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猎三国 >

第48章

猎三国-第48章

小说: 猎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气豪迈朗朗上口,倒是引来一片喝彩。

    私下里,公孙逸趁着机会上前,举杯向鲍信敬酒,鲍信完全没想到身为骠骑大将军的公孙逸居然会来,会然发现这样坐在实在不敬,连忙起身抱拳道:“一时失礼,惭愧,当自罚一杯!”鲍信说着将美酒一饮而尽。

    公孙逸在鲍信身边坐了下来低声道:“本将有个不情之请,还请鲍将军应允!”

    鲍信连忙欠身抱拳道:“公孙大人还请明示!”

    鲍信更是糊涂,公孙逸不仅前来敬酒,而且别有所求,这可是破天荒的事情,虽然对先前对公孙逸欲谋求兖州,心中有些鄙夷,现如今误会解开,想到公孙逸的战功,一时敬佩有加,若是能让公孙逸欠了人情,那可是价值千金。

    “听说鲍将军手下有一什长,是我父辈朋友之子,若是鲍将军舍得,本将想带走此人。”公孙逸尽量让语气显得平淡,好似这是顺便提起一般。

    公孙逸自然在说谎,鲍信手下的这名低级军官什长并不是什么父辈朋友之子,而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左将军于禁,古书有言时之良将,五子为先,说得正是于禁等人。

    而在曹操入主兖州,还未经他人启用于禁之时,于禁不过是担任小小的什么,可谓良才未遇明主,既然给了曹操提前占据兖州的契机,那也要收点利息,起码于禁,公孙逸是要打定注意带走的。

    鲍信先是一愣,转而大笑道:“公孙大人真会开玩笑,些许小事,只需通传一声,末将立刻派他过去便是。”

    公孙逸脸上平静,心中已是激动万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次可是赚大了,公孙逸并未回返军营而是第一时间去见曹操。

    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加上抢了曹操的于禁,公孙逸索性将两千步骑划拨曹操,婉拒曹操挽留,率领剩余三千步兵皆乘战马,朝着青州而去。

    三千赶鸭子上架的步兵十分狼狈的骑着战马,在出鄄城十里外松散列队,公孙逸令一众步兵熟悉御马之术,而他自己亲自煮酒,翘首以盼的望着巍峨雄浩的鄄城城门,静等于禁到来。

    ;

第七十三章 五子良将() 
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归附曹操后被封为军司马,从此跟随曹操四处征战,身经百战,曹操每次出兵,于禁必为前锋,曹操每次退军,于禁必为后卫,可谓曹操极为器重的大将。

    这也是公孙逸在怂恿曹操占据兖州的原因之一,既然无法入主兖州,也不能做赔本买卖,此时的于禁不过是低级军官,若是礼遇有加,想必收服应该不难。

    只是若是想要于禁一直跟随征战,恐怕并不容易,良禽择木而栖,良将择主而事,很多时候强求不得,是否能让于禁归顺,公孙逸只能尽力而为,并没有万全把握。

    身为鲍信部下低级军官的于禁,拿着鲍信遣人送来的调令,一时有些搞不清状况,尤其那鲍信身边亲信,平时趾高气昂,从来都是用鼻孔看人,今天前来送调令之时,客气得甚至有些谦卑。

    虽然不明白怎么回事,但这种感觉还算不错,不过于禁为人严谨,喜怒不形于色,既然调令已到,只能服从执行命令。

    于禁来到原先骁骑军驻扎军营,发现早已人去楼空,于禁并没有气恼回返,而是不动声色的四处查看,很快在很多地方发现留有的告示和字迹,言骁骑军大军已在城外十里。

    公孙逸领兵出城在外静等,其实是刻意为之,是让于禁感到被尊重,同时也让一众虽然能征善战,但同样自信爆棚的骁骑军尽快接纳于禁。

    公孙逸早已决定要任用于禁为将校,只是想要空降担任将校的于禁能够震慑这群虎狼之士,在城外十里相迎,正是让众将士明白于禁是他公孙逸极为倚重的将才,可谓是用心良苦。

    于禁身为什长,临行之前连战马都未获得,其实鲍信本想赠予,只是想到比起骠骑大将军的眼界,太少的金银和驽钝战马实在拿不出手,反而有可能引来公孙逸不快,若是如此还不如什么都不做。

    正在石亭内翘首以盼的公孙逸,远远看到一背着行囊的军士走出鄄城大门,朝着骁骑军驻扎的营地走来。

    公孙逸大喜,屏退左右近卫,快步朝着军士迎了过去,于禁眼看一全身戎装气势不俗的少年迎面而来,微微有些疑惑,但还是迎了上去。

    “壮士可是泰山钜平的于禁于文则?”公孙逸满含期待的询问。

    “正是!”于禁虽然有些搞不清来少年的身份,但既然相问,又并非机密紧要之事,倒也如实回答。

    “太好了,终于等到了问则!”公孙逸抚掌大笑,“快随我来。”边说着一边拉着满脸疑惑的于禁,朝骁骑军驻地而去。

    二人来到石亭,公孙逸立刻将温酒取出,盛满递给于禁道:“问则不必疑惑,我军十里外驻扎,所等者正是文则,我欲拜文则为军司马,还望文则不弃!”

