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明末当皇帝 >

第235章

重生明末当皇帝-第235章

小说: 重生明末当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剩下南京地区的政治体系被渗透得非常厉害。

    ……

    时间转眼到了夏季,炎炎夏日里,朱由校吃着冰镇西瓜,一便听着厂卫的一些报告。

    “启禀圣上。士绅一体纳税政策施行之后,各地士绅倒是没有什么闹腾,而那些国公们也很安分,那些藩王、郡王们倒是有些怨言,但也不敢不交税。就是英国公病重的厉害。 ‘可能命不久矣。”田尔耕对朱由校汇报道。

    “哦?英国公病了?”朱由校想了想,对边上的杨光吩咐道:“一会让御医过去给他看看。”

    “是,皇上。”杨光领旨道。

    总体上,在新政各省,士绅一体纳税制度的正式立法已经没有人胆敢违抗,此时朝廷经过一番改革之后,对地方控制力大大增强,加上皇帝军权在手,那些王公贵族们也没傻到跳出来反对的程度。

    英国公张惟贤病种,原本朱由校还没怎么在意。只是让御医去看看。结果没过几天,张惟贤就病逝了。倒是让朱由校愕然了好一阵,又挂了一个?

    张惟贤在那几个国公里面,算是地位比价稳固的一个,朱由校施行改革以来,没给朱由校找过什么麻烦,朱由校也没找他麻烦,算是比较本分的国公。

    既然过世了,朱由校自然是要有所表示的,于是让司礼监把该走的程序都走了一边。

    同时把英国公继承人确定了下来。由张惟贤的长子张之继承英国公的爵位,不过张之极年纪也挺大了,人已经将近五十了,而且沉迷酒色。说不定也当不了几年国公也要嗝屁。

    没过几天,突然传来紧急军情,孙承宗进宫对朱由校报告道:“陛下,西南急报,贵州土官再度叛乱,应该是此前的叛贼余孽。”

    朱由校有些无奈。说道:“让秦良玉率部镇压吧!”

    “臣以为,西南土官屡次叛乱,也并非是这些土官完全不服教化,恐与地方官员贪鄙有关。”孙承宗说道,“进剿只能稳住一时势态,无力改变根本问题。”

    “朕何尝不知。可是被打到云贵之地做官之人,又有几个不是想着捞一票走人,激起地方矛盾也是正常。”朱由校点头道,土司不服教化也许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地方矛盾太剧烈,否则那些土官哪里那么容易造反。

    要说西南那些少数民族,也就属壮族比较安分。那些壮族狼兵作战勇猛,曾经在抗倭战争中大显身手。

    少数民族叛乱不断,这个问题却是不得不重视起来。不过却也很棘手,毕竟远在边陲之地,天高皇帝远的,那些官员到任后基本上都是放羊的节奏。

    最高统帅部很快就叛乱问题下达了作战指令,命令秦良玉率部进剿,此时秦良玉所部已经成为了稳定西南的重要军事力量,朝廷给了秦良玉所部最好的装备,军饷也都给足了,兵力维持在三万的规模。

    这支部队有朝廷派遣的政委与指导员维护军纪、宣扬忠君思想,加上待遇不错,秦良玉也对朝廷忠心耿耿,朱由校也对这支军队比较信任。

    这三万大军的士兵也不完全出自石柱,也从西南各省招募了兵员编入其中。战斗力十分强悍,对于西南地形非常适应。

    有这支军队存在,朝廷要剿灭叛乱土司是没什么问题的。所以尽管西南地区官场比较混乱,但起码朝廷还控制得住局势。

    不过没完没了的进剿也始终不是办法,朱由校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便提出了这个问题。

    “诸位爱卿,西南土司叛乱,终日进剿也不是长久之计,诸位爱卿有何良策?”朱由校对诸位大臣问道。

    户部尚书郭允厚出列说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当前朝廷主要精力还是改革关内主要省份,西南之地交通不便,朝廷若要改革西南,可谓时机未到,力所不及。”

    作为户部尚书,郭允厚是知道朝廷改革的步骤的。当前北方刚完成改革,还未彻底消化。而西南之地确实交通不便。一时半会改革不过去。先改革西南地区的话也不是不行,但改革效果相对改革江南、湖广之类的省份来说要差,并不能使朝廷税收迅增长,同样也无法使国有资本财团的市场扩大多少。

