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非和平崛起 >

第423章

非和平崛起-第423章

小说: 非和平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侦察中队的重要照片进行分析评估。因为按照美国海军的轮换政策,太初二十四年1月,刚刚在关岛成立的高级情报中心抽走了联合情报中心所有有经验的照片分析人员,这为美军后来付出惨痛的代价埋下了伏笔。

    尽管缺少有经验的情报分析员,太平洋地区联合情报中心仍然于太初二十四年1月10日推出硫磺岛战役情报报告。根据这份报告,硫磺岛上共有13500名日军。虽然航空侦察表明,从太初二十三年秋季到这年初冬,日军在这一地区大量集结,可是联合情报中心的情报分析员仍然指出,“没有迹象表明日军守岛部队已经得到了加强”。事实上,日军自太初二十三年马里亚纳群岛失守后,便开始大力加强硫磺岛的防御力量,截止太初二十四年2月,日军在硫磺岛的陆军约1。5万余人,海军约7000余人,共约2。3万人,飞机30多架,以及大量的火炮等武器装备。

    审阅航空照片,联合情报中心分析人员仅仅发现了硫磺岛上日军的105个主要武器配置点和119个重武器配置点。分析人员估计,在太初二十四年1月,日军在硫磺岛上的武器装备主要包括以下部分:超过39门口径为75毫米或更大的火炮,24门口径为70毫米的榴弹炮,18门口径为81毫米到240毫米不等的迫击炮,10门口径为80毫米的岸防炮,超过54门高射炮以及其他33门各型防空武器,42至54门口径为37毫米至47毫米的反坦克炮,6个火箭发射阵地和40辆坦克。

    到了太初二十四年2月,海军陆战队的情报使上述估计的数字增加了很多,但是与实际情况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然而美军仍然认为日军防御能力的加强并没有表明其已经超出了联合情报中心对硫磺岛日军防御能力的最初估计,因此,尼米兹上将和他的下属都没有意向改变美军的攻击计划。事实上,日军此时在硫磺岛上已经拥有了361门口径为75毫米或更大的火炮,65门口径为81毫米到240毫米不等的迫击炮,33门口径为80毫米的岸防炮,200多支口径为20毫米至25毫米的高射机枪,67门口径为37毫米至47毫米的反坦克炮,70具火箭筒和22辆坦克。此外,日军还拥有94门口径为75毫米或更大的高射炮。

    在硫磺岛战役后期,美国海军陆战队还遇到了大量意料之外的防御工事。。在硫磺岛上,日军建造了大量使用机枪、火炮的预备发射点和碉堡。但是联合情报中心在战前的情报报告中曾断言,分析人员在硫磺岛上只发现了39个碉堡,13个火炮隐蔽点和4个地下工事,以及170个步兵掩体,报告忽视了大量碉堡的存在。而海军陆战队在其太初二十四年2月份的情报报告中则指出,硫磺岛上一共有35个火炮隐蔽点,4个地下工事,332个碉堡。

    战斗结束后,联合情报中心和海军情报机构开始分析硫磺岛上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发现地图上到处都是没有被标出来的要塞,分析人员被迫花了很长时间去统计这些工事的数量。联合情报中心在太初二十四年6月10日提交的战后情报报告中专门拿出了一个章节来分析日军的火炮发射阵地和碉堡,以说明其庞大的数量和这些工事是如何被日军使用的。

    除了对日军兵力的误判,美军情报人员对硫磺岛复杂的地形也只字未提。高地、洼地和经过人工改造的天然的坑道洞穴成了日军天然的屏障,极大地迟滞了美军的行动。在战后报告中,联合情报中心这样描述美军一方的进攻:“在进攻这些地点的时候,我们看不见日军,他们大多隐蔽在洞穴或者岩石的缝隙中,人员分布疏散,但是相互间间隔不大,在全岛形成连锁防御。”

    硫磺岛战役从太初二十四年2月19日开始至太初二十四年3月26日结束,日军阵亡22305人,被俘1083人,共计23388人。美军阵亡6821人,伤21865人,伤亡共计28686人。美军海军陆战队的伤亡之高也是其在太平洋战争中绝无仅有的。美军还有一艘护航航母被击沉,航母、登陆兵*运输舰、快速运输舰、中型登陆舰、扫雷舰、运输船各一艘以及坦克登陆舰两艘被击伤。毫无疑问,由于在这期间的情报失误使美军为攻占硫磺岛这一小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虽然这场血腥的较量也造就了许多美国英雄,但是,这种英雄的塑造模式是悲剧性的。

    不管美国有多少失误,但是结局都一样,日本已经丧失了保护本土的绝对国防圈,接下来如果美国也跟中国一样(美国人的空军虽然还不够强大,但是比起二十多年前的中国空军也不会差太远),对日本进行战略轰炸,日本这些年的发展成果都将毁于战火,一个石器时代的日本对于国际社会将是无足轻重的。现在的五相会议上,对于北进计划已经再也没有人去提起了,日本现在面临的选择仅仅是再次匍匐在英米鬼畜脚下成为遏制中国的一艘航母,还是转换门庭去做大中华共同体的马前卒。

