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非和平崛起 >

第170章

非和平崛起-第170章

小说: 非和平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汲鲅罂疾煲簿驼庋嵘狭巳粘獭

    五大臣出国一事由于发生了9月份的吴樾炸弹谋杀案而推迟至今。原定出国的兵部侍郎徐世昌已获任巡警部尚书,商部右丞绍英在谋杀案中受伤,均不能成行,清廷另任命戴鸿慈、李盛铎代替。五大臣出国的路线是由德国驻华公使代拟和安排的。

    光绪三十一年12月11日,被清廷委派出洋考察西方政治的镇国公载泽、两江总督端方、顺天府丞李盛铎,离京启程前往英国、法国和比利时等国。鉴于上次出行的教训,这次出发时,北京火车站采取了严密的保护措施,实行戒严,所谓闲杂人等一概不能入内。“车站稽查严密,外人不得阑入”。按照惯例,完成拜祭祖先仪式、求得祖宗庇佑之后,方始出发。另2位出洋考察大臣户部侍郎戴鸿慈、山东布政使吴宸轩则先于他们,已于12月2日从天津启程,前往日本、美国、德国和奥地利考察。

    或许是由于这次清政府派遣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意义格外重大,也或许掺杂着中国官员爱摆排场的某些因素,待至上海,由戴鸿慈、吴宸轩两位大臣带领的随行队伍已经扩至四十余人,包括三十三位随行人员、四名各省派往随同考察人员、两名差官、四名“戈什”,甚至还有一名剃头匠。此外还有随行前往美国留学的八名学生,日后因在美国宣传孔教而声名远扬的陈焕章也在这群留学生之列。12月19日,美国太平洋邮船公司的巨型邮轮“西伯利亚”号载着几十名考察人员,也载着清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殷殷期望,收锚起航,向着日本驶去。善于观察的戴鸿慈刚刚上船,就详细地记录下整个邮轮的构造和机关设置情况。而吴宸轩大人似乎有些晕船的弊病,始终没有露面。

    不过在房间里的吴宸轩其实没有任何的休息,反而在秘密会见山东方面、光复会、江浙商会甚至是蒙塔古家族的代表,一道道指令通过伪装成钢琴的长波电台发给山东的基地,再由基地转发给各个机关,没有吴宸轩坐镇的山东运作一切如常,丝毫没有任何懈怠,让本来以为是天赐良机的袁大头甚为惊讶。袁大头自觉得如果北洋离开自己一个月或许不会出大乱子,但是若再长了,恐怕手下的军头们就要各自寻找靠山了,分崩离析只在眼前,北洋一系的存在也就可以打上问号了。

    船到了上海停留期间,吴宸轩又生龙活虎的下船去上海会见诸多江浙的旧相识,倒让戴鸿慈独自应付上海的方面官吏们。不过戴鸿慈也知道吴宸轩这家伙和江浙的头头脑脑都很是熟稔,加上前来接人的竟然是上海的英国领事馆商务参赞,他不放人也不行啊。脾气好的老戴也没有表现出什么厌烦,反而和上海的官吏们打得火热,上海这地方不比京城,外国人势力强大,当地官僚和外国人打交道也多,这方面的经验老戴还是需要学习的。一方面老戴虚怀若谷,另一方面地方官想着给这位户部的财神爷套近乎,这两者的目标一致,没有了吴宸轩这个碍眼的家伙,大家反而更加自在,所以吴宸轩一连失踪了十天也没让戴鸿慈生气上火。倒是吴宸轩回到码头,带着两辆崭新的英式马车上船,连同英国马车夫和侍从、锡克教卫兵完整的一个班子。

    “吴大人,你,你这是何意?”

    “戴大人,你没带轿子吧?”

    “当然没带。”饶是戴鸿慈泥人一个,也有三分土性,这话里就带上火气了“吴大人莫非你带了轿夫。”

    “我也没带啊。”吴宸轩一摊双手耸肩道,在戴鸿慈眼中是这位吴大人不够庄重的表现“不过我在船上想到了这一点,这出洋考察咱们不能给大清朝跌份吧?”

    “出访外洋,宣扬我朝威仪,是我等朝廷官员的职责所在。当然要…”戴鸿慈虽然知道可能被这家伙绕进去,但是不得不如此说,要不被人告到朝廷,一个失言是跑不了的。

    “那国外不一定都和大清一样有轿子吧?”吴宸轩微微一乐,打断了戴鸿慈的长篇大论“不知道戴大人是打算雇马车还是打算用腿狯呢?”

