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明末当皇帝 >

第291章

重生明末当皇帝-第291章

小说: 重生明末当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南的改革与此前的改革有一个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改土归流。

    朝廷不再允许土司自治,一律纳入朝廷行政管理体系,身为石柱土司的秦良玉率先响应朝廷政策,朱由校随即下旨赏赐。

    此时的大明,是没有什么民族区别对待政策的,即一律平等,但敢作乱的话,就强制迁移,让其融入汉文化社会。

    少数民族在大明,同样可以进学堂、混官场,没有任何阻碍,但也不会有类似高考加分的政策。

    实际上很多少数民族血统和汉族都是一样的,例如藏族,和汉族是一样的血统源头,只不过是后来文化上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藏族又因为是生活在高原地区,在高原气候之下才看起来有点不一样。

    少数民族问题很好解决,秉承着这个理念,不偏不倚就行了。

    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什么造反也根本不可能。教育体系普及开来,即便是习俗上还有些不一样,但也不会有什么区别了。

    朝廷此次的改革完全取消了对自耕农的农业税,也获得了广大自耕农的支持,佃农也因为减息降租支持改革。西南改革在天启十六年顺利展开,没有出现太大的幺蛾子。

    朝廷的铁路,也逐渐动工建设。

    特别是进四川的铁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的交通问题在明代,一定程度上是比古代好很多了,不过还是比较难走的。

    铁路只要修进去,交通问题就便利很多了,这条铁路也是大明修建铁路以来最难修的一条,不过这条铁路却是有中央财政的直接支持,朝廷有毅力把这条铁路修成。只要这条铁路修通,铁路修建技术也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而朝廷在南方修建的铁路,在天启十六年已经是全面动工了,到处都是修建铁路的工地。

    除了主干线,还有支线铁路。

    改革之后,南方也成立不少工业区,铁路是直接修进工业区的,甚至是连到工厂门口。

    在汽车还没有出现的年代,铁路就是这个样子的,而且到处都是铁路。一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一个屁大的国家,就修建了十万公里的铁路网,铁路在平地上的修建成本实际上也并不是很高。主要成本还是复杂地形下的开山架桥。

    特别是此时大明的钢铁冶炼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像历史上欧洲人一开始修铁路,要用人工来打造铁路轨道。

    除了铁路之外,电报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起来,并且开始完全开放民用,以方便经济的发展。

    信息是发展经济的重要环节,消息传递速度越快,经济发展效率越高,都算是一种生产力。

    国家资本开设的邮电局,也随着改革遍布每一个城市。随着改革的进行,全国各地建立了大量的档案。街道、地址、门牌号什么的都确定了下来,同时个人的身份信息也都在大量登记,每个人发给身份证。

    相当于如今大明的百姓,写信、发电报都很方便。

    只要知道地址,就可以写信、发电报,就算是在北美洲的移民地,信件也能给送过去。

    电报的大规模应用、推广,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行政上面,地方上出现了什么问题,朱由校在北京马上就能收到电报,下旨也方便了,直接拍个电报下去就行。

    天启十六年,朝廷则是启动了海洋电缆的建设项目,计划把电缆铺设到台湾、海南、南洋各岛,还有澳洲。

    这个项目没多大的技术难度,就是一根很长很长的电缆,只要能放水,然后用帆船一路铺过去就行了,成本也不是很高。就是效率还差了一点,本土发一封电报到北美洲,估计得两个小时,对面才能收到。

    同时电缆还将会铺设到朝鲜半岛、中南半岛,甚至是印度、南非,还有北美洲。这样一来,大明的对外贸易、移民就方便多了。

    随着电报的普及应用,民间那些街头的写字先生业务就多了不少,给人读电报、写电报、写信等等等等,毕竟大明的文盲率还是不低的,过去并没有普及教育,因为过去的社会不需要普及基础教育,只有经商、科举才需要进学堂。

    朝廷在改革之后,对地方政府最严格的要求就是两个,一个是维稳,一个是保障百姓的生活需求。

    一个长治久安、和谐稳定的环境,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地方上如果出现矿难等安全事故,地方官员也要遭到问责。

    民众生活需求的保障,则是另一个重要任务。小到老百姓吃菜,大到住房等等,缺什么配套什么。

    老百姓吃菜难,就搞菜篮子工程,生产蔬菜、养殖鸡鸭政府给补贴,老百姓住不起房子就盖保障房。而保障粮食价格平稳和顺畅的供应,则是最基本的要求。那些还没有铁路的地方,粮食就算是不够吃,都可以直接向朝廷报告,朝廷无论如何都会想办法把粮食运过去。

