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非和平崛起 >

第324章

非和平崛起-第324章

小说: 非和平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来他们还试图从洪源以北方向绕行,但是没想到对方的装甲部队迅速占领了洪源、五老一线的山口地段,向西靠拢师团的希望彻底破灭。现在摆在横山秀夫面前的就是一个选择,从没有道路的狼林山脉向北挺进。原本在第二师团布防的时候,也考虑过狼林山北段的防御,不过兵力捉襟见肘的中岛师团长还是放弃了这一地带的布防,他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就是“连成吉思汗都不想去征服的地方,没有人愿意去征服”。类似的话,横山秀夫也说了多次,但他最终还是率领着两个联队的最后精锐偏偏去了那个连成吉思汗都没看上眼的长津湖。中岛说的虽然是句牢骚话,但不管怎么说,他还是按照军部的命令,将第2师团散布在三韩东部边境,并积极部署,一直向北推进,准备在鸭绿江边阻挡中**队的“入侵”。

    从黄草岭到长津湖,只有一条地形情况非常复杂的简易公路,那是由泥土和砂石混合铺设的狭窄小路,曲折穿行在山区之间,道路狭窄到只能容许一辆汽车通行(如果日军还有汽车的话),而且又是在山腰,一边紧挨着突兀的山石,一边就是陡峭的深渊。横山秀夫大佐觉得,如果这样不知深浅地北进,恐怕凶多吉少,因此严格控制着混编联队的推进速度。

    这一严格控制,这两千多日军抵达长津湖就用去了不少的时间,从古土里到湖区南端的下碣隅里只有区区18公里,日军残兵用了整整12个小时的时间;从下碣隅里到湖区西北角的柳潭里有22公里路程,又是用了一个白天,直到11月14日凌晨他们才算离开了长津湖畔的冰原。

    因为东线长津湖地区遍布高山大岭,受地形的限制,横山秀夫大佐的混编联队左右两翼都没有部队可以策应,他认为处境极其危险。因此心思缜密的他决定在下碣隅里修建一座临时兵营,他告诉属下,这个兵营在必要时可以固守待援和安置伤员。而30联队的松下中佐对这个不着边际的理由大为光火,他觉得横山秀夫被中**队吓破了胆,更觉得他是在公然违抗军令,在大山里兜圈子,宁可冻饿而死也不敢面对敌人的枪炮。

    战后松下中佐就曾对日本的战史学家谈道:“长津湖地区根本就不适合军事行动,除非你打算快速的通过,否则任何固守的企图都会带来灭顶之灾。”

    松下的话影响了不少研究长津湖战役的各国战史学家,认为横山大佐在在下碣隅里消耗一天修筑临时兵站是画蛇添足,或者说是完全没必要,进一步降低了日军逃出狼林山的可能性,如果不顾伤亡的突围,可能会在国防军的包围圈形成之前逃出生天。但是不管怎么样,日军靠这个临时营地拖住了第10山地师3天的时间,为咸兴的师团部逃脱带来了一线生机,很难想象如果日军第二师团撤退的时候,被第10山地师截断山区道路的话,中岛能不能逃到汉城还得两说着。

    11月13日前后,长津湖地区普降大雪,狼林山里积雪盈尺。朝鲜北部的地形多是高山峻岭,山峰高过千米,甚至达到两千米,悬崖绝壁,而且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树茂林密,部队运动受地形狭窄限制,极大地影响了机动速度。第10山地师虽然擅长山地作战,在地形广阔的丘陵山地里,可以迂回包围,可以大范围地运动,不过面对山高林密,冰天雪地的狼林山,第10山地师也很难追上这些逃走的日军。于是长津湖畔的战斗就成了“虎贲”陆军特勤团的狩猎场。

    “虎贲”特勤团进了朝鲜向长津湖开进时,整个战场一片雪白,树枝都让雪压得下垂。那满山是雪,一米深,部队又不能走大路,只能在雪山的小路上爬行,马和骡子都不敢走。宿营的时候还必须在山里,幸好有总装备部研制的双层充气单兵两用帐篷(还可以充当冲锋舟),既可以保暖又可以挡风。穿着羊绒保暖套装和防雨布的雪地迷彩外套的特种兵们,由于保暖措施得当,整个战役结束只轻微冻伤了2个人,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

    日军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逃离新浦的他们连食品都不足,更别说帐篷了。山上长着如蒿子一样的植物,下面是雪。日军士兵就把雪挖透,在上面铺上被,再盖一床被,谁都不敢脱鞋,只要鞋一冻就再也甭想穿上,冻得硬邦邦。大家互相抱着,我抱着你的脚,你抱着我的脚,把被子一蒙头保温。行军即便到了目的地也不能马上停下休息,还要不停运动,否则坐下去就容易被冻死。对那些一屁股坐下去的新兵,就由军官和军曹们用枪托强迫运动。

