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东晋北府一丘八 >

第570章

东晋北府一丘八-第570章

小说: 东晋北府一丘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序点了点头:“不管王忱会怎么来管理这些中原坞堡,从天师道手里争取人心,只要他肯带兵前来,或者桓玄带兵前来,就能守好后方了。你的提议很好,我会按你说的上表,写信。桓玄那里,要我做些什么通知他呢?”

    刘裕笑道:“桓玄离这里不远,他一定早就派了斥候在这里侦察,不用你通知他,他自然对这里的情况一清二楚,只怕前两天我连胜慕容永的先头部队时,他就开始观望和作北上的准备了。”

    朱序轻轻地叹了口气:“若不是襄阳失守,我被前秦俘虏,只怕这会儿,我还会在桓玄的帐下作为桓家旧将效力呢。当年桓公功比天高,也产生了野心,我苦谏不得,最后被他冷落,想我朱家世代在荆州为将,我这辈子都跟随在桓公左右,却是那样的结果,现在眼看着少主又要走老主公的老路,我有义务提醒他,大是大非面前可不能犯错啊。”

    刘裕微微一笑:“如果朱刺史知道这些年桓世子做了些什么事,只怕你就不会这样想了,罢了,有些事情,您还是不知道的好,我们还是继续说另一路吧,那便是我们北府军的大军了。”

    朱序的面露喜色:“难道你出发前就跟王镇军说好了,让他大军继进?”

    刘裕摇了摇头:“不,不是这样的,王镇军一心想让我留在广陵,助他重建北府大军,行晋阳之甲,清君侧之举。我就是为了避免让北府军陷入内战,才把军中这些老弟兄们带来洛阳的,事到如今,也不妨跟朱刺史明言了。”

    朱序长叹一声:“王镇军为人忠正刚烈,但凡事操之过急,当年他的父亲,就是出了名的急性子,曾经吃一个鸡蛋的时候,怎么也剥不下来那蛋壳,结果最后气急败坏地把这鸡蛋扔到地上,用脚踩烂,然后把这些碎蛋黄抓进嘴里吞下了肚,得意地宣称他还是吃到鸡蛋了,其父即此性格,王镇军与其几乎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只怕我大晋若有内乱,必是王恭的执念所引发。”

    刘裕正色道:“所以我不能让他有北府军的力量,去行那清君侧之事,如此必然内战爆发,北伐也就无从谈起了。他本来对我来洛阳不报什么希望,但我这次真的成了事,那他绝不会坐视了,刘牢之已经招兵买马了很长时间,借着这次大破慕容永的机会,如果我们继续北上并州,那北府军也必然会再次出动,一雪前耻,这是为公。从私心的角度上说,王镇军也不可能坐视中原被王忱控制,就算是昌道之争的抢地盘,他们也都会不甘人后的,所以,旬日之内,两支援军必到,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全力追击慕容永,收复并州!”

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桓玄多了二狗头() 
朱序的双眼亮光闪闪,沉声道:“这些是你的推测,还是已经在发生的事情?我不能只因为你的这几句话,就让大军轻动。”

    刘裕微微一笑:“您让斥候们一查探,自然会知道我是不是在说大话。”

    朱序勾了勾嘴角,说道:“很好,那我现在会整顿军队,收编此战中的俘虏,作好出兵的准备,若是真的如你所言,有大军前来接替洛阳的防守,我可以与你一起北上,但若是并不如你所言,那就恕老夫不能妄动了。”

    刘裕点了点头:“那我们就一言为定。但愿我们的桓世子,动作能快点,再快点。”

    南阳,宛城,郡守府。

    这座座落在伏牛山南麓的平原,乃是连接中原与荆湘之地的要冲所在,天下交通,四通八达于此,春秋时期的唐,邓,陈,蔡等国,就在这块平原之上,见证了那八百年的人世沧桑,秦朝初利,秦始皇迁六国不轨之民于此,从此商贾云集,成为天下著名的商业都会,东汉建立,刘秀更是以南阳豪强取得天下,开国元从,大半为南阳出身,从此南阳更是有帝乡的美名,一跃成为天下一流的大都会和要郡。

    自汉及晋,又是几百年过去了,这里却成了南北争霸时的兵家必争之地,城头变幻大王旗,朝秦暮楚在这个时代的南阳,得到了更好的验证,而现在站在南阳城头的,却是一位身材修长,穿着上好的,纹绘着精美图案的贵公子,即使是戎装在身,那一种公子哥儿的顶级贵族范儿仍然无法掩饰,跟身边一帮肌肉发达,满身臭汗,五大三粗的丘八们,形成了一种格格不入的对比。

    贵公子轻轻地抚着城头的一处垛口,上面还歪歪扭扭地刻着“灵宝到此一游”的字样,他长叹一声,喃喃道:“南阳,宛城,先父大人带我来时,我才四岁,景物依旧,人事已非,但是,我桓灵宝又重新站在这里了!”

