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崇祯有家店 >

第41章

崇祯有家店-第41章

小说: 崇祯有家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野上下反对之声甚嚣尘上,征税太监成了众矢之的,最后没办法只能取消了矿税。”崇祯皇帝看着文震孟:“现在天灾频仍,北地战乱频繁,各地实有反叛之事。”

    “朝廷赈灾无粮,打仗无钱,甚至拖欠官员俸禄,官兵粮饷。”

    崇祯皇帝沉默了片刻,再一次开口说道:“有人说辽东靡费军饷甚多,导致了国库空虚。朕想问的是如果朝廷岁入三千六百万两,辽东所耗费的军饷又算的了什么?”

    “成祖三次扫北,数十万大军的征伐,百姓也没有吃糠咽菜,国库里面也没有跑老鼠,为什么现在就成了这个样子?朕很想知道原因,文爱卿可否和朕说一说?”

    见崇祯皇帝盯着自己,文震孟额头有些冒汗,虽然他一项自允沉稳,可是此时觉得口舌发干,后脊梁冒凉气。

    这件事情文震孟知道吗?知道,清楚吗?清楚,相信知道清楚的人很多。可是为什么没人说?因为没人敢说,更别提去做了,根本没人敢做。即便是张居正,也不敢做啊!

第七十二章 蛇打七寸下() 
藏富于民,这是文官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同时还有一句话叫做不与民争利,这一直是文官反对皇上加税的说法。好像皇上一旦征税,天下的百姓就不活下去了。

    可是加饷他们不反对,因为加饷不是加在这些当官的身上,而是加在百姓的身上。

    大明与其说是藏富于民,不如说是藏富于官,天下三分之二的财富都在官员的手中。剩下的三分之一则是在大商人和大地主的手里,而且这些商人还都是读书人居多。

    也就是说,他们是官员滋生的土壤,是天下士人的基石。

    一旦增加商税或者矿税,那就是在和他们争利,谁敢乱动?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开国的太祖制定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政策,那就是士人不纳税。这一项,将整个大明朝的士人给养了起来,让他们成为霍乱天下的根源。

    制定这个政策的初衷是为了鼓励人们多读书,算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可是却变成了投机倒把的生意。

    百姓将土地的所有权交给士人,逃避掉了国税,然后从士人的手里租种土地,租子要比国家的税钱低很多,这样一代代的积累,国家能够收到的税也就越来越少。

    大明的商税也低廉的可以,是三十税一,如此低廉的商税,在加上官商勾结。很多商人在运输的过程中,直接打着官员的牌子,一路上畅通无阻,一分税款都不用缴纳。

    朝廷没钱,皇上没钱,那说什么都不算了,无法调动自己的军队,给官员开不出饷银。无力赈灾,无力治理水患,无力修桥铺路,这样的皇上百姓会念的好?

    崇祯皇帝早就想明白了这一点,自己如果想改变大明的命运,唯一一点就是对士人开刀。

    这一刀不但要开,而且要开的开的狠,开的干净利落,开的没有丝毫的犹豫。

    文震孟见崇祯皇帝丝毫没有放过自己的意思,只好开口说道:“皇上,大明国税收不上来,原因很多,天灾频仍,战事多发,各地官员贪污严重,臣以为只要澄清吏治,定然能够将税收上来。”

    那可是太祖皇帝的法令,谁敢提出更改啊?让士人纳税,说出这句话的人估计会被喷死。

    崇祯皇帝看着文震孟,眼中闪过一抹失望,身子坐回到龙椅上,揉了揉自己的额头。怪不得大明这么多皇帝,他们信任的是太监,而不是这些所谓的忠心臣子。

    即便是文震孟这样的臣子,忠正耿直,敢于为民出头,可是遇到这种事情,依旧是免不了的退缩。

    改革的事情,崇祯皇帝可以主持,但是一定要有人去冲锋陷阵,崇祯皇帝不准备用厂卫来做这件事情,那样的话名不正言不顺,阻力会更大,只有士人来推动。

    拉拢一批士人,打压一批士人,这才是最好的办法,可是崇祯皇帝没想到开始就受挫了。

    “文爱卿,朕那一日在城中遇到你,听你慷慨陈词,为国为民之心,让朕心颇感温暖。朝堂之上,放眼看去,大多是碌碌无为之辈,结党营私,鱼肉百姓,为国为民的人不多了。”

    “大明辽东有野猪皮,北方有鞑子,国内党同伐异,地方人祸不断。”崇祯皇帝看着文震孟,用一种颇为失落的语气说道:“大明朝大厦将倾,朕本以为爱卿是大明良才,能够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说道这里,崇祯皇帝没有在开口,只是轻轻的摆手:“下去吧!”

