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能臣 >

第6章

帝国能臣-第6章

小说: 帝国能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杭某是何罪名?家中……家中如何?”杭兴一双眼睛无神地看着秦骧,显然他已经想到了问题的答案,但还是心存侥幸。

    秦骧回道:“晋原白氏告你谋杀已故巡察御史白绍川,廷尉府查证杭大人你‘煽动故太子叛乱,谋杀朝廷重臣’。这么大的罪你的家当然是抄没了!只是杭大人养在恒阳城西的那位外室夫人活了下来——因为检举你有功,只是罚没为婢。”

    “她……她怎么会?”杭兴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他对这位外室夫人之宠爱远远甚于身为正室的谢夫人,他怎么也想不到她竟然会检举揭发自己的罪行。

    秦骧笑着安慰道:“卫尉卿大人无需这般苦恼!俗话不是说嘛,‘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何况她与你无名无分,也算不得‘夫妻’,关键之时踹你一脚也在情理之中啊!”

    杭兴听到这话,心中暗骂这个无情无义的女人,继而又开始伤感正室谢夫人的凄凉遭遇。

    “其实你也无需伤感,就算没有这位外室夫人的检举揭发,我想肯定也会有其他人来指认你罪状,不是吗?”秦骧意味深长地盯着杭兴,令对方后背直冒冷汗。

    “杭大人所保管的‘秘密’,应该不仅仅属于你一个人,想必‘他们’也不愿意让你开口。我说得对吗?”

    杭兴沉默了一会,开口道:“你想知道什么,我必定知无不言!”

    “第一个问题——萧丞相之子萧鲎在‘太子逆案’之中扮演着什么角色?”秦骧问。

    杭兴答道:“他是我与‘朝中之人’的联络人,如何引诱太子谋反、如何平定叛乱,都是‘朝中之人’通过他的口来告知于我,由我操刀执行。”

    “第二个问题——杭大人所说的‘朝中之人’具体是谁?”秦骧又问。

    杭兴回答:“不知道,所有联系都是通过萧鲎来完成的,我曾向他多番打听,但他守口如瓶,坚决不肯告知。”

    “第三个问题——骁骑将军崔文和,是否真的‘附逆’?”秦骧再问。

    杭兴答道:“确实‘附逆’。而且‘朝中之人’已经预料到了他会附逆,先行在骁骑营中打点,因而他虽然身为主帅、变乱之际居然无法调动全营,这也是杭某能够轻易诛杀他的原因。”

    秦骧停了一会儿,没有接着提问——崔文和的情况倒是不曾预料到的,众所周知刘彦锋之所以功亏一篑,很大的原因就是骁骑营不肯‘附逆’,而这背后竟然有着这般不为人知的原因。

    “还有……问题吗?”杭兴见对方陷入了沉思,试探地问道。

    “当然有,还有最重要的一个问题——‘除掉太子’,究竟是何人授意?”秦骧收起了笑容,一本正经地问道。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他心中已经猜测出了几分;但慎重起见,还是要当面质问杭兴,或许能从他口中得知更多消息。

    杭兴并没有立刻回答秦骧的问题,他其实也在思考着这个问题的答案。过了一会,只听他说:

    “这个……其实杭某也不敢妄下定论……”

    “难道将你提拔为‘卫尉卿’不就是‘朝中之人’对你的‘论功行赏’吗?莫非你在京城的三年时间里,也不曾打探过?经常与你密会的那名内宫侍宦又是谁?”秦骧接连抛出了三个问题。

    杭兴惊讶地看着秦骧,与那名老侍宦相见是极其隐秘之事,眼前的青年又是从何得知?此时杭兴相信这名青年将自己绑到鹰戎是预谋已久的,而且他肯定正在谋划着什么,自己就是他手中的一枚棋子!

    “不错,那名老宦是后宫崔夫人身边的人,崔夫人也就是当今天子的生母!”杭兴如实答道,“当年太子之位空悬,崔夫人欲为晋王拉拢羽翼,杭某当时调任‘卫尉卿’,负责守卫宫禁四门,自然而然就成为她拉拢的对象!”

    “彼时杭某初调京城根基尚浅,又亲手杀了晋原白氏的族人,自然想着要攀上高枝以求自保,对于崔夫人的拉拢,说真的无法拒绝。自此以后,崔夫人常会通过那名老宦告知杭某高祖皇帝对于宫禁布防的意见,令杭某能够适时迎合圣意,这个‘卫尉卿’的位子才算是坐稳了。”

    秦骧听着他的叙述,想起计亚成跟踪暗探得出的结论,两者倒也能相互印证。不过有一个问题他还是不得不问:

    “承平二十三年初,杭大人加派人手看住了其他三位皇子的府邸,却独独与那位老宦前往晋王府请如今的新皇帝觐见已病入膏肓老皇帝,这个命令也是崔夫人下的?”

