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明末当皇帝 >

第163章

重生明末当皇帝-第163章

小说: 重生明末当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反复确认之后,林丹汗他们惊喜的发现,“明国的皇帝小儿好像真的要亲征。”

    “若是抓住了明国的皇帝小儿,那么说不定能从明国换到大笔的银子,甚至让明国人割地。”

    “割地不太可能,但是银子却是很容易弄到,这些明国人实在太有钱了。”

    蒙古贵族们非常兴奋,好像看到了一堆银子在眼前乱飞。充满了对俘虏了明国皇帝之后的幻想,当然因为有土木堡之变的参照,所以他们也知道,明国皇帝就算是被俘虏了,也不太可能让明国割地。

    皇帝只是明国的一个统治阶级代表,一面大旗而已。看上去虽然是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实际上如果出了事也不好使。那些利益阶级,不可能为了一个被俘虏的皇帝割让城池给蒙古人。

    “鼠目寸光,若是能俘虏明国的皇帝小儿,那么明国对我蒙古的威胁就将彻底消除。”林丹汗冷哼道,坐在大帐中的黄台吉顿时眼前一亮,微笑着恭维道:“大汗英明,如今明国之所以兵事强盛,多是因为明国的那个皇帝小儿所为,若是能俘虏明国皇帝小儿,确实能够让蒙古各部安稳无忧。”

    黄台吉一边恭维,却是没有提及如何俘虏明国皇帝的问题。实际上在黄台吉心里,对俘虏明国皇帝并不是很抱希望。

    人家难道是傻子不成?会傻乎乎的跑过来让你抓?

    见识过明军的火器和骑兵的黄台吉,对蒙古能够击败大明官军都是在心里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不过蒙古人毕竟号称拥有四十万控弦勇士。若是明军兵力不多的话,倒是有可能打赢。

    当然赢了最好,输了死的也是蒙古人,自己是绝对不会带着人去前面当炮灰的。情况不对大不了跑路呗!黄台吉很光棍的想好了应对方案。

    “不过明军如今军容强盛,确实不好对付。”林丹汗沉思道,他也不是傻子,自然清楚明军不好对付。要知道此前的建奴,就让他们蒙古吃过苦头。在交锋之中蒙古基本上都是处于下风, 可是明王朝只是在他西征漠北的时候,就把后金直接给灭了。

    “大汗不要担忧,我后金战败,全因兵力不足所致。明国人的骑兵虽然凶悍,却只有两万而已。而大汗却有四十万控弦勇士。另外明军火炮虽然犀利,然而火炮却非常笨重,大汗只需不与其正面对决,并想办法将其诱入草原,再以骑兵截断明军粮草。则明军不战自败。”黄台吉马上想出了一个连自己都认为十分完美的方案。

    “两万,四十万!哈哈。”林丹汗顿时笑了,突然感觉这是一场必胜无疑的战争,明国的两万骑兵又能有什么作为,即便再能打,两倍的蒙古骑兵也就能把这些明国骑兵打败吧!

    可是蒙古却有四十万可以作战的兵员。

    只要不靠近明国的火器部队,就算无法取胜,也不会败啊!到时候明国人要是骑兵主动出击,那就把他们的骑兵吃掉。

    “传本汗令,召集蒙古诸部青壮前来王城汇合。我们干一票大的,要是俘虏了明国的皇帝小儿,那就赚大了。”林丹汗心情大好,直接下达了‘动员令’。

    反观另一边。朱由校还在京城没动身,御驾亲征就已经被炒作得热火朝天。

    在背后炒作的自然不是别人,就是朱由校自己。

    《大明日报》率先开始炒作,朱由校引用汉武帝的一句‘犯我汉者,虽远必诛’的宣言率先登上《大明日报》,声称要为辽东数百万惨死汉民报仇雪恨。不将建奴杀尽誓不罢休。

    当这一版的《大明日报》发遍全国,顿时全国各省都轰动了。

    大明百姓对于蒙古人包庇建奴的行为,在报纸的煽动之下也是极为愤慨。同时对皇帝表露出的骨气,也是拍手称赞。

    随着大明成功消灭后金,朱由校在民间的声望实际上已经高涨了,很多有识之士也从江南那些利益阶级的抹黑宣传中,意识到了当今的天子是个有作为的皇帝。

    此番朱由校站出来,喊出‘犯我汉者虽远必诛’的时候,顿时获得了一大片的支持者。

    在朱由校的可以炒作下,御驾亲征的消息自然传到了蒙古。

    此次朱由校就是要以自己的诱饵,引诱林丹汗展开大规模动员,从而只要蒙古人开始动员了,那么只要击败了蒙古,林丹汗对蒙古的统治就会直接崩溃。到时候对那些蒙古部落拉拢一批、打压一批,再孤立一批,蒙古基本上也就搞定了。

