,拜见太后,向她禀明此事,也好招揽这样的人才为朝廷效命,乃是首功一件。另外,云山寺也是道家到场,有‘石门九不锁,天门夜不关!’的传说,又是道家的洞天福地,也可以为大宋祈福前去,这样岂不美哉!”

    “不愧是皇兄,心思缜密!”赵似暗暗地佩服道,他没有想过这么多,赵佶却举一反三,从偷偷溜出京城变成光明正大的离开,这样也会安然无恙,只不过他有些担心太后是否会同意。

    因此,赵似将自己的担心向赵佶说了,没想到赵佶却说这件事他自有方法处理,让他不需要担心。随后,他便急匆匆的进宫面见向太后。

    (本章完)

第176章 暂别京城() 
向太后本是河内人士,后因变故全家迁居于浔阳,宰相向敏中曾孙女,宋神宗赵顼皇后。1085年,宋哲宗继位,尊为皇太后。1100年宋哲宗去世,向太后临朝听政,掌管朝中一切军政大权。

    宰相章惇支持楚王赵似,向太后则支持端王赵佶,故而二人在朝中内外也是争议不断。虽说向太后是大宋国皇太后,手中握有大权,宰相章惇却怡然不惧,只因他效忠的乃是皇上,并非太后,故而据理力争。

    此时,向太后正在御书房批阅奏章,听闻太监来报说是端王赵佶前来求见。即使向太后有些诧异,还是让赵佶前来觐见。通常来说,赵佶一直深居在端王府,从未踏出府门,若非她的旨意甚少外出,也不知他今日前来所为何事。

    “臣,叩请太后圣安!”赵佶双膝跪地,躬身说道。

    “起来吧!”向太后微微一笑,道:“端王还是称呼母后吧!不必称之为太后,眼下并非在朝堂上,不必如此拘束!”

    “臣领旨!”赵佶站起来身来,接着说道:“母后,儿臣在府中遇到一位侠义之士,此人武艺高强,是一位不可多得人才。儿臣想请母后召他进宫,为朝廷效命!”

    “哦,此人有何本事,且说来看看!”向太后闻言好奇道。

    于是,赵佶将方腊的事迹都诉说了,就连赵似与之比武都不是他的对手,还提及到此人与周侗比武也不过是略逊一筹的事情。并且,方腊之前曾经提及到的见解也一并说了。

    向太后沉吟许久,她也觉得方腊此人的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不过,她又在担心方腊出身草莽,不懂得朝廷礼数,只怕后面的事情会更多。接着,赵佶又说到可以将他外派为将领,为大宋开疆扩土。

    向太后觉得提议不错,便准许赵佶招揽此人,又笑着说道:“端王今日前来找哀家,应该还有其它事情吧!”

    “母后料事如神!”赵佶讪然一笑,向太后一语言中他的心思,接着说道:“此人已经离开京城,前往云心寺。儿臣想要亲自前去招揽他,以儿臣与他得交情,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必定能说服。另外,儿臣也想去云山寺为母后祈福,相传那里有洞天福地,必然能保佑母后福体安康。”

    向太后欣慰的点点头,道:“难得我儿有此心意,那便准许你前去云心寺,一定要记得速去速回,不可逗留时日太久,不然宰相等大人必定会有意见,到时候母后压力倍增啊!”

    “谢母后成全,儿臣定当速去速回!”赵佶大喜过完,急忙起身告辞离去,匆匆忙忙的赶回端王府。

    向太后目送着赵佶心急如焚的离去,又见他有如此孝心,心里倍感安慰。虽然赵佶不是她的亲生儿子,不过这份孝心的确让她有些欣慰。赵佶的母亲是陈氏,在宋神宗驾崩后也不久于人世,故而赵佶并未享受到母爱,多是向太后照看、抚养。

    恰好,向太后又没有子嗣,故而视赵佶为亲子。当然,向太后膝下也有几位皇子,只可惜最受宠爱的便是赵佶,只因他文采以及孝心,故而向太后才会力排众议,一意孤行的立赵佶为大宋未来的皇帝。

    虽然向太后知道赵佶前往云心寺祈福是为了自己,真正的想法还是前往那里相助于方腊。但是,向太后并非说穿,只因赵佶对她的孝心还是有些感动的。至于,她自己的寿命心知肚明。

