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东晋北府一丘八 >

第250章

东晋北府一丘八-第250章

小说: 东晋北府一丘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百八十九章 太庙玉阶权贵集() 
    建康,太庙。

    这座巍峨的城池,方圆四十余里,始建于三国末年,当时还只是一个叫秣陵的小镇,长江从这里拐了个弯,由南向北,再折向东行,直奔出海口,向东二百余里的京口镇,与对面的瓜州渡口相对,成为北方来客过江的必经之地,而向南则经丹阳,晋陵等地,直入三吴之地,城北的钟山,幕府山为这座都市提供了天然的防卫,自古皆有虎踞龙盘,王气充裕的说法,可以说控制了这座城市,就几乎控制了整个江左之地,是以自古兵家必争,而东晋政权过江之后,就以此建都,经过了近百年的经营,今天的建康城,人口数十万,方圆四十余里,乃是天下数得着的超级大城市。

    春暖花开,已是阳春三月,杨柳枝开始发芽,小鸟儿们欢快地鸣叫着,温暖的朝阳已经升到了半空中,正是已时,用后世的话来说,这正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的光和热,照着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

    宫城之外的太庙,这时候已经是人山人海,或者说,整个建康城,这会儿都是人山人海,来自四面八方的数十万百姓,已经从北面的中山门开始,一直排到了这座城南的太庙,大街的两侧,挤满了百姓,而三万京城宿卫军士,则值守在大道的两边,从中山门到太庙的这段约六七里的通衢大道,将成为今天的阅兵献俘的主通道,路面早已经被打扫得一尘不染,大清早地洒了水,所有被挡在值守军士之后的大晋百姓,全都伸长了脖子,甚至爬上了树梢,就是为了能更好地一睹战胜百万胡虏的那支传说中的北府强兵的风采。

    太庙的高台之上,大晋自孝武帝司马曜以下,五品以上的朝官和四品以上的刺史,都已经云集于此,在这个时代,还没有如后世隋唐那般严格的品级高下之分,仍然是处于从汉朝时的秩比xx石,向着后世时的九品流内官的官阶过渡的时期,但朝上官员五品以上,州郡官员视是否带兵而四五品区别,已成惯例,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君臣全都礼服正装,站在这高高的太庙台阶之上,面带微笑,看着远处的中山门方向。

    一个面色黝黑,头发微卷,嘴唇有些厚,看起来并不太象中土人士的中等个子年轻人,二十五六岁,身着黄袍,正是当今的天子司马曜,他和会稽王司马道子的母亲,乃是曾经做过宫奴的昆化奴李陵容,因为机缘巧合,在先帝司马昱年过五十的时候,被临幸生下了这一对皇子,也算是解决了东晋皇室后继无人的问题。

    自司马曜登基以来,虽然几乎没有真正地掌过朝政,但那运气,是好到了天上,不仅国家内部还算安定,一向有篡位之心的荆州桓氏也不再闹腾,就连这几十年来横行天下,灭国无数的秦国雄师,也被晋军在淝水大败,这一阵民间已经有议论,说是这位半黑人皇帝乃是天上降下的福星,要保佑大晋的汉人子民们,收复失地,一统天下,结束这个乱世呢。

    而在司马曜的身边,官居录尚书事的会稽王司马道子,身兼侍中,卫将军两大高级文武军职的帝国事实宰相谢安,身为尚书右仆射,吏部尚书的王国宝,以及其他的众多东晋世家高门子弟,引人注目的还有两人,一个是这次率兵进京,参与献俘仪式的荆州桓氏,前大权臣桓温的世子桓温,另一个,则是琅玡王氏的一支,东晋开国宰相王导的孙子,以文学才情闻名天下的王旬(此人名字还有个王字旁,但是打字打不出来,复制也会乱码,不知道是何原因,只能跟读者朋友说声抱歉了,以后都称之为王旬,但大家查史书上记得这人名字边要多个王字。)

    这个王旬,与其弟弟王岷,乃是大书法家,曾任右军将军的书圣王羲之的堂侄,但是他们这一支,却是与谢家的关系非常复杂,原本谢安把哥哥安西将军谢奕之女,也是谢道韫的三妹谢道粲嫁给了王旬,更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王珉,一门双亲,一时谢王两家的关系之亲密,世人皆知。

    但后来王旬兄弟却不知为何得罪了谢安,以至于谢安强行要求自己的两个女儿和侄女与王氏兄弟离婚,此事轰动了当年的大晋上层世家圈子,王旬本来在朝中就任给事黄门侍郎,结果给谢安安排了一个豫章郡守的职务,外放他地,而王旬则赌气不去上任,最后在孝武帝的调停之下,给了一个散骑常侍的闲职,继续留在了建康城,而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王旬这个看起来最恨谢安(王国宝除外)的高门子弟,却是出现在了这个场合,还和桓玄站在了一起,个人奥妙,耐人寻味。