    即便于禁再气度沉稳,此时脸上也满是愕然,这一切来得实在太过突然,先不说眼前的少年时什么身份,就说从什长一跃成为军司马,这早已不是普通的升迁,就算是宗亲亲信,也没有这样的待遇。

    若是说有诈明显不像,看起来地位不低的少年,明显没必要将他骗到鄄城十里之外戏弄一番,于禁很快注意到周边一众骁骑军近卫虽然离得稍远,但眼神一直打量着他与这个少年之间。

    很明显这些近卫都是在保护这个少年,而骁骑军中有此待遇的,唯有骠骑大将军公孙逸一人而已,本以为外界戏说公孙逸不过是个未及冠的少年,于禁只是当做笑话一般。

    在于禁看来,区区少年,如何能让将士臣服,更不用说统领大军三攻董卓,严公孙逸是少年的这种说法,于禁根本没当真,只是今天真的见到公孙逸,于禁难免有一种如梦似真的心境。

    更让于禁费解的是,位高权重声名显赫的骠骑大将军公孙逸,为何会对他一个小小的什长感兴趣,不过于禁很快释然。

    光脚不怕穿鞋的,他于禁身边并无他人觊觎之物,唯有这七尺之躯而已,即便骠骑将军闲来无事,想要戏弄他一番,现如今不过是个小小的什长,也无力反抗,既然言说官拜军司马,于禁倒也不再推脱,倒是坦然受之。

    于禁面色恢复如常,接过温酒一饮而尽,看着公孙逸抱拳一礼道:“在下并无推辞的道理,不知骠骑大将军欲让在下统领何处兵马?”

    于禁在公孙逸的同时,公孙逸也同样打量着于禁,略显消瘦的面容,睿智平静的气息,尤其那深邃的眼眸,深沉而静谧,于禁全身散发的气息好似稳如磐石,难怪于禁治军同样如同磐石一般。

    公孙逸如此器重于禁的原因在于于禁的治军之能,东汉末年打顺风仗的将领有很多,但于禁擅长在队伍进攻不利时可以力挽狂澜重新整军再战,正是他的厉害之处。

    而公孙逸军中缺少进攻时担任先锋,后退时担任后卫的中军大将,虽然公孙逸此时兵力并不算多,与诸侯大战陈兵大战的情况短时间不会出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于禁这样的将才作用会越来越大,这也是公孙逸不惜一切代价招募于禁的缘由。

    于禁的生平公孙逸倒也了解,其跟随曹操身经百战,一生战功卓著,只是晚年不保,樊城一战被俘,多年后回到魏国,却遭受其他人嘲笑,实在令人心寒。

    当时的魏国皇帝曹丕,表面上对于禁表示安慰,只是在于禁拜谒曹操的陵墓时,曹丕却命人画关羽攻克樊城,庞德愤怒赴死,于禁降服之状,于禁见到后,羞愧得病而死。

    当历史重新翻开,公孙逸下定决心绝不再让历史重演,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能以一场战斗的成败定论一人,公孙逸决定毫无保留的信任于禁。

    于禁眼看公孙逸久不言语,心中冷笑,看来果然被自己料中,这骠骑将军公孙逸果然是少年心性,将他招来不过是戏弄一番。

    只是见醒悟过来的公孙逸,突然转身向骁骑军快步而去,很快三千骁骑军下马整齐列队,公孙逸拉着于禁上前,向一众骁骑军军朗声言道:“这是新任的军司马于将军,即日起,于将军之令便是我令,为将不尊者,斩,听命不从者,斩!”

    一众骁骑军顿时哗然,谁也没想到公孙逸居然会突然任命一个名不见经传,又并未在骁骑军中担任过将校的军官,突然成为领军的军司马。

    骁骑军中不服者甚多,只是公孙逸军令已下,军令如山,不服从者唯有一死,即便心有不忿,但骁骑军中没人敢去触这个眉头。

    此时最愕然的反而是于禁,虽然不清楚公孙逸意欲何为,但本已经认定了公孙逸不过是随口言语,没想到居然真的任命他为军司马,转眼之间一什长低级军官,成领军之将,跨度之大,一时让于禁呆滞当场。

    在众多骁骑军的注视下,很快反应过来的于禁略显激动,向公孙逸深恭一礼道:“承蒙主公不弃,于某愿效犬马之劳!”