    总的来说。当前改革西南,既不符合朝廷的利益,也不符合国有资本的利益。

    “郭大人所言甚是,不过全然不管也不是办法。不若派遣几名大员统筹地方,再加大西南官场反腐力度。减缓与各族的矛盾冲突,先稳

    定局势再说。”沈潅出列说道,倒也是老成之言。

    朱由校想了想,现在改革西南确实不太符合局势所需,朝廷暂时没那个精力去彻底整顿西南。

    “那就依爱卿之言,派几名大员过去统筹一番,都察院再派人到西南盯着点。”朱由校随即决定道。

    “陛下圣明。”群臣高呼,却是没人出来扯皮、唱反调,议事效率极高。

    “启禀陛下,今年夏收已经顺利完成。多地喜获丰收,唯有陕西持续干旱,河南遭了些蝗灾。”

    这个时候农业部将夏收的奏疏呈递了上来,朱由校打开奏疏看了起来。

    天启十年陕西又生了干旱,陕北乃是重灾区。好在朝廷这两年不断的在陕北地区移民、招工,当地人口已经大幅度下降,大部分农村人口都出来做工和移民了。这次旱灾倒是没有造成了什么饥荒,朝廷甚至都不用开仓放粮,灾民自然有其出路。

    不过赈济还是要做的。

    干旱导致陕西北部的今年的冬小麦几乎绝收,而河南也闹了小规模的蝗灾。虽然有所减产,但河南的夏收还算是可以。

    各省夏收相比前几年来说,都是好了太多太多了。主要还是因为水利设施的不断建设,使得农业灌溉得到了保障。农作物大幅度增产,即便是遭受蝗灾减产的河南,所产出的冬小麦也比今年前丰收的时候要高出一大截了。

    山东、山西、甘肃、北直隶等地的夏收则大面积丰收了,其中北直隶的冬小麦种植面积减少了不少,山东亦是如此。主要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上升了。

    东北商品粮产区也获得了丰收,东北的冬小麦也就是辽东地区还能种植。不过面积也开始下降了,主要是气温越来越低,很多地方已经种植不了冬小麦了,纷纷改种,春小麦、玉米和大豆。

    总的来说,今年北方的夏收状况还是不错的,尽管冬小麦种植面积比以前少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提高了,但粮食产量并没有下降太多,加上南洋等地的大米不断输送到北方沿海省份,确保粮食供应根本不成问题。而北方的小麦产量,也足以供应各省的面粉所需。

    “不错,农业部还是要继续普及先进农机,抓好农业生产力。”朱由校对农业部官员们吩咐道。

    “陛下圣明。”

    机械制造厂在农机研究上是有专门拨款和专门成立研部门的,这些年下来已经66续续的研出了许多农机。

    有些农机尽管只是很小很简单的农机,但却能提高不少农业效率。而大型一点的农机,除了收割机之外,还6续研制出了播种机等等。

    这些农业机械的普及度还算是比较快的,一方面是生产兵团和国有农场大量采购,一方面民间农业公司尝到了甜头之后,也开始纷纷采购。主要还是因为人工成本的上升,使得这些农机的应用有利可图。

    至于那些自耕农、转业军人什么的,购买农机是可以申请无息贷款的,朝廷甚至还会进行一部分的补贴。

    当然这年头的通讯、交通都没那么达,北方各省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普及农机,有些地方的农民还在用比较落后的生产工具进行农业生产,生产效率不高。

    提高农业生产力,才能把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而投入工业建设。农机的普及,拥有重大的意义。

    夏收一结束,粮食加工和运输就如火如荼的展开了。

    天气十年在北方各省已经出现了不少使用蒸汽机作为动力的面粉加工厂,在使用蒸汽机的情况下,加工效率大大提高,加工成本开始下降。不过在北直隶等地,还是有不少水力面粉加工厂正在运转。

    这都是此前建设的,暂时在蒸汽机产能还不是那么大的时候,这些水力机械因为效率还行,所以还在运转。

    关内的冬小麦加工成面粉之后,随即沿着公路进行运输,经过几年的建设,公路网越来越庞大,运输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这些粮食除了供应本地之外,更多都是在往沿海运输。因为人口开始不断向沿海省份集中,例如北直隶和山东,特别是山东地区,如今人口增长度很快。因为海运效率更高,海洋经济逐渐成为主流,海权开始兴起。

    6地性的霸权,在这个时代正在衰退。主要还是运输效率比不上海运,这样的局面到了二十一世纪才有所改变,那时候高铁的出现,使得6权国家开始崛起。高铁从亚洲开往欧洲,度更快,运输效率更高。

    所以以大明当前的科技水平,又是开始大力展海洋经济,人口向沿海地区集中已经是大势所趋。

    内6省份的人口虽然有所减少,但也不会出现大幅度减少的现象,毕竟6地经济依旧不可能被彻底取代。因为内6省份只要有人口存在,有资源产出,同样能够展地方工业,只不过比沿海要少。