    “这个…”戴鸿慈也知道大清朝在列国中的地位低下,说不定就有的国家故意埋汰自己,到时候应对不得体,那可是失职。外事无小事的道理可不是后世才发明的,戴鸿慈也明白了这个吴宸轩的打算,由小见大看来这家伙也是个谋定后动的家伙。

    “既如此,少怀在此谢过吴大人的美意。”

    “嗨,少怀兄。今后这浩瀚大洋上你我要同行一年半载的,都是缘分客气什么。”

    “那这些洋人是…”

    “我朋友送的,反正我也不缺钱财,老阿和他叔叔温斯顿伯爵总想送点特别的,也是他们一番心意。我没来上海之前就准备停当了,我只好受之有愧却之不恭了。这不正好想起你老哥也没带代步的轿子,干脆咱们哥俩一人一辆,反正老阿在上海等个个把月的,印度那边就能送辆新的车子给他用,我就连他的那辆都一勺烩了。”吴宸轩说的轻巧,戴鸿慈心里暗暗震惊,这家伙和英国人的关系不一般,来接人的是领事馆的参赞,大英帝国的伯爵子弟和他称兄道弟,看着都是通家之好了,这次自己这正使的买卖好不好恐怕还得看这位襄办大人的意思了。

第一百九十九节 凭海临风扬帆去() 
“大人,这立宪真能救大清吗?”邮轮开出了上海十六铺码头,送行的人群散去,吴宸轩回到舱室里开始处理文件,秘书黄鑫培忍不住问了一句让吴宸轩直皱眉的问题,自己这个秘书看来是太天真了,算了,还是耐心讲讲吧,反正对方也是历史上有名有号的人物,智商不会太过奇葩的。

    “任之,你可知道太平天国的最终赢家是谁?”

    “不是清廷吗?他们最后可攻入天京,将太平天国几乎屠戮一空。”

    “要我说,太平天国固然国破家亡,这大清朝也差点被一帮神棍给颠覆,中央集权已经维持不下去了”吴宸轩给自己这个史册上也算名人的秘书上了一堂真实的历史课。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以曾、左、李三人为首的汉族地方督抚迅速崛起。他们手中握有地方的政权、军权、财权,几乎不受中央控制,朝廷从此呈现出强枝弱干的局面。从光绪二十七年实行新政开始,朝廷不断采取措施削弱地方督抚的军权和财权,而把它集中于满人之手,若不是满人实在挑不出个成形的,恐怕这九大*疆臣未必让汉人染指。今年设立陆军部,由它统率帝国的全部陆军,该部的尚书及两位侍郎都由满人担任,这样陆军名义上就全部由满人统率;设立度支部,控制地方的收支,宣布只有中央才拥有对外借款及铸造、发行货币权。这样的宪政改革越往前推进,汉族官僚手中的权力就会不断丧失,而中央政府集中的权力越来越大。汉官普遍感到被欺骗了,他们对满洲朝廷的不满就空前表现出来,原来满人掌兵,自然不惧这些书生,但是现在天下兵权十之七八在袁项城、我和南方几个汉人督府手里,满人现在已经是空壳子一个,风吹草动的他们就已经经受不起了。”

    “这宪政的第二失策之处应该说是失去了士绅的支持,坏了根基。”吴宸轩继续分析大清宪政的弊病所在。

    “士绅?可未曾听说士绅有揭竿而起的。”黄鑫培心里实在疑惑,汉人官吏被排挤他是亲眼所见,眼前这位大人不就是例子,所以他不难理解,但是说道士绅似乎和朝廷是一家人,虽然满人不说“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但是政权不下乡的传统倒是传承已久,基层政权都是士绅们在代为执行,没见到那家士绅扯旗造反啊。

    “其实你说的也对,一般来说,绅士是保守的,他们比较倾向维护传统的体制和意识形态,这与维护他们的地位和在地方的威望是一致的。”吴宸轩继续分析道“不过经过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事件后,他们终于认识到闭关锁国那一套不行了,于是逐步放弃了过去保守的观念,致力于兴办新学、投资实业。有些人成为实业家,有些人还出国留学、游历或进新学堂学习,因而在思想观念上逐渐发生了变化。比如山东商会的诸君谁还会把大清国当成自己的祖宗供着?工商一旦成为士绅的主业,构建在士绅土地制度上的大清基层统治架构必然会瓦解,到时候没了根基的大清国还不是一推就倒?”

    实际上在清末新政之前,绅士们虽然在地方上有着巨大影响,但他们是分散的,各自为政的,正是预备立宪给他们登上全国舞台提供了机会。朝廷设立咨议局、资政院以及推行地方自治,给他们提供了新的合法的活动场所,并使绅士阶层实现了全国性的集结,形成了当时政坛上举足轻重的力量——立宪派。他们以咨议局和资政院为阵地,对地方和中央的政务和舆论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立宪派形成后,怀着对国势日衰的深切关注,他们急切希望在中国能实行宪政,以抵*制日益严重的革命,并在宪政中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同时,他们对满洲贵族垄断政权核心的状况越来越不满,在咨议局和资政院会议上他们同清政府不断发生激烈冲突。