    一个文士打扮,穿着蓝色长衫的中年人,笑道:“世子有上天庇佑,更有先主公大人打下的基业,成就大业,是早晚的事,这小小的南阳,又怎么可以满足您的雄心壮志呢?!”

    桓玄哈哈一笑,拍了拍这个中年文士的肩头:“仲文,你的嘴可是越来越甜了,不过要是能把说好话的功夫更多地用在写军文号令上,那就更好啦。”

    这个中年文士名叫殷仲文,乃是当世著名的文人,也是现任黄门侍郎,著名世家子殷仲堪的堂兄,殷仲堪和桓玄一向交好,就象他们的父辈殷浩和桓温,也是幼时同学,成年后也是一辈子同僚一样,而殷仲文才学满天下,曾经被名士评论:“若殷仲文读书半袁豹,则文才不减班固。”只是以前桓冲当政,不喜这些只会舞文弄墨的纯文人,到了桓玄回荆州之后,这位老兄马上就弃了自己的小吏职务,跑来投奔桓玄了,而这样做的,绝不止他一个。

    站在桓玄身边的另一个黄衣青年,三旬上下的年纪,右眼侧有一颗绿豆大小的黑痣,手握羽扇,颇有一副军师高人的模样,此人名叫卞范之,乃是东晋初年的名臣卞壶之后,虽然文才功夫不如殷仲文,但也被公认为识悟聪敏,见美于当世,他是在桓玄流落建康的那几年与之结交的,当时就一眼看出了桓玄身上的勃勃野心和荆州世子的身份,宁可放弃了自己在建康当个小官的前程,也要追随桓玄,这几年,一直被桓玄放在鲁宗之的身边,既为谋主,也是监视鲁宗之,而这次的截杀苻丕,献功于王忱的点子,正是出于此公之手。

    卞范之的眉头微皱:“主公,现在我们虽然袭杀了苻丕,但是这个大胜,跟刘裕在洛阳的胜利相比,显得没那么突出了,现在恐怕还不是收兵的时候,要跟刘裕抢时间,争取北伐,才是上策。”

    殷仲文不屑地摇了摇头:“敬祖(卞范之的字),你可别忘了,主公现在既无官身,也无统兵之权,即使是截杀苻丕,也是借了郭,冯二位将军的兵马,这些兵,名义上是要归朝廷节制的,按理也是归荆州王刺史所有,违令出兵,已有隐患了,更不用说现在还要渡过黄河北伐,你的这些点子,都是让主公陷入危险的提议,最好三思而行。”

    桓玄的眉头微皱:“仲文,朝廷根本控制不了荆州,而荆州刺史王忱,远在江陵,也不了解前线的情况,我继续用二将的名义北上,只说是顺势追击慕容永,并无不可,再说了,这里离洛阳这么近,军情火急,我就算说是为了援救洛阳而出兵,也没什么毛病。只是我并不确定,这时候要北伐,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刘裕就算在洛阳侥幸赢了一次,他有北上的实力吗?朱序会听他的话吗?”

    卞范之正色道:“刘裕能让上千北府军老兵,千里追随他而来,绝非凡人,他的部下虽少,但忠诚可靠,这次胜利又能收得不少俘虎,中原百姓也会重新认识晋军的实力,趁着慕容永败退,并州人心不稳的时候北伐,正当其时,若是让刘裕收复河北之地,建立北伐大功,那一切都晚了,我们在前日的胜利,也会失色很多。”

    殷仲文冷笑道:“不想让刘裕建功立业的人太多了,他没这么容易成功的,就算这次洛阳能胜,靠的也是天师道的力量,说来也是邪门,想不到这些妖人们,居然在中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刘裕要考虑的,恐怕是怎么跟天师道在中原争夺人心,而不是以现在手头这点力量北上,要不然,他前脚一动,后面那些妖贼说不定就造反自立,他就算占了并州,也是刘琨的命。”

    桓玄摆了摆手:“好了,不要争了,你们的意思我很清楚,荆州确实是我们的根本,但是,不能在北方有一个强大的敌人,也是我要确保的事,如果中原保持现状,朱序独守孤城,翟氏丁零和张愿虎视眈眈,那样最好,但若是让刘裕站稳了脚跟建功立业,那是绝对不能允许的,我已经请王刺史率军前来,与我共讨逆胡,建功立业!”

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灵宝修书招王忱() 
卞范之的脸色一变:“主公您让王忱亲自亲来?这么重要的事情,为何不跟属下商量一下呢?”

    殷仲文哈哈一笑:“卞范之,你这话什么意思?难不成主公的事还要事事向你请示不成?”

    卞范之咬了咬牙:“这是重要的大事,现在王忱毕竟是荆州刺史,而您连官身也没有,还需要通过他向朝廷上表来举荐您做官为将,如果让他来南阳,那性质就变了,变成他是您的属下啦。现在,还不能这样刺激王忱。”

    桓玄淡然道:“不是我命令他来,而是他自己要来,中原的事情我告诉了他,他已经按捺不住了,而且,他要借助我手中的兵马,所以,就是他来南阳,而不是我去江陵。”

    卞范之突然双眼一亮:“主公的意思是,王忱见不得天师道的人在中原站稳脚跟?”

