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西楚王妃之嫣倾天下 >

第257章

西楚王妃之嫣倾天下-第257章

小说: 西楚王妃之嫣倾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汉太后按照这些规章,安抚流亡,发展农桑,与民休养生息,她克尽辛劳,大汉天下在她的统治下,逐渐复苏。

    孝惠帝(刘盈)四年春三月,莫紫嫣下令废除挟书律,此法本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制定之恶法。她下令废止此律,亦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

    在刘盈彻底放弃了皇权之后,莫紫嫣开始了真正的临朝称制。如此,她成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人。

    她沿袭了“与民休息”的国策,行“无为而治”。

    她鼓励生产,诏令郡国“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以免除徭役为优惠措施,来鼓励农民从事生产,又“减田租,复十五税一”。

    她修改汉法,颁布诏令“除三族罪,妖言令”;她还“减刑,颁布赎罪法”;制定“戍卒岁更”的制度;废除挟书律。

    她提倡勤俭治国、严厉治理铺张浪费的风气。

    在经济上,她继续重农之国策,有步骤地放宽经商政策。刘邦统治后期,下达抑商法令,惩治不法商人,因当时的打击面过大,挫伤了商人的经商积极性,亦激化了社会矛盾。而在大汉太后统治的时期,虽亦有“市井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诏令,但朝廷还是“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解除了商人在经济上的重负及对商人的社会性歧视。

    孝惠帝六年,朝廷还“起长安西市”,使都城长安成为大汉朝经济活动的中心,亦为长安在日后成为当时的世界大都市奠定了基础。

    朝廷又分别采取“行八铢钱”和“行五分钱”的措施,运用国家权力对货币经济进行管理调控,对稳定币值、平衡物价和促进商品流通起到了积极作用。

    大汉太后力主“清静无为”之治国之道,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大汉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

    天下百姓,得以脱离战国时期的战乱之苦,整个国家通过无为而治来休养生息。在少年帝王垂衣拱手,不再过问朝政后,莫紫嫣以女主身份代其子肩负江山社稷,行驶皇帝职权。

    天下非但安然无事,触犯刑罪的人也越来越少。百姓专心从事农耕,衣食真正开始富足起来。

    大汉朝在皇太后的统治下,通货物,兴百业,开农桑,重水利,减赋税,平物价。

    一片繁荣盛世。

    作者有话要说:

    ps:这里的女皇不是女皇帝,但是太史公还是把项羽和吕后都写入了“本纪”。

    本纪简称纪,是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xx本纪”。

    项羽和吕后虽为称帝,但太史公认为其在当时有皇帝领导力和天下决策权。

第459章 最后一步棋子() 
大汉皇朝的天象,在皇太后称制时,曾出现“五星连珠”的吉相。乃是“金木水火土”五颗星,排成一条直线,方士们认为,出现这种奇异的天象,乃因女主江山,是顺应天命人心。

    然而,在莫紫嫣为大汉国鞠躬尽瘁的同时,在她为与燕辰的离开做铺垫的同时,却做出了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

    她大封“吕氏”贵族,从而开启了外戚专权的先河,被满朝文武私下骂做“任人唯亲”。只不过,那些臣子们却只能空空悲叹,在太后掌权多年的大汉皇朝,已经没有人能阻止太后的任何决断。

    当然,没有人会知道女人的这一番动机,真正的用意究竟为何。

    夜,那么深,月牙浅浅的一弯,并不多么明亮,甚至有些凄迷。

    小雅将参汤送进椒房殿的时候,女人静立窗前,双手拢袖,双目沉静如水。

    小雅将参汤放在了案几上,轻声道:“夫人,趁热喝了参汤吧。”

    莫紫嫣闻言,缓缓地回过身子:“也给盈儿送了一碗吗?”

    “已经差人送过去了。”小雅上前扶着莫紫嫣坐回座上,双手将参汤呈上,却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莫紫嫣接过玉碗,淡淡地瞥目,只一眼便洞穿了她的心事:“有事吗?”

    小雅轻轻咬了咬唇:“夫人,小雅是有话,只是不知当不当讲。”

    女人喝了一口参汤,平静地看着这个跟了她快二十年的女子,浅浅一笑道:“小雅,我连先前唯一瞒着你的燕辰的身世都告诉你了,你我之间,还有什么是不能讲的呢?”

    “夫人,”小雅微微地蹙眉:“小雅知道您不喜欢吕家人,这些年就算报恩,您也早就还够了,又何必要大封吕氏家族,让皇上对您再添误会呢?”

