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崇祯有家店 >

第16章

崇祯有家店-第16章

小说: 崇祯有家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这样的方法将家族绵延下去,一代代的保持处于统治阶层。

    官员和百姓勾结,逃避的是国家的赋税,一提收税,当官的都反对,因为触动了他们的利益。

    朝廷能收到的税负只有自耕农的赋税,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耕农越来越少,他们有的因为天灾人祸种不起地,只能将土地卖掉,有的因为终于让家族出了一个秀才,土地再一次被集中到了士绅的手里。

    经过大明两百多年的发展,这样的制度已经相当完备,朝廷能收上税款才怪。

    这个时代主体就是农税,没了农税,国家自然就是入不敷出。至于商税,三十税一的超低税率,加上权贵阶层不纳税,衍生了大量的官商勾结,甚至士绅直接就从事经商坐贾。

    官员还打着不能与民争利的大旗,让皇上减免各种税负,崇祯皇帝就被东林党忽悠着降低了江南织造和盐铁矿税,搞得最后大明内库一分钱都没有,都能饿死老鼠了。

    要知道当时丝绸盐矿全都是暴利行业,魏忠贤派往各地的收税太监就是从这里面弄钱的,依靠着魏忠贤弄来的钱,才支撑起了大明帝国的开销。

    东林党恨魏忠贤,自然也有他抢钱的行为,魏忠贤倒了,他们就忽悠崇祯皇帝减免赋税,可是全都肥了他们自己的腰包。

    说到底,症结在哪里?就是权贵阶层不纳税,这个问题不解决,大明就没希望。

    清朝继承了大明朝的制度,其中自然也包括权贵阶层不纳税,拉拢了一大批地主乡绅。到了康熙末年,颓势尽显,江南大灾,朝廷却拿不出钱粮赈灾,只好派当时还是皇子雍正去筹措赈灾。

    雍正登基之后,改革了税制,其中最重要的一项都是摊丁入亩,按照田地的数量征收赋税。

    为了实行这个政策,雍正杀了多少既得利益者,不然也不会被称为暴君了。野史尽可能的抹黑雍正,什么抢皇位,什么不是康熙亲儿子,母亲是汉人之类的。

    孙承宗对这一点非常的清楚,崇祯皇帝说出这句话,他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他也是既得利益者,同时他也知道这块没办法碰。

    当初的张居正改革,紧紧是推出了一条鞭法,清丈土地,遭遇的反对有多大?张居正被死后鞭尸,家破人亡,最后也是人亡政息。血淋淋的教训摆在那里,谁还敢提这件事情?

    “爱卿怎么不说话?”崇祯皇帝看着孙承宗,淡笑着说道:“有一句话说的好,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元朝****,天灾不断,太祖爷以布衣之身起兵,驱逐鞑虏,建立大明,如果这么下去,难保不会有人揭竿而起!”

    “没有百姓参与的那叫叛乱,有百姓参与的那叫起义,没有平定不下去的叛乱,但是如果烽烟四起,起义不断,朕又当如何?”

    孙承宗看着崇祯皇帝,叹了口气说道:“皇上圣明,大明百姓有福了!”

    摆了摆手,崇祯皇帝接着说道:“平定辽东,克复辽土,朕间客不敢忘,但是大明到了这个时候,没办法支撑起大规模的战争了。一旦战败,或者打上几年,不用鞑子打进来,我们自己就乱了!”

    “那皇上的意思是?”孙承宗已经明白了崇祯皇帝的想法,开口问道。

    “维稳,维持辽东局势的稳定,结盟朝鲜和蒙古,扶植东江毛文龙,牵制后金即可。”崇祯皇帝看着孙承宗,沉声说道:“从建禁军三大营,整肃亲军十二卫,恢复成祖荣光。”

    “当初成祖扫北,三大营几十万精锐,人如虎马如龙,大明国势何其鼎盛?区区鞑子不过土鸡瓦狗,可是现在呢?三大营成了什么样子?亲军十二卫还会不会打仗?恐怕连马都不会骑了吧?”

    “自从土木堡之败,三大营就没恢复元气,朕这一次不惜从新打造一支三大营!”

    孙承宗看着崇祯皇帝,心跳都加快了,编练一支精锐之师,一直是孙承宗的夙愿。

    “不过练兵需要钱,维持了当稳定,朕要着手整饬官场,澄清吏治!”崇祯皇帝看着孙承宗,笑着说道:“改革税制,让国库先有钱,只要国库有了钱,其他的事情才能办到。”

    “成祖之时,大明一年光田赋就有三千七百万两,两百多年过去了,人口翻了几倍,土地也越来越多,可是赋税呢?大明一年的赋税是多少?爱卿你知道吗?两百六十万两!”

    听到崇祯皇帝报出这个数字,孙承宗只能摇着头苦笑,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可是有什么办法?

    一个不与民争利,一个藏富于民,征收赋税阻力重重,官员本身就是既得利益者,你让他从自己的衣袋里面拿钱,那可能吗?

