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明末当皇帝 >

第179章

重生明末当皇帝-第179章

小说: 重生明末当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力。

    那些权贵能公然欺压百姓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这让北直隶的百姓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大治。

    朱由校在年底看着各项报告,可谓是喜上眉梢。

    “今年北直隶的各项商业税收和个人所得税加在一起。达到了4300万元,另外各省盐税加在一起。也有1500万元的财政收入,铸币税下降比较大,今年只有1800万元的收入,其中500多万是铜钱铸造所得。海关方面税收达到了1200万元,各省农业税增长到了3100万元,其中只有北直隶和辽东地区的农业税有所增长。而其他省份的农业税还在下降。”

    户部尚书郭允厚神色欣喜的总结了一番,说道:“全年下来,税收方面的财政收入达到1。19亿元。另外朝廷的资产出售,收入2300万元,攻打吕宋缴获白银收入1200万元。一共是1。54亿元的财政收入,目前国库有现银8300万元。”

    “看来明年的预算终于是充裕一些了,不过要花钱的地方还是太多。诸位爱卿以为,明年还有什么地方是可以开源的?”朱由校对众臣问道。

    “启禀陛下,盐税依旧可以提高。首先是如今官盐虽然价格低,但却依旧没有完全覆盖整个大明,同时在很多省份依旧存在不少私盐,不说福建、四川等省的私盐,即便是南直隶的私盐依旧残存。明年朝廷可以加强缉私力度,大力打击全国各地私盐。同时修建道路,使得官盐也能运入一些交通不便的省份,继续发展经济,以提高百姓的购买力。如此多管齐下,朝廷的盐税收入完全能够突破到一年三四千万元。”户部给事中蒋德璟出列建议道。

    “盐税确实还有潜力,就照爱卿所言,明年加强缉私,并将福建和四川等地的所有产盐地收为国有。”朱由校点头道。

    “启禀陛下,如今铸币方面的收入正在下降,朝廷不如在新政地区发行纸币。如今朝廷发行纸币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只需控制发行量,纸币发行必可维持下去。”沈潅这时候则提出了纸币的发行。

    如今皇家财团已经基本上完全掌控了北直隶市场,粮食、钢铁、纺织品等等大量商品都有涉及生产,市场上的大宗商品定价权都在皇家财团手上。只要皇家财团承认并接收纸币,纸币发行可谓是轻轻松松。

    老百姓不接受纸币,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纸币买不了东西,或者他们把银子和金子换成纸币后,纸币开始疯狂贬值。出现这种情况才会使得百姓抵制纸币。

    但是官方控制发行量,每年只超发一点点,采取适量的通

    通膨政策。同时又掌控着商品定价权,这个时候供应商品的商家愿意相应国家发行的纸币,同时不再愿意接收贵金属,购买方要想买到东西就必须先去银行换纸币。

    这个时候不是百姓抵制不抵制纸币的问题了。而是市场在皇家财团的主导下,不得不接受纸币。

    而且因为商品定价权掌控在皇家财团手上,纸币甚至可以不与贵金属进行挂钩,而是采取浮动汇率。

    当然以大明当前的经济格局,还是要和贵金属进行挂钩的。

    与贵金属进行挂钩之后,朝廷依旧可以发行超过贵金属数量的纸币,毕竟在纸币流通范围内,银行是不对内部兑换贵金属的。只对外部兑换贵金属,这就意味着甚至可以超发50%以上。

    毕竟不是谁都会拿着钱换成贵金属抽逃的。而且也不是谁都能够成功抽逃的。对外兑换贵金属,需要正当的理由。是对外投资,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金融管制措施,来遏制抽逃。

    如果是移民之类的抽逃,移民的时候还可以先征收一笔抽逃税。

    当然还有对外贸易,如果进口的规模超过出口的规模,也会导致贵金属外流。但是大明是当前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从来只有贵金属流入的现象。而没有贵金属外流的现象。

    货币与贵金属进行挂钩,一样可以搞通膨。只要掌控好通膨的速度就行。这意味着,朝廷只要发行了纸币,铸币税将不再局限于白银的数量。

    “确实该发行纸币了。”朱由校仔细考虑了一番之后,随即决定道:“户部与银行方面开个会议,拿出一个具体的纸币发行方案出来。”

    “是,陛下。”

    发行纸币的好处显然不止一个铸币税方面。还可以摆脱白银数量的限制,遏制通货紧缩的发生。

    相比适量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经济,通货紧缩对经济则具备很大的打压能力,特别是在一个国家频发遭遇天灾的时候,一旦流通货币不足。生产规模就会再度遭到打击,从而使得饥荒雪上加霜。

