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非和平崛起 >

第205章

非和平崛起-第205章

小说: 非和平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企业不做骚扰,但是把当地的地主和官府势力连根拔起,正好方便了张绍曾派人接管,朝廷束手无策,地方士绅绝望之中也都纷纷投到武翼新军的麾下,浙江巡抚的命令已经不出府衙。

    此时,乔夫等领导的革ming起义,大多发生在广东、广西、云南等边远省份,并由于力量薄弱和准bei不足,往往很快便失败。而余孟庭领导的起义却发生在清朝统治重心的杭嘉湖地区,历时9个月,这种情况让当地官府如坐针毡。起义引起了江、浙两省巡抚和上海道县的恐慌,也震动了朝廷中的满清贵胄们。很快起义队伍在嘉善至松江一带,袭击了招商局轮船、挂洋商招牌的戴生昌轮船及日本大东公司轮船,引起了英国日本的外交干涉。于是朝廷打算派军队南下,并特派江苏布政使瑞澂督办缉捕清乡事宜,且命江、浙两省的军队“合剿”,限期缉拿枭魁余孟庭。

    但是此时北洋已经陷入混战,各省新军也都或多或少的被革ming党渗透,要是派上去剿灭起义军,说不定又为对方送枪送人送补给了。至于练军团勇更是一帮大爷,打个群架还算在行,若是剿匪上阵,还不得一哄而散。朝廷发xian自己能依靠的军队竟然只有两支,苏北的武翼新军后镇和浙东的武翼新军翼镇。

    正在醇亲王载沣等人抹不开面子来请吴宸轩重新出山的时候,又一记重锤敲在大清朝这所破屋子上,这次是革ming党亲自挽袖子上场了。

    黄克敌遂同安南华侨中革ming党二百余人,组成中华国民军南军,自任司令,准bei进入钦州马笃山举行起义,并亲赴钦州劝说反复无常的清军统领郭人漳接济弹药,响应革ming军的起义。3月28日,黄克敌率军越过中安边界向广东钦州进发。29日(二十七日)下午,起义军与清军36营交战,击毙清军数十人。次日,途中又击败清军1个营,毙敌百人。4月2日,革ming军击溃清军3营,进占马笃山,人员增至六百余。当义军准bei进兵广西之际,郭人漳再次违背承诺,率兵3000尾追包围义军,黄克敌率敢死队夜袭清营,清军不战而逃,义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革ming军在黄克敌指挥下,在钦州、廉州及广西上思一带,转战四十余日,先后击败了上万清军。两广地区大有烽火遍地的态势,终于让满清贵族们认清了形势,不得不俯下身子来和吴宸轩这尊大神讨价还价了。吏部和陆军部的满人官僚两次上门,吴宸轩都适时的因病不能理事,继xu在虎坊桥优哉游哉的看戏养膘。

    迁延一月之后,苏南浙西已经糜烂不可收拾,两广清军也噤若寒蝉,面对弹尽援绝,兵力疲惫的革ming军仍然不敢进剿。革ming军与清军继xu周旋,黄克敌也和乔夫联系上,号召广东广西的革ming党不断的发动暴*动和袭击,减轻革ming军的压力。这一日,一顶八抬大轿悄然的停在虎坊桥的吴府门前,当朝的摄政王醇亲王载沣亲自拜访,恳请吴宸轩再次出山,围剿革ming党和起义军。双方密谈许久,详情却不得而知。

    三●五●中●文●网,更新快、无弹窗!

    printchaptererror;

第二百四十八节 两朝开济老臣心() 
“起了您那?”

    “起了。 ”

    “喝了吗您?”

    “今儿个早清儿有点儿赶罗,还没喝呢!”

    “得,我那儿刚沏上。没喝,上我那儿喝去”

    “崔二哥,吆,好久不见啊”

    “嗨,出门混顿嚼裹。”

    “二哥诶,您做着那?”又是一个街坊伸出头来打招呼。

    “可不兄弟,正掂配呢。炒个豆芽儿熬锅粥,有俩窝头搁屉里一熥就得活。”

    “得,您忙着,我也张罗去。”

    “要不您就这儿对付点儿,咱哥儿俩喝口?”

    “不介啦,我那儿有剩的,一热就得活,省事。那什么,二哥您先忙着,回头咱哥俩再聊。”

    “好您那!好您那!”

