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明末当皇帝 >

第321章

重生明末当皇帝-第321章

小说: 重生明末当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收各种税收来增加的。

    朱由校作为皇帝,不仅仅要保障老百姓的利益不被权贵、资本阶级所掠夺,还要保障他们不会被天灾逼得活不下去。这是作为皇帝的一种基本责任,因为没有活路的老百姓,必然是会把朝廷给推翻的。

    北方地区过去因为经济不发达,农业一旦受灾,老百姓的抗灾能力较弱,所以也容易出现农民起义,毕竟大家不活不下去了。而此时北方各省已经基本完成改革,朱由校已经不用再担心什么农民起义的问题了。

    南方地区对天灾的抵抗能力要强许多,最大的灾害基本也是两淮地区的水灾较严重,朝廷此时也开始着手治理两淮地区的水患。

    此前抄家发了一波横财,基本都拿来建设各种民用基础设施了。

    /28/28089/

第742章 贸易体系() 
第742章:贸易体系

    随着南方各省的改革的持续,一个最为明显的变化是朝廷税收疯狂升,各种商业税收增长速度极为恐怖。

    相北方各省,南方各省的商业更为发达。

    特别是在轻工业等方面,随着改革的进行,南方的轻工业生产技术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蒸汽机开始大量应用于轻工业的生产,工业生产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工人的劳动产出,提高了百倍。

    南方的轻工业的生产力提升之后最明显的变化是是贸易方面,大明的轻工业商品价格再度下降,而且产量大幅度的增长。对原材料和市场的需求开始扩大,而本土则随着铁路的不断建设,商品的市场正在不断的增长,农村自然经济遭到了进一步的冲击。

    而在海外市场,大明的商船数量也在不断的增长。大量的商品开始向海外输出,同时把大量的原材料、粮食、金银财宝运了回来。

    海洋贸易的增长,又把关税的收入提高了来。

    朝廷财政的高速增长,让朝廷开始有钱大量的修建各种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又进一步的把市场规模变大。

    改革后的明王朝,从新走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正轨。

    最重要的基础设施还是三个,一个是水利,一个是铁路,同时还有一个是学校。

    大明要想在科技发展之路一路狂奔,需要的是普及全民的教育,同时培养出大量的数理化人才。

    科技进步的发展红利在当前显然是非常大的,过去没有蒸汽机、铁路、电报这些东西,而皇家科技学院此时已经在朝廷的支持下把这些技术都搞了出来,并且在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

    这意味着有新的东西可以建设,有新的产品可以消费。

    这像是后世的国,因为大量引进西方人的科技,让经济可以保持年均10%以的增长一样。

    经济的增长,是靠创新来带动的。

    此时还是十七世纪,大明在世界还是最先进的发达国家,当然是农业时代的发达国家。

    如果没有新的技术出现,没有创新的产生,经济增长会变得很慢。除非是能够消除贫富差距,让那些还没有完成基础消费的老百姓富裕起来,这样才能增加市场活力。

    而此时的大明,在朱由校多年的努力之下,已经出现了一大堆的新技术,而且还在发明创造的道路一路狂奔,有了朱由校这个重生者的指路,创新方向明确,科研也不用走太多的弯路。

    这些技术的出现,让大明拥有了强大的发展活力。

    同时当前这场改革实际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对过去那些免税的商人、地主征税,然后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保障之,把征收来的钱又撒向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让他们有能力消费各种商品,进而又带动各种商业生产的发展,整个社会也会逐渐走向繁荣。

    这场改革,本质和改朝换代没什么区别。朱由校用央军来支持改革,像是重新打天下一样。敌人则是大明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很多东西都是反人类的玩意,所以才把大明搞得乱七八糟的。

    明末之所会乱,是天下不归一,一个国家出现了两个王,一个王是明王朝,一个王是资本主义。

    朱由校把后世国的模式搬了过来,搞出一堆国企出来,将国有资本扶持了起来,把那些财阀踩了下去。

    江南那些财阀,已经被朱由校给抄掉了一大批,顶级的资本力量已经被朱由校给消灭了。而后续的改革,则是扩大战果,全面压制民间资本,将民间资本限制在一个固定的经营范围内,让他们不能再躺着赚老百姓的钱,只有靠创造、生产你和纳税才有资格得到官方认可。

    全国唯一还没被收拾的是那些海商,不过那些海商没什么太复杂的资本运作,是走私团伙。也没染指政治,最恶劣的黑历史是勾结倭寇,现在倭寇已经没了,所以暂时还不急着收拾那些海商,不过厂卫已经开始暗摸排了。

