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能臣 >

第14章

帝国能臣-第14章

小说: 帝国能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乎老皇帝意料的是,新太子刘彦钊没有趁机提拔崔氏一族或者与之有姻亲故旧关系之人来担当重任,他推举的竟然是早已退隐多年的原太常卿、前太子少傅赵扶稷。赵氏是“恒阳望族”,与崔氏这个“晋原望族”还是有些区别的,而且赵扶稷也曾蹲过前霄权宦的大狱,性格、经历、背景与故御史大夫秦懿颇为相似,所以由他担任御史大夫一职,倒也算合乎情理。不过这位赵老先生毕竟年事已高,当此重任难免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刘彦钊又推荐了几个精明强干又无甚背景之人充当其助手。对此老皇帝不假思索一概准奏。

    这最后一个人选就是大将军,这个人不直接参与朝政,但却是最为关键之人,因为他手里掌握着天下兵马,是拱卫新皇帝、新朝廷的重要保障。“晋原旧部”是刘义臻起家的资本,他当然要从这群老伙计中挑出合适的人选来担此重任。

    起初这个人是周绰,他熟识军务之余,颇有全局观,这一点就比李元疾之类的战将强上很多,只可惜他是前太子刘彦锋的党羽,“太子逆案”之后就被贬为武狩郡守,很难相信他会全心全意拥戴新皇帝。因而这个位置就落到了李元疾的手里,这位当世名将虽然不谙政事,但对老皇帝忠心耿耿,在新太子的人选上也没有明确的倾向性,可以确保帝位的顺利传承。而且提拔他为大将军还有一个好处——李元疾在军中的威望极高,此举可以大大地提振军队的士气和忠心。

    老皇帝刘义臻的烦恼解决之后,新的烦恼就留给了新皇帝刘彦钊。

    首先就是这位丞相崔宪,谨小慎微是好事,但这位丞相却谨小慎微过了头。刘义臻提拔他到这个百官之首的位置是想让他好好统领百官辅佐新皇帝处理政事,但这位丞相大人在刘彦钊刚刚继位之时就提出辞呈,这令新皇帝有些哭笑不得。

    刘义臻将崔宪放在丞相这个位置上,就是想让他帮刘彦钊尽快掌握朝廷政务、竖立新君威信,以便新皇帝可以尽快坐稳江山。然而活还没开始干,这位丞相大人就先撂挑子不干,而且理由非常地“为江山社稷长远计”——鉴于前霄外戚干政的惨痛教训,身为外戚的崔宪不应担当“九卿”以上的官职,因此提出辞呈。

    无奈,既然老爷子提出辞呈,身为晚辈的刘彦钊哪有不批准的道理,但在批准之前还是得帮忙做一件事——将“三公”变为“六公”就是刘彦钊假借崔宪之手做的,而且这一手做得非常漂亮,令朝野上下对新皇帝刮目相看。

    第二个烦恼就来自于新任御史大夫赵扶稷。按说这位老大人不该给新皇帝添堵,但他实在是老了,没有那么多精力花在政事上,实际上御史监察院的事情还是由刘彦钊当初推荐的那几个人来主持。但他们名望低、经验少,纵然有满腔的忠诚的热血,无奈才一、两年的时间里就将京中官员得罪光了,刘彦钊为保住这些人不得不将他们派到地方任职。而在这过程中,赵扶稷竟然没有尽到一丝主官的责任,简直将这个“虚职”做到彻底了。

    第三个烦恼来自于当世名将李元疾。李元疾在刘彦钊刚继位之初尽心尽职起到了保卫新政权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身为“战将”的局限性就暴露无遗。朝堂军议上,但凡朝廷政策与边关驻军有所冲突的问题,他毫无例外地站在边关驻军的角度为他们辩护,而丝毫不考虑朝廷的难处,甚至为此不惜与众多文官当庭争辩——譬如此次关于“朝廷马政”的御前会议——使得他与文官间的关系极不融洽。

    由于这一点,不得不使刘彦钊的视线重新转向原大将军周绰,本想着将周绰提拔为安西将军会令李元疾有所警觉,但这个脾气执拗的名将仍然不知收敛,依旧我行我素,结果只是招徕更多非议和新皇帝的失望而已。

    然而这三个人带来的烦恼都不是刘彦钊需要迫切应对的,因为最大的挑战来自于辅政大臣中的最后一位——老太尉杨坡,原名“杨彦坡”。

    今天是劳动节,所以一不小心字又码多了~~~祝大家节日快乐~~~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打赏~~~

    (本章完)

第25章 回京队伍() 
前霄末年,还是一介书生的杨彦坡怀揣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投笔从戎,由于懂得文笔,曾先后做过功曹、法曹、行军参谋等。由于他心思缜密、屡出奇谋击退叛军,到四十岁时,已经做到了镇东将军——对于一名文人来说,做到这个职位已经相当不易。

    但不久后,杨彦坡卷入了“清流派”与权宦之间的激烈争斗中,他被当成是萧子康的同党一起被投入了狱中。正是在狱中,从未与“清流派”有过深入接触的杨彦坡认识了自己人生的导师、也是后来的一代名相——萧子康。

