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

第384章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第384章

小说: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上善早有措辞,道:“听政大臣的存在,确实可以解决众多辅政大臣因为政事分歧而形成的繁冗时间问题,但亦会出现听政大臣独揽大权,最后惑乱朝纲的情况,是以下官以为,此举不太妥当,应从云台阁中,选出三位高才之人,在定断不善时,拥有一言定鼎的权利,三人之中再施行多数服从少数的方针,如此可解决诸多隐患。”

    这三位高才,自然只能是左右相公加上枢密院狄相公。

    周妙书笑了。

    果然,李上善确实不亲近李汝鱼,他此刻跳出来反对自己,纯粹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

    三位相公拥有决策权,无形之中架空了云台阁大学士李汝鱼。

    李汝鱼蹙眉,依然不语。

    参知政事谢琅一直没说话,此刻看了一眼未来孙女婿,见他依然老神在在的样子,也便笑了笑,没有出来说什么。

    左相宁缺闻言,微微蹙眉,不喜李上善此举。

    这是要把三位相公都推倒李汝鱼对面去,如此一来,六部其他五位相公倒是可以捡便宜。

    枢相公依然闭目养神。

    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枢相公什么大场面没见过,如今的朝堂之争,他并没有参与其中的意思,只要事情没有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他会一直坐观其变。

    至于最后谁得利,他不在乎。

    作为大凉军界第一人,只要他还活着,就没人能动摇他枢密使的位置,李汝鱼也不能。

    他在意的,是大凉不能再内乱!

    工部尚书李上善一番言论后,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礼部尚书齐刷刷的站出来,“下官也以为,李尚书所言甚善。”

    有人听政,大家不爽。

    被李汝鱼一个云台阁大学士压在大家头上,也不爽。

    然而李上善的建议,却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

    三位相公拥有决断权,自己总能和其中某一个亲近一下,如此可争夺更多的利益,对于这位尚书而言,这是最好的状况。

    周妙书看了几位尚书,望了一眼宁缺和枢相公,笑道:“两位相公以为何?”

    没看李汝鱼。

    从始至终,都在忽视李汝鱼的存在。

    这也是目的。

    既然要架空李汝鱼,自然要让他的存在感降到最低,周妙书对此颇有些欣喜,想不到李汝鱼竟然如此配合自己。

    终究是个朝堂雏儿。

    宁缺心里叹了口气,其实也挺倾向于这种方案。

    心中已经隐然明白,只怕这才是周妙书的真正用意,先用听政麻痹众人,然后再趁机提出三相公决权的事情来。

    这和市场买卖一般。

    先把价往高了喊,然后在讨价还价,最终达到理想价位,皆大欢喜。

    李上善反而是误打误撞。

    不过,显然这件事不可能皆大欢喜。

    沉吟半晌,“倒是可行。”

    周妙书和宁缺齐齐看向枢相公,“狄相公认为如何?”

    狄相公不得不睁开眼,也是思忖半晌,才缓缓说道:“我为枢密使,掌管枢密院以及全国上下军事,需要兵部、户部配合,至于其余朝政事宜,诸位辅政大臣决断即可。”

    摆明了不掺和。

    但言辞之中又留有余地,如果兵部和户部不配合,就别怪我这个枢相公对你们出手。

    也有另外一个意思:三相公决权的事我不参与。

    间接的避免了和李汝鱼开战。

    同时,又在间接的同意三相公决权寻常朝事,只不过他不参与,那么另外一位相公是谁?只能是副相公参知政事谢琅,又或者是枢密院的副相公李汝鱼和王竹书。

    倒是老辣。

    两边不得罪,又同时为两边着想。

    闻言之后的周妙书心里暗骂了一句老狐狸,你说不参与就不参与,毕竟你是枢相公,这个大凉天下,没有人能够比你说话的分量更重。

    这可是掌管全国兵事的人,哪怕是在北蛮的岳单也得听他的。

    何况全国军伍之中,他的老部下极多。

    如今大凉的军界乃至于政界,无人能够架空这位枢相公——毕竟是大凉双璧之一,和岳平川齐名的一代军神。

    宁缺笑了笑,暗暗为这位枢相公喝了一句彩。

    甚至于整个朝堂列臣,无一不暗赞一声,谁说将军混不了朝堂?

    枢相公早些年确实在朝堂备受排挤,若非女帝青睐,他早被人从枢相公的位置上挤了下去,不曾想这年后,枢相公的仕途能力,已经不输左右相公了。

    终究是大凉的无双儒将!。。

    李汝鱼微微动了动。

    众人心里一震。

    这位女帝钦定兼国之人,终于要有动作了么?