    收拾那些资本财阀的时候,几次叛乱也暴露出了一个问题,那是那些资本家虽然财力滔天、富可敌国,但却没有军权。如果朝廷和他们搞舆论,要他们交税根本没卵用,最好的办法是用暴力解决,从肉体直接消灭他们。

    总结下来是能动手不bb,这次改革也是一样,直接用军队清场,阻挠改革的是敌人,直接干趴下了再说。

    让朱由校欣喜的是,皇家军工厂旗下的研究小组,终于把无烟火药研制出来了,朱由校亲自到现场参观了一下。

    这些火药燃烧之后,燃烧残留物非常微少。

    “立即研制新式步枪,还有机枪。”朱由校对军工厂下令道,不管是新式步枪还是机枪,朱由校都给出了基本的研究方向。

    朱由校来到这个世界已经十五年了,大明的机械制造业已经发展了十几年了,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精密制造业的工匠。精密制造业这个玩意,从来都是靠人来做的,不是靠机器,只是说需要经验积累。

    尽管发展十几年下来,精密制造业自然没办法和二十一世纪的工匠相,毕竟西方人的精密制造业,那是几百年一锤子一锤子积累下来,并且一代代人传承下去的经验,所以可以把机械制造得无精密。

    但放在这个年代却是最先进的,而且用来制造步枪、机枪是绰绰有余了。

    有了新式步枪和机枪,那么大明真的天下无敌了,从此对于那些游牧民族,是砍瓜切菜的节奏。

    对于国这种生产型帝国来说,不像游牧民族那样天天习练弓箭、骑术什么的,在冷兵器时代是很吃亏的。

    一旦进入热兵器时代,那完全不一样了。普通老百姓训练两个月可以拿着枪战场,那些游牧民族还没靠近被一枪崩了。

    此时朱由校还在不断的强化军事技术,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军事都是最有力最基础的保障。

    央军的武力,决定了改革的成败。

    “陛下,我们已经把左轮手枪研发出来了,现在有无烟火药,我们可以先将左轮手枪进行升级。”军工厂的负责人对朱由校禀告道。

    “嗯!定型后先生产一批分发到公安系统。”朱由校点了点头,手枪这个东西在战场作用不是很大,不过公安系统却是大量需要的。

    无烟火药的出现,意味着接下来不仅仅是在枪械将会有一个巨大的飞越,而且在火炮方面也是如此。

    大明已经到了可以开启全球掠夺模式的时候了,当然朱由校也意识到大明实际并不需要使用武力来掠夺世界,大明是一个生产型帝国,靠输出商品可以掠夺世界了,完全没必要动用武力进行抢劫,那样也有损国形象。

    大明对外政策,无非是贸易、移民两个方面的考虑。

    贸易是通过生产商品、输出商品来交换更多的资源,让大明的百姓可以富裕。移民则是为了大明可以占领更多的土地、资源。

    在移民方面,澳洲此时已经成为了大明的地盘。东南亚已经成为了大明的后花园,东南亚到处都纳入了大明的版图。

    南半岛、朝鲜半岛则是大明的商品倾销地。

    和印度的贸易也在展开,印度未来也将成为大明重要的工业原材料产地,而在非洲方面,贸易也正在展开。

    天启十五年,对外贸易已经很繁荣了,大明的拥有的远洋商船已经达到了1200多艘,而且吨位越来越大。航海学校的招生,也是一年一年多。大明对于世界各个海域的海况调查资料也在不断增加。

    贸易最为繁荣的,是东南亚、澳洲,大明现在还在持续的向澳洲方向移民,同时在南半岛、朝鲜半岛的贸易也在持续增长。

    朝鲜对大明输出的商品主要是矿产、木材、皮毛、药材之类的商品,而南半岛和大明的贸易,输出的商品则是木材、粮食和热带商品等等。

    大明的商人正在朝鲜、南半岛、东南亚地区到处经营,在当地组织商品生产,然后把商品输送回大明本土,从而带动当地业、收入,又购买大明的工业商品等等。

    同时大明还有大量的商船开往印度、非洲。

    印度现在成为了大明的一个重要的商品倾销地,大量的纺织品、瓷器正在向印度销售。

    印度这个明,对于丝绸、瓷器的需求量很大。佛教讲的衣钵,实际是印度人的理想。

    印度人对于丝绸、瓷器非常看重。

    只不过印度人过去没有什么商品能够和国这个生产心进行交换,所以要先把香料卖给东人,东人再把从国购买到的瓷器、丝绸卖给印度人,然后东人再把香料卖到欧洲,换取到黄金,然后将黄金输入国。国不断的吸纳全世界的黄金,然后随着丧葬制度又把黄金带入地下。