    文震孟身子一震,听着崇祯皇帝的话,心中颇为酸楚,身子不由自主的摇晃了一下。

    皇上居然如此看重自己?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皇上居然这么评价自己?文震孟觉得自己身体都在颤抖,心中觉得十分憋屈,那种愤恨的感觉让他觉得自己很没用。

    羞愧难当的文震孟不禁握紧了拳头,此时他不禁想到了自己家里挂着的那幅画像,那副自己先祖文天祥的画像。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震孟脸涨得通红,转回身子跪倒在地上,大声的说道:“臣愧对皇上的信任,有负先祖威名,无论何事,臣愿为皇上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崇祯皇帝一直盯着文震孟,心里也紧张的要命,生怕自己的激将之法没用。

    现在看来还是很有用的,文震孟本身就非常的正直,加上文家历代的教育,很多东西已经是刻到骨子里面的。崇祯皇帝之所以选择文震孟,其实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为人刻板不可怕,不知道变通也不可怕,但是只要干做事,那就最好不过。

    崇祯皇帝有时候挺想手下有一个海瑞这样的人,虽然说话难听,也敢正面硬顶皇上,但是这样的人作为改革的急先锋,绝对是非常合适的,绝对会让很多人厌恶不已。

    关键问题是他的人品没有可以被攻击的地方,按照儒家的礼教来说,海瑞就是一个圣人。

    虽然崇祯皇帝对很多海瑞的做法也不认同,但是这妨碍崇祯皇帝来用他做事情。

    无论是收税,还是清丈土地,海瑞都是最合适的人选,给他一个钦差的头衔,挨个省份的清丈土地,负责税收,相信会让很多人怨声载道,但是崇祯皇帝肯定做梦都会笑醒。

    崇祯皇帝连忙从龙椅上下来,伸手将文震孟从地上搀扶了起来,大笑着说道:“好,很好,朕没看错人,有你先祖文天祥的风范。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爱卿放心,朕会永远站在你身后。你不是晁错,朕也不是汉景帝帝!”

    晁错?听到文震孟说晁错,文震孟即便有了准备,心中也是一惊,皇上这是铁了心要改革。看这样子,似乎还是大革新,推出新政,甚至比张居正还有有大力度的新政。

    对于晁错,文震孟显然不陌生,那可是汉朝的名臣,也是名留青史的人物。

    晁错的主张很多,但是最著名的还是他的《削藩策》,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损害了诸侯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

第七十三章 赋税大于天() 
晁错的死,是汉景帝的一个污点,事实证明,没了晁错,藩王一样造反了,他们不过是借着晁错为旗号罢了。因为晁错的死,很多人关心的是晁错的《削藩策》。

    不过文震孟却知道,除了大名鼎鼎的《削藩策》之外,晁错还有很多其他的新政。

    晁错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主张纳粟受爵,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在抵御匈奴侵边问题上,提出“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建议募民充实边塞,积极备御匈奴攻掠。

    大肆推行儒家文化,反对当时朝中的当权派黄老学派,实际上晁错遇到的是汉景帝,如果遇到的是汉武帝,恐怕晁错的下场就会变得不一样。

    文震孟关心的是崇祯皇帝对于新政的态度,显然崇祯皇帝是准备推行新政了。

    自己的定位就是晁错,或者说改革派的先锋人物,崇祯皇帝才会有自己不是晁错,皇上不是汉景帝的言论。到了这个时候,文震孟知道自己没有退路了。

    何况文震孟对这个官场也非常的不满,结党营私,相互勾连,官商勾结,百姓苦不堪言,朝廷无力,这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富强的国家该有的状态,他准备先听听崇祯皇帝的想法。

    崇祯皇帝见文震孟的样子,心里就知道自己的第一员大将出现了,自己还是没看错人的。

    “刚刚朕问了你很多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个问题,那就是钱的问题,朝廷没钱,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可是这天下真的没钱吗?不是,是皇上没钱,百姓没钱!”崇祯皇帝面容严肃的说道。

    “现在大明人口众多,疆域广阔,税收只有成祖之时的十分之一,要知道成祖的时候人口恐怕还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吧?”崇祯皇帝义愤填膺的说道:“有人,有地,可是就是收不上来税,为什么?因为有人不交税!”

