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猎三国 >

第22章

猎三国-第22章

小说: 猎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刚一出现竟耀武扬威震慑群臣,逼迫大汉皇帝垂眼不敢直视,也许历史上董卓占据京城并非偶然。

    “臣,西凉刺史董卓见驾!”

    少帝刘辩在兵卒的牵引下上前,眼看董卓凶神恶煞,面目狰狞,形同地狱恶鬼,再看左右西凉精兵杀气凛然,全身微微颤抖,一时凝噎竟不能言。

    倒是陈留王朗声道:“昔日你讨伐谋反黄巾之时,损兵折将你可知罪!”

    “微臣知罪。”董卓心中一惊,连忙抱拳叩首,哪曾想此时提到陈年旧事。

    当年董卓接替卢植统兵攻伐接连败退的黄巾,因轻敌冒进,反被黄巾军杀得丢盔弃甲,损兵折将,董卓心有不安,难道现如今打算治他得罪不成。

    “今朝廷新创,你救架及时,实为大功一件,望你将功补过好自为之。”陈留王年龄虽小却语气铮铮,恩威并施一时竟让董卓心生畏惧,一众朝臣面面相觑,皆对陈留王刮目相看。

    “谢陛下,臣自当尽心竭力报效朝廷!”董卓连忙叩首谢恩。

    陈留王朗声道:“众人听令,即可护驾换宫。”

    董卓起身策马,一众西凉铁甲军分列左右,将整个皇帝队伍与一众朝臣环绕其中,杨逸深深的看了一眼董卓。

    既然战于京城避无可避,那么就在战场上一分高下,虽然田豫身边,但手下军候禄良已控制北军,若是以人数论,杨逸所率之军占据绝对优势。

    唯一目前的不确定因素是,丁原掌控的近万并州军驻扎京郊,还有何进之弟何苗掌控的近万禁军,成为洛都的不确定因素,若是历史无法避免,唯有先下手为强,杨逸眼中闪过一丝厉色。

    ***

    回到西凉军营,董卓翻身下马,随手将头盔摘下,对一边跟随而行的李儒道:“老夫观当今天子暗弱,倒是陈留王聪明睿智可承大位,你看今日君前恩威并施,小小年纪实在难得啊。”

    “深有同感,长听闻先帝喜皇子协,而不喜皇子辨,今日一见,看来先前传闻并非谣传。”

    步入大帐,董卓坐定狂饮美酒,忽然放下酒杯问道:“老夫若是废少帝而立陈留王,文优你看是否可行?”

    李儒跟随董卓多年,看似有询问之意,其实另有深意,董卓既然提出废旧立新之事,其实已经有了决断,绝不会轻易改变主意,李儒很清楚董卓只不过想要一个者,或者说更需要一个拥立新君的名义。

    李儒轻抚胡须轻笑道:“主公欲借废立之事扬威,倒也是个好主意。”果然李儒话音一落,董卓顿时大喜。

    董卓同样很熟悉李儒,即便事不可为,也会想方设法为其建思对策,否则这些年董卓也不会如此重用李儒。

    “老夫久在西凉,这朝中之事并不熟悉,那些倨傲朝臣岂能容我,想要树立权威,立于当朝,唯有带铁甲而入,废旧帝而立新君之举了。”

    “废旧立新,当真妙策,微臣思前想后,主公此举可获二利。”李儒才思敏捷,很快为董卓想到了出师之名。

    “文优有何妙策,快快道来。”董卓突然站起,略显急切的催促。

    昔日伊尹、霍光行废立之事,皆成千古名相,一代人杰,主公效仿先人必然名垂青史,此一利也。”

    李儒轻抚胡须缓步而行,忽然止步接着道:“此次主公救驾有功,权威立于群臣之上,此时若立新君谁敢不从?废旧而立新帝,即可胁天子以令群臣,进而以谋天下,其二利也。”