    米内光正内阁的效率一向低的惊人,或许美国人的坦克履带没有开进浅草的街巷,他们都不可能冒着被当做国贼被天诛的威胁去做这个决定。但是东海对岸的中国,已经年近七旬的老元首正在召集他的第三代领导核心们讨论美国的武装力量如果踏足第一岛链,大中华共同体将要承受什么样的压力。虽然在周仲辅、李维常、张建元、朱云阶、邓先贤他们的意识里,中美或许可以和平共处,辽阔的太平洋似乎让两个超级大国将来不会面对正面冲突。不过吴宸轩却打算在人生的最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为中华民族撬开最后一块拦路石,基于这种情况,其实米内内阁的犹豫不决,给日本带来的伤害其实并不如人们指责的那样大。

    不知道中华民主帝国这个强邻的决定,日本的生死抉择是如此之难,以至于日本的最高统治者那位眼睛男正在为米内首相提交的奏折而伤神。因为在他看来,日本面临的任何一种选择都将意味着他本人的彻底失败,他所能选择的仅仅是一条白绫还是一把肋差而已。

第五百六十四节 桥头堡行动启幕() 
日本人的抉择还在b……29的呼啸下艰难的进行,中华民主帝国政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部长邓先贤发表了一份国情咨文,让日本和美国都感到了一些别样的意味,“太平洋战争已经持续三年时间,严重威胁到该地区商业航行和渔业作业安全,中国对于这种状况表示严重关切,希望交战各国能严格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公认的无害航行原则,中国将会视情况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什么叫视情况?”眼镜男喃喃自语,“难道日本现在还不够惨吗?看来中国并不打算收留一只强壮的看门狗,他们需要的仅仅是狗窝下面这块地皮而已。”几位大臣跪伏在御前,似乎根本没有听到这些话。

    “什么叫必要措施?难道那位老元首已经忍不住要开辟第四战场了。”马歇尔将军放下了手里的钢笔,日本已经是穷途末路,但是美国赢得并不轻松,如果中国站在日本身后,美国就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如果中国亲自站到前台和美国真刀真*枪的干,那么胜负就还真的尚未可知。“或许中国只是对我们进入西太平洋的一种姿态,面对红俄和北非的英国势力,再挑战美国根本就不能算一种理智的态度。”

    不管如何解读,中华民主帝国国防海军的除了在印度洋保持三个特混舰队和一个特潜舰队,已经有一个特混舰队正在东出巽他海峡,向密克罗尼西亚群岛方向移动,而应白俄自治共和国的邀请驻防海参崴的一个特混舰队已经在白令海东部海域展开实兵演习,对中途岛的美军肋部构成了直接的威胁。

    重整旗鼓的德军终于在太初二十四年三月五日发动了沃洛涅日—利佩茨克战役,攻克利佩茨克后,双方战线态势是:德军已撤过顿河,整个南翼战线已修复并拉直,但在中部地区,利佩茨克形成一片向东楔入俄军战线的巨大突出部。它在北、东、南三面与红俄军保持接触。这个突出部对双方意义都十分重大,德军在必要时可以从这一地区出发,向北、向南迂回攻击红俄后方交通线。而红俄若夺取该突出部,可一举歼灭德军中央方面军的坦克部队主力,并可再次缩短战线,节省更多的机动兵力,重新夺得东线战场战略主动权。

    与此同时,俄军统帅部也注意到库尔斯克突出部问题。3月20日左右,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红俄军将领研判了整个东线形势后,起草了一份报告给朱加什维利,预测今年夏季德军会从利佩茨克出动向北攻击梁赞地区,以便摧毁该地区的俄军军工企业并为今后从南方进攻莫斯科做好准备,认为“我军为了先敌行动而于最近转入进攻是不妥当的”,最好等到俄军在防御中消耗了疲惫的敌人后,再投入新锐预备队转入全面反攻。朱加什维利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六月初,德俄间出现了一段外交插曲,早在二十三年春,德俄双方都感到前途渺茫,胜负难定,想就此罢兵言和,于是在六月间,红俄外长莫洛托夫和德国特使舍尔纳在德军占领的基罗夫格勒秘密会晤。但元首赫斯以胜利者自居,要求以第聂伯河为两国新的边界,红俄则要求仍以战前布格河为界,双方要价距离太大,无法成交,双方只能继续兵戎相见。