570章 大凉赵室,应有王!() 
所有人屏息静气,坐等风雨骤来。

    然而……

    李汝鱼只是稍微换了个站姿,依然保持沉默,就好似今日朝堂之事,和他没有关系似的。

    本来准备在李汝鱼发作之后就配合跟上的谢琅,笑了笑。

    不动如山。

    他当然不会认为李汝鱼会无动于衷。

    之所以到了这个时候还在保持沉默,想来这位未来孙女婿有自己的打算,谢琅也隐约有所感觉,周妙书今日的谋划,似乎不应该如此粗浅。

    后手还没出现。

    所以要等……此刻不知道周妙手的后手,不宜先发制人。

    应以静制动。

    只有摸清了周妙书最后的目的和手段,才能有的放矢,否则先一步跳出来,很可能会落入周妙书的算计之中。

    一念及此,谢琅老怀欣慰啊。

    李汝鱼目前的表现,堪称官场老油条,看来这些年他在天下游走,没少成长,这种处变不惊临危不乱的作风,很有朝堂相公之风采。

    嗯,当然,李汝鱼如今也算是相公。

    副相公。

    毕竟挂了个同知枢密院事的职责——话说回来,李汝鱼身上的官职确实有点多,而且都是有实权的要职,女帝对李汝鱼还是颇为尽心尽力。

    要知晓在李汝鱼被提携到如今地位时,朝堂上除了自己支持,枢相公保持沉默,其余所有朝臣都大力反对,因为这事不符合常例。

    但女帝一意孤行。

    所有说啊,女帝真是这片天下千古难遇的奇女子,就算离开大凉去了东土,依然在朝堂之间有着难以形容的影响力。

    若是从东土归来,若是那一日李汝鱼没能兼国,只怕女帝就会直接对赵室开战。

    她有这个信心,也有这个实力。

    如今的大凉朝堂和军伍之间,除了李汝鱼之外,究竟还有女帝多少心腹蛰伏,谁也不知道,但至少有一点很明确:女帝归来,枢相公还是她的枢相公,大凉的雄师,大半还是女帝的雄师。

    女帝统一北蛮,让大理俯首称臣,这些丰功伟绩,历来帝王中,仅她一人。

    见李汝鱼并没有发声,周妙书暗暗头疼。

    自己和背后之人,预测了今日朝会的多般情形,就是没料到李汝鱼会从始至终保持沉默,然而他不说话也罢,计划还是得施行。

    咳嗽一声,“枢相公所言有理,诸位同僚以为何?”

    既然你枢相公不掺和,那是最好的事情,虽然不能拉拢你,但至少你也不会被李汝鱼所用。

    枢密院一方,无人应声。

    三省六部这边高兴啊——你枢相公只要户部和兵部配合,兵部尚书是李汝鱼,能否完全掌控兵部还两说,反正这样的局面三省六部最高兴。

    这就意味着三省六部有着更大更多的全力。

    于是一众大臣齐齐出声赞同,共赞枢相公大义,搞得好像枢相公做了件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似的。。。

    但也有人暗暗不喜。

    读书人出身的宁缺,着实有些反感朝堂上这群读书人的腌臜之心,不就是害怕枢相公当权之后,提拔武将打压读书人挤压诗书世家的利益么……

    岂不知,你们心中的世家,已经被女帝削成狗了。

    赵室今后也会继续弱世家。

    周妙书今日风光无双,作为右相,他头上本还有左相,然而今日宁缺沉默,枢相公独身事外,他就是朝臣之首。

    很有些意气风华的笑道:“三相公决权之事,是为大凉长治久安,是为陛下打造垂政之势,是海晏河清之先风,既然枢相公不愿意参与决权之事,那么在左右相公之外,应再有一人,诸位可有异议?”

    宁缺依然沉默。

    枢相公继续闭目养神。

    李汝鱼也纹丝不动。

    六部之中,除了兵部尚书李汝鱼外的其他尚书,皆是推行之意,这就意味着,三相公决权一事,势在必行。

    这个时候也没人敢跳出来反对周妙书了。

    别把右相不当相公。

    接下来,自然是要为了左右相公之外,剩余的一位决权相公位置争斗,说到底,还是在谢琅、李汝鱼和王竹书之间。

    王竹书如今是签书枢密院事,枢密院的副相公,也有资格。

    但这就很妙了。

    周妙书和赵室肯定是想把李汝鱼排除在外的,谢琅也是如此,枢密院的话,王竹书成了三相公决权之一,那么枢密院那边,枢相公和王竹书如何相处?

    所以,王竹书是绝对不可能。

    这就意味着,在李汝鱼和谢琅之间,必须选一位进入三相公之列!