    董卓抚掌大笑道:“文优,你真是我的智囊啊,由此二利,废旧立新之举必然一举可成。”

    听闻董卓赞许,李儒脸上并无喜色,抱拳一礼道:“主公,虽有二利,但还有一害。”

    “还有一害?速道来。”董卓对李儒十分器重,既然提到一害,想必非同小可。

    “我朝自章、和二帝以来,凡在朝中掌大权者,诸如窦宪,陈藩,连同这新近被十常侍所杀的大将军何进,未有一人不遭横死暴亡。”

    “请主公恕我直言,拥立新帝者,固然权倾朝野,声名显赫,但也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俨然是众矢之的,此一害主公三思。”

    “你这番肺腑之言甚好,然而我董卓并非窦宪等辈,更不是屠夫何进之流,即便有二利一害,废旧帝而立新君,顺天而为,岂有畏惧不前的道理。”

    “若是如此大事可定。”顿时军帐内传出一阵大笑。

第三十三章 孤注一掷() 
少帝平安返宫,百官上朝觐见,初遭宫廷大乱,少帝夜不梦寐,端坐高位之时,脸色依然苍白。

    董卓救驾有功,但并未上殿,只是数日以来,西凉精兵每日入京,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有心人很快发现,每次入京的西凉军旗帜不同,董卓好似已经聚集千军万马,一时京都震慑,无人敢与董卓相抗。

    大殿之上,少帝刘辩正襟危坐,听闻朝臣论事不发一言。

    司徒王允出列朗声劝谏道:“陛下,国家多难,社稷多灾,十常侍刚除,又来董卓,还请陛下下旨,令董卓陈兵在外,不得入京!”

    奉何进之命在外募兵,刚刚回返京城的将校鲍信出列抱拳道:“陛下,董卓每日进京,铁甲军开道,横行街市,犹如地狱恶鬼,百姓纷纷避之,闹得京城内外惶恐不安。”

    “卢尚书早有言在先,董卓狼子野心,面善而心狠,一入京城必生祸患陛下早做决断,末将愿做先锋!”

    “十常侍方除,朝廷新定,此时不宜轻举妄动陛下三思。”太傅袁隗连忙出言劝阻。

    “容朕三思,你等皆先退下。”少帝刘辩想到凶神恶煞的董卓,不觉一阵恶寒,董卓不来杀他已是心满意足,哪还敢派人攻伐董卓,即便西凉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但少帝依然想息事宁人。

    杨逸站在殿上冷眼旁观,讨论诸事之前,救驾有功之人皆有封赏,河南中部掾闵贡进郎中,杨逸封为都亭侯,依然担任执金吾,看似封侯,其实都亭侯不过是并无土地的虚衔。

    杨逸本以为立此大功,即便不能位列三公,也能位列九卿之上,没想到汉少帝只是说了不少漂亮话,实际的加封一个没有,就连金银赏赐都并未稍有提及,

    不过杨逸年不过十五,已是同列九卿的品秩两千石的朝廷高官,并且握有北军实权,倒也是封无可封,宫廷剧变,乱兵劫掠损失惨重,并无金银封赏,仔细想想倒是可以理解。

    只是少帝亲自下令,派遣官吏进驻北军,明显打算削弱杨逸势力,实在令人行寒。

    杨逸一心报国,打算抵御董卓保住岌岌可危的大汉王朝,没想到却被少帝釜底抽薪,心寒意冷之下对大汉朝廷愈发失望。

    只是杨逸大致可以猜到,一定是有人在背后怂恿少帝,只是并不清楚,这个建议来自何人,此时十常侍刚除,朝廷新定,万事百废待兴,外有强豪,内有环敌,一时有些举步维艰。

    其实对一众朝臣来说,虽然董卓每日率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但那也是外患,而杨逸掌控北军震慑京师,谁也不敢保证杨逸会不会成长为第二个何进,没有人会因为杨逸年不及弱冠而稍有轻视。

