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西楚王妃之嫣倾天下 >

第270章

西楚王妃之嫣倾天下-第270章

小说: 西楚王妃之嫣倾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姐姐快别这样说,这本是我当年欠下你的一份情。”莫紫嫣道。

    薄姬轻轻地摇头:“娘娘,您并没有欠我的,若非是您的成全,我根本不会有恒儿。”

    光媚在两个女人动容的眸子中,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回到了久远的曾经。

    当初还是“汉王”的刘邦,在广武山上中了西楚霸王的一箭,以致重伤昏迷命在旦夕,被秘密送往成皋医治。那日,小雅趁机夜刺刘邦,却被薄姬发现制止,薄姬只将小雅送回却并无将此事声张。

    追根溯源,薄姬当日所为,何尝不是在还莫紫嫣的恩情?

    当年莫紫嫣得知自己怀了刘邦的孩子,便借口有孕,将刘邦推向了薄姬,让她一夜临幸便怀得一子。刘邦驾崩之后,莫紫嫣又派人将薄姬母子送入代国封地,成为一国封地的王太后。

    远居代国这些年,对这对无所依靠的孤寡母子来说有多艰难,他人无法想象。这个时代始终是男人的天下,即使贵为代国的太后与王上,这对在先帝在世时都得不到半点宠爱的母子,在没有丈夫和父亲的庇佑之后,更加是妇孺可欺。

    这些年,薄姬虽远居封地,但长安帝都的事,却不时传入天下各封侯国。作为一国王太后,薄姬不会不知道天下形势,不会不知道戚懿和刘如意母子在宫中的境况。在无数个祈祷平安的日/日/夜夜,薄姬深深地明白,是大汉皇宫中那位权倾天下的女人,并没有对她们母子痛下杀手,她们才能安然地活到如今。

    因而,在接到皇太后宣召时,身边的大臣们一片哗然失色,无不是劝他们不要进宫,皆言这是皇太后要对他们动手了。

    而薄姬只是淡淡一笑,便与刘恒进宫了。

    只因为,她坚定的相信,那位太后绝不会加害于她们母子。

    往事如昨日烟尘,在两个女人的心底绽放出绚烂的烟花,却又复归尘土。世事皆有因果,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又是何其巧妙?若非因莫紫嫣的成全得育一子,那么今日的薄姬,就会如大汉后宫永巷中的无数女人一样,被抛弃在寂冷的深宫之中,终其半生不见天日,直到老死。

    如今,她们一个是代国封地的王太后,一个则是权倾天下的大汉皇太后,同为女人,同为母亲,薄姬却看到了对面静坐的那个女子心中的深深悲凉。

    作为一个女人,她拥有美貌、智慧、权利、财富,及无尚尊崇的地位,更拥有这世间最出色、最具权势的几个男人的爱,她无疑是被世上的女子所羡慕的绝等好命。

    然而,在这跌宕的乱世,风云变幻,哪个富贵之人不是九死一生?这个女人以瘦弱的身躯扛起天下的万顷重担,面对国家的内忧外患,面对满朝臣子的刁难怀疑,更面对不理解她的儿子,她半生所经历的苦难,又是多少人加起来的人生荆棘?她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宝座,却相继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这些年一连串的打击和变故,就算是这世上最坚强的人,也无法承载的住这样的考验。

    直到这一刻,薄姬才看到了她坚强之下的那颗柔软的心,即使上苍不曾对她加诸岁月的痕迹,然而这个女子曾经拥有的一切“繁华”,都汇集成了今日藏于梅花落红之后的那一抹“孤寂”。

    相反,薄姬回顾自己半生的平淡,却始终拥有儿子的理解和陪伴。她突然觉得很心疼面前的女人。

    谁说只有英雄惺惺相惜?女人与女人之间,也会有真挚的情分。也许只是因为当日互欠的一份情谊,也许仅仅是一份发自心底的欣赏,但在经历过患难中的施恩后,当那涟漪归于平静,却在漫长的岁月中凝练出一份深厚的友谊,纵然无法常伴左右,也不会像夫妻一般相濡以沫,便是只开在心底深处的那份友情之花,不经意间滑过深邃的眸子,在瞳孔之中灿烂的绽放,却同样可以慰藉彼此心中的哀凉。

