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东晋北府一丘八 >

第295章

东晋北府一丘八-第295章

小说: 东晋北府一丘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穆之脸色一变:“这可不行,你可是答应了我的请我去吃水西门的盐水鸭,寄奴,这做人得讲诚信啊,你以后可是要当大将的人,无信怎么统兵呢?”

    刘裕勾了勾嘴角:“那你先说,我这回去北方到底怎么办,本来偷玉玺这种事是绝对的机密,不能告诉别人的,但这回我真的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按相公大人说的,那就得背叛慕容兰,可是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你帮我想想。”

    刘穆之微微一笑,看着刘裕:“我说,寄奴,你是不是喜欢上这个女人了?”

    刘裕先是一愣,转而怒道:“胡说八道些什么啊。我有妙音,怎么可能对别的女人动心。更不用说,这个慕容兰害了我多少次啊。”

    刘穆之轻轻地“哦”了一声:“真的对她没有动心?那为什么一听说她要和亲嫁到草原上,你马上就答应了跟她去偷玉玺。”

    刘裕本能地想要反驳,但突然之间,他却发现自己居然无法对这句话作出任何回应,他回想起自己当时的情绪,好象还真的是一听说慕容兰就要嫁给那些臭哄哄的匈奴铁弗蛮子,就一下子激动了起来,难道,这真的就是刘穆之说的动心了吗?

    刘穆之看着沉默不言的刘裕,叹了口气:“好了,寄奴,我问这话也不是有别的意思,而是要看看你对慕容兰的感觉,是不是到了可以为她不顾一切,甚至妨碍这次行动的地步。我知道,你喜欢妙音,但是这慕容兰也确实是人间绝色,而且跟你相处这么多年,人非草木,不可能没有任何想法的。所以,我得知道,你对她真实的感觉,到了哪一步。”

    刘裕咬了咬牙:“怎么说呢,我一闭上眼,只会是妙音的影子,这点我很确定,但是当我看到慕容兰,又会觉得很高兴,不想她离开,虽然她害过我,骗过我,但对这个女人,我真的恨不起来。我不会主动去找她,但也不希望她有什么不幸,就是这样。”

    刘穆之长舒了一口气,点了点头:“这男女之间的感情,是件奇妙的事,以我对女人的了解来看,你还没到爱上慕容兰的地步,但是已经对她有点好感了。只不过,这个好感还不至于让你昏了头,误了大事。寄奴,你得记住一点,慕容兰再好,她也是燕国公主,慕容垂的妹妹,以后很可能就是我们的头号敌人,需要你死我活地拼斗。所以,你最好不要对她有任何的非份之想,甚至有的时候,该绝情的就得绝情一点。”

    刘裕叹了口气:“我知道你说的是对的,但是,如果在战场之上,我会做到不留情,可平时跟她在一起,是友非敌,如何对她下手?”

    刘穆之摇了摇头:“我没叫你对她下手害她,这回跟她去偷玉玺,也许是晋燕双方最后的一次合作了。慕容垂的真实目的,不是她说的那些五花八门的理由,而是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让慕容冲得到玉玺。”

    刘裕点了点头:“这点我也想到了,就这么简单吗?”

    刘穆之微微一笑:“就这么简单,姚苌也好,刘卫辰也罢,他们要这个玉玺,用处不大,因为慕容垂最大的敌人,不是秦国,不是姚苌,也不是我们大晋,而是他的那些个同宗好侄子,慕容泓,慕容冲,慕容纬!”

    刘裕的眉头一皱:“就算平时再有矛盾,可现在是为了复国,再这样内斗,真的好吗?这个道理,慕容垂不会不明白吧。”

    刘穆之摇了摇头:“这个世界什么都可以分享,只有两样东西不行,一个是权力,一个是女人。对于慕容家来说,更是如此。慕容纬他们当年把慕容垂逼得有国难投,家破人亡,而慕容垂的才能超过慕容纬这几个兄弟,所以两边是水火不容,都是姓慕容的,那打下天下,至尊谁属?这就是他们慕容家为什么多年来总是不断地重复内斗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族中成员,一个个都是太有本事,太有能力了,而皇帝,或者说首领的位置,只有一个!”

    刘裕叹了口气:“所以慕容垂就不去参与关中的战事,一心只在关东复国。以我的判断,他攻下邺城也不容易,关中的鲜卑多是慕容氏的核心,近亲部落,战斗力强,忠诚度高,但关东的那些就多是以前慕容氏的仆从小部落了,甚至是丁零翟氏这样的外族胡虏,跟他不可能一条心。邺城若是一时难克,那河北中原之地只会反过来倒向秦国,这点,就是我跟慕容兰所不同的判断。”

    刘穆之微微一笑:“战守之事你不用征求任何人的意见,对于军事上的判断,你应该对自己有充分地自信。不过,你自己也要好好想想,慕容泓现在如果进攻长安,多久他能攻下来?和慕容垂攻下邺城相比,哪个更快?”