    萧子康对于朝局的认识、对于“清平盛世”的执着深深地感染了已过不惑之年的杨彦坡,让他有种茅塞顿开之感,也渐渐地接受了“清流派”的观点,对当前权宦祸国的局面深恶痛绝。

    出狱后,杨彦坡被新掌权的外戚看中,从镇东将军的任上再度提拔为征东将军,成为手握一方兵权的大将。然而他表面上依附于外戚权臣,实际上却成为了“清流派”的“枪杆子”,使得“清流派”具备了与外戚权臣一较高下的资本。

    “高祖入京”之后,杨彦坡被萧子康引荐给当时自任大将军的刘义臻,二人经过一番深谈之后,互相都被对方身上独特的气质所吸引。在刘义臻看来,杨彦坡是难得的文武全才,腹中既有安定四方之策,又有开辟盛世的良方;而在杨彦坡看来,刘义臻拥有先天的帝王资质,在当前全国已经乱成一锅粥的情况下,“清流派”所渴望的清平盛世只能在这样的君主带领下,才有实现的可能。

    在那之后,杨彦坡主动交出了手中的兵权,加入了刘义臻的大将军幕府,为扫平天下制定方略。而他手下的征东军则在一代名将张云远的率领之下,势如破竹地实现了杨彦坡制定的一个个战略目标,仅仅用了七年的时间,就将全国重归于一统。那段时期,杨彦坡的事业和人生达到了顶峰。

    大盛王朝建立之后,萧子康为丞相,杨彦坡为太尉,秦懿为御史大夫,朝堂上举足轻重的“三公”全都是“清流派”的骨干,杨彦坡也曾感慨清平盛世竟然可以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实现。

    然而当他看到刘义臻钦定的皇位继承人刘彦锋的表现后,心中生出深深的忧虑——在这样一位喜好武事的君主带领下,这样的盛世能够维持多久?他们这一辈人辛苦打拼建立的新王朝,是否又会堕入像前霄那般的争斗轮回之中?

    在与太子刘彦锋的对比之下,燕王刘彦钧显然更符合“清流派”的期许。太子桀骜不驯、刚愎自用,燕王却是礼贤下士、亲近贤达;太子喜欢舞刀弄枪、骑猎射御,燕王喜好的是舞文弄墨、诗画风流;太子身旁聚着一群溜须拍马的粗鄙武将,而围绕在燕王身边的,都是饱读经书的文人雅士……两者一对比,立判高下。

    早在萧子康还在世时,他与杨彦坡有过一次深入交谈,认为老皇帝的儿子中,能够将清平盛世传承下去的就只有燕王刘彦钧。“清流派”在新朝建立之后的任务就是辅佐一位堪当大任的皇子,将盛世的基业发扬壮大,这位皇子就是燕王刘彦钧。

    之后杨彦坡策划了“废太子”的方案,顺利将刘彦锋从太子之位上拉下来,为燕王扫清了通往至尊之位上的最大障碍。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他的这一切举动全然是在“为他人做嫁衣”,最后顺利登上宝座的居然是默默无闻的晋王刘彦钊,而燕王则在老皇帝的一手安排下前往苦寒的北疆就国。

    这一切,以杨彦坡为首的“清流派”看在眼里,却无可奈何,因为大事已定,想让燕王刘彦钧登上宝座,或者是现皇帝主动“让贤”,或者是燕王举兵夺位。

    杨彦坡乃当世名臣,他深知如今的安定来之不易,举兵造反这种事情想也不敢想,所以他成为辅政大臣之后的谋划,是想先观察这位新皇帝是否可造之才,如果像故太子刘彦锋这般不肖,那他就只能“为江山计”,行伊尹故事。

    然而刘彦钊的能力出乎了杨彦坡的预料,这位新皇帝展现出来的天赋完全不亚于燕王,而且在刘彦钊的身后站着一个强大的崔氏家族,他的生母崔夫人对于时局的操控完全不弱于他们这些曾经叱咤一时的老臣。

    这就让杨彦坡等一群“清流派”深感忧虑,他们似乎看到了前霄末年外戚干政的情形,因而在朝堂上总是极尽所能地排挤这些崔氏的族人和姻亲故旧,可以说崔宪推辞丞相一职,多少有着受到“清流派”排挤的原因存在。正因如此,刘彦钊登基之初,“清流派”就与晋原崔氏结怨不少。

    此次有关“官凭马商”的御前会议是刘彦钊深思熟虑之后才决定召开的,他想通过此次会议达成两个目的:其一是想借以李元疾为首的军方力量对以杨坡为首的“清流派”施加压力,以平衡“清流派”排挤掉崔宪的影响;其二是想借“官凭马商”之事,暗中敲打一下萧鲎及其岳父杨坡,让他们收敛一些,不要老是与自己唱反调。

    这两个目的可以说都达到了,但是皇帝刘彦钊的心里却并不踏实,他拿不准萧鲎这个纨绔会否真的收敛,更拿不准杨坡会维护这个女婿到何种程度,“清流派”会否就此与自己真诚合作。