    一份彼此了然的相知,足矣。

    阳光明晃晃地照进来,眼睛有丝丝的酸胀,莫紫嫣微微地将头转向了一侧:“哀家已经很多年,没有听人唤过‘母后’了,恒儿,你愿意唤哀家一声母后吗?”

    不知为何,这话在刘恒听来是那般伤感,很小的时候,他就知道这大汉皇宫中住着一位仙子般的皇后娘娘,她是皇太子的母后。只因为当时的自己并不得父皇宠爱,他不能随意入长乐宫向皇后请安,只能远远地观望,但是小小的刘恒却已在心里暗暗地决心,将来也要娶这样明艳智慧的妻子做他的王妃。

    仿佛是忘记了征询自己母亲的意见,竟是一时忽略了薄姬的感受,年轻而俊朗的代王一甩华贵的玄色长袍,突然屈膝跪地,庄重的声音微颤:“儿臣刘恒,拜见母后。”

    莫紫嫣微微一愣,转回头来定定地看着刘恒,年轻的男子目光真诚,她显然没有想到这孩子回答的这样干脆又这样坚定。

    “快起来。”她动容地伸手拉起刘恒,欣慰的眼眸中有点滴的闪烁,转而又对薄姬道:“姐姐不会怪我,在跟你抢儿子吧?”

    薄姬笑着摇了摇头,没有一丝的不满和犹豫,只沉声道:“惟愿恒儿,能尽心侍奉您。”

    莫紫嫣沉重地点头,凝视着华发已霜的薄姬,经年风霜历练出她淡定如青松的气度,难得的是,后宫的人心叵测、阴谋沉浮并没有在她与她之间蔓延开来,心中的千言万语终在唇边凝成了一抹浅浅的弧度,有一丝苦涩,更多的却是温暖心田的感动。

    莫紫嫣握着薄姬的手,柔声道:“我有些话,想单独跟恒儿说,姐姐可先行退下。”

    “诺。”薄姬起身,恭谨行礼,而后淡然地转身,不带一丝迟疑。

第479章 太后韬略(一)() 
日照偏移,湛蓝天空下的大汉皇宫肃穆庄严,大汉国从开国至今历经二十余载的风雨飘摇,终于成为屹立东方的第一大国,长安帝都一片繁荣盛世,百姓夜不闭户。

    而那成就了帝国江山巍峨,碧川万顷,边疆坚固的传奇女子;

    那开创了盛世皇朝,锦绣天下,万家平安灯火的女子;

    那描绘了东方风云画卷,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女子;

    终将,以另一种方式被奇迹般地载入浩瀚的历史史册。

    偌大的椒房殿中,只余下莫紫嫣与刘恒二人,以花椒树的花朵粉末粉刷而成的淡粉色墙壁,隐隐弥散着辛甜的花香。

    年轻的代王,坐在大汉太后的对面,侃侃讲述着他与母亲薄姬这些年在代国的生活,从最初入代国时不被尊重的凄苦境况,到周绾虎擅权跋扈,直到后来燕辰的到来,才让年轻的君王恍若大海中的浮萍终于找到了坚定的力量。

    她们谈梦想、谈喜好、谈生活习惯,偶尔,年轻的男子,还会谈到如今大汉国所面临的局势,和对国家未来建设的宏图构想。

    床榻上高贵的女子,就那么静静地聆听着,目光温暖静霭,这“母子”二人仿佛有着述之不尽的悄悄话,没有半分的尴尬和芥蒂,他们足足聊了三个多时辰,从正午一直到日薄西山。

    不知是否这些年受到燕辰的影响,年轻的刘恒有太多与燕辰和莫紫嫣一致的观点,无论治国之道,还是人生梦想,无论性格还是品德,女人曾一度恍惚,这个孩子就好像是上苍为弥补她失去爱子的人生遗憾,而给予的特殊恩典。