    “常四爷好。四爷你听说了吗,丰台兵营都摆开了阵势,飞机大炮的轰轰隆隆的对轰上了。”崔二爷见了常四爷赶紧打千,人家虽然落魄也是铁杆庄稼。

    “嗨,这大清国要玩完。咸丰爷闹长毛的那会儿,林李二王都打到静海,这北京城里也没听到过炮声。现在天下太平的,官兵倒是自个打起来了。”常四爷可不怕事,自个是旗人也不说大清国的好。

    “就是,咱们老百姓怕什么?”短打扮的祥子刚刚下了差,被醇亲王府雇了去当更夫,兼职外圈巡逻。“常四爷,我觉得这会儿也打不起来。您这东交民巷的几十家洋人都没见动静,王爷也在家里面带着,善扑营虎枪营的也都没个军令,我琢磨着一时半会的打不进这四九城。”

    “湖广会馆那位怎么样了?”崔二爷也是个消息灵通的主,再说老北京的街坊邻居只要是穿长衫的哪个不是消息灵通的上书房行走,常四爷觉得打不打仗,反正屯点粮食的事情,倒是吴宸轩吴大人在京城,这北洋的兵也不敢太过分,把吴大官人当成了时局风向标使唤。

    “吴大人还在那里会客人,这两天王爷早出晚归的比进宫见皇上都勤快,听二杠子头刚子说的,天天跑湖广会馆的吴府,有这尊城隍镇着,就没小鬼赶进来。”

    “那就好,城外面这青黄不接的连个婆婆丁都不好找,我溜溜我那小黄鹂,顺着城墙根多寻摸点吃食。回见了您。”

    “唉,那敢情好。回见。”

    大清国四九城里见多识广的百姓没有把成为乱哄哄的北洋放在眼里,因为这些乱兵不敢进城,这里可是居住着一位手握十万虎贲的大帅呢。

    此时的吴宸轩可没有在湖广会馆旁边的吴府坐镇,反而是在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里吃西餐呢。

    “嗨,肖恩伯爵,很高兴见到您。”那个白发绅士伸出手来,马上意识到这是个错误,一个清国官员不会采用这样的礼节见面。

    但是他显然没想到,吴宸轩很自然的伸出手来和他握手了“我也很高兴见到您,赫德司长先生。当然我不得不纠正一下,我是大清一等子爵,而非伯爵。”

    站在吴宸轩面前的是一位生活在大清国土地上比起在母国生活的时间都长的传奇,罗伯特?赫德,(robert?hart,1835年2月20日—1911年9月20日),这位英国政治家从1854年来到中国,1861年起在上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职务,1863年正式接替担任海关总税务司,一直到他1908年休假离职回国,1911年死于英国白金汉郡,清廷追授其为太子太保;赫德曾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达半个世纪之久(1861年-1911年),在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他主持的海关还创建了中国的现代邮政系统;著有《中国论集》等。吴宸轩对这位自称为“思想上更像是中国人的英国佬”还是很尊重的。

    赫德1835年2月20日生于英国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西南之阿尔马郡,1853年在贝尔法斯特女王学院毕业。1854年,英国外交部招考去中国服务的外交人员,由于成绩优秀,赫德被免试录用,分配到英国驻香港贸易督察处当翻译学员。同年,又调至宁波领事馆。

    1858年3月,赫德奉命来到广州,在英国驻广州领事馆内任二等副翻译。在这里,赫德熟悉了清朝官场中的种种礼节和惯例,并以谦恭有礼举止大方得体和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与巡抚柏贵劳崇光等人建立起良好关系。凭借这种关系,赫德首次显示了他搜集机密情报的能力。他在给英国驻华公使提交的备忘录中,准确汇报了咸丰皇帝对各国公使进驻北京不满阻挡英法联军的任务将由僧格林沁负责等情报。

    在劳崇光的邀请之下,赫德辞去领事馆的工作,任广州粤海关副总税务司。早在6年前的1853年,上海爆发了小刀会起义,英法美三国领事趁机攫取江海关(上海海关)征税行政权,洋人征洋货的税,清廷对此无所谓。此后,中国沿海各口岸海关就逐渐落入洋人手中,“邀请”洋人“帮办税务”成了惯例。

    赫德加入的时候,中国海关最红的人物是英国人李泰国,他比赫德大两岁,但已经当了好几年的江海关税务司。1861年3月,总理衙门正式任命李泰国为大清帝国海关总税务司,并邀请他北上议事。傲慢的李泰国平军的威力,“不愿与可能会覆灭的王朝保持紧密的联系”,请假回国休养,临行前,他指定赫德前往北京,代向恭亲王奕?述职。

    李泰国拱手相让的机会赫德当然不会错过,他早就李泰国在中国人面前的飞扬跋扈。在北上的路途中赫德写下这样一篇日记,“我必须时刻牢记,海关是中国衙门,而非外国机关。既然如此,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围绕中国的利益开展工作,避免得罪中国,或引起中国人的反感”。当年5月,赫德见到了奕?的头号亲信总理大臣文祥,他事先准备了9份文件,向文祥详细讲解了长江口岸通商税务等问题。文祥虽为总理大臣,但是在洋务方面其实也是个“菜鸟”,赫德的讲解对他来说简直是瞌睡遇上了枕头。相比较李泰国的颐指气使,赫德谦恭而礼让,并且汉语流利学识渊博业务熟练,第一次见面就和文祥谈笑风生。几天后,赫德又征服了矜持的恭亲王奕?,奕?对外人称呼他为“我们的赫德”。6月30日,他被正式任命为署理总税务司,7月9日,赫德在日记中记载,清朝政府给他涨了一倍的薪水,月俸800两白银。