    女人闻言,脸上本就浅淡的笑容,渐渐淡了下去。她将参汤放在了案几上,缓缓地起身,平静的声音很轻,但是小雅却听得出她语气中的那些无奈。

    “小雅,每一个母亲,都希望为自己的孩子铺平未来的道路,希望他将来一帆风顺。然而,这些年我这样做,与盈儿之间的误会却越来越深,他的怨念也越来越深。他一天一天地长大,却一天一天地与我离心离情,甚至连见都不愿意见我……与其这样,我不如早一点放手,或许还能得到他的一点谅解。”

    话语微顿,她继续沉声道:“可是我走以后,这未来的一切,这汉家的天下,终是需要他亲手扛起,他从无掌权的经验,更无做出功德,满朝臣子何人能服?因此,这几年我加大了力度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一来是让国家的一切快速走上正轨,在盈儿接手之后,按照我留下的轨迹,只要他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不会懈怠朝政,那么他只需依照我规划好的轨迹施行下去,这个国家就不会亡,而他也会成为万民敬仰的好皇帝。”

    “夫人,”小雅走到女人的面前,轻轻摇了摇头:“小雅还是不懂,那为什么又要大封吕家人呢?皇上并不喜欢吕家的人啊。”

    莫紫嫣的目光落在窗外,声音却渐渐地沉了下去:“你说的对,吕家仗着是我名义上的族人,也仗着随先帝南征百战,更仗着樊哙在军中的地位,这些年横行霸道,除了我之外,他们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皇上不喜欢,所有的大臣也都对他们怀恨在心。”

    莫紫嫣突然转身,看向了小雅,沉声道:“所以,这才是我为盈儿留的最后一步棋子。”

    任何一个政权的转接,都不会是风平浪静。当年刘邦驾崩的时候,莫紫嫣深刻记得那些老臣子是如何抵制她们母子,若非她有足够的政治谋略和手段,她和孩子早已成为别人的俎上鱼肉,今日便不可能成为这执掌天下的大汉女皇。

    然而,她接手这天下皇权,从来不是为了自己。一是因为,项羽让出的天下,不能落在外人之手;二是因为,如果当初她放弃储君之争,她与刘盈必然会是戚懿的下场,受人迫害。

    所以,她退无可退,只能迎难而上。她当然知道,现在的汉臣是迫于她太后的权势和能力,而非真的肯效忠于一个外姓女子。

    可是,刘盈未来接掌天下皇权,坐上这至高无上的皇位,又有谁会服从一个从来没有任何功绩的年轻帝王?即便他将来接手江山,也会被人掌控。她几乎可以预见,自己一旦撒手,这些臣子就会骑到刘盈的头上来。

    她必须要刺激他的使命感,既然他一心念着自己是刘氏的子孙,一心认为母后夺了刘家的皇权,那么等皇权交托于他之后,他便会与满朝臣子有一个共同嫉恨的强大势力对手,那就是吕氏一族。

    在这样的条件下,刘盈和那些老汉臣必将同气连枝,朝臣们无论出于何种利益考量,都势必要扶持刘盈除掉吕氏族人。这样一来,就会将他们捆绑为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待到共同除去吕氏一族,臣子们才会对刘盈感恩戴德,才会真正觉得他是值得追随的君王,才会甘心在皇太后和吕氏都消失后,真心辅佐于他。

    而到那个时候,他也会得到历练和成长,羽翼必将渐渐的丰满。

    这便是她为刘盈留下的最后的一步棋,以“大封吕氏”,先让吕氏掌控朝廷一半的势力,从而激起朝臣的敢怒不敢言,并将他们心中的愤怒压抑到极限,在她与燕辰离开之后,那些朝臣必然要为了自己的利益奋起反抗,用心扶植刘盈坐稳皇位,以此除掉吕氏宗亲。

    这样一来,刘盈的帝位才能坐的稳固如山,而除掉了吕氏宗亲,他必然能获得满朝汉臣的人心。

    这是一个心理谋略,更是一个政治手段。

    小雅仔细思忖着夫人的这番话,却好似渐渐地懂了一点夫人的用心良苦,她看着夫人,目光隐含着浓浓的心疼。

    这一刻,从小雅的角度望去,夫人的背影消瘦,甚至带着几分落寞,几分疲惫。

    她不知道,皇上是不是能体会他母亲的这番用心。

    但愿吧,但愿他能懂……

第460章 他来了……() 
这一年的秋天,与往昔之年不同,天空总是阴云密布,低压压的一片,气温异常闷热,偶有寒鸦掠过长空,尖鸣声搅得人心烦意乱。

    北部大漠,战火纷飞。

    有燕辰坐镇的大汉边关,匈奴铁骑始终无法攻克一步,几场大战下来,匈奴人都说那不是汉人的军队,那是汉人在边关设的万里人墙,而以代军的刀锋筑起的防护,竟是比万里长城还要坚实难攻。