    “得文则形同如虎添翼,以后这诸军之事,便交予将军了!”公孙逸当着一众骁骑军的面,把军司马印绶交给于禁,于禁跪地双手举过头顶接过印绶,心境久久无法平静。

    于禁每日与士卒同吃同住,平时爱兵如子,训连之时极为苛刻一众骁骑军又敬又惧,不愧是将帅之才,不到十日,便将一众骁骑军治理得服服帖帖。

    公孙逸在兖州之时,已经收到了来自田豫的信件,公孙逸翻看,对青州的情况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

    当初公孙逸率领先前五千军士,护送百姓、工匠等,顺着冀州与兖州交界之地前往青州,一路上虽然匪盗横行,但碍于骁骑军兵势,一众匪盗很明智的选择避退。

    田豫率领骑兵引开打算偷袭的黄巾军主力,总算到达了青州地界,只是此地不仅荒芜,百里没有人烟,并且是冀、兖、青三州交界之地,并不能作为休养生息之地。

    田豫按照公孙逸当初的预期,在等到后期公孙逸派去的一万骁骑军援兵后,一路朝着青州深处而去,只是青州时局动乱,不仅到处都是青州军为祸一方,并且向其他州郡攻伐,兖、冀两州深受其祸。

    周边的官道早已封锁,贸易基本断绝,青州完全被孤立起来,守卫的兖、冀两州边防军自然不会阻挡骁骑军青州,何况这是骠骑将军帐下百战之师骁骑军,在边防军看来,骁骑军前去青州大多是平定黄巾军的。

    兖、冀两州官兵多遭黄巾军攻伐,早已对黄巾贼兵恨之入骨,眼看骁骑军到来,不仅热烈欢迎,而且还不少粮食辎重。

    田豫率领一万五千精锐骁骑军,底气自然很足,一路东进,遭遇了数股青州军,皆被田豫以雷霆手段全部歼灭,一时青州震动,不少分裂的黄巾军只能联合起来,意图对抗这股强军。

    黄巾军势强田豫只能积极布防,只是更大的麻烦接踵而来,北海相孔融,对骁骑军十分忌惮,不仅整备兵马,似乎伺机而动,并且勒令青州境内的士族商贾,不得与骁骑军有贸易往来。

    粮食变得匮乏的骁骑军很快陷入危机,这也是田豫信中主要向公孙逸征询的问题,田豫甚至提出应该趁机攻下北海,再图击溃黄巾军,否则腹背受敌,必然溃败无疑。

    得知消息的公孙逸心中急切,下令全军疾进,必须抢在田豫率领的大军腹背受敌之前,赶到青州境内。

第七十四章 青州乱局() 
曹操入主兖州,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大多数士族的,曹操唯才是举,不仅保证了士族的利益,并且给了他们更多的好处,而原先的兖州牧刘岱民心尽失,原本尚在观望的士族纷纷倒向曹操。

    孤家寡人的刘岱眼看大势已去,孤注一掷的率领本部兵马与曹操战于鄄城南郊旷野,不到半日,曹军从两面冲破侧翼,夏侯惇等人一路冲杀,刘岱军溃不成军。

    眼看曹操如此轻松的拿下了近乎兖州全境,众多诸侯心中酸楚,只是并不敢领军前去征讨曹操,若是离站不成,反而有可能引来大祸,只是少不了发表檄文声讨暴行,比声讨董卓之时还卖力。

    一众诸侯虽然力挺兖州牧刘岱,只是当刘岱派出使者求其他诸侯领兵协助之时,原本的顿时消声觅迹,这些诸侯只求自保,哪里顾得上即将被赶出兖州的刘岱。

    更的是,刘岱斩杀同为讨伐董卓的东郡太守桥瑁,已失天下之心,一些周边诸侯虽然私下了一些兵器粮草,但却要求刘岱已极高的价格购买,其实这些诸侯并不想和刘岱这样的反复之人扯上关系。

    按理说已经失去民心,又少了兖州士族的刘岱,唯有远遁他处才有一线生机,只是身为州牧的刘岱哪肯甘心,帐前怒而连斩数名劝谏撤退的将校,整军力图再站。

    此时的刘岱已成了疯狂的赌徒,孤注一掷散尽家财,甚至不惜派军劫掠屠杀士族、百姓,大肆抢夺金银珠宝,送去给那些答应跟他会盟共击曹操的诸侯,寄希望于虚幻不切实际的希望。

    岂不知这些诸侯一边表面上答应,毫不客气的收下刘岱派人送来的金银财宝,暗地里早已将刘岱派遣的使者斩杀,将头颅送去此时真正的兖州之主曹操那里,以示交好。

    曹、刘两军再次旷野交战,刘岱亲自在后督战,以近卫屠杀敢稍有后退的军士,只是曹军兵势更盛,刘岱军心无战意,战不过数个时辰顿时溃退。

    刘岱率领近卫早已杀红了眼,手下部将怒而暴起,率军将刘岱与其一众近卫砍成肉酱,兖州牧刘岱身死,曹操入主兖州,曹操励精图治,与士族关系与日俱佳,一时兖州全境纷纷依附,一时声势浩大,令众多诸侯敬畏忌惮。

    *****

    公孙逸策马稳坐中军,于禁带领一千骑兵在前开道,虽然这些刚刚从步兵成为骑兵的骁骑军甲士,还算不上马背上的可战之师,但在于禁的带领下已是初具规模,起码不会发生冲锋之时坠落下马的惨剧。

    三千骑兵一路东进,尽量避开黄巾军主要的聚集之地,骑兵具备极强的机动性,加上公孙逸下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