    在阿斯本事件中,赫德周旋于两国政府之间,做了很多事情但是仍然没有挽救这次合作的破裂。1863年11月15日,总理衙门宣布解除李泰国的职务,同时任命28岁的赫德为总税务司。赫德作为事件的始作俑者,办砸了差事,最终却成了既得利益者,不得不让人佩服其手腕之圆滑。

    从“代理”扶正的赫德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其实,他早已跃跃欲试。当初,署理总税务司除了他还有一个费士来,赫德干脆没把费士来放在眼里,上任第一天就以自己一个人的名义向各口岸税务司发布通令。随后的几年,他建立了一整套科学严密高效的管理制度,让海关成为贪腐盛行的清政府中唯一一抹亮色。

    赫德给海关高级职员开出的薪酬非常高,最多的能拿到9000两的年薪,是其他国家同等职位的两倍。职员干满一定年限,还有一笔相当于年薪的酬劳金。此外,退休金回籍旅费带薪年假一应俱全。甚至还有未婚人员抚恤金因功致残抚恤金丧葬费医药费来华探亲家属旅费。如此高的养廉成本再加上各种监督制度,使海关成了大清国唯一一个没有贪污**的部门。

    1861年,海关税收为496万两,在赫德的打理下,到1887年,海关税收达到2000万两,占清廷财政收入的24。35%。关税成了清廷最稳定最可靠的财源,赫德也成了大清国的“财神爷”。在之后的中法战争庚子之变中,赫德也保持了中立者和亲大清的立场,这让他获得了很多大清高层的信任和依赖。

    庚子年8月15日,八国联军攻到英国使馆,坚持了56天的赫德终于获救。第二天,65岁的他在总理衙门的请求下,又开始为停战谈判奔波。当时,如何处理战后对华关系,成为各国政府的头等大事,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首创“黄*祸”一词,他认为,中国在20世纪要崛起,而崛起的中国将重演蒙古帝国的历史,只有瓜分中国,才能防止“黄*祸”的出现。德国皇帝瓜分中国的建议,在西方引起了很大认同。赫德则在英国杂志上连发6篇文章,综合分析三条出路:第一条是瓜分中国;第二条是扶持新政府;第三条是继续支持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他认为只有第三条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好出路。

    在中国居住了40多年,赫德对清政府和中国人有了深厚的感情。他非常洋人对华人的粗暴态度,他曾对慈禧太后除了接见公使夫人还要接见使馆的孩子们有些愤愤不平。

    1908年,病中的赫德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你嬉戏已足,你吃饱喝足,该是你离去的时候了”,这一年他已经73岁,在中国生活了54年,决定回国休养。4月13日上午,十几个西方国家的驻华使节清朝官员及各界人士上千人,聚集在北京前门车站,为赫德送行。赫德私人所建的乐队反复演奏各国国歌,终结曲是《友谊地久天长》,乐声中,没有一个西方人不含着眼泪道别。总税务司署的职员们回到衙门,德办公桌上钉着一张便条,上写:“1908年4月13日上午7时,罗伯特?赫德走了。”1911年9月20日,赫德在英国病逝,享年76岁。20天后,武昌起义爆发,紧接着,赫德为之效力近半个世纪的大清王朝灭亡。

    现在这个活着的传奇正站在吴宸轩的面前,两人落座后,赫德神秘的一笑。

    “肖恩先生,或者您更习惯我称呼您吴宸轩先生,您很快就是伯爵了,确切的说是五个小时以后您就是伯爵了。”赫德耸耸肩膀“显然他们已经意识到您的重要性,醇亲王已经上奏朝廷,您将会成为山东巡抚兼武翼新军总统制官,权知两江剿匪总办大臣,大清一等伯爵,太子少傅,赏戴双眼花翎。”

    “得谢谢您告诉我这样的好消息,再次向您表示诚挚的感谢,赫德先生。”吴宸轩微笑着说,这一切并不意外,实际上是昨天醇亲王载沣提出来的条件的一部分,当然交换条件也很诱人。

    “并不吃惊,可以想见,一个像是筛子一样的中央机构是无法保密的。”赫德那双灰色的眼睛盯住吴宸轩的眼睛“或许您会掌握这个国度里一半以上的军权,但是从我这个外人来了您的声誉和后世的评价,我觉得您完全可以在现阶段维护好这个大清政权,对您对大清国对这块土地上的生民都有好处,一场政变或许没有什么太大的破坏,但是如果演变成为一场上亿人卷人的大混战,那可就是上帝都没办法原谅的灾难了。”

    “我很想知道,赫德先生,您认为我真的能经得住这个诱惑吗?毕竟这是世界上最至高无上的权利。”吴宸轩闲适的品着手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