    “恒儿,世人皆言哀家是妖女,霸占了刘汉的江山,你以为呢?”大汉太后的眼波如水,声音轻柔的更好似飘落心田的花瓣,以至于刘恒都不太确定自己听到的问题。

    思忖片刻,刘恒沉声道:“儿臣以为,这是对女子的偏见。”

    莫紫嫣淡淡一笑,语调平和地道:“如何是偏见呢?”

    “这些年儿臣虽远在代地,未能在母后身边侍奉尽孝,却是没有一日敢忘母后恩德。是母后一直暗中保护儿臣和母亲,且国中大事,儿臣也尽知晓。是母后的文韬武略、政治建树,才能让我大汉国扬威天下,北定匈奴,国富民安。这,即便是父皇在世,也难做到的事情,母后却做到了。”

    这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男子,此刻的话语并非刻意地吹捧与阿谀奉迎,而是发自内心的赞许。

    莫紫嫣轻轻地点头,欣慰地看着刘恒,缓缓沉声道:“每一个母亲都有私心,你父皇离世时,朝野一片动荡,身为大汉皇后,除了要保住这大汉江山,还要保住我自己的儿子。当年储君之争,你的母亲选择了最明智的方法,速离长安远去封地。若非如此,大汉朝廷之中,必将有人再利用你们母子兴风作浪,与皇权抗争。”

    “你父皇驾崩时,你们几个兄弟都尚未成年,母后若不垂帘听政加以辅佐,那些自认为跟着你父皇打下天下劳苦功高的大臣们,必将不服,而无论是你父皇的哪个孩子即位,那些老臣子,早于暗中蠢蠢欲动,怎肯真心臣服于你们这些乳臭未干的孩子?何况那时,燕王卢绾与匈奴勾结叛乱,国之内外都陷于一片动荡。十几年的征战不休,大汉国的根基本就不稳,母后若不临朝称制,凭你皇兄自己,根本无法压制满朝文武,对抗匈奴蛮族……”

    话语轻顿,莫紫嫣沉声叹息:“可也因为这样,你皇兄才与母后产生了隔阂。盈儿也许并不适合做皇帝,他的心太过善良柔软,也因我没有做一个合格的母后,没有及时的正确疏导,才与他越来越离心……”

    “在儿臣看来,并非这样的。”刘恒坚定地道:“母后为大汉立下汗马功劳,这些年来,百姓可夜不闭户,无人敢烧杀掠夺,更重要的是,那匈奴蛮夷因为畏惧母后,不敢再犯汉一步!”

    “击败匈奴蛮夷的功劳可不独是母后的,更是你和燕辰的功劳,是代国和大汉国那些浴血奋战的将士们的功劳。”莫紫嫣抬起双眸,看了年轻的男子半响,话锋轻轻一转:“恒儿,你是不是觉得母后昏庸,让吕氏一族掌权?”

    这一句话,让方才还滔滔不绝的刘恒,陡然陷入了沉默。

    他突然站起身来,垂下头,却毫不避讳地拱手道:“儿臣并不认为母后昏庸,但是儿臣也不认同母后的做法,因为儿臣毕竟是刘氏子孙,这大汉终究是刘家的大汉。儿臣愿意效忠母后,因为母后是大汉的儿媳,是父皇的妻子,是皇兄的母后,更是儿臣的恩母。然,儿臣却不能容忍外戚干政。”

    “那么,如果由你继承皇位,你会杀了他们吗?”莫紫嫣平静地问道。

    刘恒闻言,抬头凝望着端坐在床榻上慈祥的太后,肯定地点了点头:“若儿臣有这样的权利,儿臣会。”

    莫紫嫣轻轻一笑,感动于这孩子的诚心相待:“坐下来。”

    侍者抬进来一个注满水的水缸。

    刘恒扶着莫紫嫣缓缓地走过去,女人俯身拿起漂浮在水面上的瓢,对刘恒道:“恒儿,你知道这水,这瓢,以及母后拿着瓢的这只手,分别代表什么吗?”

