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东晋北府一丘八 >

第138章

东晋北府一丘八-第138章

小说: 东晋北府一丘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始宁山居,以前就是沈家的地方呢。从本质上来说,他们跟我们并不一条心,甚至会多少恨我们这些外来家族呢。”

    王恭冷笑道:“那又如何,他们无权无势,昔日的那些庄园,人口也多归于我们所有,还敢造反生事不成?”

    谢玄有些听明白了,叹了口气:“不,阿宁,家姐说得有道理,这些家族当年给我们这些北方大族所压制,虽然土地,人口大大减少,但是作为回应,我们大晋一向不在三吴之地征兵,粮税收的也不多,所以这回我组建北府兵,只能考虑用两淮流民,根本不能指望在这里征兵。”

    “但是两淮流民虽然不少人的家在京口,但更多的人,家族是在江北两淮地区的,如果我们不战而退,那这些人的妻子儿女只怕要落入秦军之手,军心势必有所动摇,这时候我们要是在吴地想征兵征粮,只要这些土著家族带头闹事,那后果就严重了。”

    谢道韫叹了口气:“还有一点,就是天师道的问题,多年来,天师道一直在吴地传道,在这里深孚众望,象他们的太上教主杜子恭,就给此地父老视为神人,影响力远远大过圣上和我们这些大家族,从前一段的表现来看,从军的那些天师道众都是有不可告人的野心,在军中都四处传道,拉拢北府军士,他们若是觉得我们大晋没有抵抗秦军的能力,也许就会给自己留条后路了,在三吴之地煽动民变,也不是不可能的。”

    王恭勾了勾嘴角:“可是,如果我们退过大江,有大江为阻碍,他们也不可能跟秦军互通消息的。没有外援,光靠什么吴地土著或者是天师道的人,想要生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谢道韫微微一笑,朱唇轻启:“要知道江南的形式,未必一条大江就能阻挡的,如果这些土著家族有意里通,或者是天师道有意投敌,他们完全可以靠着对本地的熟悉,偷偷派人过江通信,千里江防,不可能完全堵住。再说了,真要起兵的话,就是北方秦军,也不可能不知道的。”

    王恭叹了口气:“那有何良策可以应对?要不要提前把他们管制起来?”

    谢安平静地摇了摇头:“不行,大敌当前,再分心来对付自己人,只会乱上加乱。这些土著士族不会一开始就投降秦军,他们会观望时局,如果觉得我们大晋能赢,自然不会铤而走险,这就是老夫说,不可以不战而弃两淮的原因。”

    谢玄长舒了一口气,说道:“侄儿明白了,如果不战而退,即使在军事上是可行的办法,但是这些人会以为我们是畏惧秦军,一溃千里,到时候人心惶惶,有些人就可以趁机散布流言,说我们在江北战败,立足不稳,只能退往江南,而因为我们要对抗秦军,必然要在吴地加税征粮,甚至抽夫征丁,更容易激起民变了。到时候强敌在江北,内乱起于江南,就是不可收拾之势!”

    谢安点了点头:“是的,所以如果退到了江南,不战而弃两淮,我大晋必亡。你前面也说过这样一来,北府军家属也落于敌手,就是这支精兵也难以倚仗了。所以无论如何,都得想办法在江北决战才是。”

    谢玄的眉头深锁:“就算是这个道理,可是秦军势大,我们刚刚在君川大战,还未来得及休整,兵法上,我军是疲兵,粮草的调集与准备也没有到位,强行在江北决战,只怕凶多吉少啊。”

    谢安正色道:“是的,困难是很大,谁也没有料到苻坚这回居然会发了狠,真的倾百万大军压来,他们这些年给王猛治理得很好,各地的粮储仓城都是满的,并不缺粮,只要象这次这样十丁抽一,马上就可以组建出百万大军,是我们以前低估了王猛。幸亏此人早死,不然的话,大晋这回真的危矣。”

    王恭笑道:“不过王猛听说也很推崇相公大人啊,说你是江表伟人,不可轻易伐晋。他在世时,也是极力阻止苻坚出兵的。现在他不在了,您一定也有破秦良策的。”

    谢安神色肃穆,点了点头:“真要破秦,只有八个字,示弱诱敌,一战而破!”

第三百二十七章 死守寿春三个月() 
广陵,北府军营地。

    老虎部队营盘之外,一座小岗之上,北风呼啸,吹起刘裕与刘穆之的征衣,拂起他们的额前发缕,刘裕的面色平静,微笑道:“示弱诱敌,一战而破?胖子,你是打算把君川之战再来一次吗?”

    刘穆之嘴里咬着一根长长的青草,胖脸之上,肥肉跳了跳:“同样的招数用两次肯定不行,所以这回,不能象上次那样一撤千里,得节节抵抗才是。”

    刘裕勾了勾嘴角:“节节抵抗?你刚才分析了半天,说如果不抵抗,直接退过江,那些吴地土姓大族有可能会暗通秦军,这点我勉强同意。但秦军势大,我们如何能做到节节抵抗呢?还不如毕其功于一役呢。”

    刘穆之笑道:“你真的这样想,上来就决战?”