    “清流派”对于晋原崔氏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成见,认为他们一旦得势必定会弄权干政,将大好的江山败坏。但刘彦钊的想法却不一样,他刚登基不久,手中权力并不稳固,此刻他能依靠的就是来自母亲家族的支持,晋原崔氏是老皇帝和他一手提拔上来的,是帮助他稳固政权的盟友,并不是敌人。如今两派闹得这般不愉快,作为皇帝,深感自己的龙椅并不安稳。

    更何况“清流派”原本支持的是燕王刘彦钧,而崔氏对新皇帝则是鼎力支持,两者之间的温差决定了刘彦钊倾向于以崔氏为代表的“京晋望族”一派,而不是“清流派”——尽管在高祖时期,“清流派”为建立江山立下了血汗之功。

    杨坡也感受了“清流派”与新皇帝之间的裂痕,也曾试着弥补双方间的嫌隙。虽然他有诚意这么做,但“清流派”的其他骨干并不认可,他们对于身处深宫之内却摆弄权术的崔太后极度反感,每每杨坡在朝堂上摆出一番“和解”的姿态时,都会被自己人拆台。最后与其弄得两边不是人,倒不如当好“清流派”的首领,杨坡也不再顾虑与崔氏之间的关系是否会变得更坏,与同僚们通力阻击崔氏的力量在朝堂上扩张。

    在这样的情况下,萧鲎这位纨绔公子却是杨坡最不放心的“自己人”。首先他是萧子康的儿子,系出名门,理所应当地被“清流派”所认可,但他的为人处事、为官为政却总摆脱不了一个“贪”字,这一点又饱受时人诟病。再者萧鲎是杨坡的女婿,于公于私后者都必须要维护于他,也正是有这么一位靠山在,萧鲎做事情越来越大胆,杨坡虽然多番劝解、敲打,仍然不知收敛。

    杨坡不知道的是,正是有这个不成器的女婿在,他“中太尉”的位置才坐得稳——有了萧鲎这个满是毛病的女婿在皇帝眼皮子底下,皇帝才放心大胆地让杨坡继续担任“三公”。而通过这一次在御前会议上的“敲打”,皇帝和杨坡也在互相观察,想看看效果如何。

    当然最终的结果还是令双方都感到满意的,萧鲎夹着尾巴做人,他的丈人在朝堂上也很少出言反对皇帝推出的“新政”、任免的“新人”,刘彦钊感觉来自“清流派”的阻力减轻了不少。

    皇帝也没有继续对萧鲎穷追猛打,杨坡确信那场御前会议上,皇帝的“敲打”就真的只是“敲打”,只要他在朝堂上遂皇帝的心意,萧鲎和他就不会有什么麻烦,这对君臣之间还算是有些默契。

    然而这般“和谐”的朝堂也就维持到弘文五年的年底而已,因为一个人的到来,将彻底改变老皇帝为新皇帝精心构建的权力班底。

    下一回主角回归,激烈的权谋之争的大幕即将拉开!在此之前,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打赏~~~

    (本章完)

第26章 旧友相迎() 
大盛弘文六年正月初一清晨,京城恒阳中的人们正为“新年”忙碌不已时,西门外传来了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快!拦住他!”守城的军士七手八脚地将一排木拒马横在门口,以此阻止骑马之人冲进城内。

    “让开!快让开!我乃卫尉府探马,有紧急情报面呈高大人!”来人见城门设防,远远地就大声喊道。

    “卫尉府?”守城的军士也属卫尉府管辖,此人自称是卫尉府的探马,也就是自己人,领头的军官赶忙指挥手下将木拒马撤去,不过仍然依律将骑马之人拦了下来。

    “京城之中不得纵马飞奔,这是规矩!尔身为卫尉府公人,当知为高大人分忧。今日新年初一,可不能惹出什么事端!”守城的军官正色训斥道。

    然而骑马之人神色慌张,将自己的腰牌交给军官验看之后就策马一溜烟地朝卫尉府方向飞奔而去。

    杭兴受到处置之后,卫尉卿一职就落到了崔太后的侄女婿、原京兆长史高颐的手中,这名卫尉府的探马着急去见的就是这位高大人。而经过了“除夕”一夜守岁,此时的高颐仍然沉沉地酣睡着,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一天发生的事情将会轰动整个中畿!

    此时京城以西二十里的官道上,一支队伍正缓慢地向京城方向行进。队伍的最外围是由十五名高手组成的护镖队,为首之人看上去三十多岁,目光如炬、步伐轻盈,手执一口青锋宝剑,正是近年在西京咸安城声名鹊起的“云天镖局”掌门人——肖雨复。

    队伍的中间是五名骑着骏马的高大壮汉,一人面黑手黑,身后背着一口厚重的玄铁宝刀;一人身着貂绒裘衣,右手上戴着副牛皮手套,一只威武的苍鹰在队伍的上头盘旋;其余三人俱是金发碧眼的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