    刘恒缓缓地摇了摇头。

    “这瓢,原是从万民之中因追随先帝而获得恩典的满朝臣子,他们本出于平民之中,却又高于黎民百姓;而这水,便是这天下苍生,更是刘氏江山;母后按住瓢的手,便是吕氏宗亲所掌管的军权及他们在朝野中遍布的势力。”

    大汉太后淡淡一笑,旋即一手挽起袖子,一手却将瓢用力按入了水中:“你来看,母后的手若拿开,这瓢便总想着浮上来,并且还翻了过来。”

    刘恒俯身看过去,果然见太后的手若拿开,那瓢就向上浮,而且还在水中打了个翻过。

    “你父皇离去的时候,这看似平静的江山便如这平静的水面下所隐藏的汹涌波涛,满朝文武无一会真心愿意臣服于一个年幼的新皇,亦如这瓢在水里想要兴起的风浪。”莫紫嫣的手又将瓢用力地按入了水中,那瓢因为遭受压力而缓缓地下沉,女人又道:“诸吕宗亲便如母后的这只手,当初,母后放了吕氏的势力,用力压住这个瓢,让这瓢无法反抗,更是让吕氏与朝臣彼此制约。”

480 太后韬略(二)() 
刘恒诧然地看着那水面,有些不解地道:“可是母后,这样不等于没有赶走凶猛的虎,反而引来了贪婪的狼吗?”

    莫紫嫣会意地点了点头:“恒儿你说的不错,那么虎狼相争,最后得益的又是谁呢?”

    “是是猎人。”刘恒迟疑地说出答案,却恍然惊醒道:“母后是说,咱们汉家的掌权者,便如那猎人?”

    “咱们不仅要做猎人,更要懂得何时抛出诱饵,何时放箭。坐天下,远比做猎人要难的多啊”莫紫嫣的目光落在水面上,手指的力度每加重一分,瓢便下沉一分,然而轻轻一抬,那瓢便很快浮出水面,她沉声道:“你看这瓢,尽管被吕氏的势力压着,他们却卯足了劲拼命想要冒出来。因为他们深知,若想要浮出水面,想要活下去,就必须要把这只强大的手赶走。而你知道,能将这只手赶走的,又是什么吗?”

    刘恒渐渐陷入了沉思,他思忖着莫紫嫣的话,沉吟半响,还是摇了摇头道:“儿臣愚钝,未能参透这其中的寓意,望母后明示。”

    莫紫嫣轻轻地一笑,突然举起了刘恒的手,道:“是你的手,也就是刘氏的子孙。”

    刘恒讶然地睁大眼睛,问道:“儿臣?”

    “对,正是你。”莫紫嫣笃定地点了点头,将刘恒的手与自己的并排摊开,缓缓道:“母后的这只手是吕氏,而你的手便象征着汉家子孙,唯有你能够抗争吕氏、并将吕氏蔓延在宫中边边角角中的势力一网打尽。倘若哀家一直在位,满朝臣子便不敢妄动吕氏,所以他们迫切需要去找到刘氏的子孙,也唯有刘氏子孙才是江山的正统。”

    “因而,为了清除吕氏的势力,他们必然要推举和辅佐刘氏子孙上位。燕辰率兵清剿叛贼,但是兵权能收回、叛贼能剿灭,然而刘氏的江山若想坐稳,不是靠的叛贼,而是靠的满朝臣子的上下一心,大汉未来的江山,终究是要靠君臣一心。”莫紫嫣突然握住了刘恒的手,沉声道:“而整个朝廷的稳固,绝不仅仅是叛党的灭亡就能永除后患,大汉若想江山永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