    然而转念一想,所有朝臣倏然明白过来。

    这才是周妙书的目的。

    如果没有三相公决权,按照这个趋势下去,最后必然是李汝鱼一人权倾朝野,压过左右相公,成为兼国之人。

    如今搞了个三相公决权,就算李汝鱼进入其中,也是三分之一。

    何况还有谢琅。

    就算李汝鱼和谢晚溪成婚,谢琅也不得不为陈郡谢氏的利益着想,总会有和李汝鱼对立的时候,况且未来的事情谁说得准。

    反目成仇的前例又不是没有。

    想来接下来,周妙书就会和其他联络好的臣子,与御史大夫赵镰以及更多的赵室官员,共同推荐谢琅为三相公决权。

    如此,三省之中的三位相公决权,彻底抛开了李汝鱼和枢相公。

    倒也是好事。

    众多朝臣,大部分觉得这是最妥当的方法。

    于是大家等着。

    李汝鱼也在等——他并不认为周妙书和赵室会推荐谢琅。

    真正的后手还没出现。

    周妙书上前几步,站在百官之首,面相群臣,脸色严峻,众人以为他要推出谢琅,然而他却忽然问道:“敢问诸位同僚,如今我大凉万里江山之内,有几位王爷?”

    众人怔住。

    为何忽然要提起王爷的事情来?

    周妙书继续道:“有两位!”

    “一位是乾王赵骊的旧妾,西军老将徐继祖的侄女徐秋歌,我周妙书是不知道她有何德何能成为大凉天下第一位女王坐镇西境。”

    “还有一位是世袭罔替的岳家王爷岳单。”

    “然而,赵室呢?”

    “大凉天下,有两位异姓王爷,执掌江山的赵室,却没有一位王爷,这,合理吗?”

    周妙书一顿,一字一句的道:“大凉赵室,应有王,决权辅政之王!”

    来了。

    终于来了!

571章 赵晋可为王乎?() 
此言一出,大庆殿顿时一片沸腾。

    甚至有人倒吸凉气。

    赵室的王爷,从女帝登基之后,就没干过好事,先是坤王赵飒,登基之后就反了女帝,最后化作一头白虎杀出临安城蛰伏在观渔城。

    直到李汝鱼去观渔城,才将这头蛰伏的白虎惊醒。

    不曾想他竟然投奔了北蛮。

    万幸,在大凉内乱之时,赵飒没有落井下石,否则赵飒配合上北蛮大将军郭侃,只怕那年的燕云十六州就不会是北蛮被打回去那么简单。

    再次便是乾王赵骊。

    临安夕照山一战,赵骊虽然死了,但也导致大凉双璧之一的岳平川死在临安。

    国失栋梁。

    不论岳平川为何而死,不论岳平川有没有野心,在满城朝臣中,岳平川都是大凉定鼎的人物,他在,北蛮不敢度关山。

    而也因为赵骊,才有赵长衣的西军之乱,才有了如今的西境女王徐秋歌。

    如今周妙书竟然又有意赵室之中择人封王。

    大家焉能不惧。

    就怕这赵室之王再出一个赵飒或者赵骊,只怕那时候没有女帝坐镇的临安,这位王爷很可能会取幼帝而代之,乱了大凉国祚之序。

    然而有人眼光较远,一惊之后明白了周妙书的用意。

    若是赵室有人为王,又是三相公决权之列,那么这人的身份和地位,再加上赵室和周妙书的鼎力支持,自然有了和李汝鱼一较高低的资格。

    确实是一着神仙手。

    朝臣们,自然不喜欢一家独大,如果有人能牵制李汝鱼,朝堂出现两臣共争的局面,对于三省六部诸寺监的官员来说……

    喜闻乐见。

    御史大夫赵镰还没出声,便有宗正寺少卿跳出来:“此举甚好,不知周相公以为,我赵室之中何人可以封王决权?”

    宁缺看了一眼周妙书,又看了一眼老神在在的谢琅,然后又看了一眼闭目养神的枢相公,最后目光落在淡定自若的李汝鱼身上。

    默默叹了口气,出列,“某以为,天子之父,郡王、银青光禄大夫、宗正寺卿赵麟,可担此责。”

    此言一出,又是一片哗然。

    众多臣子不由得暗暗吐槽了一句,咱们的宁相公果然还是老辣。

    按照当今朝堂局势,无论赵室是否有人能封王,或者说出现三相公决权的局面,又或者是李汝鱼一家独大,对于宁缺这位左相而言,都是蛋疼的事情。

    本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左相,没来由的被架空了许多,宁缺心里当然不痛快。

    所以他愿意看见三相公决权。

    也愿意看见赵室有人封王。

    但他又不乐意左相的权利被分走太多,所以他推出了天子之父赵麟。

    赵麟这个人么……

    若非赵祯被过继给女帝,他这辈子都只能是个国子监的小官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