    在小冰河时期的明王朝,通货紧缩也是最大的考验之一。

    如果拥有了纸币,朱由校就可以完全摆脱白银数量的限制,可以通过增发钞票的方式,增强普通的购买力,从而扩大农业、工业的生产规模,最终达到大幅度增强抗灾能力的效果。

    此时货币是制约着大明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而白银却是朝廷无法掌控的玩意,西班牙人还在中南美洲疯狂开采白银,必须要有能够自主掌控的纸币,才能让大明度过这个最艰难的历史阶段。

    “陛下,明年海关方面还有极大的开源潜力,朝廷可以加大海关建设和海上缉私方面的投入,同时继续完善海关税种。另外明年大明对外贸易肯定还会继续增长。”

    “海关的潜力不可估量,重点还是发展远洋贸易。今年大明的商船数量增长了多少?”朱由校问。

    “启禀陛下,三千料以上的大商船一共增加了六百三十二艘,其中有一百多艘是民间商人所造,其余皆是皇家旗下造船厂所造商船。其中又有一半,属于软饭型商船。”工部尚书出列回答道,工部尚书王微,是徐光启辞官后朱由校从皇家科技学院提拔上来的。

    王微精通机械制造,和徐光启一样,在此前对欧洲的学术有所接触。皇家科技学院成立第二年就到皇家科技学院主持机械研发。徐光启辞官后,王微就被朱由校给火箭提拔到了工部,直接担任尚书一职。相比徐光启的东林党背景,王微的背景就简单多了,政治上也没那么多的想法。

    “六百多艘了啊!不过船只还是不够,继续鼓励造船业,继续加大技工和航海人员的培养规模。”朱由校吩咐道。

    “是,陛下。”

    船只对于大明来说,绝对不会有太多的问题。船只多了,才能够将海外的资源运回本土,才能将大量的商品运到海外销售。

    就算没有足够的货物运输,这些船只也不可能会闲着的。运人总可以吧!总之是不可能然这些船只歇着的。

    天启六年的财政增长显然是很有潜力的,只要中央财政被彻底盘活,明王朝基本上是不可能走向灭亡的。

    而在来年的财政预算上,最终定为史无前例的2。8亿元,国库不像去年那样还留下一些钱来应对突发事件,只是保障朝廷没有财政赤字。

    有这么多的财政预算,主要还是国库因为此前预算比较保守,所以积攒了8000万元财政收入没有花出去。

    用来应对突发事件的,则是内帑的钱,朱由校如今内帑里确实没有多少钱,但是皇家银行现在成了新的内帑。

    皇家资本在天启五年的盈利可谓是无比丰厚的,拥有大量的资本积累,碰上突发事件,足以提供足够的资金让朝廷摆平麻烦。(。)

    。。。

    。。。

第295章:预算() 
到了年底,六部和各个新增部门都在计算来年所需的预算资金。+◆,

    首先进行预算的还是军事开支和行政开支,军事开支方面随着边镇已经裁撤了四个,中央军开始施行义务兵役制,军费开支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不过因为生产兵团的组建速度加快,以及海军来年计划开始对荷兰人发动战争,所以军事预算依旧达到了4000万元。

    “如今生产兵团足以取代九边军户,天启六年即可将九边全面裁撤。同时各省都成立了守备军,各省的卫所皆可裁撤。不过考虑到军户转业的问题,关内卫所裁撤可以分三年进行,每年裁撤一批。三年之后全国卫所全面裁撤,并彻底取消军户籍贯。”

    “就按照这个方案施行。”朱由校点头同意了统帅部拿出了的军费预算,已经节流方案。

    卫所制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大明了,或者说是卫所制的官兵已经没有战斗力了。这些军户反而成为了一些隐性的定时炸弹,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爆了。

    如今朱由校采取的制度,类似于后世的中国。

    北直隶以及其他新政地区,都已经开始成立武警部队,用于加强地方官府对地方的掌控力。

    同时还有守备旅,用于镇压内部动乱势力。

    生产兵团,负责戍边、生产。

    另外还有二十五个步兵师,以及十个骑兵师,则是野战军,随时可以调到各个战场去参战。

    在明王朝危急存亡的特殊时期。军人的待遇是要保障的。明王朝的灭亡。一方面是失了军心。一方面也是失了民心。

    只要军人不造反,其他群体造反都不会对社会生产秩序造成太严重的破坏,但军人一旦造反了,那破坏力就太大了。

    军人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造反的,只要有一口饭吃,不把他们往死路上逼。

    如今采取义务兵役制,军人在伙食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同时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后勤方面也有充足的保障。