    “云心寺?这个好像在哪里听说过!……”向太后喃喃自语起来,仿佛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却又忘记具体的事务,不由得皱起眉头。

    “皇兄,事情办得如何了?”赵似一直留在端王府中,来回踱步,坐立不安,抬起头看见赵佶前来,便急匆匆的询问起来。

    赵佶兴奋道:“十三弟,我们可以立即启程前去了,母后已经答应下来。”

    “真的?”赵似难以置信地问道。

    他又看见赵佶坚定地点点头,这才相信,故而他也回到楚王府中收拾一下便起身离开。随后,便与赵佶一起离去。若是赵似与赵佶一同前去,反而不会得到许可,只因向太后对他不待见。

    一切的缘由都是他的母妃朱氏,她自小父亲便离世了,母亲又改嫁,一切事情都不能做主,遵循安排,故而让她的性格温顺恭敬,对人十分温和,就算是得到皇上宠幸也从不干预朝政。

    并且,朱氏也是宋哲宗的生母,赵似的母亲。可是,宋哲宗即位后,却没有被封为皇太后,而是尊为皇太妃。只因她的性格向太后不喜欢,时常训斥,却从未放在心上,这让向太后更加的不喜。

    向太后出身名门,大家闺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有自己的主见,她敬重的不是那种大家闺秀,反而像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处事有条不紊,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故而对朱氏的性格有些不喜,以致于她也不喜欢赵似。

    一方面是因为赵似乃是朱氏所出,另外一方面赵似喜好武艺,嗜武成痴,整天游手好闲,与江湖中人来往,也使得向太后不喜欢。并且,向太后叮嘱赵佶不得与之为伍,以免他与赵似一样,那就白费她的苦心。

    赵佶、赵似二人骑着马直奔云心寺,一路上他们二人马不停蹄,日以继夜的赶路七日后才抵达云心寺境内。赵佶被云心寺的景物所吸引,流连忘返;赵似也算是见多识广,看到眼前的景色也是深深地震撼了。

    直到来到此地,才知道“十门九不锁”的意义,只见映入眼帘的是连绵不绝的岩石峭壁,就像是屹立千年的石门群,道道气势非凡,可谓海内一绝。石门之上,巧石林立,如人似物,惟妙惟肖,其中女娲与伏羲、如来、观音等十大头像更是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

    并且,远远望去可以清楚的看见一道道飞流直下的瀑布,激荡在岩石峭壁上就算是相隔甚远也能听见那震耳欲聋的瀑布声,还有水雾凝结而成的美丽七色彩虹,看得他们二人呆如木鸡。

    赵佶忍不住叹道:“果真是好地方,不愧是洞天福地,实在是人间美景!”

    赵似赞同的点点头,道:“方兄将此地列为总坛,果真是甚好的计策。此处一眼望去皆是连绵不绝的山峰,又有岩石峭壁,还有瀑布等景观,着实易守难攻,要想攀登上去,只怕难于上青天。”

    “十三弟,此地如此大,我们又该如何找到方腊哥哥呢?”赵佶看着此地方圆辽阔,又是崇山峻岭,要想找一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不由得犯难起来。

    赵似苦笑道:“皇兄,我也不知道此地这么大,要真的去挨个找没有三五年根本就找不到。实在不行的话,我们就去云心寺等待,之前曾经提及过,想必那里定然有人居住,到时候再去打听一下应该有人知道吧!”

    “眼下也只能前去云心寺再做打算了,并且我也要为母后祈福!”赵佶无奈的点点头。

    接着,赵佶、赵似二人便上山前往云心寺。可是,他们二人并不知道这一次前来会遇到一个人,正是这个人也使得他们与方腊之间的关系破裂,从亲密无间的异性兄弟成为生死仇敌。

    (本章完)

第177章 抵达云心寺() 
“皇兄,我们到了!”赵似望着前方宏伟的寺庙,远看就像是一座宫殿,蔚为壮观。

    赵佶登上云心寺,满头大汗,实在是这处山峰太高了,爬了不知多少楼梯。赵似是习武之人,这条崎岖不平的山路对他而言轻而易举,这可难坏了赵佶,他是文人,身怀武功也不过是强身健体罢了,并非实战用的,故而累的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

    赵佶缓了缓,赞叹道:“这便是云心寺?果真是壮观!”

    赵似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