    刘裕笑着摆了摆手:“这是昨天夜里帐中讨论时,刘毅的点子,他说我们刚刚大胜,士气正锐,苻坚的大军也是刚刚征发,前锋不过是在中原和齐鲁征发的各族部队,并非主力,由苻融带着,而苻坚本人的关中大军,还在路上,我们趁着敌军现在还没有完全合流,集中主力打他一家伙,才是上策。”

    刘穆之长舒了一口气:“我就说嘛,这个打法听着就象是刘毅提的,不太可能是你提的。好吧,寄奴,你今天既然要来跟我推演,那咱们就各自发表意见,最后看看是不是一致。”

    刘裕微微一笑:“你先说吧。”

    刘穆之点了点头:“嗯,刚才说到了节节抵抗,秦军确实势头凶猛,北府军虽然刚刚取胜,但是连续作战,比较疲劳,再一个就是粮草的消耗上次很大,毕竟是八万大军的出动,事先又没有屯积足够一年以上的粮草,所以需要三个月以上的时间来备战。这次苻坚厉害就厉害在能在大败之后这么快就卷土重来,这里就看出多年来王猛为他积攒的国力了。”

    刘裕正色道:“所以,你的意思是我们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来调集粮草,休整军队,那这三个月怎么办?”

    刘穆之眉头微皱,在面前的土地上推起了一个简易的沙盘,拿几块石子与土坷拉当成城池,指着最北面的一块,说道:“这是徐州,这是盱眙,是我们上次收复的地方,这些地方现在是空城,上次我们南迁的百姓还没有回去,也不用回去了,这些地方是守不住的,也没有任何军事上的意义,继续南撤。”

    刘裕的嘴角勾了勾:“撤到何处?广陵吗?这里可是北府军的家属所在,十几万户人呢,还有上次南撤的百姓,若是在此地决战,万一失利,那大军家属尽会成为敌军的俘虏,恐怕不妥吧。”

    刘穆之点了点头:“是的,不能直接撤到广陵,如果秦军直接杀到此处,只需要十天左右的时间,他们甚至不会给我们调集援军与粮草,让北府军休整的机会。所以,我们得前出抵抗,这个抵抗的地方,就在这里!”

    他说,伸出手,直指广陵城西北方向的一块大土坷拉。

    刘裕微微一笑,点了点头:“果然和我想的一样,寿春。不过新的问题来了,如果我们放弃淮北,秦军可以不打寿春,直接南下广陵,就象上次的彭超俱难一样,你又有什么办法,把秦军引向寿春呢?”

    刘穆之自信地摇了摇头:“寄奴,相信我,这回秦军不可能象俱难那样为了抢功而孤军深入,他们一定会先打寿春的。”

    刘裕的眼中冷芒一闪:“说详细点。”

    刘穆之笑道:“因为这次跟上次不一样,秦军的数量比上次多了好几倍,光靠在兖州一带的存粮,是不足以支持这样的大战役的,他们的粮,一定会通过邗沟,从北方运过来,所以争夺的焦点,不在广陵,而在寿春这个水路汇集的要冲所在。”

    “除此之外,苻坚这回如果主攻两淮,他一定也会调最精锐的部队前来的,现在秦国的最精锐部队,除了关中新征发的氐族贵族子弟外,就是大将梁成在襄阳的五万精锐步骑了。”

    刘裕笑道:“这五万精锐,是秦军长期驻扎在洛阳,镇守中原,防备荆州军马北上的精锐部队,也是氐族人的主力,多个氐人有力部族,都被征发从军。上次秦军围攻襄阳,久攻不克,即使是慕容垂的鲜卑人攻下了外城后,也无法拿下内城。最后还是梁成出马,带了这五万精锐,才一鼓破城,这战斗力是非常强的,你是说,苻坚会让这五万军队,加入到寿春战场?”

    刘穆之点了点头:“是的,不仅这五万军队精锐,而且他们已经在襄阳打过,对于水网纵横的地区作战,有自己的经验,从襄阳出发,经汉东四郡,可以直接加入淮南战场,而且水路行军,可以大大加快速度,也方便运粮。”

    刘裕摇了摇头:“那他们为什么不南下攻打江陵,而是要去寿秦呢?如果江陵那里得到突破,岂不是更好?”

    刘穆之笑道:“桓家又不是吃干饭的,上次襄阳陷落后,梁成和慕容垂都无法更进一步,这次也是一样。再说江陵是荆州桓家的老巢所在,绝不可能放弃,要攻江陵,难度可比打寿春大上许多,我料苻坚必然会在荆州一带对峙,而把突破的方向放在寿春,一旦拿下寿春,则江淮与荆州两个战场就可以彻底打通,两边可以通过水路方便地互相支援了。”

    刘裕笑道:“这么说来,寿春是重中之重,要守住寿春,才能拖疲,拖累秦军,要让寿春守住三个月以上,这还得是面临梁成和苻融两路大军的夹击,是这样的吗?”