    在国有资本财团主导下的模式,产业虽然会比较集中,但不可能如同后世的美国那样过分集中。

    各省都会出现一些工业区,国企与民资都可以开办工业区开办工厂。

    那些面粉运到沿海港口之后,又将通过船只运往南方各省,随着海运的快展,如今大米在北方的价格开始下降,而面粉在南方的价格同样也下降了不少,只有交通不达的地区,市场还是比较闭塞的。

    相比之下,北方6地交通还是比较容易展的,因为地形没有那么复杂,是以平原地形为主,公路修建成本较低。

    南方各省之中,地形就相对复杂一些。其中以长江流域交通情况最好,经济也是最达的地区。

    长江流域各省,对于过于国有资本财团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市场。国有资本的商品可以从长江运往这些省份,这些省份又是汉人的传统活动区域,人口非常稠密。而且原材料产量较大,湖广地区的商品粮产量也不低。

    在交通技术方面,火车在天启十年终于是成功的被研了出来,经过三年的研,第一辆火车成功的在铁轨上行驶起来。(。)

第394章:战略调整() 
第一辆火车的研制地点位于京师郊外的一处煤矿,在矿洞里已经铺上了铁轨,铁轨直接铺设到了十几公里外的一处小型钢铁厂。 ‘

    对于此时国有钢铁厂来说,最大的问题无非就是铁矿石和煤矿运输的距离如果太大,运输成本就会拉高生产成本,有时候甚至把生产成本拉得很高。

    加上本土铁矿石品质不是那么高,尽管技术领先,但利润已经开始下降,已经没有了最初那么高的暴利。

    经过三年的研制和不断的改进,第一辆技术已经成型的火车在铁轨上开动了起来。朱由校得到报告之后,第二天便兴奋的前往视察,亲自见证了火车的运行,这辆火车的最高时仅有二十公里,在朱由校眼中,这东西有点龟。

    但是这辆火车的出现,却有无比巨大的意义。

    即便是当前只有二十公里的时,但是火车可以带动多节车皮,而且不知疲倦,可以不断的前进,中间只需要补给一下煤炭和水,进行一下简单的维护。而马车则不可能一天不断的跑,而且载重有限。

    从经济效益上来说,这辆仅有二十公里时的火车已经拥有了商业潜力。而从行政上来说,火车改善了交通,这让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将会大大增强。过去官员上任乘坐驿站马车,从北到南也许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旅途比较艰辛。有了火车就不同了,人员的来往变得更加方便,同时朝廷可以更有效率的从地方抽调物资、人力,也能更有效率的把中央的资源调到地方赈灾等等。

    而从国防上来说,一旦把铁路网络建设起来,军事调动就会变得非常快。

    “大明终于是要腾飞了。”朱由校兴奋不已,有了火车,大明就可以化身为整齐压路机,一路向西碾压。

    朱由校当即给火车研制颁了功勋和奖赏,研小组组长林元龙被授予三品文勋。其他小组成员分别被授予四品文勋。赏赐上万元至数千元不等,可谓丰厚无比,直接一跃成为中高产阶级。

    方以智是火车研小组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他在皇家科技学院就读的时候。因为成绩优异,成功进入了火车研小组。这几年倒是经常见到皇帝,朱由校时常会过来视察研进度,火车的研方向基本上都是皇帝提出的。

    铁轨的设计思路,火车的设计思路。 ‘在朱由校的参与之下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下来,以至于研小组没走什么弯路,三年时间就把研制出了第一辆性能稳定,可以投入推广使用的火车。

    方以智因为参与了火车研,已经被授予四品文勋,皇家科技学院的科研人员被授予的都是文勋,毕竟是官方机构,毕业学院又是体制内的,所以是授予文勋。如果是体制外的明家,则是授予民勋。

    不过文勋和民勋差别也不是很大。

    同时方以智还拿到了五千元的赏赐。可谓是一夜暴富。

    拿到了这笔钱的方以智,随即把这些比钱都拿出来建设自己的实验室,以从事自己喜欢的科研工作。

    在申请建设实验室的时候,中央银行向方以智提出愿意注资一万元,只要实验室49%的股份。

    如今从皇家科技学院毕业的学员不少,每个学员都签订了《科技保密协议》,承诺不对外泄露技术,同时不能私自出境。其中一些毕业生开始单干,希望能够研出新专利获取暴利。

    对于这些单干的毕业生,朝廷也没有强求。只要签订了保密协议,单干完全没问题。如果资金不足,银行还可以注资,支持他们建立实验室。

    而朝廷直接成立的科研项目。以及各国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