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明末当皇帝 >

第127章

重生明末当皇帝-第127章

小说: 重生明末当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严厉的地区,考评也是最为严格。一时间让北直隶官场风声鹤唳,但是行政效率和廉洁程度,都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很多官员也未贪腐,但是在位置上偷懒不做事,也被撤职了不少。朱由校这样的手腕,就是要告诉那些官员,当官的既然是臣工。就是打工仔而已,咱朱董可不是好糊弄的。尸位素餐,偷懒不干活的统统滚回家去。

    吏部尚书王绍徽在这次北直隶官场整顿中很是卖力。十分努力得在皇帝面前表现了一番,朱由校于是在皇城内赏了他一座大宅子。

    除了整顿,官场上的考评变动才是最关键的。在原有的考评标准上,又增加了各项综合考评。

    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卫生防疫、经济发展、治安等等都加入了考评当中。

    改革之后的税收系统,也和地方行政分离,变成中央税务局征收各项税款。平时的行政开支由朝廷调拨钱粮。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也由朝廷调拨。调拨资金采取公开监督政策,地方上所有秀才及以上功名的士子。不仅可以监督官府行政,还有权查看官府账目。发现问题可以直达天听,上书检举。

    总的来说。这次考评上的改革,开始偏向于经济怪帅,经济上去了,民生自然就好过了。那些懂得发展民生的官员,将被提拔上去。

    这些改革,成为了北直隶官场在天启三年的主旋律,并非是几个月就能完成的,朱由校亲自牵头,加上汉皇党官员的大力支持,使得这次改革比较顺畅的执行了下去。而壬戌科甲的那些二甲进士,也被大量补充到了地方官员当中,成为这场大浪淘沙中的上场选手。

    能脱颖而出的,未来都将是一方大员。

    就在朱由校在北直隶大肆改革的时候,贵州的战事也进入了一个迅速的平叛阶段。

    安邦彦进攻贵阳后,贵阳城闭门死守,一群土官的十万大军,实际上非常不善攻城,只能采取最笨的办法——围困!

    秦良玉接到调令,立即提兵三万驰援贵阳。赶到贵阳的时候,贵阳已被围困了一个多月。

    三万白杆兵稍作休整,旋即向十万土司兵发动了进攻。

    土司兵仗着兵力众多,也未退让。双方如同洪流一般撞在一起,装备精良得白杆兵,简直如同虎入羊群,很快就把土司兵杀得血流成河。

    这三万白杆兵,也是土司军。只不过石柱土司乃是汉人,但士兵是少数民族,作战悍勇。加上装备了皇家军工厂调拨的装备,简直都快武装到牙齿了,乃是朱由校稳定西南局势的王牌部队。

    反观安邦彦率领的十万土司兵,装备参差不齐不说,指挥系统也混乱不堪。毕竟是许多土官组成的联盟,也不是安邦彦直属军队。而且这次作乱的少数民族,很多以前都是山中村寨的寨民而已。

    双方的装备、指挥,以及训练都不在一个层次,十万土司兵很快就被白杆兵杀得一溃千里。

    天启三年二月初五,白杆兵杀溃安邦彦部叛军之后,解贵阳之围。白杆兵趁胜追击,斩获土司兵两万余人,俘虏土司兵近三万。

第224章:野望中南半岛() 
历史上安邦彦作乱,围困贵阳长达十个月,而且后面又数次围困贵阳。贵阳被围困的十个月里,因为缺乏粮食,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这次只被围困了一个多月,城内的粮食倒还够用,没有出现那样的惨状。贵阳之围一解,局势只能算是初步平稳下来。

    这次土司叛乱,依旧没有彻底镇压。

    安邦彦和其他土官在贵阳城下大败,便溃退到了山中。山中山高林密,村寨星散,安邦彦要玩躲猫猫的话,官军还真得话费一番功夫才能解决。

    秦良玉俘虏了三万土司兵后,追击了将近半个月,却是屡次扑空。叛军四散隐蔽到山林之内,官军一时间拿这些叛军也没什么办法,于是只能上奏请示你朝廷。

    朱由校在京城收到奏报,立即召开了一次统帅部会议。

    “看来朕想要把这些叛乱土司部族内迁三千里是没办法了。”朱由校有些郁闷的对众人说道。

    “陛下,内迁确实不太妥当。一来如今我大明不似古时,有大片未垦殖的土地。那些叛乱部族内迁之后不好安置。二来,三千里也太远了一些。”孙传庭说道。

    “朕也是被气的,说了气话。如今叛乱土司负隅顽抗,诸位以为当如何解决为好?”朱由校问道。

    这时候卢象升出列对朱由校建议道:“微臣以为,若是解一时之患,则此时派人安抚,分化瓦解即可,则安邦彦此贼必亡。若陛下要一劳永逸,则应趁此机会,将这些土司彻底荡平。撤销地方土司,设州府进行管理。”