    东一声枪响,倒下一名军官,西一下迫击炮,一伙聚在火堆边上的日军士兵和漫天的灰烬一起去见天照大婶了。从早到晚,枪炮并不密集,也没有规律,不过造成的死伤却触目惊心。在对射中,日军痛苦的发现不仅仅三八大盖不如对方手里的家伙,连射击技术也被对方完爆(他们对峙的是专业的狙击手),而且对方的两三个三人小组手里武器的瞬间火力就可以压制一个小队的日军,在损失了200多日军官兵后,他们终于明白横山大佐建立临时兵营的英明。不过他们英明的横山大佐此刻却在一间屋子里擦拭着肋差,打算自我解脱,不再受这零敲碎打的精神凌迟了。不管别的日本军官怎么叫嚣,反正他对自己和部下这千把人能活着走出长津湖彻底不抱希望了。

    除了日军伤兵不时的压抑的嘶喊,一个个退入临时营地的官兵都是木然的找地方隐蔽或者和四周围上来的那些穿着白色军服的魔鬼对射,但是思维已经被这寒冷的天气冻住了,一个个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的射击,装弹,瞄准再射击,直到被枪弹击倒在地或者打光手里最后一发子弹,然后呆呆的坐在原地,任凭雪花和冰碴子覆盖他们的身体。长津湖畔这个寒冷的下午将是他们一辈子的噩梦深渊。

第四百一十八节 势如破竹战云山() 
下一页

    11月8日夜,日本驻屯军第十九师团第73联队第一大队在温井休息,9日凌晨,该大队第3中队作为先遣队向北镇开进,最终目标是碧潼。去北镇的道路是第二大队昨晚安全走过的,因而第一大队没有采取特别警戒措施也不无道理。前进的道路是朝温井川河口敞开的宽约1000米的细长谷地,两侧有高150—300米左右的多岩肌和杂木林的险峻山峦。

    拉着第3中队的十几辆五十铃卡车纵队浩浩荡荡地进入两水洞的隘路,完全出乎意料地立即受到前方和左右高地的猛烈射击。发起攻击的两天前渗透进温井地区的中国国防军第八集团军第20山地师的一支后卫部队,如果再允许日军前进将会和第20师的后勤部队遭遇,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温井伏击战打响了西线战场的第一枪。

    国防军第八集团军20山地师作为首批作战部队,秘密入韩后奉命向温井推进,师长乔峥、参谋长张玉华根据上级指示和当时情况,判断敌已占温井,也可能继续向北推进,遂令部队抢占温井西北216高地至北镇一线高地做好战斗准备。25日9时许,当日军第3中队乘车由温井向北镇疾进至温井以西13公里两水洞时,20师的2003团迅速出击,利用团属迫击炮火力对敌汽车部队进行持续打击,在国防军密集的机枪火力下,日军几乎没有抬头还击的机会。

    驻屯军第十九师团第73联队的其他部队迅速接近交火地域,从火力点的数量判断对方兵力并不多,马上发起进攻,可是越前进敌火力越猛烈,情况好像跟日军所判断的情况大不一样,这时候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对面的中国军队已经换装了“连弩”半自动步枪,而且大批老旧的麦德森轻机枪已经退役,除了每个排一挺“统治者”通用机枪之外,大批的“冲击者”冲锋枪和08式榴弹枪成了半自动步枪的补充火力,这让中国国防军的基层火力比起日军来足有五倍以上的优势。不久,觉察到后方被切断,第73联队在没有任何依托的河谷中被包围了。

    虽然双方的兵力相差不大,日军73联队齐整满员的话有3747人,刚好相当于2003团和配属的一个山地榴弹炮连人数的一倍,但是火力上的差距让这一倍的人数优势完全看不出来。不一会儿,国防军第2003团的几个连开始夹击73联队的各个大队。每人胸前挂着十几枚枪榴弹的突击兵,在两侧高地的火力掩护下向前接近,他们以哨音为号一齐发射枪榴弹,随着弹幕逼近过来。其口令已经可以听出来分明是中国话。日军不得不相信把他们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的就是中国国防军的野战部队。

    第73联队的指挥机构瞬间遭到破坏,官兵们丢掉装备、四处逃散。当时第73联队实有人员2750人(部分辎重兵和炮兵在从芥川赶来的路上),下午撤到温井的官兵不足1400人,这一瞬间的战斗就丧失了包括联队附竹下中佐在内的1350名官兵和全部技术装备。

    在温井整装待发的第73联队辎重兵和被当作民夫的三韩靖国军第五师团的一个团,知道前面情况有变赶快出发,这时发现两侧高地上有敌人移动。日军后卫部队停下向四方派出侦察兵,不久知道退路被切断了,急忙占领环形阵地。入夜,靖国军看到打通退路困难,便丢掉装备跑到南侧的山里,深夜才得以回到温井。在温井的73联队辎重大队,也因情况急转直下而不知所措,紧急构筑阵地。

