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乱入南宋 >

第81章

乱入南宋-第81章

小说: 乱入南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

    于此同时,邵州、潭州等地,都上演着这一幕大戏。朝廷的赈灾船粮未到,永州李氏的灾粮已经到了。让原本处于绝望的各地百姓,看到了生存的希望。不同于永州的是,这些重灾区,就没有永州来得幸运,有以工代赈的举措了,永州的灾粮,那也是要成本的,只能说是能够维稳粮价,让更多的人不饿死,保证秋收。

    李伯言做不到舍生取义,只能是这样尽力而为了。当然官粮民运的项目,在荆湖南路拿下了四个州。

    岳麓书院也遭受了一场湘江的洗礼。书院之中,倒是没有饿死的情况,能有钱来此读书的,哪一个家底不殷实。

    然而这些日子,东风物流快速、高效赈灾的事情,让岳麓书院的师生们一个个都跟哑巴吃黄连一样,有苦说不出。

    这简直就是一个无形的耳光,抽打在了他们脸上。

    读书为了什么,不就是走上仕途,胸怀天下,施展抱负,匡扶社稷么?

    那么面对如此天灾,他们有能做什么?朝廷又准备做什么?

    这一切的一切,一个永州的商贾,先做到了。

    那么,之前的争辩也好,不甘心也罢,仿佛都已经得到了无声的证明。

    或许一月两月的饿不死太多人,但是肯定是要影响夏种秋收的。这样就会是一个恶性循环。而且,就算饿死一个人,那就是罪过,都是无能!

    今日南北两斋的学生,都没去讲堂听课。同样的,也没有书院的教习讲课。

    为什么?

    没脸!

    陈淳也好,黄幹也罢,当初受了晦翁点拨,又对道学充满信心的朱门弟子,他们没有脸,再去跟这群年轻的学生讲,我们要修身养性,我们要遵循天理道义。

    天理道义,能拯救灾民?

    一场思想狂潮,在书院之中掀起。他们是门生,有的并非弟子。那么,如果说追随的脚步错了,还应该在这书院里呆下去吗?

    南斋最小的赵葵,目光呆滞地看着手中的这本《大宋经济论》。

    他乃衡山人。

    衡山,离永州不远。

    他拿着包袱,终于下定了决心。

    走出南斋的一刹那,黎贵臣正好拿着书,站在院中。

    “阿葵,你……”

    “山长,我要去追随心中的光明了!告辞!”

    黎贵臣面如死灰,手中的书落在地上。

    随后,南斋涌来的脚步声,更加多了。

    “葵弟,等等你哥!”年长三岁的赵范与黎贵臣擦身而过,不留片叶。

    “先生,告辞!”

    “告辞!”

    南轩除了些沈有开、刘宰等人的亲传弟子,普通门生,纷纷奔走而去。

    这一刻,黎贵臣竟然惨白地无话可说……

    圣人?光明?

    他们这一生追随向往的,究竟又是什么?

0166章 人傻钱多() 
临安,

    富贵乡。

    大街之上,随便一人,都是穿丝戴花,看着都像家底殷实之人。

    一场浩大新颖的拍卖会,一锤定音,宣布结束了。

    段景手心冒汗地坐回到后边堂上。

    “倒水。”

    “诶,诶。”伙计麻利地把水倒在杯中,递到段大掌柜手中。

    “段爷,今儿个生意可好呀?”

    段景觑了一眼,冷哼道:“不该知道的别瞎打听。不过今儿个爷心情好,你自己看吧。”

    “小的不识字。”

    “真是事儿多。看着点,段爷教你识字。”

    “银——镜——”

    “银——镜——段爷,这后边的字儿我认识,五面,九千贯。”

    伙计手一抖。

    九千贯?

    我的天老爷爷!

    五面镜子,卖了九千贯?

    段景见到木楞的伙计,笑道:“如何?你段爷的本事高不?”

    “主家老爷到处找你,你倒好,在这里充起爷来了!”女子鸟悄地走了过来,一把拎起了段景的耳朵,疼得还美得冒泡的段景嗷嗷地叫起来。

    “娘子饶命!娘子饶命!”

    女子松了手,道:“还不快去!少东家将这么大生意交给你打理,不是让你在这里吹牛皮的!”

    “是是是,娘子说的对。”段景心里这叫一个哭啊,这娶前是你侬我侬,娶后竟成了母老虎,跟前些日子听那水浒里头的母大虫似的,段景只能默默在心里头抹泪。

    他这是犯了什么煞星,居然娶到个母大虫!

