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明末当皇帝 >

第303章

重生明末当皇帝-第303章

小说: 重生明末当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产了。

    东北大豆榨油业随着蒸汽机的普及。也发展得极为兴盛。商品食用植物油开始大量出现在新政各省的商店货架上。不过这年头的商品食用油都是一大桶一大桶的进行销售,然后在市场上再又商店进行零售。

    东北地区因为铁路的出现,开始进入了第二次的开发**阶段。东北地区的资源太丰富的。但人口才刚刚达到一千万人,也可以说是地广人稀。除了辽东地区人口比较多之外,吉林和黑龙江以及外东北,越往北人口越少。

    现在只要把铁路修到哪里,哪里的资源就能开发出来。除了商品粮生产规模可以扩大,伐木业、矿业生产规模都能扩大,顿时东北地区对人口有了很大的需求。

    东北的粮食、木材、矿产成为最为庞大的大宗商品。

    关内各省随着东北木材的不断输入,木材价格下降了将近一半,商品粮也保障了工业建设的展开。

    另外煤矿、铁矿开采规模也增加不少,明年铁路可以修到朝鲜。到时候朝鲜的矿产资源也能运回大明。

    “东北地区,目前的人口缺口比较大。从关内继续移民五百万人过去才能将资源大体上开发出来。而且明年开发蒙古,也需要一定的人口。西域那边的商品棉产区也正在增加,同样需要人口。”沈潅将各地区的人口需求上报给了朱由校,朱由校说道:“那就继续从关内移民过去。”

    “目前北方各省能移民倒还是有不少人口,但总体上也填不满这个缺口。而且关内各地都在建设,对人口也有需求。”沈潅说道,“除非是从湖广、四川等地移民,那里的人口比较充足。”

    “铁路什么时候能修到湖广和四川?”朱由校问道。

    “铁路明年就能修到湖广,至于修到四川,起码还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四川的铁路现在还没有开始动工,而且地形比较复杂。”

    “这样的话,那就先从湖广招募移民吧!等明年铁路修到湖广,移民也就方便多了。”朱由校说道。

    向东北、蒙古、西域移民那是肯定要进行的。

    毕竟大明打下了这些地方,肯定要占领下来。同时这些地方的资源也是大明所需要的,东北有商品粮和木材、矿产。蒙古则有草原经济,同样也能开采很多矿产。西域如今则变成了大明重要的商品棉产地,天启十三年随着铁路修到西域,大量的棉花开始从铁路运回关内。

    西域经过这些年的开发,水利设施修建了不少,商品棉种植面积也迅速突破了上千万亩,而且规模还在持续的扩大。

    如今大明的西域可不是只有后世新疆那么大,同时还囊括了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卢象升还将控制区域向西扩张到了巴尔喀什湖,这些地方的气候和新疆没有多大区别,都是非常适合种植棉花的地区。

    上千万亩的棉花产地对大明来说还是少了,还需要向西域增加人口,以持续扩大棉花产量。

    种植棉花需要劳动力,向西域移民是很迫切的问题。

    朱由校和内阁商讨一番之后,随即又把移民方案确定了下来,大明明年依旧需要继续大规模的向关外地区进行移民,移民人口起码要达到五百万左右。

    北方各省这几年改革下来,以及之前的持续移民,倒是没有那么多的人口可以大量的移民了。

第426章 改革前夕() 
这一年的大明本土经济,对于江南地区的来说,可以说是非常差的。新政各省的经济在国企和朝廷的大规模建设下,以及发动了对蒙战争,使得就业岗位得以保障。但是奢侈品消费规模就降低了很多,很多江南地区的奢侈品卖得不是那么好了。

    同时国企纺织业进一步发展,大量的工厂用上了蒸汽机作为动力的纺织设备,江南地区的纺织作坊和纺织厂基本上全面崩盘,倒是松江府出现了十几个国企纺织工厂,生产得热火朝天。

    钢铁、纺织,这些产业过去都是江南地区很兴盛的。钢铁冶炼早就完蛋了,如今纺织业也彻底完蛋了。

    整个长江流域的纺织品市场,已经被国有纺织品占据。

    钢铁、棉布、毛仿品、食盐、粮食,这些方面的东西,在长江流域逐渐被国有资本财团所掌控。

    如今在长江江面上,经常能看到那些小火轮在江面上航行。这些小火轮吨位从几百吨到上千吨都有,这些小火轮的出现,让国有资本成立的‘长江货运公司’开始逐渐垄断长江水运。

    这造就了非常凶猛的国进民退现象,大量民资商人被国企挤压了生存空间,被逼到了破产、倒闭的角落。

    湖广地区的经济倒是比较平稳,毕竟湖广主要就是生产商品粮,没有多少手工业。这些商品粮在国有资本介入收购之后销路良好,价格也比较稳定。至于所需的工业商品,湖广地区的百姓并不关心买的是谁的,只要质量好,价格更实惠,哪个划算就买哪个。