    不少人回顾公孙逸晋升之路,会惊讶的发现,一个远来的边军将校庶子,居然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位列九卿掌控北军震慑京师,与那屠夫大将军上位之路何其相似。

    虽然大殿之上,人人对董卓义愤填膺,只不过顾及杨逸救驾有功,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若是随着时间推移,坚信攘外必先安内的朝臣,难保不会如对待董卓一般对待杨逸。

    一个屠夫何进,已将大汉王朝弄得鸡犬不宁,朝中大臣没有人愿意,大权再次落在一个戍边将校的庶子身上,掌握北军掌握大权的杨逸,很快成为朝臣的眼中钉肉中刺。

    甚至这些日子,一些前来公孙府拜会的朝臣,引经论典,委婉的建议杨逸辞官而退,一时让杨逸百感交集。

    尽管对大汉朝廷失望透顶,但杨逸还是打算力保朝廷,并不是向少帝尽忠,也并非高官厚禄,只是杨逸很清楚,一旦董卓霸占京师,少帝被废为弘农王,大汉土崩瓦解之时,真正受苦的还是天下百姓。

    杨逸自问不是圣人英雄,身在东汉末年,万事皆以自保为先,只是想到有千千万万如凝儿一般备受欺凌的普通百姓,杨逸下定决心放手一搏。

    ***

    北军校场之上,站在点将台之上的杨逸一身戎装,漠然看着一众持枪着甲,整齐列队的北军兵士,望着战旗猎猎作响,静听沉闷鼓点顿时响起,杨逸深吸一口气,忽然随手猛然一挥朗声道:“全军出发,力保汉廷,拿下董贼首级!”

    大军徐徐而出,一路高歌猛进朝着西凉军营方向突进,一千精骑一路前进,在将校的带领下,朝西凉军驻地冲去,沿途遇到的西凉轻骑斥候皆被射杀。

    ***

    虽然董卓每日令手下铁甲军冲入京城,横行霸市,烧杀抢掠,好似每天都有西凉军入京,一时震慑宫廷禁军,无人敢与之争锋。

    杨逸很清楚这一切不过是障眼法,董卓所带之兵不过三千,西凉边境羌胡并未安定,时常袭扰边关,其亲信牛辅、李傕,郭汜带兵前来尚需时日。

    另一边吕布此时也并未弑杀义父丁原投靠董卓,车骑将军何苗统领宫廷禁军偏居一偶静观其变,在董卓还没有吞并丁原所率领并州军和何苗率领的禁军之前,是杨逸携北军一举击溃董卓的最佳时机。

    欲败董卓,先破徐荣,这个能战胜曹操、孙坚的骁将,杨逸心中敬畏,只是现如今战场相见,只有你死我活再无路可走,所以杨逸已经孤注一掷,调集全部北军,为大汉历史的走向全力一搏。

    ***

    西凉军所部军营内,满脸焦急的董卓抡起一巴掌,将身边服侍穿戴战甲的仆从打翻在地,抽出佩剑冷然道:“给我快点!”

    不久前,志得意满本以为瞒过京城人的董卓,怡然自得的在铜镜前摆弄锦衣柬已经发出,设宴邀请一众朝中大臣商议废旧立新,迎陈留王登基之事。

    忽然李儒来报,从京城方向有近万北军杀来,惊慌失措的董卓一边令仆从为他着甲,一边大声疾呼:“徐荣!”

    “末将在此,主公不必惊慌。”一声戎装的徐荣步入军帐。

    董卓微微错愕,眼看执金吾公孙逸率领的近万北军就要杀到近前,这徐荣目光淡然,气度沉稳,毫无半点惊慌的感觉。

    董卓摆手驱离仆从疑惑道:“徐将军可有应对之法!”

    徐荣与轻笑的李儒对视一眼,转而自信的看着董卓道:“容末将卖了关子,主公放心,末将必让他有来无回!”