    如今大明在的军事体制在朱由校的逐步整改之下。已经不太可能出现因为士兵吃不饱肚子而造反。也不可能因为走到半路没有后勤保障,而导致军队半路哗变。

    因为明军的装备成本也有了很大的削减,火枪兵成为了主要兵种,并且不再配备铁甲什么的,装备成本自然也是下降了很多。

    有所提升的是军官待遇,以及职业兵待遇,同时海军军费开支正在逐年提高。陆军和海军在训练成本也有所增加。

    四千万的军事开支,基本上还要足够的。

    内阁递交的行政成本预估,则达到了三千万元。行政成本提高这是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

    新政地区增加了公务员,增加了警察、武警、税务局、法院。还有一些小部门,同时又增加了乡镇政府。

    另外还提高了官员待遇。行政成本自然是不断上升的。

    此时的大明体制已经被朱由校给割裂了,大致上分成新政地区和传统地区,传统制度地区,朱由校对北方各省的掌控力也正在不断的上升,谁也不知道指不定哪一天北方各省就被纳入了新政体制内。

    南方士族盘踞地区,朱由校暂时表现出来的态度透露着一些妥协的味道,因为朱由校对南方各省的旧体制根本没有去动的意思。

    一些南方士族成员已经明确意识到皇帝最终不可能放任南方各省不管不问,最后肯定也是会被改革的。

    不过皇帝毕竟没有把火烧到南方士族的头上,与资本相结合的南方士族也表现出了资本主义的软弱特性,不敢抱团反抗皇帝在北直隶和东北地区搞新政。

    官员待遇最好的就是新征地区,但是新政地区的反腐也抓得最严,同时官员不准经商也成为了行政地区的官场潜规则。这个潜规则是汉皇党的党纲,虽然只在汉皇党内部约束汉皇党官员,但是在新政地区如果发现有官员经商,那么基本上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削官去职。

    其次就是北方各省的官员,那些一把手之类的官员待遇也有高薪养廉的福利了。但同样也开始不允许他们经商,家人经商也不行。

    南方官员则暂时还没有享受到高薪养廉的政策,但反腐却是一样在搞。此时朱由校不指望南方各省官员把税收上来,只要求他们不用行政手段去压榨百姓。

    当然那些南方士族官员这一点也是很容易做到的,因为南方士族已经发展成了官僚资本阶级,官商合体之下,这些官员自然犯不着直接去贪污,让家里人经商就能赚到钱。在权力的掩护下,很多行业都是需要这些权力才能作为准入门槛的。

    他们只需要充当一尊神像的作用,可以不贪污也可以不管事。

    所以南方士族出来的官员,很多看上去都很廉洁。反腐有时候也难以抓到他们的把柄,要他们收税他们也不收。强制性要求征收商税,他们也就是到了指标就停,对中央都是应付了事。

    在这样的廉洁背后,是更严重的官商勾结,这些士族已经垄断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成为了严重的毒瘤。

    割除这些毒瘤是要承受很大的阵痛的,朱由校目前就是把这些南方士族当成猪来养,反正他们吃多少日后都让他们连本带利的吐出来。所以暂时也不急着去收拾这些南方士族,先让大明处于一种稳定状态才是最关键的。

    所以朱由校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经营新政地区方面,先构建出一个成熟的新政体系再说。

    如今改革已经逐渐潜移默化的被北直隶的各阶级所接受,有些阶级是不接受也得接受。在北直隶的改革的阻力是越来越小了,而在东北等既得利益阶级势力空白的地区。改革就更加没有阻力。

    行政成本增加。一方面是新政地区大幅度增加。一方面则是北方各省小幅度增加,南方地区的行政成本则没有任何的增加。

    反正那些士族出身的官员看起来已经很廉洁了,也不需要什么高薪养廉,那纯粹就是浪费钱嘛!

    随着新政地区的扩大,日后行政成本还会进一步的提高。

    新政成本的提高也不是坏事,高投入才有高回报,财政才能收的上来,官方才有足够的掌控能力去发展经济和民生。

    当官方掌控了足够多的资源后。要想改变当前混乱的社会价值观也就会比较容易了。

    吏部的三千万行政成本预算之后,则是户部也要去了三千万元的救灾预算,并且明确了救灾原则。

    北方救灾以免除农业税、移民、以工代赈为核心方式,南方救灾则以免税、发粮、移民的方式进行。

    北方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