    司马曜今天显得兴致很高,他笑着对站在身边的谢安说道:“太保(谢安在淝水之战后给授予太保这一最高人臣头衔,虽然是虚职,但仍然是地位尊崇,无人可比),这次我军淝水大胜,全赖你和谢镇军他们指挥得当,将士精锐,而今天,在我司马氏列祖列宗的面前,亦可扬眉吐气了。”

    谢安神色平静,行礼道:“陛下过誉了,主要是有赖陛下的天威,加上将士用命,奋勇杀敌,这才有了这次的胜利。只是这次的胜利,跟以后我们收复中原的壮举比起来,并不算什么。”

    司马曜微微一愣,转而笑道:“怎么,太保有北伐进取中原之意?”

    谢安笑着摇了摇头:“若是北方大乱,我们有机可乘,那这千载难逢的良机,是不能错过的。当然,现在秦国只是小乱,还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我们大战的损耗也不小,需要再观望一段,再行定夺。还有,这次战胜的赏赐,需要如何来施行,而秦军十余万俘虏,如何安置,还要请圣上示下。”

第五百九十章 桓玄巧舌生是非() 
    司马道子“嘿嘿”一笑:“太保忧国忧民,其心可嘉,只是自古有云,国家虽大,好战必亡,我军这几年连年用兵,民力损耗很大,而这次大战,也几乎耗光了国家多年的积蓄,接下来还要面临有功将士的封赏,北伐之事,还要看天时地利人和,不可一蹴而就啊,当年以祖逖,桓温这样的本事,也没能北伐成功,今天虽然大胜之余,但也要保持充分冷静的判断啊。”

    谢安微微一笑,说道:“会稽王思路深远,臣所不及也。正如您所说,今天是大喜的日子,咱们先行献俘阅兵,以后的事情,以后到朝堂上再议便是。”

    司马曜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就如太保所言,咱们开始吧。”

    正在这些君臣说话的时候,一边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桓玄和王旬并肩而立,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不少世家子弟都离得他们远远的,毕竟一个是谢家的敌人,一个是荆州桓氏这个篡位之心路人皆知的家族,一般人巴不得在这个时候离他们远远的,哪怕是殷仲堪,这时候也不敢公然地和桓玄离得太近,暴露私下之间的关系。

    桓玄微微一笑,低声道:“元琳兄(王旬的字),在这个时候,还肯和我站在一起,不避嫌的,大概也只有你了。”

    王旬神色从容,摇了摇头:“世人皆以谢氏权重,争相攀附,而我却偏反其道而行之,就象世人皆认为你们桓家有不臣之心,但我王旬当年先后出任令尊和令叔的幕僚,和那谢玄一起都担任过他们的中兵参军,桓公为人,我是了解的,他忠心为国,为人所忌,外人对他多有误会,只不过谢家明知之点,却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硬说桓公有不臣之心,才会弄成今天这样。”

    桓玄点了点头:“先父在时,常说元琳兄是国家大才,应该重用,只可惜谢相公虽然风华绝代,但用人仍然难免好恶之心,元琳兄可知,为何他会这样对你么?”

    王旬的眉头微微一皱:“就因为我当了令尊的中兵参军?在桓家军府里做过事?不至于吧,那谢玄谢幼度,当年不也是跟我同僚,共同在桓公幕府中行事么。”

    桓玄叹了口气,看了一眼四周,确定没人能听到自己的谈话后,压低了声音,眼睛看着别处,神色显得很从容,可是声音却是细如蚊蚋,让王旬每个字都听得清清楚楚:“当年先父势大,权倾朝野的时候,谢安,王坦之正如您今天的地位,他们为了保自己的荣华富贵,所以极力讨好我们桓家,不仅跟我们桓家联姻,让谢家的女儿嫁给了我的堂兄桓石民,还跟同为桓氏幕府效力的你们王家,还有郗家联姻,您当年的那桩婚姻,正是这个联姻的结果!”

    王旬的眉头一挑,奇道:“怎么我当年与谢家的联姻,居然是为了桓氏?这不太可能吧,我们王家和他谢家累世交好,世代联姻,以前也没这层关系啊。”

    桓玄冷笑道:“这是当年先父在世时亲自说的,准确地说,当年先父知道朝纲不振,无能之辈当道,而皇帝迟迟没有子嗣,之所以屡次北伐不成,就在于这些高门世家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所以先父不拘一格降人才,主动与谢家,王家,郗家这些高门世家中有真才实学的人交往,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谢玄,您,还有髯参军郗鉴等人,才入了先父的幕府。当年谢安曾经靠了这层关系,暗中跟先父说,他可以出面来拉拢其他的世家,共扶我桓家,而你们两家的联姻,包括谢家与王右军之子王凝之的联姻,也正是因此。”

