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能臣 >

第1章

帝国能臣-第1章

小说: 帝国能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简介:官二代秦骧幼时蒙受家族剧变,流放南蛮之地;多年后回归帝都,势要搅起一番风云,教当初的仇敌付出代价!与此同时江湖上崛起一个神秘的组织——花铁蛇!腹黑公子、昆仑力士、江湖剑客,即将掀起一股滔天巨浪!
 101148

第1章 序言() 
大霄朝末年,宦官、外戚相继为乱,吏治腐败之余,更遇连年天灾,民间怨望已达鼎沸。各路豪强趁势揭竿,一时间烽烟四起,叛乱不绝。

    朝廷之中,大霄皇族宗室历经数十年的变乱、屠戮早已衰微、人心尽失,对蜂拥而起的群雄更是无力节制,大霄天下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境况。

    当此危难关头,晋原郡太守刘义臻举义兵,于齐平八年(大霄一百六十三年)突入京城恒阳,诛杀作乱的宦官外戚,自领“大将军”整合力量讨伐各路奸雄。

    齐平十五年,刘义臻荡平天下,帝嘉其功,敕为“丞相兼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封“盛国公”,翌年进“盛王”。

    三年后,刘义臻受禅称帝,国号“大盛”,改元“承平”,是为“高祖翊武皇帝”。刘义臻在位期间,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民生、国力得以改善;同时大力整顿吏治,设置“御史监察院”监督百官,由“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直接向皇帝负责,一时之间官场风气大为改观。

    御史监察院,分上、下两院。上院称“监察御史”,负责监督京中百官言行,弹劾不法之徒;下院称“巡察御史”,负责巡视诸郡县,考察地方官员。由于参本能够直达天听,两院御史人选也便视为皇帝心腹,令饱学之士趋之若鹜。

    大盛朝的建立,除了刘义臻能够审时度势、知人善任外,还有三支重要的势力在其背后支持着他。

    第一支势力便是“晋原旧部”。这些人是跟随刘氏征战天下、立下赫赫战功的军功勋略,代表人物有骠骑将军张云远、大司马李元疾等。这些军功勋略在大盛建立之后便迅速淡出了政治舞台,对于后世的影响并不深远。

    第二支势力称为“前霄故旧”或者“清流派”。这些人曾是大霄朝的高官贵胄,因为得罪当权的宦官或外戚而倍受打压;而由于他们清廉正直、不与权奸同流合污,官声极好,故世称“清流”。刘义臻初掌权柄时,便是大力拔擢、任用“清流派”,使得他能够迅速稳定朝中局势,在京城中站稳脚跟。代表人物有丞相萧子康、太尉杨彦坡、司农钟不移等,在大霄末期、大盛初期有着极为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不过在刘义臻的继任者不断打压之下,权柄逐渐下移给第三支势力。

    这第三支势力称为“京晋望族”。刘义臻发迹自晋原郡,称帝之后便将晋原城设为“北都”,与“中畿”恒阳、“南都”临邺、“西京”咸安、“东京”淳封并称“五都”。“京晋望族”指的就是京城恒阳与晋原郡周边的世家望族,这些家族有的累世专研经学,有的财力丰厚,在霄末的乱世中看准时机投资刘氏,为刘氏夺取天下提供了大力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以说是未他们在大盛朝的崛起打下了坚厚的基础。

    这其中的代表有恒阳秦氏、东郭氏,赵氏,晋原白氏、崔氏、周氏等等大大小小十几个家族,他们在刘义臻之后的大盛朝获得了极大的权势,成为天下大局的弄潮儿。

    本书主人公秦骧便出自恒阳秦氏。其父秦懿在大霄末年时以“京兆贤达”的身份上书皇帝弹劾祸国权奸,为“清流派”所称颂,却被权奸所忌惮。不过慑于其家族影响力,当权者只给了他一个“太学祭酒”的闲职,而没有对其下手。

    刘义臻入京后,重用被外戚、权宦忌惮的“清流派”,秦懿以“清流派”和“京晋望族”的双重身份为刘义臻所重视,拔擢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大霄朝时,御史大夫职权是“为丞相副,监察宗室诸王事”;刘义臻痛恨于霄末官场的腐败,命秦懿主理设立“御史监察院”,监察百官言行。

    秦懿刚直清正,在任期间大力整肃吏治,使得大盛初期的官场风气焕然一新;然而正因其耿直不阿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其中也包括“清流派”和“京晋望族”。

    承平二十一年,正代皇帝巡视天下的太子刘彦锋突然勾结骁骑将军崔文和于江东郡举兵谋反,事败自杀,此时本与秦懿牵扯不到什么关系,但他的政敌们却苦心孤诣地利用这个机会,不断密告皇帝——秦懿也参与了谋反。

    正当此时,秦懿得到密报,说太子谋反之事是中了小人奸计,刘彦锋为自保不得不起兵。秦懿将此事奏报给皇帝,但正在气头上的皇帝却由此认为他也是太子逆党,将其夺职下狱,秦懿一家也遭受牵连身陷囹圄。