    四川等地。因为交通不是那么方便,尽管在农村自然经济方面遭到了国有工厂商品的冲击,但冲击也不是那么大。加上灾害也没有那么多,经济也相对比较稳定。

    而如同福建、广东这些沿海省份。尽管也遭到了国有商品的冲击,农村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但问题倒也不大。

    福建、广东移民多,地方上也显得比较稳定。

    江南地区真正受到冲击的还是城镇中的工业化人口,农业方面却还是比较不错的,特别是经济作物的种植,随着北方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巨大需求,规模反倒上升了不少。农业也开始走向分工的模式。变得更加专业化。

    逆向发展最为火爆的还是生丝业,江南地区的生丝业随着海洋贸易的扩大,出口需求逐渐增长。而且随着北方商品市场的发展,很土对生丝的需求也在大量增长。这个年代的人们,消费丝绸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猛龙过江。

    同时对茶叶的需求也大量增长,不论是茶砖还是普通茶叶,出口需求都在不断的扩大。

    浙江湖州一带,因为生丝业的繁荣,当地经济反倒变得非常好。

    不过到了天启十三年,国营缫丝厂开始出现在了湖州地区。用的是蒸汽机设备,导致当地缫丝厂因为无力竞争而大量倒闭。

    很多失去工作的城镇工人,此时都选择了移民或者到北方工作。沿海船运如今也比较发达,出行方便了许多。

    在各种调节之下,大明这一年总体还是比较稳定的。

    日本则是雪上加霜,内战依旧持续不断。德川幕府与那些样藩的战争进入了僵持阶段。而那些样藩的背后,却是大明在进行支持。但有时候大明又会支持一下德川幕府,大搞平衡政策,以至于局势出现了僵持。

    日本因为战争的原因,贵金属大量外流到了大明,同时铜矿出口规模持续增加。就是为了换取更多的作战物资。

    朝鲜局势则十分稳定,经过这些年的经济殖民。朝鲜的经济已经被大明渗透得非常严重了。

    大明的资本此时控制了朝鲜将近十分之三的土地,还有大量的矿山和林业资源。大量的投资之下。朝鲜正在持续的为大明生产各种工业原材料,同时商品市场遭到了大明的商品剧烈的冲击。

    朝鲜的纺织业完全消亡,钢铁冶炼什么的也完全没有了,全都都是进口大明的纺织品和钢铁。

    同时矿业被大明掌控,煤炭也是大明组织开采的。

    棉布、煤炭、钢铁,这是历史上英国殖民世界时期的主要出口产品,此时自然也逐渐成为了大明的主流大宗商品。

    只不过除了棉布、煤炭、钢铁之外,大明还有许多的商品。陶瓷、茶叶、生丝、玻璃制品这些也是主流商品。

    大明基本上不需要进口什么工业商品,只需要进口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此时的大明是什么产业都有,就如同后世的中国那样,把其他与之贸易的国家的发达梦给绞得粉碎。

    其他国家一旦被大明打开了商品市场,他们的工业就别想发展了。

    朝鲜正在沦为一个为大明生产农业产品以及开采矿石的国家,只要铁路修到朝鲜,朝鲜的矿业规模随之就能扩大,到时候就会增加不少就业,朝鲜人在铁路修通之后,倒是不需要发愁没事做。

    朝鲜的民族资本这些年基本上已经被剿灭了,随之诞生的是一群走狗资本。这些走狗资本依附于大明资本,分享着商业殖民朝鲜的利益,专门为大明资本服务。

    朝鲜的商业大幅度被大明资本所控制和垄断,朝鲜这个拥有八百万人口的国家,正逐渐成为一头为大明挤奶的好奶牛。

    中南半岛各国则是农业发展迅速,同样如此朝鲜那样,开始不断的为大明挤奶。不过中南半岛各国农业资源比较丰富,所以主要是生产农产品,为大明提供大量的大米。然后用大米、矿产、木材等资源来换取大明的商品。

    大明甚至不需要直接武力殖民这些国家,商业殖民就足以掠夺这些国家了。所以大明目前除了控制安南之外,并没有直接插手中南半岛其他国家的内政死霸天下。

    大明在南洋地区的开发,依旧没有将资源彻底开发出来,还是有非常多的岛屿没有纳入开发范围。

    苏门答腊岛的金州省,刚刚成立几年。只开发了很小的一部分地区。开发程度最高的还是爪洼岛和吕宋岛。

    爪哇了吕宋,如今能为大明提供不少的蔗糖和胡椒等香料,还有各种水果、油棕、橡胶、剑麻等经济作物。经济发展非常良好。水稻种植业并没有大规模的发展上去,而是供给南洋各岛屿本地所需。商品粮主要还是由中南半岛各国负责生产。