第六百九十六章 杨广闪亮登战场() 
    刘裕的眼中光芒炯炯,他开始思考起整个北方的战事,喃喃地说道:“胖子,洛阳那里,现在怎么样了。桓氏的荆州兵马,进展如何了?”

    刘穆之收起了笑容,压低了声音:“刚才你在这里跟相公大人谈事的时候,我也得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消息,听说荆州刺史桓冲,重病在身,已经无法继续主持北伐,回江陵了!”

    刘裕这一下给惊得直接从大石之上跳了起来:“这怎么可能呢?桓冲不是信心满满地想要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勋吗?前天不是刚刚攻下了襄阳,正是进军中原,收复洛阳,形势大好啊。”

    刘穆之叹了口气:“那就是他命不好了,听说这次桓冲,是羞愧成病,在淝水大战前,他曾经派桓玄率军驰援建康,结果给相公大人退回了,然后他说谢相公有宰相之量,但不习军事,前线的小儿辈又是清谈论玄有余,临机决胜不足,只怕这一回,大家都要跟胡人一样左衽了。”

    刘裕的眉头一皱:“作为一方主帅,战前这样败自己的威风,太不合适了。”

    刘穆之笑道:“是啊,战前他大话说得太满,但玄帅用漂亮的大胜让他无地自容。桓冲可是一直跟谢相公较了一辈子的劲了,结果在决战中彻底分出了高下,他这样的心高气傲,自然心中怨气难平,加上近日以来军旅辛苦,就开始生病了。”

    刘裕长叹一声:“时也,命也。只是以一人之病,就废了几万将士的苦战,实在是太让人遗憾了。本来荆州军攻克襄阳,继续向北,攻克洛阳是指日可待的事,现在却是主帅病退,唉。”

    刘穆之微微一笑:“桓冲退了,可是他的两个儿子,桓石民和桓石虔可没退,他们仍然率军向北,准备夺取洛阳呢。”

    刘裕的脸色一变:“什么,他们的父亲都退了,这两个儿子还不退?”

    刘穆之的眼中冷芒一闪:“这个时候,说什么也不能退,若是全面撤回荆州,那恐怕桓冲一系的权力,也将不保。桓玄可是盯着桓冲身后的位置呢。”

    刘裕不信地摇着头:“桓冲怎么可能这回就没命?我不信。他最多也就是一时生个病吧。”

    刘穆之勾了勾嘴角,说道:“世事无常,虽然具体的情况我并不清楚,但是以我的直觉,在这么关键的时候,如果还能挺得住,哪怕是强撑着坐轮椅,也不会回江陵的。毕竟这收复洛阳的大功,怎么能这样放弃?所以桓冲恐怕是不行了,他留下两个儿子,不太可能真的强攻洛阳,而是等着苻晖自己退回关中,如此,他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拿下洛阳,有了这样的功劳,他们兄弟的地位才有保证。”

    刘裕的眉头一皱:“如果桓冲真的病危,那桓玄恐怕就会很快回荆州夺权了吧。这次他买下了那个鲁宗之,很显然就是想以此人来招关中的豪杰,以建立自己的力量,桓石虔和桓石民虽然年纪比他长,资历比他深,但毕竟他才是桓家世子,连桓冲都多次说过,以后会把荆州刺史之位归还给桓玄。现在若是桓冲真的命不久矣,只怕荆州就会落到这个腹黑世家公子的手中了。”

    刘穆之微微一笑:“桓玄的心思,你我都知道,皇帝和建康的世家们更是清楚,谢相公若在,不会这么轻易地让这个野心家掌控荆州的,桓石虔兄弟们之所以冒着不能见老爹最后一面的风险,坚决不退,就是一定要有个可以接任荆州刺史的功劳,我想,没有什么比攻取洛阳更合适的了。”

    刘裕点了点头:“原来如此。这么说来,桓家对洛阳是志在必得了,攻下洛阳之后,也一定会撤兵回江陵,西路的北伐,也就到此为止了,不可能进图关中,对吗?”

    刘穆之点了点头:“就算桓冲不出事,我想他也不会轻易地进攻关中的,桓温当年关中兵败,桓冲当时也在军中,应该对凶悍的关中老秦人的战斗力深有体会,在没有绝对实力的情况下,不是攻取关中的好机会。哦,对了,桓家这次北伐,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战果,就是另派了一支偏师,去攻取梁州方向。”

    刘裕奇道:“梁州方向?就是汉中那里吗?这里倒是关中的南边门户,蜀汉当年能多次北伐关中,就是控制了汉中才可以。而且这里多羌,氐部落,一旦能站住脚跟,南可夺取巴蜀,北可攻入关中,是兵家必争之地啊。当年蜀汉昭烈帝刘备,曾经亲自在这里与曹操大战才夺取梁州之地,怎么桓家一支偏师,就能成功呢?”

    刘穆之微微一笑:“因为陇右地区的乞伏氏部落反叛,几个月的时间,就有十余万帐落和羌人,氐人响应,秦国驻守梁州的部队,大量被抽调去讨伐乞伏氏的西秦,守卫空虚,而桓冲又选对了伐梁州的大将,所以一战成功!”