    董卓抚掌大笑,拉着徐荣欣喜道:“那诸事便交给徐将军了。”

    “主公放心,还请尽快避退,末将也好展开战阵迎击北军。”徐荣抱拳一礼,催促主公董卓尽早离开。

    战旗猎猎,战鼓震天,两军甲士林列两方,杨逸一身戎装策马上前,立于万军之间,一时心中起伏难平。

    徐荣同样策马上前,横刀立马道:“来者何人,本将不斩无名之鬼!”

    “等我擒了你再谈不迟,来人,传令全军突击!”

    战旗一挥,一千骑兵手持短枪策马向前冲击,步兵紧随其后,近万北军冲击向前,一时杀声震天。

    虽然不明白徐荣仅带着两千余人就敢在正面抵挡北军军势,是愚蠢还是英勇,只是杨逸很清楚此地地缘开阔并无伏兵,董卓所带甲士不过三千,自然不会有伏兵在侧。

    双拳难敌四手,就算徐荣能力再强,西凉精兵悍勇善战,也绝不是人数占优,装备精良,气势正盛的北军对手。

    北军骑兵冲击上前,突然地上升起绊绳,冲在最前的十多名骑兵躲闪不及顿时马失前蹄被抛飞而出,还未来得及起身,皆被后面的战马踩踏而过,还未来得及惨叫皆已成一堆肉泥。

    拳头大小的铁球上皆是锋利铁刺,早先被西凉军洒在战场上,尖刺刺入马掌,狂躁的战马一时无法掌控冲锋在前的骑兵苦不堪言。

    当冲锋在前的骑兵射程,忽然箭如雨下,不少骑兵连人带马中箭倒地,战马嘶鸣,血浆崩裂,整个战场回荡着凄厉的惨叫。

    杨逸跟在大部队后策马上前,眼看骑兵逐个倒下顿时心在滴血,骑兵是东汉时期最宝贵的兵种,只是训练优秀骑兵极为困难,而且喂养马匹都是巨大的开销,公孙瓒常年戍边,多年来也只有三千白马义从。

    战国时代,秦国长平之战,动用家底,才拉出了五千骑兵,骑兵最强的秦赵两国,骑兵尚且不到两万。

    汉朝虽然骑兵数量虽然有所增长,但因汉朝与羌胡多年交战,战马又多与羌胡交易所得,一时数量并无多少。

    杨逸砸锅卖铁才凑出一千骑兵,每损失一个都是痛心疾首,不过攻破徐荣,杨逸也是孤注一掷,调集了全部骑兵决死一战。

    虽然在陷阱和铁骨刺的攻击下死伤了数十人,不过这些北军骑兵骑术精湛,朝两边迂回包抄,不仅避开陷阱,连箭矢也很难射中。

    眼看北军骑兵冲到近前,徐荣不慌不忙,下令两边甲士举起长枪组成排阵,锋利的枪尖闪着寒光,静等冲击而来的骑兵。

    不少手持圆盾的朴刀兵站在枪兵之后严阵以待,他们除了要斩杀落单的骑兵,还要尽可能的保护枪兵的安全。

    近千战马齐头并进,大地微微颤动,一众西凉精兵膝盖微沉,手臂环抱长枪,免得因战马强大的冲击力,瞬间使胳膊脱臼,眼看声势震天的大队骑兵近前,即便是精锐之师的西凉精兵,同样心生畏惧。

第三十四章 胜负难料() 
“嗖嗖嗖!”半空中破空之声呼啸。

    北军骑兵靠近枪阵的一刻,一众骑兵猛然将手中短枪全力掷出,强劲而出的短枪呼啸而至,猛然贯穿严阵以待的枪阵兵士。

    滚烫的鲜血飞溅而起,一些西凉士卒活生生被当场钉死,骑兵接连拉弓射箭,箭矢呼啸而至,一众带盾朴刀兵顿时上前将枪兵护在盾下,箭矢密集,一时中箭倒地者依然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