    桓玄笑道:“没错,就是这个原因,对我们来说,刘裕是大患,可对王忱来说,他的头号死敌就是跟他王家兄弟在会稽王那里争宠的天师道,尽管孙泰不在中原,但是卢循这小子此战尽显实力,弄不好直接盯上了豫州刺史的位置,那样王家兄弟们想要内控朝权,外掌强藩的计划可就泡了汤,无论如何,他们不会让天师道成事,所以借着出兵洛阳,去清洗天师道在中原的势力,是王忱必须做的事。”

    卞范之咬了咬牙:“那是王忱的事,对主公又有何好处呢?趁机拿下并州,取得北伐大功,才是您应该做的,且不谈跟王忱的高下之分,就说让他过来分功,也不是好的选择。”

    桓玄微微一笑:“我这不是没有官身嘛,所以需要王忱的帮助,再说北方胡虏凶悍,就算慕容永新败,我们想要一口气吞下并州,也非易事,万一失利,就把责任推到王忱和朱序的身上便是。”

    殷仲文笑道:“主公实在是高明啊,只是那刘裕,当如何处置呢?”

    桓玄的眼中冷芒一闪:“我跟刘裕的恩怨这么多年,所谓君子无恩不报,无怨不报,也该是时候了,一切,等我见过了王忱,再作决定。”

    正说话音,一个肌肉发达,壮如熊罴的大汉,披甲而至,此人满脸横肉,面相凶狠,走路带着一阵风,即使是十步之远,也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压迫力,让人极不舒服,却正是桓玄的那个堂侄,荆州猛将桓石虔之子桓振,勇力冠绝荆州,武勇不减乃父。

    可是桓玄却很不喜欢他的这个侄子,因为在他的身上,多少能看到刘裕的影子,那几乎已经成了他一生的恶梦,至今午夜梦回之时,仍然会是一身的冷汗,咬牙切齿,连带着看着这个同样高大魁梧的桓振,都是气不打一处来。

    桓玄冷冷地说道:“何事如此匆忙?”

    桓振行礼道:“荆州王刺史,已经带着少量护卫,亲至南阳,就在城外。”

    桓玄的脸色一变,他是前天给王忱报信的,没想到两天时间,这个丑鬼就奔来了,其焦急之心,昭然若揭,他连忙转头对着身边众人说道:“快,快带上苻丕的首级,还有那些重要的俘虏,咱们去迎接王刺史大驾。”

    半个时辰之后,一身官袍在身,神色冷峻的王忱,骑在马上,看着在自己面前,一身布衣的桓玄,面带微笑,捧着手中的一个木匣,王忱勾了勾嘴角,满是皱纹的脸上,神色平静,说道:“桓玄,你可知罪?”

    桓玄摇了摇头:“草民不知何罪之有?!”

    王忱的眼中冷芒一闪:“你还知道自己是个草民啊?!草民就应该守草民的本份,私调军队,占据州郡,这是造反之举,如此大罪,你没点数吗?”

    桓玄微微一笑:“位卑未敢忘忧国啊,苻秦伪逆南犯,西燕虎狼紧随,家国危急,草民虽无官身,但有一腔报国热血,于是到了弘农,陕郡的郭,冯二位将军处,参谋划策而已,现在大功告成,贼首伏诛,草民正要献首给王刺史呢,若不是中原情况有变,草民也不敢麻烦刺史大人亲来南阳一趟。”

    王忱冷笑道:“伶牙利齿,好口才,桓玄,你说你一个草民,没有官身,却可以让堂堂两个朝廷将军,一方镇守听你的话,这是功,还是罪呢?”

    桓玄淡然道:“一如王刺史和尊兄当年,也无官身,却可以在会稽王面前出谋划策,策划国事,今天不也成为封疆大吏,一方主宰吗?草民仰慕王刺史已久,今天之举,不过是效仿大人当年的旧事而已。”

    王忱的脸色一变,怒容上脸,恶狠狠地直瞪桓玄,桓玄在那里面带微笑,捧着手中的木匣,神色如常,久久,王忱才慢慢地转露笑容:“不愧是桓温的儿子,果然厉害,好吧,那就让本官见识一下,你这回取得的功劳好了。”

    桓玄笑着把木匣放到了地上,打开了盖子,只见一个满是血污的首级,展现在了王忱的面前,辫发索头,双眼圆睁,满脸尽是不甘,可不正是那自立为君的前秦皇帝苻丕吗?

    一旁被军士们押着跪在地上的几百名前秦的宗室,贵族,将校这些高级俘虏们,看到苻丕的首级,无不伤心欲绝,放声大哭,而两个小孩子,正是苻丕的两个儿子,都还不到十岁,更是哭得在地上打滚,几乎要晕过去了。

    可是晋军这边,却是一片欢呼之声响起,所有的将士们,全都以剑击盾,以槊顿地,踏着军靴,高声喊道:“灭胡,灭胡,灭胡!”

    王忱满意地点了点头:“果然是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