    双方都已下定决心,在利佩茨克到坦波夫一带进行一场决定性的会战。德俄双方的最高统帅部都开始了紧张地调兵遣将,将全部的战略预备队,投入到利佩茨克地区。德俄双方都意识到这场会战对双方意义重大,俄军败了,形势将恢复到两年前冬季困守莫斯科的窘境,德军战败的话,将丧失整个俄德战场的主动权,它再也无力组织起现有规模的战略预备队了。所以一向比较温和的元首赫斯硬邦邦地丢给诸将一句话:“不能失败”。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德俄这场龙虎斗会开始的轰轰烈烈,结束的虎头蛇尾,原因很简单,中国在乌拉尔山东麓的重兵集团居然发动了全面进攻。

    “我命令。”张建元总参谋长面对肃立北方派遣军的众位将领示意副官拉开了指挥台后面的地图,林怀青、丁盛、聂光远、彭光辉、徐海川、吴烈、段德彪等人的目光都被三道粗粗的红色箭头所吸引,这代表着三大集团军将同时发起攻击,三路齐插红俄乌拉尔防线的背后,中国铁骑第一次踏上东欧大平原的土地,白皮们将在皇家空军的鹰翼之下恐慌,在国防军的履带前交出他们的膝盖。“桥头堡行动,零时为太初二十四年五月一日凌晨三时整。”

    5月1日的晨曦中,皇家空军的第一航空队的200架“鲲鹏”轰炸机成为了第一个叫醒红俄军的钢铁快递员,这种50米长、70米宽,炸弹舱中装载32659千克(72000磅)炸弹还配备了八个遥控炮塔上的16门20毫米加农炮的空中战列舰装备了六台昆仑r…4360…41蜗扇发动机发动机,四台标准电气j47…ge…19蜗浆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162;200千克,最大飞行速度:707千米每小时,最大航程:12;070千米,简直就是一艘巡天战舰。面对鲲鹏的地毯式轰炸,红俄军的地面防御力量几乎都在瞬间土崩瓦解,而且天眼系统在高纬度轨道上布置的十四颗侦查卫星几乎昼夜不断的监视着红俄在乌拉尔地区的一举一动,就算一个连队的掩蔽部都逃不过天眼的监视,所以皇家空军手里的红俄军军事设施和集结地地图比起伏罗希洛夫手里的那份要精确的多,至少红俄军一级一级的统计编报最新位置变化还需要一周的时间,而中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手里的地图都是12小时前天眼系统刚刚测绘完成的,配合卫星定位系统和激光制导炸弹,简直就像是nba球员在玩灌篮游戏。

    地面上的三个集团军都配属了重炮集群的2…3个师作为火力支援,加上各集团军本身庞大的炮兵集群,让红俄的大炮兵主义者们真正领略了一回儿毁天灭地的炮火准备。在其中最让人咋舌的是“箭雨”式122mm轮式自行火箭炮,该炮的定向器为2。2毫米厚的薄壁管,并带有螺旋导向槽,40根定向管通过前后方形支座用纵、横拉紧带集合成束;采用箱形万能支承回转盘;电动高低机和方向机安装在回转机低座箱体内,采用电传动为主,手摇动为辅的传动系统;整个火箭炮以座圈为基础安装在西安秦风越野车底盘上;发火装置以汽车的蓄电池为电源,它与时间继电器组成的发火系统可实现车内连发或单发,该火箭炮还有车外发射装置。两万米的射程让这种火箭炮可以在对方炮兵最大射程外从容的进行覆盖射击,而配套的自动装填车让这种威力巨大消耗也巨大的武器持久作战能力更加强大。纷纷如花雨的122火箭弹让黎明前的黑暗变得异常绚丽,但是对于在战壕里的红俄军队而言,这可能是他们最后看到的风景了。

    第7集团军的进攻目标很明确,就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枢纽叶卡捷琳堡。在聂光远的指挥下十几万精锐在数百辆“翼虎”坦克、“铁甲士”装甲输送车的带领下,几乎毫无阻滞的突破了对方的野战工事。

    “政委同志?”马克西姆的帽子已经被倒下的枕木给打飞了,鲜血模糊了他的视线,现在他已经顾不上了,他的团现在还能有几个活人,他自己也不确定,即使是在进攻德国小鬼子的前夜,他也没见过红俄军有如此的火力密度。“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该死的,快点回话。看在圣母玛利亚的份上,有活的吗?”

    “咳咳,有人吗?谁拉我一把。”政委谢尔盖的大嗓门从防炮洞深处传出来,看来他还没有蒙主恩照,嗯,或者说是没有蒙卡尔老爹通知去开会。

    “老伙计,你能不能轻一点,我都快散架了,你不能把我的脑袋当萝卜秧子,这不是拔河比赛。”谢尔盖抱怨着,但是他的声音马上就被一阵低沉的隆隆声打断了。“那是什么,是中国鬼子的榴弹炮吗?”

    “恐怕不是。”马克西姆虽然有些油滑世故,但是在红俄军中都已经干了三十年,对战场就像对自己的床铺一样熟悉“是坦克集群,而且,可能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