    由于秦懿在“清流派”和“京晋望族”中仍有不少支持者,他们不断上书力保,盛怒之后的皇帝冷静思考后也觉得秦懿不可能是逆党,但他还是不愿意释放秦懿一家,想藉此震慑一下京中的名门望族。

    然而出生经学世家的秦懿自幼接受严格的礼教教育,“刑不上大夫”的观念已经深入骨髓,怀着“宁死不受狱吏之辱”的心情,他竟然选择了在狱中自尽!他行为却被皇帝视为“畏罪自杀”,在污名未雪的情况下,秦懿的家人以“逆党同谋”的罪名被施以“流刑”,发配南方荒凉之地——南象郡。

    承平二十三年二月,已经垂垂老朽的刘义臻临终前册立晋王刘彦钊为储君,并于同年六月驾崩;刘彦钊即为“太宗孝文皇帝”,次年改元“弘文”。

    继位后的刘彦钊为稳定朝局,一方面排挤“清流派”,另一方面将因此空缺出来的重要职位交予“京晋望族”。这其中的主要措施便是对“清流派”控制的“三公”进行分权,置“左、右”丞相,“中、外”太尉以及“上、下”御史大夫,安插“京晋望族”的人担任副手。

    而“京晋望族”逐步掌权后,当年秦懿一案也有了新的发展。先是“太子逆案”中的关键人物、平叛“功臣”的卫尉杭兴叛逃北方的“鹰戎”;其后廷尉卿查出杭兴当年施诡计将太子一步步诱向逆反,最终趁其不备将之捕获、逼死,以“平叛功臣”的面目站到了高祖皇帝面前。

    弘文三年,“太子逆案”得以昭雪,作为“同逆”的秦懿也被准以风光大葬,其被流放的三个儿子也被准以回京供职。

    秦懿的长子秦骥、次子秦骐在流放前就是太学的“经学博士”,获释后便官复原职;不过他们的弟弟秦骧却不见了踪影,直到弘文六年的正月……

    熟读历史的书友可能会想起故事中的背景很类似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乱”……不过本书的主角不是“霍光”也不是“刘病已”,而是其他人……之所以架空历史,是不想被历史束缚~~~言归正传,求收藏求支持~~~

    (本章完)

第2章 往事如烟() 
大盛朝弘文五年六月初七,一辆马车正在晋北草原上快速驰骋。驱赶马车的是一名肌肉结实的黑粗大汉,马车的干草堆上躺着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男子,嘴里叼着一根草杆,正眯着双眼注视着正午的烈日。

    “铁昆仑,还有多久到达‘鹰戎右部’?”青年懒洋洋地问赶车之人。

    那名大汉头也不回,只是伸出三个手指头朝他晃了晃,便一心一意地驱赶着他的马车。

    “整整六年,本少爷筹谋了这么久,这第一步就从‘鹰戎’开始吧!”说罢青年吐出口中的草杆,邪邪地笑了起来,脸颊上露出两个深陷的酒窝。他撩开垂在额头上的长发,一个深红色的“流”字烙印格外显眼。

    按大盛律法,凡是遭受“流刑”之人都要在左前额上烙上“流”字,以此标记犯人身份,防止他们中途逃亡。青年是在高祖皇帝承平二十二年被流放,至今已经六年有余。

    “……”赶车的大汉没有接青年的话,只是一脸严肃地听着,眼神里流露出少有的忧虑之色。

    青年闻着干草的芬芳,徜徉在暖暖的阳光中,不知不觉间打起了瞌睡。

    睡梦中,一条头长犄角、身上遍布暗红色锈斑的大蟒蛇向青年游过来,用身体将他整个人环抱住,殷红的蛇信在耳边“嘶嘶”地吐露着,似是正向他述说着什么……

    “又是这个梦么?”青年柔柔惺忪的双眼,望着炎炎烈日,忽然脑海中浮现那条大蟒蛇的样子,张开了大嘴向着太阳一口吞去!

    “嗯?”青年挠了挠脑袋,刚才的场景只是一刹那间之事,但那个景象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若是‘白叔’在,倒可以让他解一解梦!”青年喃喃自语道。

    青年幼时也做过类似的梦,那时他向父亲的一位精通卜算之学的好友求教梦的寓意。

    那位姓‘白’的叔叔告诉他,头上长角的“蛇”不是蛇,而是“蟒”,是“龙”的化身。梦见“大蟒缠身”,说明自己日后会成为像父亲一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

    然而白叔的预言犹言在耳,父亲就获罪被皇帝投入了大狱之中,自己和两位哥哥也被关进了冰冷的监牢里,罪名是“逆党同谋”!

    这样的罪名即便是当时只有十四岁的青年也知道其中的利害——若没有办法脱罪,那等待他们的只有满门抄斩!