    杭兴听到这问题,犹豫再三,最后回道:“足下竟连这事也知道!不过杭某要说的是,这个命令不是崔夫人下的,而是高祖皇帝亲自下的!那名老宦当时是传诏之人。”

    “你确定老皇帝当时不是受人所迫?”秦骧有些不可思议,在他脑海中原本已经描绘了一个图景——崔夫人及其党羽为保刘彦钊上位,一手炮制“太子逆案”除掉了刘彦锋,趁着老皇帝缠绵病榻之机“矫诏”甚至“胁迫”他册立刘彦钊为储君。对于此,秦骧曾深信不疑,然而方才听到杭兴所说,恐怕事实与自己的推断大相径庭。

    只见杭兴点点头,用极其确定的口吻说道:“高祖皇帝册立新太子之时杭某也在场,虽说龙体有恙,但神情自若、精神尚佳,并无不情愿。更何况以高祖皇帝的手腕,崔夫人也没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听到杭兴这么说,秦骧意识到自己长久以来的判断中忽略了什么——不错,就是这个最为关键的局势掌控之人、大盛王朝开国之君——高祖翊武皇帝刘义臻!

    刘义臻崛起于大霄王朝末世的乱局之中,以其超卓的手腕和智慧重揽四海于宇一,他先是当了十年的权臣,又当了二十二年的皇帝,很难想象“太子逆案”、关押秦懿、册立新太子这些事情的发生会脱离他的掌控。如果说有这个可能,那也只能是承平末年他年老昏聩,判断失误以致大权旁落;但按杭兴的说法,即便是他执政的最后半年,刘义臻仍然保持着理智,手中的权力更是一刻也未曾松懈。

    那如果按这个思路回想当初的“太子逆案”,安排刘彦锋东巡,更像是老皇帝刻意而为之的一件事,而这件事的背后,极有可能是老皇帝想借着太子离开京城的机会,另立一个太子!

    想到这里,秦骧不禁打了一个寒战——连自己的亲儿子都要算计,老皇帝也够得上“铁石心肠”了!

    看出秦骧有所疑虑,杭兴也说出了萦绕在自己心头多年的猜测:“杭某当年曾想过,太子东巡是高祖皇帝一手安排的,或许他当年就有了废太子的心思。足下有所不知,当年故太子刘彦锋曾给杭某看过高祖皇帝从京中发到临邺离宫的手谕,可谓是字字诛心,故太子也是感觉大位不保,这才顾不及先行掌握骁骑营,匆忙举兵!”

    《花》第十回继续更新,求关注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推广求打赏~~~接着码下一回~~~

    (本章完)

第12章 旧案真相() 
秦骧听到杭兴之言,颇有些意味深长地笑道:“若按杭大人的说法,难道‘太子逆案’不是杭大人与‘朝中之人’苦心谋划所致?而是老皇帝逼着他谋反的?”

    对方咄咄逼人的反问,令杭兴有些挂不住脸,只能赔笑道:“惭愧、惭愧!”

    秦骧“哈哈”一笑,继而说道:“老皇帝有废太子之心,便以‘东巡’的名义调离太子出京。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老皇帝一开始的心思应该不是要杀了这个儿子,而是给他找个好地方安置下来。杭大人,我说的是也不是?”

    “是、是,足下聪慧,一语中的!”杭兴满脸堆笑着说道,“当时高祖皇帝想将故太子分封在江东郡,故而将此定为‘东巡’的最后一站!不过这件事,杭某也是入京之后听说的。”

    “哦?杭大人还听说过什么,不妨一并说来听听!”秦骧似笑非笑地看着杭兴,心想这家伙能混上“卫尉卿”的位子果然还是有些本事的。

    杭兴边回想边将自己探听到的消息和盘托出,这其中点到了两个关键人物——“废太子”阴谋的提案者、太尉杨彦坡,以及反对者、大将军周绰。

    杨彦坡,前回已有介绍,是“前宵旧臣”,萧子康死后“清流派”的领头人,同时他也是萧鲎的岳父。周绰,出自晋原周氏,与崔氏、白氏都是当地的望族,刘义臻担任晋原郡守时,周绰是郡司马,掌管一郡军务,当初若没有他的支持,刘义臻怕是一兵一卒也带不出晋原。

    杨彦坡沉稳老练,深谙政务之余也熟知兵事,是刘义臻身边难得的“文武全才”。这位老太尉经历过霄末的乱世,对于宦官、外戚的弄权深恶痛绝,曾支持当时还是“丞相兼大将军”的刘义臻整肃吏治。他深知“立君立贤”的重要性,而这也是属于“清流派”的共同理念。

    因而当太子刘彦锋表现出“重武轻文”的倾向时,杨彦坡就向刘义臻谏言加强对太子的教育和管束,以防其日后“黩武祸国”。应该说这个建议颇有先见之明,刘彦锋后来的举动也正好证明了这一点,只不过刘义臻当时并没有将他的话放在心上。后来刘彦锋的行为越来越出格、越来越不服管束,令刘义臻大失所望,这才想起杨彦坡的谏言,召其草拟一个废太子的方案。