    而西南的帝都,隐藏在一片盛世繁华之后的,却是整个大汉皇宫的冷寂。

    未央宫的宣室殿,往日的歌舞升平早已不再,转而替代的是一片死气沉沉的黯然萧索。

    灯火昏暗下,龙塌上年轻的帝王闭着眼睛,他形容消瘦,眼底泛着乌青,唇无血色,面色暗沉苍白。

    小顺子已经在床榻前守了两个多时辰了,几乎每半个时辰就低低地唤一声:“皇上,宣太医吧,您就是不告诉太后,也不能这么折磨自个儿的身子啊,奴才求您宣太医吧。”

    “咳……咳……”

    在前三次摆手否定之后,这一次,年轻的帝王终于缓缓地睁开沉重的眼皮,沉声道:“若惊动天后,朕……咳,咳……朕,定不……轻饶……”

    “唉……”小顺子闻言,无奈的长叹一声,声音里带着哭腔: “皇上,皇上……您这是何苦呢?”

    当少年帝王又一次昏睡过去,小顺子焦急地起身,终于,年轻的小太监咬牙做出一个无比艰难地决定。

    已经四更天了,长乐宫太后的椒房殿内,床榻上高贵的女子似乎已经和衣而眠。这是数月以来,她第一次在子时前入睡,可是这一晚,她却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

    天际滚过轰隆隆的雷声,她拉着只有五、六岁的小男孩,从大汉的皇宫里逃了出来。她们一直跑一直跑,她跑的很快,可是孩子的速度却越来越跟不上,于是,瘦弱的母亲竟不知道哪里来的力气,就把孩子背在了身上。

    孩子在母亲的背上趴着,稚嫩的声音突然问她:“母后,咱们为什么要跑啊?皇宫不是咱们的家吗?”

    她边回头,谨慎地看着有没有人追上来,边回道:“盈儿,那里不是咱们的家,母后现在就带你回家。”

    惊雷噼里啪啦地闪过,她背着孩子跑的更快了,仿佛一点都不觉得累,仿佛一切都很顺利,后面竟是没有一个追兵。

    直到她背着孩子,来到一个三条路的岔路口……

    惊雷突然退去,闪电不再,却又见漫天的迷雾,她正茫然不知该选择哪一条路的时候,孩子突然高兴的大叫一声,小手指着前方道:“父皇……”

    莫紫嫣猛然抬头,却蓦然看到灰白一片的迷雾中,渐渐地飘来一个黑色的影子。那影子一身帝王玄色华服、头戴冠冕,他面色惨白毫无血色,却是对着他们母子一直地笑。

    他的笑那般诡异,恍若地狱的幽灵。

    莫紫嫣心底一惊——刘邦!

    他不是死了吗?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在这里?

    她背着孩子想要退回去,孩子却一下子从她的背上跳了下来,就要向他的父皇跑去,被莫紫嫣一把拉住,她惊呼一声:“盈儿,不要过去!”

    小小的孩子诧然地回过头来望着她,看上去是那么的失望,甚至是抱怨:“母后为何不让盈儿去?孩儿要去找父皇。”

    女人紧紧地拉着孩子,谨慎地后退着:“盈儿,你不能去,他现在不是你的父皇,他已经是魔鬼……”

    孩子有些听不懂她的话,又转头看向他的父皇,刘邦身子向前倾了倾,他突然张开双臂,惨白的脸对刘盈绽放出一朵白花般的微笑,像极了开在冥界的彼岸花。

    “盈儿,你是属于父皇的,你是父皇的儿子。来,过来,到父皇这儿……”

    “盈儿,不要过去!那是魔鬼……”莫紫嫣拉起孩子,就要向相反的方向跑,可是孩子却用了好大的力气拽住她,不肯离去,幽怨的眼神,一直抱怨地道:“母后为何不让孩儿过去?为何不让孩儿去找父皇?”

    “盈儿,来,到父皇这儿来……”刘邦依然在向孩子召唤着。

    “盈儿,不要过去,他不是人……”

    “母后,你是坏人!你为什么诅咒父皇?”小小的孩子愤怒地说完,用力挣脱开她的手,好似她才是那个真正的魔鬼,竟逃也一般地远离了自己。

    “盈儿,盈儿……”

    她惊叫一声,怔怔然地望着远去的孩子,突然觉得那么无力,刘邦一把就拽住了奔向他的孩子,将小小的刘盈抱在了怀里。

    她奔跑过去,对着刘邦,喃喃地祈求道:“把孩子还我……”

    “还你?他是朕的骨肉!”刘邦阴冷冷地看着她,眼神阴森的好似冥界幽冷的风:“你这辈子都休想带走朕的孩子!朕不会让你如愿!”

    “我求你,把孩子还我……”她央求着,央求着,竟就无力地跪在地上,不停地央求着:“求你还我孩子,还我孩子……”

    “你求朕?”刘邦突然轻蔑地一笑:“你如何求朕?你到下面来陪着朕吗?”

    她心底骤然一惊:“你要做什么?要抢走盈儿吗?他是你的骨肉,你也要带走他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