    不过世事就是这么难预料,在牢中煎熬了三个月,等来的却是父亲“畏罪自杀”的消息,以及对他们兄弟三人“流放南象”的处置诏书。那一刻父亲的死讯传达到耳中时,兄弟三人感觉他们一直仰视的“天”轰然崩塌了,两位兄长更是哭喊着要随父亲同去。

    但是青年强忍着悲痛,告诉他们:“父亲身前污名未雪,死后更是以‘逆犯’之身草草下葬!身为人子若不能为其昭雪,纵是‘万死’亦不能令父亲瞑目!”两位兄长这才打消了寻死的念头,乖乖地接受了“流放”的命运。

    那时,同“流”字一同烙下的,还有“复仇”的信念!青年誓要将诬陷父亲的人一个个揪出来,让他们付出惨痛的代价——为此就算是爬他也要从南象郡回到京城,回到那个令他们全家跌倒的地方!

    此时的秦骧眺望着马车行进的方向,看着赶车之人的背影,不经意间想起了一些往事。

    十年前秦骧还是一名爱好飞鹰走狗的纨绔子弟,一日在京郊发现了一个气息奄奄、长相怪异的壮汉,便在附近的村庄里雇了一辆牛车,将他拉回自己家里,此人也因此捡回一条性命。

    这名壮汉身材魁梧高大挺拔,肤色较中原人深上许多,但是不会说话,细察之下竟是被人拔去了舌根!秦骧的父亲秦懿当时就怀疑他是哪户贵胄人家豢养的“昆仑奴”。

    所谓“昆仑奴”,一般是指肤色黝黑的异域奴仆。中原的昆仑奴多由南洋的奴隶贩子带来,他们体壮如牛、性情忠实,因此深得中原贵胄们的喜爱。

    而眼前这位壮汉显然比来自南洋的“昆仑奴”肤色更黑,鼻子扁平、嘴唇厚实且头发稀疏弯曲,更像是来自西域的“昆仑奴”。

    大霄朝末期,官宦贵胄家中以“蓄奴”为炫耀之资,来自西域的“昆仑奴”更是令他们趋之若鹜;然而这些奴隶的处境并不好,很多人都忍受着主人家的非人虐待,过得还不如牲畜。

    而被秦骧救回来的壮汉舌根被拔、胸口烙印着一个“月牙”形的标记,就很能说明其“昆仑奴”的身份。秦懿感觉留下此人会与其他贵胄家族引发矛盾,便要将他送走;然而架不住小儿子的苦苦哀求,最终答应留下此人,但一旦主人家来寻,就必须将其送走。

    秦骧特意为他取了个“铁昆仑”的名字,作为自己的“保镖”出入于恒阳城的各个角落,到处向他的小伙伴们炫耀。后来经过了长时间的接触,秦骧发现铁昆仑不仅忠心耿耿,而且力大无穷,武功也很不错,便推荐给父亲当保镖,不过被秦懿推辞了。

    之后秦骧学习起古人的“任侠”之风,拿出自己存下的零花钱招揽三教九流的人物,在京郊的一座破庙里拜起了兄弟,约定“同生共死”。然而这里面许多人都是为了拍他马屁、逗着他玩儿而磕头的,甚至连秦骧自己也只是觉得好玩儿而已。

    但是铁昆仑和另一位剑客却将此当真了,并在秦家没落之后实践了“同生共死”的诺言!

    一朝变故,秦懿一脉满门入狱,失去了主君的铁昆仑和那名剑客一度想着冲进狱中救人,然而势单力孤之下,非但救不了人反而会把自己搭进去。在剑客的再三劝说下,二人终于决定在“行刑”那一天动手。

    然而料想中的“斩刑”没有到来,等来的却是秦懿自杀和三位公子“流放”的消息,他们二人便从流放之日起,一路尾随、暗中保护,直到他们安全抵达南象郡。

    在那之后,两人瞅准时机从林木场救出了服苦役的秦骧,带着他逃到了临近的桂山郡,在那里隐姓埋名藏了起来。

    潜藏起来的秦骧时刻不忘要为父洗冤、解救二兄,他向铁昆仑学习武功,向剑客求教剑法,从天不亮开始练习,一直练到太阳西沉,凭着一股信念在之后的数年之中风雨无阻,终于也习得一身好武艺。

    然而每当夜幕降临之时,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回到京城,如何为父昭雪,以及如何找出那些诬陷父亲的人。终于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看似疯狂、却行之有效的办法——胁迫京中的门阀贵族,由他们出面保秦家三兄弟回到京城!

    既然是“胁迫”,那他就必须要有一把“刀”,而这把刀,便是日后无论是江湖还是庙堂上都让人闻之色变的——“花铁蛇”!

    更新,盼收藏盼推荐!

    (本章完)

第3章 安置二兄() 
“花铁蛇”是南蛮土人对于当地一种毒蛇的称谓。这种蛇头呈三角形,吻部上方有两个分叉的突起,身上布满铁锈一般的深红色花纹,因其毒性剧烈、沾之即死,故而又有“死神”之称。

    秦骧以“花铁蛇”命名这把“刀”就是要藉此告诉世人——只要被它盯上,那就必死无疑!

    最初的“花铁蛇”就是以秦骧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