    文震孟心中一震,他刚刚听到崇祯皇帝说是不是天下没钱的时候,文震孟还以为崇祯皇帝要搜刮天下,本能的就觉得不妥。

    要知道皇上搜刮天下,一项是昏君的代表,他甚至都感觉到了害怕,自己不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看着文震孟的样子,崇祯皇帝觉得有些奇怪,自己说的好好的,怎么这样子了?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人和后世的人价值观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从小就被教育,不能与民争利,不能搜刮天下,要藏富于民,要勤俭,要节约,俭以养德,皇帝也一样。

    一旦皇帝有了搜刮天下倾向,那就一定要力主反对,文震孟强行压下自己心里的想法,没让自己的反对话语脱口而出。

    “为什么收不上来税款,那是因为有人不交税!”崇祯皇帝也懒得和文震孟说有的没的了,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朕的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天下人都要纳税,只要有土地,那就需要缴税,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人。”

    “即便是朕,即便是朕的皇庄,朕的内务府,也需要缴税!”

    文震孟抬起头,此时他是明白了崇祯皇帝的想法,可是这是与天下为敌啊!

    自己就不交税,自己家也有几百亩地,一旦这个政策推行出去,自己也是要缴税的。从口袋里面往出拿钱,心里怎么可能痛快?想到自己要缴税,自己也觉得心疼啊!

    “皇上,这是太祖爷的法令啊!”文震孟瞪着大眼睛,喃喃的说道。

    崇祯皇帝强忍着自己的想法,太祖爷怎么了?不合乎时代的法令,那就需要改。不过崇祯皇帝也知道,这样的话说出去,那这件事情就麻烦了,不孝的帽子就会给自己扣上。

    以孝治天下,这一直是国家的标榜,孝道也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基础,绝对不能从皇家崩塌。

    其实朱元璋的法令已经改了一些了,比如募兵制,戚家军就是典型的募兵制,而不是朱元璋定下的兵户制度。只不过募兵制是一时之需,并没有改变兵户制度,况且当时朝廷不募兵,已经到了没人打仗的地步了。

    倭寇在浙楚之地大闹,很多浙楚乡绅和官员也是力主募兵平倭,因为牵扯到了他们自身的利益。

    崇祯皇帝要做的却不一样,士人纳税,这是取消了对士人的优待,天下的士人都会反对。废除祖制,还和士人作对,甚至是和天下人作对,因为普通的百姓也是获利的。

    国家收不上税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不缴税就好,至于租地的租子,比起土地的税那就少的多了。

    可是国家还是需要收入,各地方政府也需要收入,大明官奉之低,历史罕有。更何况一个衙门的很多人员都是需要自己雇佣的,比如账房,比如捕快等等。

    按照朝廷的规定,一个县衙门的官方人员只有五六个人,还要包括知县。

    这几个人怎么可能够用?其他人就需要知县自己去雇佣,是知县拿钱,而不是朝廷出现。知县的俸禄本来就少,养活自己都很困难,还要雇佣这些人,那怎么办?

    就有了火耗,有了各种苛捐杂税,有了官商勾结,老百姓也就苦不堪言。

    这种赋税制度弊端多多,可是百姓认识不到,他只是觉得自己交给国家的税比地租多了。

    一旦有了大的灾难,国家没钱赈灾,地主也没有力量,或者干脆不拿钱粮出来,那样就会有大规模的饥荒和灾民出现。朝廷根本没有税收,也只能看着,更别说兴修水利,铺桥修路这件事情了。

    所以一定要改革,改革从哪里开始?就从税制改革开始,崇祯皇帝已经下定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

    看着文震孟,崇祯皇帝沉声说道:“朕会和太祖爷说这件事情的,相信太祖爷会理解朕的苦衷,朕也是为了大明的天下,大明的子民。文爱卿,你想一想,如果国库有钱粮,这一次王恭厂赈灾,会弄成这个样子吗?会让百姓流离失所啊?”

    “国税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了赋税才能强兵,才能保家卫国。有了赋税才能修桥铺路,才能修河筑堤,才能赈灾剿匪,赋税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啊!”

第七十四章 摊丁入亩() 
听了崇祯皇帝的话,文震孟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区别,那就是昏君是搜刮天下供自己玩乐,而崇祯皇帝想要的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果真的能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对天下,对百姓,都是非常好的事情。

    “皇上圣明!”到了这个时候,文震孟恭维道:“皇上心怀天下,臣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崇祯皇帝没有理会文震孟的吹捧,而是继续说道:“张居正的新政是卓有成效的,虽然很多地方并不遂人意,但是好处也很多,朕准备在这个基础上,推出新政,来解决赋税的问题。”

    “不知道皇上可有想法?”文震孟点了点头,心中没有了抵触的情绪,自然也好接受了一些。

    “归纳起来只有十四个字:摊丁入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