    14时30分,山地20师2003团主动出击,其中有一个两连制的战斗群将进至两水洞、仓洞的日军第73联队的第3大队尖兵中队和联队的山炮中队歼灭。日军第2大队主力为解救被围的第3大队,以一个中队的兵力,向扼守216高地和490。5高地的第2003团9连冲击10余次,均被击退。战斗至15时30分结束,日军伤亡不详,9连阵亡17人,轻重伤34人,已经丧失了继续进攻的能力,转为就地防御。

    此战山地20师2003团采取前堵后截、拦腰斩断的战法,歼灭日军一个步兵大队和一个炮兵中队,毙伤俘1484人,另俘日军官兵23人,缴获各种枪1163支、火炮12门(8门报废)、汽车8辆(均报废)。当夜,第2003团与山地20师的后勤部队一起,乘胜攻占温井外围的土井村,再次歼灭日军一个辎重兵大队。11月10日,第八集团军司令部吴禄贞中将致电山地20师师部及2003团团部的:“庆祝你们取得第八集团军入韩的初战胜利。”

    11日凌晨,第74联队在十九师团骑兵第19大队主力和独立山炮第19大队等的有力支援下,从龙山湖—宁边一线出发,以水丰坝为目标急速前进。虽然联队长宇多宫大佐受到坐镇平壤的驻屯军大庭二郎中将的召见离开战斗行列,但开战以来以英勇善战而著称的这个成军于朝鲜东线咸兴地区的驻屯军联队的士气却依然很高。

    以骑兵19大队为先导的第74联队,途中抓到一些三五成群败退的三韩复国军的散兵游勇,因为急着行军,就押到路边枪毙或者斩首了事。当他们进至云山时,并没有发现敌人。从云山北上是狄逾山脉,如果再越过江南山脉,便是滔滔鸭绿江了。不停顿地匆匆北进的骑兵队刚到达架设在三滩川上的朝阳桥,即遭到了突如其来的榴弹炮的集中射击。

    但是日军74联队还是训练有素的野战部队,虽然地形不利,又是在行军中遭到炮火突袭,但是日军步兵很快就分散隐蔽,并且在炮火稀疏后,在军官军曹们的组织下开始土工作业,挖掘工事,准备抵挡敌人的步兵攻击,这样一来第八集团军的炮火伏击也就是重创了正在过河的骑兵大队,而后面的第74步兵联队以及炮兵的损失并不大,而且对方沿河堤布防,利用河堤的反斜面修筑工事,让国防军的榴弹炮劳而无功,很快也就不得不停止了炮击。

    虽然只是三韩驻屯军的一支步兵联队,但是联队中的老兵比例很高,而且训练方面丝毫不比国内的常备师团差。日军是怎么训练出来的呢?从入伍开始就是棍棒教育,绝对的服从,不光是步兵技术天天苦练,就连挖战壕都是一丝不苟的训练,不是把土铲起来往外一仍就可以了,而是要求装满土后侧转身,面向后,锹柄向上,之后转身面向前,后脚一蹬,再抛土,臂力,腰力和脚力全都用上了。抛出去的土又准又远,反复训练这个动作,直到干净利索为止,什么工事伪装,侧防,障碍物开辟,近迫作业。。。。。全都要日夜练习。

    而且这个年月的日军攻击精神旺盛,可以一天连续冲锋十余次而锐气不减,喜欢坑道作业进行攻击。比如在日俄黑沟台战役日军就对俄军远东第5师就进行了近迫作业之后,突然在近距离开始冲锋。日本步兵在野外教育,射击教育和夜间教育上最为卖力气。在进攻的时候,喜欢使用锥形正面突击,一翼包围和两侧包围,灵活的在山地进行穿插。此战之后,国防军也逐渐认识到日军精锐的战斗力并不在自己之下,如果仅仅依靠先进武器和海量的弹药,而没有敢于牺牲,善打硬仗的真本事,那么中日在三韩的这场战争究竟谁输谁赢还尚未可知呢?认识到敌人的强悍,国防军上下也开始真正的正视对手,充分利用自己的装备和后勤优势,开始学会用脑子打仗,而非简单的炮兵轰步兵冲的打套路了。

    11日晚19时30分是第八集团军预定发起云山战役的时刻。依照集团军司令部部署,山地20师师长乔峥决定,由2001步兵团担任主攻,2002步兵团和2006防空团协同,围歼云山地区的日军第74联队主力和第19骑兵大队等附属兵力。

    这天白天,山地20师长乔峥抓紧进行最后的战前准备。然而,这天下午,有值班参谋来报,敌人阵地上活动异常频繁,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新情况。他马上赶过去观察,发现对方阵地车辆士兵来来往往,一片混乱。他认为云山城的三韩靖国军守军和日军的一个大队在准备后撤。中国国防军的将领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战术原则,就是抓住敌人决不能让他跑了,跑了就算这仗就没打,打击溃战是要挨批评的。为了防止敌人跑掉,乔峥遂向第八集团军首长建议,立即发起进攻,吴禄贞司令官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