    “爱卿,朕需要你,出仕吧!”崇祯皇帝转过头看着孙承宗:“虽然朕不知道前路如何,但是朕决定要赌一把,做一次。为了大明江山,也为了天下的百姓,朕希望爱卿能和朕同行。”

    孙承宗身子有些颤抖,从椅子上站起身子,撩起衣袍跪倒在地上:“臣年老体衰,但是臣愿意为皇上效犬马之劳。”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伸手将孙承宗搀扶了起来:“爱卿,兵部尚书自从崔呈秀去职之后一直就没有人选,朕会让内阁拟旨,爱卿来做这个兵部尚书,都察院的左都御史爱卿也兼起来,至于入阁之事,朕会尽快给爱卿一个交代。”

    看到崇祯皇帝锐利的目光,孙承宗知道有人要倒霉了,那几个魏家阁老恐怕是要倒台了。

    不过孙承宗对他们丝毫不关心,全都是一群尸位素餐,只知道争权夺利的人,孙承宗要是在乎才怪了。

    崇祯皇帝拉着孙承宗,沉声说道:“爱卿到兵部之后,先要理顺的就是兵部的人事,崔呈秀在并不期间,提拔党羽,结党营私,兵部乱的不成样子,朕希望爱卿能够选贤任能,尽快让兵部如臂使指。”

    让孙承宗做兵部尚书,那是因为孙承宗在军中的威望和人脉,只要他到了兵部,很多人立刻就会老实下来,他也知道兵部该用什么样的人。

    “皇上放心,臣不会辜负皇上的厚望!”孙承宗连忙跪倒在地说道。

第二十五章 吏部尚书人选() 
再一次伸手将孙承宗搀扶起来,崇祯皇帝笑着说道:“爱卿,朕对你的能力是非常的相信的,也相信对你大明的忠心,对于吏部尚书的人选,爱卿可有人举荐?”

    吏部尚书乃是天官,掌管着全国大小官员的官帽子,位置可以说非常的重要。

    崇祯皇帝要改革吏治,澄清朝堂,一位无私且能干的礼部尚书是必不可少的。

    孙承宗没想到崇祯皇帝会问自己这个问题,刚刚任命了自己兵部尚书,现在有垂询自己吏部尚书的事情,孙承宗深深的感受到了崇祯皇帝的信任,心中也更坚定了为国出力的决心。

    “吏部尚书乃六部天官,职权很重,这个时候应该选择一个才德兼备,而且没有党派的人为最佳!”孙承宗想了想说道:“原本韩爌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是韩爌乃是叶向高的弟子,与东林牵扯太深。”

    崇祯皇帝一笑,孙承宗到这个时候还不忘了给东林党上眼药,看得出来他的立场并不偏向东林党。

    韩爌岂止是和东林党牵扯的深,身为东林党魁叶向高的弟子,韩爌可以说就是现在东林党的党魁,或者说是二号人物,启用韩爌为吏部尚书,除非自己疯了。

    “臣举荐李标!”孙承宗想了想,给出了一个崇祯皇帝没有想到的名字。

    “李标是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泰昌时,累迁少詹事。天启中,擢拜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标师同邑越南星,党人忌之,列名《东林同志录》中。标惧祸,引疾归。”孙承宗缓缓的介绍道。

    李标的老师是赵南星?崇祯皇帝真的没想到,这个李标可以信任?

    要知道赵南星可是一个著名人物,东林党魁之一,赵南星为明末东林党重要人物,世以赵南星、邹元标、顾宪成比拟为汉末的“三君”,时称“东林三君”。

    赵南星就是党争坚定的支持者,他在主持京查的时候,弹劾了两京三百多官吏。

    针对齐浙楚党和与自己政见不合之人来了一个大清洗,当时人记载的很清楚‘方东林势盛,罗天下清流,士有落然自异者,诟谇随之矣。攻东林者,幸其近己也,而援以为重,于是中立者类不免小人之玷’。

    因为这种做法,将齐浙楚党和很多中立官员,直接推到了魏忠贤的一侧,为阉党的建立和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只不过支持东林党的泰昌皇帝登基一个就死了,这里面说不定就是齐浙楚党搞的鬼,只不过是没证据罢了。

    泰昌皇帝死了,天启皇帝登基,信任魏忠贤齐浙楚党的投靠,使阉党大为壮大,这才有了后面对东林党的清洗,还搞出了一个什么东林六君子,使的党争成了朝堂上的主要基调。

    真的要说起来,党争扩大化,与赵南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为赵南星的学生,李标真的能做到公正公允?崇祯皇帝很怀疑啊!不过李标自己称病辞职,不参与党争,或许从某种程度上也展现出了他的立场,加上这个人是孙承宗推荐的,崇祯皇帝心里也没谱。

    对于赵南星的主张,崇祯皇帝看过,知道他主张改革,主要是改革励志,澄清朝堂。

    只不过他的改革,选用的都是东林党人,所谓的正人君子,在赵南星担任吏部尚书的时期,也被人成为“众正盈朝”!