    当他们的要求被拒绝,当“皇族内阁”成立之时,他们感觉到清政府已经无药可救,许多人转向革命,成为清政府的对立面和掘墓人。立宪派的离心倾向和最后对清政府的绝望带来了严重后果。在武昌起义爆发的7个星期内,15个省以咨议局为中心纷纷宣布独立,立宪派抛弃清政府是个很大的因素。清朝的统治在地方上已经被立宪给掏空了,清末的中央政府已经对地方士绅毫无约束能力了。

    “宪政失败的第三个因素就是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没吃没喝的自然会揭竿而起。”吴宸轩如同神棍一般的预言让黄鑫培很是疑惑,这百姓跟宪政似乎搭不上界,但是吴宸轩很快就解释给他听。

    “有人说明亡于辽饷,这话虽然偏颇,但是也不无道理。明末也是民不聊生,民变风起,这辽饷加一两,贪官污吏就能收上来十两百两,百姓被压榨一空,不起义就饿死,你说会怎么样?朝廷如果推行宪政改革肯定也需要大量的经费,而这些费用反正朝中衮衮诸公不会拔毛,还不都以各种名目强加到百姓头上,再加上许多官吏在推行改革过程中趁机中饱私囊、搜刮民财,百姓负担不断加大,许多处于绝境中的民众纷纷起来反抗。民众力量的不断打击,将会动摇了农村中旧的生产关系,并瓦解了清政府在农村地区政权的根基。”

    “那就是说这次我们无论考察的结果如何,立宪都是死路一条了”黄鑫培有点意兴萧然,毕竟是年轻人,难得有一次身负重任去海外探索强国之路的机会,本来充满激情的旅行竟然被老大分析来分析去变成了一次鸡肋行动,失去意义的行动让黄鑫培变得消极,甚至忘了自己本来就是革命者的身份,大清国走向灭亡应该是自己乐见的结果才对。

    “倒不一定,如果满族统治阶层能清楚的认识到大势所趋,肯放弃特权,真心实现民族团结,或许大清还是有希望在乱世中苟存。如果列强有变,趁势崛起也未可知。”吴宸轩看着自己意兴阑珊的秘书,笑着开解他“不过这革新可不容易,至少我没看出来满人中有何人有能力来承担这个重任。对于满人而言,不革新则亡国,革新则亡族,我想这就是他们面对的选择。”

    “老佛爷,您何出此言。”庆王爷本来已经淡出政坛,很多大员都几乎把这位铁帽子王给忘了,没想到久不出宫的慈禧老佛爷居然心血来潮,銮驾摆开,亲自登门拜访庆王府。她这一趟,庆王府差点没给吓翻过去。

    中门吱吱扭扭的打开,庆王爷带着全家诚惶诚恐的把老佛爷的车队接进院子,正堂上高挂六翅屏山,等老佛爷升座,其他人等磕过头退下,满大堂就剩下慈禧和奕劻两个人,慈禧才开口说起正题,谁知道这头一句差点没把奕劻给吓死。

    “哀家说的你可是不信。”慈禧脸色如常,仿佛刚刚不过说的是几个伶人的打赏“老王爷,这革新革新,要革才能新。革的什么?是大清国的祖制,是满人的根本。之前载湉他的作为,哀家也看在眼里,本意其实不差,可惜用人都是书生气太重,手段又操切的很,哀家圈禁他也是为了咱们满人的江山,若是他折腾下去,只怕大清国早就不姓爱新觉罗了。本来我这个叶赫那拉氏的不该操心这么多,反正江山市爱新觉罗家的,但是不管如何这都是满人的江山,我这个当太后当姨娘的总不能看着他们这些孩子把大清国往绝路上带吧。”

    “是,是,太后圣明。”奕劻实在不明白这老佛爷抽的哪门子疯,哪里敢随便插言。

    “可是这不革新不行了,革新或许亡族,但是不革新这大清国就要从你我手里修国史了。”慈禧面色潮红,似乎很是激动,让庆王爷心里默念“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赶紧给这败家娘们收了去吧,千万别让她死在我们家,不然庆王府上上下下就不能活了。”

    “革新吧,反正小鬼子都能革新求变,我们也不妨借鉴一下。”慈禧继续絮叨着“兹事体大,让哀家来说,这满光绪朝能主持革新大局的不过三个人。老王爷,你可知道这三人姓是名谁?”

    “还请太后示下,小王在此洗耳恭听。”庆王爷无奈的依照程序说话,反正今天他这一遭多半是躲不过了,奕劻不禁暗叹自己的清闲日子怕是到头了。

    “李文忠算一个,荣禄也算一个,还有就是大清国的八贤王你庆王千岁”。

    庆王爷一面连称不敢不敢,一方面准备措辞推却。没想到慈禧突然扑簌簌的掉下眼泪,“文忠公、荣禄他们都已经离大清国而去,哀家也只有把这大清国的国运交付给老四你了,不知你庆王爷可否愿意助我这孤儿寡母一臂之力?”

    庆王爷被逼到了墙角,没奈何只好答应下来,等来年五大臣出洋考察回来,他出面任总理大臣,主持宪政革新事宜。慈禧已经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在为自己身后大清的命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