    堂前,李康达静坐着,见到贼眉鼠眼的段景赶过来,问道:“你这耳朵怎的?这么红。”

    “啊哈,东家见笑了,耳朵痒,就搓了搓,这不就红了。东家放心,下一波灾粮已经在筹备了,等永州的货装到临安,立马送去。”

    李伯言如今转运灾粮不说,还将流民生产完毕的琉璃统统贩卖到各州。

    一时间,原本价格昂贵的琉璃制品,瞬间成了大路货。谁家喝个水,不用琉璃杯装个逼的,就连各个正店之中,都将瓷杯换成了琉璃杯,赶时髦。

    东风物流,就这样从盘活,到盈利,如今已经是暴利了!五十余艘骚包船加上当初的三艘福船,驰骋在大宋各州的河道、湖泊之中,简直成了永州的代表。

    每当那些第一次见到那造型奇特的骚包船,一些埠头的人就会乐呵呵地来一句,“甭看了,永州来的。”

    李康达点了点头,看着其貌不扬的段景,办事情倒是利索。

    段景忽然想起件事来,说道:“东家,这昨儿我记起来一个人,好像是晗乐榭的,说是要找您。好像是复姓欧阳的一位姑娘。”

    “恩。嗯?晗乐榭的?”

    “是啊,我这也莫名其妙,东家来临安啊,应该没人晓得啊。”

    李康达眯缝着眼问道:“那你后来打发走了?”

    “没,您不在,我就给七夫人说了。”

    靠!

    李康达脸色一变,“镜子呢?镜子还有货没货?”

    “昨儿个几位夫人刚拿走六面。”

    “首饰。有没有新的首饰?”

    段景见到李康达匆忙的样子,点了点头,道:“扬州请来的好些个珠宝师傅,倒是琢磨出来些好首饰。”

    “快拿些给我,快!”

    李康达这叫一个着急,来屋里来回踌躇,见到段景将首饰拿来了,急忙夺过来,朝门外跑去。

    “这……”

    李康达匆忙跑回来,喘着气儿道:“如果我今夜赶不回来,记得来别苑救我。”

    “啊?”

    李康达一溜烟跑了。

    “死鬼,你把老东家怎么着了,刚才见他慌慌张张的!”女子一溜烟跑进来。

    “不知道啊!”

    啪!

    一巴掌呼在了段景脸上。

    “要是折腾坏了老东家,咱俩怎向公子交代!”

    女子转身便朝别苑跑去。

    段景一脸懵逼地捂着脸。火辣辣的,好像还挺爽。

    我是谁?

    我在哪?

    咋地啦?

    ……

    ……

    韩侂胄回到府上,将一只锦盒摆在桌上,又将长翅帽放在了一旁。

    “老爷今儿个又是抱来了什么好东西?”韩节夫的几个小妾,个个貌美如花,尤其这个三娘子,更是妖艳无比。

    “打开看看。”

    三娘子瞥了眼韩侂胄,将锦盒打开。

    “呀!”

    “老爷,此为何物?”

    看着银光闪闪的镜子,女子瞠目结舌,这镜中的人影,居然如此清楚。连她用粉底遮住的雀斑,都能看出些来,原来在他人眼中,这还是能看得见呐。

    “这镜子,还用我多说吗?小心着使,别给某弄坏了,还要送人呐。”

    一听送人二字,三娘子嘴立马嘟囔起来,“老爷送人,独我没有!”

    韩侂胄笑道:“你可知此物花了某多少银钱?”

    “此等宝物,万贯都买不到!”

    韩侂胄抽了抽脸皮,真是给宠坏了,万贯,你当相府的钱是白菜啊。

    “此物花了某两千贯!”

    “呀,才两千贯啊,不贵不贵。”

    “……”

    韩侂胄明白跟这个小妾讲不通道理,便道:“某得进宫,呈送给官家。”

    一听是要献给官家的宝物,三娘子立马就抹了抹上头的手印,小心地放在了锦盒之中。

    “老爷可否给妾也买一面?”

    韩侂胄皱眉,道:“那厮所言,此宝天下共五面,乃是无价之宝。今日,三面被城中大户买去,还有一面不知被谁买了去,此面宝镜,得来不易啊。”

    “老爷为何想去买宝镜?”

    韩侂胄眉头一挑,冷冷道:“不该问的,莫要问。”

    说罢,便匆匆入宫献宝去了。

    ……

    ……

    半个时辰后,赵扩手持宝镜,一副赞叹不已的样子。

    “太不可思议了。卿家这是从何得来?”

    韩侂胄拱手一礼,道:“老臣昨日做梦,梦见前朝圣君太宗,对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臣深感惶恐,醒来之时,见到桌上有一宝盒,打开一看,便见此镜,不敢私藏,入宫献给官家。”

    赵扩眉飞色舞,韩侂胄这马屁拍的,简直就是太有水准了,这不是变着法地夸他是唐太宗一样的明君么,真是马屁拍到心坎里去了。

    “咳咳。朕如何当得起昔日贞观之治的盛辉。眼下荆湖南路蒙灾,百姓流离失所,朕还要请罪己诏,让上苍惩罚朕,岂能以明君自居。”

    韩侂胄赶紧一拜,道:“官家,荆湖之地,此次灾荒,已无忧矣。”

    “什么?”