    刘穆之肃然道:“是的,寿春的防守,一定要加强,但是不能用北府军去守,而是要出动京城的宿卫兵马,甚至是豫州的西府兵,死守住寿春,为北府兵争取三个月的时间。”

    刘裕勾了勾嘴角:“三个月后,需要我们出动到寿春,跟秦军决战?可是万一寿春提前陷落,怎么办?”

    刘穆之微微一笑:“也许,你才是最适合去寿春守城的人,寄奴,你信不信玄帅会让你去呢?”

第三百二十八章 谢相妙语解纷争() 
会稽,始宁山居。

    山居后院,正好是一处断崖之处,谢安一身青衫,站在这里,西面的山风拂来,带起几分尘埃,落在他那一尘不染的青衫之上,让这翠绿的绸衣,也多出了几许杂色,谢安的嘴角轻轻地勾了勾,伸出那洁白的大手,轻拂去衣襟之上的几抹尘泥,淡然道:“买德(恒冲的小字)尘污我。”

    谢道韫微微一笑:“大人还是在为了桓冲今天的提议而烦心吗?那三千援军,这会儿只怕已经到了建康了吧。”

    谢安没有说话,身后传来一阵脚步声,他没回头,轻轻地说道:“幼度,王恭送走了吗?”

    谢玄点了点头:“已经下山了,这回侄儿擅作主张,带了阿宁一起过来,扰了相公大人的清静,还请原谅。”

    谢安摇了摇头:“你的做法没错,我知道你带王恭来是有两个原因,一是你自己心里没数,不知道如何面对我,想着找他来撑个场面。第二嘛,你也希望王恭能回去向建康的各大世家传递我们谢家对于此役的态度,尤其是是战是和,由他们家出面,先作通各家的工作,比我们直接出面宣布要好。”

    谢玄的脸色微红:“侄儿的这点想法,又怎么可能瞒得过大人?当着王恭的面还不敢说透,但听大人这样说,是坚决主战了?”

    谢安点了点头:“这回苻坚起倾国之兵,是要灭我大晋的,除非我们投降,灭国,不然没有谈的余地,所以此路不通,唯一能想的,就是怎么打赢了。有件事你可能还不知道,就在你和王恭来的同时,桓冲派了三千援军,已至历阳,声称要入京师宿卫,助守。”

    谢玄恨恨地说道:“他们这是没安好心,想学王敦,苏峻,在这时候趁机控制京城,掌握朝政。”

    谢安摇了摇头:“不,现在大敌当前,桓家自己也面对着几十万秦军,是做不了这种直接控制京师的事的,这回他们只派三千人马来,是要做个姿态,表明荆州仍然忠于大晋朝廷,同气连枝,必要的时候,就好开口跟我要粮要援军,或者是万一抵挡不住,也可以退往建康。”

    谢道韫微微一笑:“除此之外,大概也想向其他世家显示,大晋不止是有我们谢家,也有他们桓家呢,这战如果战胜,也可以在战后结好其他的家族,为他们家争取更多的利益。”

    谢安点了点头:“道韫说的很对。所以不管他们是为了求名还是求实,这三千兵马进建康,都是对桓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反过来说,就是对我们谢家,对国家没什么好处。因此,这支援军,千万不能留下。”

    谢玄勾了勾嘴角:“可否让他们转道去淮南,守寿春呢?刚才您也分析过了,需要在寿春拖住秦军主力,争取至少两个月的时间,为北府军调粮调兵,完成休整和战备。”

    谢安摆了摆手:“寿春是淮南要地,连结荆州和两淮的水路汇集所在,让荆州兵马助守,只怕反而出乱,还是得用自己人。这回与秦军决战时,不仅要有我们北府军,还要有豫州的西府兵马,桓伊是必须要倚重的人。”

    谢玄眉头微皱:“豫州的桓伊,是桓家的远族,论辈份是跟您一辈,如果要他也加入的话,只怕侄儿的资历,不足以震服的,恐怕要相公大人亲自挂帅出征才能让他服气了。”

    谢安微微一笑:“我若挂帅,那谁来坐镇后方,稳定朝局,震住建康城中的世家,吴地的土著士族,还有贼心不死的荆州桓家呢?”

    谢玄叹了口气:“那只有交出北府军的指挥权,让桓伊来挂帅,侄儿为副了。”

    谢安没有说话,转头看向了谢道韫:“道韫,你怎么看?”

    谢道韫平静地说道:“北府军是我谢家一手操练的,也是今后我们谢家保身立命之本,断不可送给外人,桓伊虽然与荆州的桓家只是疏族远家,但毕竟也非我谢家之人,这个人可以团结,但不能居于他之下。这次出征的主帅,最好是跟您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