    王旬咬牙切齿地说道:“怪不得当桓公去世之后,谢安就逼令我和我妻子离婚,原来,他就是想这样尽力地避开跟桓家的联系啊。”

    桓玄点了点头:“是的,先父去世之后,朝政大权尽入谢氏之手,而元琳兄你,却没有落井下石,仍然和郗超一起,继续跟我们桓家合作,你在令叔的幕府里担任长史,这本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谢安却对此心生不满,刻意地打击报复。这就有了离婚之事。”

    王旬叹了口气:“我多年不知哪里得罪了他谢家,居然已经过门的妻子还给强制离掉,想不到是这个原因,苍天在上,我王家世代忠于大晋,可不是忠于别的一家一姓,却仍然被谢家所嫉妒和陷害啊。”

    桓玄微微一笑:“元琳兄,这只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嘛,自然是你的才干,名声并不在谢玄之下,当初在幕府之时,公认郗超的才能最高,而元琳兄与之不相上下,只是在文才诗词方面更加突出一点而已,至于谢玄,当时并不是非常被看好,他的很多兵法,还是在那时候跟先父和叔父大人学的,为了让谢玄能顺利接班谢安以后的相位,他们必须要对你和郗参军加以排挤,这才是要跟你解除联姻的根本原因啊。”

    王旬咬了咬牙:“我们世家之间,世代联姻,轮流执政,为何谢家要如此对我?他们这样,就不怕激起世家的公愤吗?”

    桓玄摇了摇头:“人总是屈服于权势的,谢安为相快十五年了,权倾朝野,视君上如傀儡,不肯放权,而这十几年间,朝中官员的处置,升迁,都是他谢家说了算,除了我桓家可以远在荆州,不受他节制外,又有谁敢得罪谢安呢?现在他借外敌入侵,更是变本加厉,想要借着抗敌而建立自己的军队,其心思您还看不出来吗?”

    王旬冷笑道:“他那点心思,我当然清楚,上次王国宝就说了,谢家跟北方的胡虏早有勾结,甚至找了鲜卑慕容家的人在军中名为训练,实则通风报信,如果在平时,我定会上书圣上,追查到底,只是念及大敌当前,国事为上,这才隐忍不发,现在他在淝水获胜,风头一时无二,在这个时候想弹劾他,并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只有继续观察,等待时机才是。”

第五百九十一章 增设吏员裁北府() 
    桓玄微微一笑:“这一回,我们是站在一起的,我桓家只想保有荆州,北伐建功,并无执政朝廷的想法,但谢安却是想打破你们这些建康高门世家多年来轮流执政的规矩,一家独大,他现在是我们共同的敌人,为今之计,阻止谢家借北伐为名,继续控制北府军权,才是首要之事!”

    王旬咬了咬牙,沉声道:“你有何办法能阻止北伐?收复失地,毕竟是大义名份,尤其是现在秦军新败,北方不稳,只要真的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是没有理由阻止出兵的。”

    说到这里,王旬顿了顿:“再说你们桓家,不是已经出兵了吗?你们自己出兵,却不让北府军出兵,这说得过去么?”

    桓玄摇了摇头:“我们桓家占有荆州,钱粮自支,军队也是自行招募,可没要国家的一粒米,一文钱,当然可以自己决定出兵与否。可北府军不一样。谢家虽然组建了这支军队,但他们并没有自己的地盘,所用的钱粮军饷,都要朝廷的供应才行。所以,能阻止谢氏北伐的,就是你们这些高门世家了。”

    王旬的眉头一皱:“你的意思是,让世家高门断绝对北府军的军粮供应?”

    桓玄微微一笑:“不止是军粮,更有各种军械,民夫,车马等等,总之与战事有关的一切后勤补给,都可以做手脚,除此之外,你还可以串联世家高门,要求对有功将士进行封赏。”

    王旬不满地摇了摇头:“凭什么?他们本是我大晋的子民,从军报国是份内之事,这回战胜之后,已经违了大晋的军法,允许他们大肆掳掠了,可是现在还要加以封赏,这等于是要我们世家门阀的钱,去供应那些北府军士,我想没人会答应的,至少,我不会同意。”

    桓玄笑道:“元琳兄,你看的还是太近了一点,你想想看,老虎在山林之中,那是会吃人的,可是一旦给我们圈养起来,天天有肉吃,就会失去生存的本能。北府军士们,都是些强悍的家伙,让他们能舍命去拼的,无非是高额的赏格,淝水之战中,他们不顾生死,甘冒矢石,不就是因为指望着高额的赏赐吗?”

    “若是只允许他们掳掠,那他们回乡可以购置些家产,土地,但仍然会给人欺负,用不了多久,这些人就会给人骗光钱财,重新一贫如洗,到时候,又会继续从军拼命。你说,除了北伐外,还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吗?”

    王旬沉吟了一下,点了点头:“难道有什么高招?总不可能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