    刘裕笑道:“伐梁的大将是谁?能以偏师而定,定不是泛泛之辈啊。”

    刘穆之的脸上肥肉抖了抖,眼睛渐渐地给挤成两条缝:“其实也算是老熟人了,乃是前大晋梁州刺史杨亮,而为他打先锋的,则是他的两个以凶悍善战而闻名的儿子,杨广和杨佺期。”

    刘裕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弘农杨氏,我听说过。以前在铁匠幢跟毛球和冯迁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就经常论起巴蜀之地的人物,他们说杨亮父子,虽然是著名的经学世家,弘农杨氏之后,祖上有东汉太尉杨震,大儒杨雄,但是近世以来,多出猛将,杨广和杨佺期兄弟,即使是在西部,也是以凶悍过人,强暴好战而著称,而那个杨佺期,更是深通兵法,有将帅之才。这样的人,怎么会到了桓冲的荆州,为其所用呢?”

    刘穆之笑道:“以前秦国势大时,南下攻取了大晋的巴蜀地区,而在进攻巴蜀之前,梁州就首当其冲,时任梁州刺史的杨亮父子,兵少粮缺,无法抵挡,只能退入荆州地区,托庇于桓氏,而这回秦军淝水大败,他们终于迎来了一雪前耻的机会,也算是时也,命也!”

第六百九十七章 杨家将与全毛班() 
    刘裕点了点头:“不过我还是觉得奇怪,杨家不是在北方的一流世家吗,连我都知道他们的祖上很厉害,为什么到了大晋,却混成了这般光景?只能当一个小州刺史,跟那刁氏兄弟比,都有所不如啊。”

    刘穆之摇了摇头:“因为杨家以前一直留在北方,还在逆胡朝廷里当过官。比如卢循,他们范阳卢氏是北方大族,但因为过江太晚,一直只能是三流世家,比咱们家都没高到哪里去,所以卢循才会一咬牙入了天师道。至于那个杨亮,原来在石赵的时候就是当官了,后来石赵大乱,他才归顺的大晋,这种情况,给他个刺史当就不错了,而且是放在离胡人最近的地方,让他自生自灭。别说建康城中的世家了,就是荆州的士人,看杨氏一门,都认为是寒门,连士族都算不上呢。”

    刘裕的眉头一皱:“这也太过分了吧,毕竟是东汉太尉之后,天下一等一的世家啊。”

    刘穆之冷笑道:“寄奴啊,这天下的世家,早不是看那种冢中枯骨,死了几百年的老祖宗了,而是看你家这三五代人内,是不是能有高官厚爵,进可掌握朝政,在中央为官,退也要封疆裂土,镇守一方,比祖宗是没意义的,要看,看的也就是这几十年的事。杨家就是吃了这个亏,所以才给看成寒人。而杨家父子,兄弟所担任的,也都是武职,寄奴,你应该知道,在大晋,兵家子是个什么地位。”

    刘裕点了点头:“确实,即使是在这个乱世,军人仍然会给世家子弟们所轻视,咱们自己当了这么多年兵了,即使立下如此大功,刚才的拍卖会上,不仍然不入那些公子哥的眼么。有时候桓玄说的话还真没错,士庶高寒,文武分道,真的是天然的隔阂啊。”

    刘穆之微微一笑:“所以杨氏一门,就是咬牙屏气,想要恢复祖上的荣光。他们久居梁州,与关中很接近,而祖上又是在弘农一带,是关中门户,所以当秦国崩溃,关中大乱时,他们是能近水楼台,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的。桓玄买下那个鲁宗之,是想争夺关中的流民,而最强的对手,就是这一门杨家将了。”

    刘裕笑道:“那杨家将们会不会趁机打进关中,取得大功呢?”

    刘穆之沉吟了一下,摇了摇头:“几乎不可能,梁州地区地广人稀,进关中的祁山之道又是险阻难行,无论是出箕谷,斜谷,或者是走子午谷,都是很冒险的行为。当年以诸葛亮之能,尚不能成事,更不用说杨亮父子了。有大晋一代,也只有司马勋配合桓温入关中的那次,曾经以梁州偏师入过关中,但也后来兵败撤退,这并不是一个稳健的选择,向南吞并巴蜀,才是靠谱的。”

    刘裕笑着点了点头:“这点我听毛球说了,他们毛家一门,这回在淝水之战中也立了大功,皇帝和谢相公都同意他们带领原来宿卫建康的两万兵马,西上去取巴蜀,本来还担心桓家阻挠他们,但现在看来,桓冲病危,只怕也不可能再挡住毛家的西进了。”

    刘穆之哈哈一笑:“寄奴,还记得我说过什么吗,我说你跟毛球搞好了关系,以后有的是发展的机会,巴蜀可是独立王国,地广物丰,据之可成王霸之业,这一点,也许会对你终身受用。”

    刘裕摆了摆手:“这些我没去多想,我汉家江山,一寸也不能少,无论是什么时候,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