    韩侂胄将赵秉辰的信呈上。

    一阵熏风迎面吹来。

    信笺落地。

    这回,真是莫名其妙做了回仁君了……

0167章 庶民的胜利() 
三个月之中,除了潭州、邵州,朝廷拨发了几万石灾粮,整个荆湖南路,几乎处于一种自我治愈的状态。对于全境的百姓来说,看到永州东风字样的商船,就明白,这些日子的粮价不会涨了。

    稻田里的秧苗疯长着,好在老天垂怜,这个夏秋,风调雨顺,秋收在望。

    原本以为朝廷会拨发赈灾的款项,结果李伯言左等右等,啥也瞅不着。无奈,只能让这条亏损的赈灾败家大业继续下去。

    永州的周林平、黄道全以及康东强,每日都要骂李伯言三遍。这败家子,损人不利己!看着吧,亏死你!

    然而让他们错愕的事情发生了,整个夏秋,永州的灾粮仿佛源源不断似的,在柳子街的港口驶进驶出。

    他们开始慌了。

    这囤的米,卖不掉了!

    老周算计来算计去,也不知道从哪里搞了三万石米来,乐呵地准备大赚特赚一笔,眼瞅着快要秋收了,这米若是还卖不掉,可就成了陈米,到时候更要跌价。

    黄、康两家,本来就是经营米铺的大户,结果坐等米价上涨,白着眼等过了盛夏,等过了初秋,他|娘的,米价就是不涨了!更坑爹的是官府还在平价卖粮,同样也坐不住了。

    怎么办?

    跌价倾销啊,不然留着过冬啊!新米收进来,便陈米更跌价。

    于是乎,永州城破天荒的怪事又发生了。

    米价一日跌过一日。

    赵秉辰憋着的那口气,总算是喘过来了,他就怕在这个节骨眼上,李伯言挺不住了。这要是李伯言挺不住了,功亏一篑,剩下的一个月,不知道又得饿死多少人。

    这三家的米价跌了,李伯言依旧卖粮,不仅卖得比他们更贱,而且还免费开棚施粥!

    如今各州的账面上,都欠着他李伯言的粮不说,李家后边的作坊,几乎是扩大了十倍,占地千亩,阡陌纵横,这便是这三月以来,李家靠着以工代赈,得来的福利。

    庄子后边的作坊落成了,自然这些流民也有了新的职业。

    那就是在李家庄子上做工。

    当拿到李家提前支付的三个月工钱时,这些淳朴、吃苦耐劳的永州百姓,泪奔了!

    多少天了!

    他们没有田耕,就靠着李家的米粥活了下来。

    他们原以为,今后还得流浪,不知何去何从。

    但是,当捂着提前收到的三个月工钱的时候,这些朴实的汉子、农夫,都哭成了泪人儿。

    李家,没有让他们是去生活的希望。

    当李伯言站在作坊竣工的阳台上时,

    所有人都开始欢呼!

    “东家!”

    一声东家,这是重生的希望。

    一声东家,这是饱受剥削的劳苦大众,受到头一回尊敬,发自内心的呐喊。

    这一刻,不光后边的赵汝愚动容了。陈傅良原本桀骜不驯的脸颊上,也是老泪纵横。

    什么是民心?

    什么是民生?

    这就是民心!

    这就是民生啊!

    至于所谓的德行操守?这样众志成城,这样的山呼海啸,人心民德,还需要再用教条去约束么?

    永州模式胜利了!

    永州的百姓胜利了!

    这是他,头一回,因为眼前这个背影,而感到由衷的骄傲!

    这三个月来,从不看好,从互相挤兑,再到一而再,再而三的改观。

    虽然,这个臭小子,整日喝酒作乐败家,但是永州,就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下,变得更加富裕了。

    赵汝愚的一句话,说到了他的心坎里。新学,不需要什么圣人,也不需要李伯言当这个圣人。

    现在,他终于能明白新学的核心了。

    叶蹭叔也很是激动,看着陈傅良老泪纵横的样子,撇嘴道:“老师啊,你要是当初不拦着我,现在站在高台上的,就是学生了!”

    “闭嘴!你不及大郎的一半!”

    “我……”叶蹭叔摆了摆手,懒得跟陈傅良犟嘴,惹得身后的赵范、赵葵暗笑连连。他们,也在两月之前,入了永嘉新学,成为新学还未建立前,不请自来的两个学生。

    “东家,说两句!”

    “是啊,东家,说两句吧。”

    李伯言看着底下渐渐小声起来的工人们,背对夕阳。

    影子被拉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