    而朝廷随着改革,在每一个州县都是要求有粮食储备的,同时又在南方建设了三个国家战略粮仓。

    粮价高的时候,则放出储备粮平抑粮价,粮价低的时候则收购粮食拉高粮食价格。目前大明完成改革的地区,粮食价格都是维持在每石1元的价格水平。

    最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能饿死人,就算是饿死了一个乞丐,地方官员也要遭到朝廷问责。

    在每个完成改革的地区,都有民政局,乞丐可以到民政局吃饭、洗澡,甚至还能要上几文钱。

    不管是不是乞丐,只要到民政局去都有饭吃。能吃饱饭的老百姓,也不会跑到民政局去。会到民政局去的,都是被逼到一定份上的。

    在吃饭这个基本要求之上,就是要保障老百姓的吃菜、居住、交通等问题。同时在发生灾害的时候,地方政府也要组织公安、武警抢险救灾,并且对受灾百姓进行妥善安置,钱不够可以向朝廷要,人不够可以直接抽调军队支援。

    朝廷就像是家长,老百姓就像是孩子,家长有责任养活孩子,这是最基本的责任。而不是说孩子多了养不活就杀婴,那简直就是无道、无能。

    只要此次大明全面完成改革,再穷的地方都不会出现饿死人的问题,都不会再出现吃不上饭的问题。

    而且消除贫困,也是朝廷对地方政府的要求。

    什么贫困县、贫困乡镇、村庄也很好解决,那就是移民。一个地方会穷困,无非就是两个原因,要么是人多地少,要么就是交通不便,没有其他问题了。

    第一个问题,也包含地多但土地贫瘠的情况,第二个问题则可以分为修路就能解决的,以及修路成本太高的。

    第一个问题很好解决,此前野猪皮作乱,东北几乎被杀空了,西北又进行了扩张,耕地资源在本土就有所上升,尽管西北的土地,很多是不适宜耕种的,并不能容纳太多的移民,但东北却是可以容纳不少移民的。

    另外一个就是朝廷在各省,查抄了很多耕地,面积大的地方成立国营农场,面积小而零散的则直接以低价卖给自耕农,或者是直接分给移民。

    同时还有南洋、澳洲、北美洲这些移民地。

    土地少而贫困,直接移民一部分人口出去,土地就够养活当地的老百姓了。移民出去的也可以获得土地,或者成为工人,完成资源配置后,也可以很快摆脱贫困。

    而第二种情况,则可以由地方政府和朝廷出钱修路,或者通过移民手段,又或者两者兼用。

    大明此次改革,本质目的一方面是保障老百姓的生存,一方面则是尽量消除贫困,一方面则是普及基础教育,以及配套中高级教育,让每一个孩子未来都有上升的渠道。

    在以资源配置、基础设施为主要消除贫困的措施的同时,又通过打击特权阶级,斩断非法利益输送脐带,确保贫富差距不会进一步的扩大。

    同时在天启十六年,朱由校又和内阁商定了全面取消盐税的政策,发展到这个阶段,税收的方式已经不需要通过食盐来获取了,盐税的存在已经阻碍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是违背生产力发展的东西了。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一些东西终究是要被淘汰的。

    当然盐税是被取消了,但是经营方面还是以国企为主导地位,从而保障老百姓的吃盐问题。

    当然盐税这个东西是取消了,但是这个税种实际上被煤炭的税收给取代了。在农业时代人要吃盐,是最基本的需求,所以可以通过食盐收税。生产力提高了,蒸汽机开始大量应用,煤炭就取代了食盐的税收作用。

    这种税种,在后世同样存在,只不过变成了石油。

    ps:最近夏某人在三开,累成死狗,更新不太稳定,大家见谅。

第298章: 蒙古局势() 
    皇帝要出京避暑,群臣自然是不太同意的。 不过皇帝态度坚决,他们也没什么办法。只能同意让皇帝去承德避暑。

    好在皇帝出行较节俭,排场并不大。不像隋炀帝杨广那样,出个游还要什么‘豪华游轮’,也不需要人们开凿什么运河。

    总的是不用担心皇帝出游搞得民怨沸腾、财政枯竭。

    再则此时大明的人口和生产力,也隋代时期高很多。隋代主要是人口较少,人均资源较多,所以隋代粮食多得放在粮仓里烂,也和税收高有点关系,毕竟那个年代战乱不断,对平民的税收都是较高的。