    崇祯皇帝对东林党人气节这方面还是挺佩服的,视死如归,将儒家文化践行的非常好。可是也有一点,这些人都是玩手段的高手,口号喊得震天响,真的做点什么,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想了想,崇祯皇帝还是决定给李标一个机会,便沉声说道:“朕会桌内阁拟旨,启用李标的!”

    孙承宗自然看出了天启皇帝的犹豫,似乎对李标是赵南星的弟子有顾忌。孙承宗也理解,朝堂上党派纷争严重,作为东林党魁之一赵南星的弟子,李标很可能继承了自己老师的作风。

    要知道赵南星对朝堂上的打击和清洗,孙承宗也是知道的。

    反正自己暂时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崇祯皇帝就准备用李标试一试,不行的话在换人。崇祯皇帝考核人的标准和简单,那就是他对自己的改革是否有用,是否支持。

    至于为官是否清廉,现在还那个精力顾及,只要他能够把事情做好,这就足够了。只有将改革最好,税制从新厘定,国家的状况好一点,才有精力腾出手来收拾贪官。

    “谢皇上信任!”孙承宗躬身行礼,他对李标还是有信心的。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对于韩爌,崇祯皇帝也听过,他开始的时候还能坚持和齐浙楚党共处,包括其中的方从哲这样浙党党魁,朝中局势也相对平稳。

    那个时候,内阁既有东林党,也有齐浙楚党,朝中的局势还算平稳,可是制衡做的很好。

    赵南星仗着有泰昌皇帝的宠信,对齐浙楚党展开的大规模清查,成为了党争加重的导火索。导致了两党的全面对立,到了魏忠贤大肆清洗东林党,使两党的斗争到了不可开交的地步。

    以前虽然也有党争,但是都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大家不会以国家大事开玩笑。

    关键是党争不见血,最后就是罢官,最后都留一线,魏忠贤上台之后,对东林党的清洗是血淋淋的,从熊廷弼的死,到后来的东林六君子,造成了两党无法合作的现实。

    想了想,崇祯皇帝又想到了一个问题,对孙承宗说道:“爱卿,辽东督师人选,爱卿可有合适的人?袁崇焕如何?”

    问到袁崇焕,显然就是崇祯皇帝给孙承宗挖的一个坑,想要看看孙承宗的想法和做法。

    崇祯皇帝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希望辽东维稳,自己腾出手来处理内政问题。

    这个时候启用袁崇焕,显然是和这个大战略相背驰的,袁崇焕一项主张扩军备战,每年向朝廷要的粮饷都是一大笔,如果这个时候孙承宗还说用袁崇焕,崇祯皇帝真的要好好想一想了。

    孙承宗怎么可能看不出崇祯皇帝问话的意思,他也能明白崇祯皇帝的想法。

    崇祯皇帝就是要看一看,在皇上的想法和你不同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毕竟崇祯皇帝给孙承宗讲了一番道理,辽东维稳是大战略不可动摇,孙承宗想了想,最后还是摇了摇头说道:“如果是以稳守为主,元素并不合适,他主张练兵收复辽土。”

    崇祯皇帝之所以选择维稳辽东,那就是因为他相信后金打不进来,根本不可能攻破山海关。

    事实上也是如此,即便统一了蒙古,降服了朝鲜,后金能绕到攻击bj却攻不破山海关,无法长驱直入。在冷兵器的年代,想要攻破山海关这样的关隘,根本不现实。

    “心不明,则眼不亮,让元素去做他本心不愿意做的事情,自然心蒙尘,心蒙尘,必然会影响到他的抉择。”孙承宗想了想,继续说道:“况且元素之长不在于守城,他不合适督师辽东。”

    对于孙承宗的说法,崇祯皇帝还是满意的,袁崇焕还有一点,那就是喜欢大权独揽,不听别人的意见。

    袁崇焕在辽东的任上,不是经抚不和,就是将帅不和,与满桂的不和已经公开化了,经略王之臣奏书请求留住满桂,袁崇焕又因此与王之臣闹不和。

    朝廷担心这两个人闹矛盾会影响大事,于是将两人分开,王之臣督关内,袁崇焕守关外。关内关外不能协同,能打好才怪了!最后崇祯皇帝只好赐予尚方宝剑,将整个辽东全都托付给他。

    拿到了辽东的大权,袁崇焕直接拿毛文龙开刀,这个不听他调动的人,袁崇焕拿毛文龙立威了。

    如果一次不和怪别人,两次不和怪别人,可是袁崇焕次次与人不和,不是要调开这个,就是要调开那个,大权独揽杀人立威,不顾大局,直接干掉了毛文龙。

    这样的事情一出来,让人不得不有想法,到底是别人和袁崇焕不和,还是袁崇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