    当欧洲香料紧缺的时候,催生出了海盗这个职业。而当国货币紧缩的时候,又催生出盗墓贼这个职业。

    如今大明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这个模式也产生了变化。

    大明需要大量的工业原材料来维持工业的运转,而印度恰恰是一个天然原材料产量极为丰富的地区。

    大明如今和印度的贸易方式,是用工业商品大量交换印度的工业原材料,同时还有香料。

    然后把大量的工业原材料运回本土再生产工业产品,同时将一部分的香料运回本土销售,还有一部分的香料则是往欧洲运输。

    大明和欧洲的贸易,现在变成了大明也派出商船前往欧洲,每年成群结队的商船队前往欧洲两次,然后在葡萄牙进行贸易结算。

    大明的商船前往欧洲,在天启十五年已经是第二个年头了。这给葡萄牙人带去了巨大的商业机遇,葡萄牙人将欧洲的商品集过来和大明的商船队进行贸易,然后再把大明的商品卖到欧洲各国,从赚取了不少差价。

    欧洲人和大明的贸易,主要的交换商品是贵金属,即黄金与白银。不过随着大明将白银的货币功能废除,白银汇率狂降了三倍,白银变得不是那么值钱了。不过黄金依旧值钱,西班牙人在南美洲每年都能掠夺到大量的黄金和白银。

    同时大明在东地区也有贸易,与奥斯曼土耳其、波斯帝国的贸易也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大明的商船队,每年也会环绕着非洲大陆贸易一圈,和非洲大陆沿岸的非洲人交换商品,如同宋代的时候一样。不过非洲人购买力较低一些,所以输出到非洲的商品很多都是便宜的陶器,回来的时候也没那么多商品可以运输,很多时候把当地的一些贝壳、木柴之类的玩意拿来压舱了。

    当然非洲人也是有一些值钱的东西的,例如宝石、黄金,还有象牙之类的商品。

    大明在非洲从来不抓捕什么黑奴,显然大明没这个习惯。大明的移民政策和西方殖民者不一样,西方殖民者为了开发新大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到处抓捕黑奴,像是抓捕牲畜一样。

    大明的移民政策则是把本土的人口移民到新大陆去,在新大陆建立一个以汉人为主的生产型殖民地,奴役其他民族的现象并不普遍。

    当然朱由校这个重生者,也带来了一些西方人的糟粕,所以在奴役其他民族方面,还是干了不少的。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不过实在是对那些东南亚猴子没什么好感。如今尽管意识到这是一种殖民糟粕,但大明在东南亚地区的殖民体系已经形成了,朱由校也懒得去取消这个体系。

    大量的远洋商船,首要的任务是沟通大明本土和海外移民据点,把移民到海外的老百姓需要的商品运输过去,把海外移民地生产的商品运输回来,确保海外移民地区的经济正常运转。

    第二个任务是贸易,把大明的商品卖到全世界,然后换回大量的贵金属、珍异宝,以及大量的工业原材料、土特产。

    /28/28089/

第472章 北美土着对待政策() 
第472章:北美土着对待政策

    天启十五年对于美洲的移民,又重新恢复了起来,这一年大明向北美洲西海岸再度移民了3万人口。

    这些人口全部都移民到了后世的旧金山,也是现在大明官方所称之为的‘金山港’附近据点。

    如今大明有大量的远洋商船,移民过程也能提供足够的船只和较好的乘坐环境。

    特别是大明的远洋商船当有一种本土的福船,不过这些福船已经被造得很大了,船有两三层的船楼,在海航行的时候确实较舒适,而西方人的帆船结构,乘坐舒适性方面有点恶劣。

    运送移民的船只,基本都是那些福船结构的。

    大量的远洋商船,不仅给北美洲西海岸的移民据点带去了人口,还带去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一些负担社会功能的专业人员,让大明的移民在美洲西海岸建立了一个五脏俱全的移民据点。

    移民到美洲的百姓,都可以获得大片的土地进行耕种,还能领取到官方发放的牛马、农业机械,让他们能够在美洲进行农业生产,而且能够最大效率的进行生产。

    据点里面,也有各种手工业作坊,能够满足日常所需。

    除了没有什么工业之外,移民据点在农业生产是较全面的,在农业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除了种植业,还有养殖业。

    大明的移民在这里种植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