    问题还是如何击败蒙古人的问题,蒙古人如果不正面和明军作战,那朱由校拿蒙古人确实也没太大的办法。

    不过明军只要不太过深入敌境,有大量火器的情况下,蒙古人也不可能战胜明军。

    真正没有必胜的,只是看蒙古人是否会犯下什么致命的失误了。而且大明这边有个优势,那就是蒙古人有一个王城。

    而且这次朱由校也没有深入敌境的打算,毕竟深入敌境的话风险太大,而且对后勤补给的要求太高,战争成本会直线上升,非常不划算的说。

    再则朱由校手上还有一个王牌,那就是那五万骑兵。这个时候建奴和蒙古人估计都还以为大明只有两万骑兵,朱由校觉得完全可以搞一波。

    权衡了利弊之后,御驾亲征已经不是任何人可以阻拦的了。

    天启四年九月初六,朱由校在京师举行了一场简单的誓师大会,然后带着参谋部,人人骑上战马,在两万骑兵的护卫之下出了京师。

    沿途来了大量的百姓,望着皇帝的龙旗山呼万岁。

    皇帝只带上了最高统帅部的一群参谋,其他大臣一个都没带,也没有什么笨重迟缓的銮驾,如同风一般离开了京城。

    看似草率,实际上朱由校却是最好了万全的打算,就算有人造他的反,也翻不出他的手掌心,因为中央军此时云集辽西,拥有这支大明最强大的军队,别人拿什么造他的反?

    就算是作战物资,也都提前囤积到了广宁等地。(。)

    ps:第二更

第275章:暴雨() 
强兵在手,朱由校怕的自然就是作战物资供应被人切断,而物资提前囤积到了广宁等地,基本上也就规避了这个最大的风险。

    就算是有人控制了京师,朱由校也能迅速回师,将京师收复。

    何况朱由校离开京师之时,还做了准备。首先政务方面,主要还是交给沈潅来处理。沈潅处理不了的,则进宫请示皇后。

    张嫣这几年下来,在政务的处理上也逐渐老练,不再是一个没什么见识的少女,轻重缓急还是分得清楚的。遇到重大的叛乱之类的,也懂得如何进行应对。

    皇后自然是不可能造朱由校的反,两人的感情毕竟摆在那里,又没什么分歧和矛盾,更没有外戚势力在朝堂之上,她身为皇后也没什么权力好争的。以后皇帝的位置也是大皇子的,怎么可能会造反。

    同时京师还有两个中央军步兵师拱卫,城内还有禁军。更有锦衣卫、东厂听令于皇后,另外有袁可立坐镇山东,手下还有两个师的海军陆战队,随时可以驰援京师,同时朱由校还抽调了一个中央军步兵师给袁可立,同时给了袁可立抽调那些没有整编完成的中央军的权力。遇到什么问题袁可立也能快速驰援各地,有足够的力量控制住局面,何况还有沈潅留在京师。

    这次御驾亲征并没有使得关内兵力空虚,而且军权大部分交托给了袁可立,这位三朝元老对大明绝对是忠心耿耿,朱由校是完全放心的。

    过去皇帝御驾亲征,很多时候都是带着一群文武百官,政务也是路上进行出路,不仅非常麻烦,而且还容易影响行军速度等等,更是一个很容易被一锅端的目标。

    朱由校此次御驾亲征,却是没有把处理政务的大臣带在身边,也就没有了这个问题。出了京师。行军速度依旧很快,因为每个人都配备了三匹马,两匹是代步的,一匹是战马。每天的行军速度都保持在三百里左右。

    能有这样的神速,主要还是道路情况比较良好,目前公路已经修到了广宁。同时没有带什么辎重,又有马匹换乘。

    仅仅第三天,朱由校就到了广宁。这里距离蒙古王城只有两百公里的距离。

    此时的广宁,已经是重兵云集,大量骑兵和步兵都聚集到了广宁城。距离广宁不远的蒙古王城,同样也是汇聚了大量的蒙古骑兵。

    双方都在备战,只不过蒙古人动员得有点晚了。

    朱由校决定对蒙古发动战争显然是早有预谋的,作战物资早早的就囤积在了广宁,加上此前消灭后金的时候,很多作战物资也没用掉,所以大明这边的备战速度非常快。

    当明军已经做好进军准备的时候,林丹汗才动员了十五万蒙古骑兵。很多蒙古部落确实离得太远了一些。不是这么快就能动员过来的。

    兵贵神速,朱由校召开了一个战前会议之后,立即下令挥师进军,带着十个步兵师和两个野战炮兵师,以及四个骑兵师直插蒙古王城。

    以前朱由校一直想不通,为什么蒙古人要在距离大明这么近的地方修建王城。如今算好是明白一些了,因为大明已经多年不对蒙古动武,一直都是蒙古人前来骚扰大明,让蒙古人胆子肥了。

    再则蒙古人的野蛮习气因为入主中原了一段时间,也被消磨了很多。蒙古人刚回草原的时候。甚至连放牧都放不清楚。

    这也难怪其后蒙古人一直无法对大明构成什么威胁,这种野蛮习性没那么严重的异族,向来对关内威胁不大。

    另外蒙古王城也位于一个四面山脉丘陵环绕的谷地,尽管山脉围绕得不是那么严实。但从风水上来说,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地方,而且位于大兴安岭山脉和太行山脉之间,有那么一点龙脉。

    然而这样的地形对于蒙古人来说,在气场上也许有点用,但是在形体作用上。或者说是物质层面上来说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蒙古人能受得住吗?