    尽管南洋的资源开发速度放缓。不过却变得很平稳,移民到南洋开垦种植园汉人依旧在源源不断的增加。

    大量失业的江南工人移民到了南洋和澳洲,在这些地方他们获得充足的生产资源,只要愿意付出努力,就能过上不错的日子。

    此时的大明基本上已经扫平了东亚和大洋洲,只不过剩下了很多需要扫尾的东西。例如蒙古还在扫尾,同时日本、南洋土着真、澳洲土着,以及中南半岛那些政权。也是需要进一步的扫尾的目标。

    但是整个东亚,都已经成为了大明的商品市场和原材料产地,大明的商品可以卖到东亚任何一个国家,同时在东亚没一个地区都能得到各种原材料。

    大明的远洋商船数量到天启十三年已经达到了八千多艘,如今每年可以制造出上千艘两千吨级的大帆船。

    只不过帆船的产能已经固定,不再有任何增长。开始快速增长的则是蒸汽轮船产能,天启十三年制造出了一百多艘五百吨级的蒸汽船,十几艘上千吨级的轮船,还有一艘两千吨级的轮船。

    机械制造业在蒸汽机大量应用的情况下发展迅猛,蒸汽机性能开始逐步提高。使用蒸汽机的工厂也越来越多。那些实现了技术升级的民资工厂主,在天启十三年还是混得很不错的。

    尽管银行不再发放贷款出来,但是完成技术升级之后的利润空间非常明显。只要没有债务问题,还是能赚到大把的钞票。

    而北方经过这些年的改革之后,工业化水平正在逐步的提高。终于在天启十三年,大明的工业产值首先超过了农业产值,成为产值最为庞大的产业。

    这意味着大明正式迈入了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以及大量的商船不断从事着海外贸易,这让大明进一步的富裕了起来。国有资本财团的收入进一步增加,向朝廷上缴的红利也更加庞大。

    而北方随着铁路干线的建成,商品市场迅速扩大,城镇化速度加快。朝廷税收也在不断增长。

    朝廷变得很有钱,朱由校同样变得极为富有。

    天启十三年年末。国有资本上缴朝廷的红利达到了将近2亿元的规模,而朱由校分的红利则达到了1000万元。

    如今国有财团的分红模式是上缴国家20%。然后再按照这个基数,给财团成员发放红利。

    国有资本财团里面只有一个股东,那就是朱由校占了5%,其他人没有股份,只有分红。

    朝中的汉皇党大臣,还有国企高管,都有一些分红,加起来只有30%左右,其中杨国瑞和沈潅拿到的分红最多,都达到了1%,天启十三年他们都分到了200万元的分红,这样的收入比江南那些财阀还要恐怖万劫主宰。

    江南有哪个财阀一年能赚到200万元的?

    一到年底,朱由校建立的这个利益集团的成员纷纷领取到自己的利益,顿时一片喜气洋溢。

    沈潅和杨国瑞因为紧抱皇帝大腿,如今其家族已经成为大明的顶级豪门,只不过他们如今都显得比较低调。

    而且如今大明的政治也变得比较温和,尽管臣子们挺有钱,但不会威胁到皇帝的地位,也不用担心被皇帝给咔嚓了。

    朱由校构建的这个利益集团,并不要求下面的臣子一定要两袖清风,只要工作做得好,就能从国有资本财团里分享到红利,而且这还是合法化的收入,可以光明正大拿出去花销的。

    朱由校一如过去,财团分红下来之后,便开始到处散财。

    哪里受灾了,皇帝带头捐款。

    自从建设了图书馆、博物馆和歌剧院之后,朱由校又投钱在京城建设了一个大型体育场。

    同时在天启十三年年底斥资五百万成立了一个‘天启基金’,这五百万将用于各种投资,其盈利将用于奖励各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基本上也就是类似于后世的诺贝尔奖。

    天启奖涵括文学、科学、经济等等领域,以丰厚的奖金与最高的荣誉成就,成为含金量最高的奖项。

    正所谓上行下效,朱由校如今在慈善和公益上到处撒钱,国有资本财团这个利益集团内的成员也纷纷效仿。

    国有资本财团的分红之所以这么高,主要还是工业化带来的暴利,以及海外贸易的暴利。

    这个利益集团如今还在继续前进。

    如今国有资本财团要继续发展,第一个就是继续经营内部市场,完成全国的彻底改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