    然而“废太子”事关重大,纵然刘义臻专断独行,也不得不考虑军方的态度,毕竟他们才是刘彦锋背后最强力的支持者,而这些人的代表就是大将军周绰。

    周绰是刘义臻的老部下、老战友,按理说他不应该站在老皇帝的对立面;然而事实却是他这样做了,而且与杨彦坡“为天下计”的立场不同,他的反对完全出于私人原因——刘彦锋曾救过他的命。

    那时大盛朝初建,四方仍有不臣之人发动叛乱,当时周绰被任命为“征西将军”,奉命率兵平定活跃在甘南、凉州二郡的叛军,刘彦锋则是征西大军的监军。在一场战役中,周绰轻军深入叛军地盘,陷入重重围困之中;就在全军覆没的危急关头,刘彦锋身先士卒、亲率骑兵赶来接应,撕开一个缺口,将周绰救了出来。

    自此以后,周绰就成为对刘彦锋感激不已,誓言要为之效力;而当他接替去世的张云远担任“大将军”一职时,太子在朝中的实力也因此达到了巅峰。对于这些往事,刘义臻也是有所耳闻的,不过他对于周绰这个老部下的“公心”还是有信心的,故而直言了对刘彦锋的担忧。

    然而刘义臻还没说出“废”字,周绰就察觉到了皇帝的心思,他当着皇帝的面为刘彦锋抗辩,列数其军功,提醒皇帝太子身后是有强大力量支持着的。周绰说的这番话在他自己看来是为了维护刘彦锋的地位,但在皇帝耳中则是太子“逼宫”的资本,令他不得不防。

    因而与周绰一番交谈后,更加坚定了刘义臻废黜太子刘彦锋的决心。他立即召见了太尉杨彦坡,命他迅速制定废除太子的方案,并且再三言明,一定要防止军队发生变乱。

    循着这个思路,杨彦坡才弄出一个“太子东巡”的方案——将刘彦锋以“东巡”的名义迁出京城,安置在军方势力薄弱的江东郡,由地方郡守及骁骑将军就地看管;而周绰等一帮太子的支持者则被派往边陲“监军”,实际上剥夺了他们手中的兵权。

    这个方案经过皇帝核准后执行,太子东巡和派周绰等人外派监军几乎在同时发生,一东一西令其互相不能呼应。然而太子到了江东郡之后,事态的发展却脱离了老皇帝的掌控。

    “朝中之人”要除掉刘彦锋,随驾东巡的太常少卿萧鲎对故太子恨之入骨,两者一拍即合,决定利用这个机会让刘彦锋永世不得翻身,萧鲎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朝中之人”安插在东巡队伍中的内应,向他告之刘彦锋的一举一动。

    当太子东巡的队伍抵达临邺城后,萧鲎发现江东郡守正因一桩冤杀案被随驾的巡察御史白绍川训斥、并因此而苦恼,于是主动找到了杭兴,稍加利诱,就将其拉拢到了他们的阵营之中。

    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是总所周知的“太子逆案”,只是这其中原本应该与杭兴一起监管刘彦锋的骁骑将军崔文和竟然也附逆叛乱,令杭兴心惊不已。不过好在骁骑营已被打点妥当,崔文和没能调动全营一起发难,这才使得“朝中之人”的计划得以实现,刘彦锋也被顺利除去。

    “整个案件的始末就是如此,杭某据实相告,不敢欺瞒足下!”说道最后,杭兴郑重地拜伏在秦骧身前,仿佛是在为自己的罪行忏悔。

    秦骧却不为杭兴的举动所动,他固然想知道“太子逆案”的真相,当然他更想知道父亲的敌人是谁。然而从杭兴所说的字里行间,他感觉对方确实也不知道这个所谓的“朝中之人”到底是谁。

    “杭大人所说的‘朝中之人’,有可能是太尉杨彦坡么?”秦骧问道。从明面上看,杨彦坡的嫌疑是最大的,但正因如此,他反而觉得杨彦坡最没嫌疑。究其原因,杨彦坡与秦懿不仅是工作上的搭档,两人私下里的关系也很好,他们常在秦懿的私宅中相见,秦骧幼时也很喜欢此人。

    杭兴抬头望着秦骧,摇着头说道:“杭某觉得不太可能是杨太尉。首先他的身份太敏感,‘太子东巡’是他一手策划,结果却弄出个‘太子逆案’,换做别人肯定第一时间怀疑是他做了手脚!”

    “再者,若我是杨太尉,且真的有心置太子于死地,那我也不会让自己的女婿来充当中间人,因为一旦事败,萧鲎就是最明确无疑的证据!以杨太尉的精明不可能不会料到这一点。因此……因此杭某怀疑,‘朝中之人’正是利用了杨太尉作为挡箭牌,暗中谋划了此事!”

    杭兴的这一番说辞倒是与秦骧所考虑的不谋而合,但如果真的如此的话,这“朝中之人”必定是知晓“太子东巡”内情的人,因而才能有这般精细的盘算,制定如此天衣无缝的计划!

    “‘太子逆案’之后,刘彦钊被立为新太子,他就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