    蒙古人那糟糕的土木工程能力,加上他们又是以骑兵为主,对于防守关隘根本没有任何天然优势。何况蒙古王城四周的缺口也太多了点,基本上是四面漏风的地形。明军还有大量火炮,杀进蒙古王城所在的谷地显然是非常轻松的事情。

    不过到处分布的丘陵山脉对于明军来说确实也是一个麻烦,为了避免蒙古人突然杀出,朱由校和参谋部决定从蒙古王城东北部进军,这里地势要平坦许多,属于平原地与丘陵的交界地带。

    在平原地带行军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仅仅三天之后,明军就已经靠近蒙古王城不到一百里了。

    这个时候四周的丘陵地带变多了起来,明军撒出了大量斥候。并且派出小队,对四周的高地实施占领,并在高地上安排瞭望手进行警戒。

    因为明军装备了大量的望远镜,在占领了四周高地的情况下,蒙古人想要突然给明军来个突袭还是很难的。当然也并非完全就没有风险,所以明军进军速度并不是很快,基本都是步步为营。

    这个时候蒙古人的骑兵也出现在四周,时不时的冲出来骚扰一番,不过都不是蒙古骑兵的主力,被明军骑兵轻松击溃。

    朱由校也搞不懂蒙古人的主力在哪里,不过大致上就是在蒙古王城这一带。具体在哪个方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蒙古骑兵主力靠近警戒线内明军有所反应就行,明军的作战意图也非常清晰,那就是直奔蒙古王城。

    如果林丹汗连老家都不要就跑路的话,那么朱由校还能说什么,自然是占领了蒙古王城,把蒙古人赶到大兴安岭山脉以东了事。如此一来,蒙古人也很难威胁到大明向东北的移民行动,战略意图也达到了。

    终于在距离蒙古王城不到五十里的时候,蒙古骑兵主力出现在了明军面前,不过蒙古人显然没有正面和明军干仗的打算,一直和明军主力保持这一定距离。

    朱由校立即下令释放几名俘虏,给林丹汗送去战书一封,约定翌日决战。

    话说林丹汗那边,接到朱由校送来的这封充满挑衅的战书后,冷笑的将战书烧成灰烬。

    那笑容好似再说:真当本汗是傻子啊!

    林丹汗没有做出任何的回应,朱由校翌日摆开阵型,为了谋求决战,又派人在蒙古人阵前叫阵,把林丹汗祖宗十八代都骂得狗血淋头。

    可是林丹汗却是充耳不闻,蒙古骑兵根本不上来和明军拼命。

    “缩头神功练得不错啊!倒是小看了林丹汗这孙子。”朱由校见激将法不见效,顿时对林丹汗这个对手正视起来。

    “陛下,林丹汗恐怕不太可能正面冲击我们的军阵,估计是从建奴那里获得了相当多的情报,对我们的火器有所防备。”孙传庭判断道。

    “陛下,我们明日直接向蒙古王城进军即可。他林丹汗要是忍了,那我们的战略目标也达到了。”卢象升说道。

    “好,明日直接进军,看他还能不能忍。”朱由校拍板道。

    这场战争显然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双方各有优势,都不愿意以短击长。林丹汗实际上在明军出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安排人员从王城撤退了,对于蒙古人来说,王城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战略意义,更多的只是象征性的意义。

    不过局势总的来说,是向明军有利的方向发展的。只要林丹汗不敢正面对决,撤退到西边的大草原,辽西基本上就不可能回来了。明军完全可以沿着山脉修建防线和关隘,战略意图也就达到了。

    但是林丹汗却打着将明军诱入大草原的计划,可是明军并没有大规模追入草原的打算。

    所以从战略层面上来说,蒙古人已经输了。

    可是天不遂人愿,第二天清晨天空淅沥沥的下起了雨点。

    “陛下,下雨了。”卢象升走进帐中,对刚刚起身的朱由校说道,朱由校脸色不太好看,快步走出帐篷,外面正下着一场无声的细雨。

    “立即让全军注意火药防潮。”朱由校下令道,这个时候孙传庭赶了过来,说道:“启禀陛下,臣已经下令了。”

    朱由校点了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