    朱由校这次去承德,唯一带得较多的是军队,有三个步兵师和两个骑兵师跟随他前往承德。

    武百官当然也是要去的,基本是把行政心暂时搬到了承德。

    到了承德的这个皇帝口的所谓避暑山庄后,几乎所有官员都被惊呆了,不是太豪华了,而是太low逼了。

    那设施简陋得,只是能住而已。

    什么花园啊!亭台楼阁啊!根本没有几个。当然景色还是不错的。

    到了承德,皇帝天天打棍球(明代皇室的运动,后来被西方人学去弄成了高尔夫球)、骑马、钓鱼。还和皇后、贵妃们开了个菜地种菜,日子倒是过得悠然自得。

    当然朝政方面朱由校自然也不会荒废了,每天还是会处理朝政的。不过当前需要他处理的,也是那些较大的事情。

    至于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内阁能处理了。

    “启禀陛下,蒙古大使馆前几日送来了几匹宝马给您,同时希望大明向他们重新开放武器装备方面的出售,并且愿意以更多的战马换取。”沈潅对朱由校汇报道。

    “蒙古人估计也被打怕了,他们要高价买卖给他们!不过数量不要太多,每年5000具铁甲和5000把武器,这是最大的量了。”朱由校看了看地图的蒙古,然后做出了决定。

    林丹汗确实是被打怕了,但也不得不防。要是这家伙脑子一热不好好的过日子,装备卖太多了也是个麻烦。

    而且算是林丹汗想要安心过日子,朱由校也不想和他安心过日子。只等大明对当前所控制的草原地区彻底消化之后,可以将这个模式彻底普及到草原地区,到时候林丹汗要被他一脚踢开,从而彻底解决蒙古方面对关内的威胁。

    林丹汗战败已经一年多了,草原的格局确实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莫被蒙古又脱离了林丹汗的统治,同时林丹汗还丢掉了王城,以及众多草场。在蒙古各部的威信也一落千丈。

    这个时候的林丹汗,急需对蒙古势力进行进一步的整合。

    站在林丹汗身边的则是蒙古的大贵族,相之下,那些小贵族则有些期盼大明能够打过去了。

    大明的对蒙政策,最大的收益者是那些蒙古小贵族。而林丹汗和那些大贵族的统治利益则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贵族倒是团结在了林丹汗身边。

    主要是大明的对蒙政策,没有大贵族的一席之地,一个蒙古贵族最多只能统治一千户蒙古牧民。

    而对于那些大贵族来说,哪个手下没有万户的蒙古牧民家庭?

    林丹汗为了要想整合资源,必须先提振一下一下武力,此前被大明击败,林丹汗的力量已经元气大伤。

    不过在工业落后的草原,大明的精良装备显然是一剂猛药,能够迅速打开局面。所以林丹汗便开始装怂,先弄到武器装备再说。

    在这样的想法之下,林丹汗要求重开武器装备的贸易。

    不过朱由校的决定,既让林丹汗有些高兴,又有些失望。武器装备贸易虽然重新开启了,数量却是此前减少了一半。

    当然算是减少了一半,也能对蒙古骑兵的战斗力有很大的提升了。

    不过此时林丹汗也不敢去招惹大明,大明的骑兵战斗力实在恐怖,到现在都是心有余悸。

    用战马换装备,尽管有些饮鸩止渴,但也是没办法了。毕竟此时大明已经不需要从他们那里获取战马了,在大明治下的十几万蒙古人能为大明提供不少战马,何况还有数个大型的军马场成立。

    林丹汗拿到武器装备之后,第一个做的是扫荡那些不听话的小部落,这些部落在他战败之后,已经越来越不听话了,而且还整天想着要去大明过好日子,实在忍无可忍。

    也难怪那些小部落的贵族不羡慕,那些在大明治下的蒙古人以及蒙古贵族,经过一年的休养生息之后,日子以及过得不错了。

    普通牧民因为大明朝廷的补贴政策,建立了坚固的羊圈,并且随着草原的煤炭开采,这些牧民都能买到煤炭在冬季为羊圈加温取暖,冬天里被冻死的牛羊大大减少。

    同时因为不用追逐水草,到处奔波的日子也结束了。一个个牧民纷纷建起了蒙古包,开始过悠然自得的放牧生活。而且在物质也逐渐丰富起来,特别是秋天卖掉一些牛羊和羊毛之后,他们买到了茶叶、大米、瓷器、棉布、蔗糖等等商。

    这是以前那些蒙古牧民想都不敢想的日子,很多玩意都是只有贵族才能享有的。

    而那些蒙古贵族的日子更好过了,一个个秋天卖了牛羊,拿了银子涌入了京师消费去了。

    京师的红灯区在这年冬天,迎来了不少流连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