    “那如何荡平这些叛乱土司?”朱由校心下一动,显然是时候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土归流了。

    改土归流的政策。实际上在明代后期就在搞,只是规模不大。通常都是土司叛乱被镇压之后。才会做出的处罚措施。

    “贵州山林密布,烟瘴遍地。叛军散入山林确实难以对付,但是官军可以封锁道路,焚烧村寨,分区清理。则叛军所部必将被逐步削弱,最后难以支撑。”

    对付那些不服教化的部族,扫荡政策显然才是硬道理。要说这些叛乱的土司,在行政上大明根本就未曾插手。地方管理都是这些土司说的算了。所以说叛乱和官府压迫是没有丝毫关系的,可是他们依旧叛乱了。

    那些土司也像是一群白眼狼,一旦力量壮大了就想要裂土立国。

    “这样的方略,就是耗时较长,必须做好长远的准备。非是一年半载就可平定的。”卢象升继续说道。

    “孙爱卿怎么看?”朱由校对孙传庭问道。

    “两个方案各有优略,只在于如何取舍。若是财政上还能支撑,后者更为妥当。若是财政无力支撑,则前者更为适用。”孙传庭评价道。

    朱由校思考片刻,突然问道:“朕听说安南那边分裂成南北两个小政权,就是不知这两个小政权军力如何。”

    “这个……”

    统帅部内众人顿时一片哑然。他们对安南的情况显然不是很了解。

    “这样吧!立即从贵州、广西、云南招募士兵,再组建三个步兵师,成立南方军区。组建之后投入贵州作战。同时命令秦良玉先封锁山林,待三个步兵师组建完成之后,再对叛乱土司进行全面围剿。”朱由校决定道,顿了顿继续说道:“再派人去探查一下安南的情况。”

    “陛下是想进攻安南?”孙传庭问道。

    “不错,当初安南乃是我大明领土,后来又行叛乱之举,这才分裂了出去。既然要剿灭贵州叛乱土司,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成立一支战力强悍的新军,但若是只为剿灭这些叛军就成立一支新军。实在不划算啊!总得找个添头。”朱由校笑道。

    “陛下圣明。”孙传庭显然是有些了解朱由校的尿性了,这皇帝把打仗当成一项赚钱的买卖来做。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不过这种模式也有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不会空耗国力。

    安南显然也是倒了血霉了。贵州土司叛乱竟然被皇帝给盯上了,安南如今就算是军力比较强,可终究就是一个弹丸小国。以新军的大量先进火器,安南显然不可能挡得住明军的进攻。

    此时贵州叛乱的土司就像是牛皮鲜,一时半会是解决不了的。如果用卫所兵进剿,损耗肯定比较大。秦良玉的白杆兵,主要还是用于坐镇四川,充当救火队。既然贵州土司叛乱暂时被镇压了下去,也不宜长期留在贵州作战。

    最好的办法,还是成立一支新军。

    但是新军用来对付这些叛乱土司,战争红利显然不大,成本难以收回。不过安南显然就是一个不错的目标,此时的安南,还没有后世越南的版图那么大,南部高棉地区还没有被越南吞并,同时这个时候的越南分裂成了南北两个政权,正是随便可以拿捏的软柿子。

    攻占了越南,还可以继续攻其他地区。

    实际上整个中南半岛上的国家都被朱由校给盯上了,大明不是缺粮食吗?中南半岛在这个年头绝对就是一个超级粮仓。

    毕竟这年头的小冰河时期,气温下降反倒对赤道附近的热带区域有利。那里的物产丝毫不受影响,水稻一年可以种植三季。

    中南半岛首先地盘足够大,肥沃的土地足够多,很多地区都是平原水网,非常适合种植水稻,而中南半岛的土著显然对这些土地的开发还非常低,大片肥沃的土地还处于未开发的阶段。

    只要把中南半岛攻占下来,有需要的话,开辟个几亿亩的稻田都没问题,到时候多少人养不活?

    中南半岛的那些土著国家,显然也是更好欺负的。

    不过北方士兵不一定能适应中南半岛的气候和水土,所以从中央军抽调兵力去南方作战虽然也行,但还是会有所不适应,从南方募兵,然后进攻中南半岛各国,才是比较靠谱的。

    如今大明内部矛盾重重,朱由校只能把内部矛盾变成外部矛盾,来一招祸水东引。通过扩张的方式,扩大资源总量,平息内部矛盾。

第225章:朝鲜政变() 
若要征服中南半岛诸国,必然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尽管中南半岛和中国在陆地上相连,但这年头的陆上交通却不如海运方便。到时候不论人员的派遣,还是粮食的调运,终究是要走海路才行。

    在内燃机还未出现的时代,海上交通与掠夺,才是世界的主流。只有内燃机出现后,大陆性国家才能将幅员辽阔的优势发挥出来,诞生出超级大国。

    主要还世界交通的问题。

    这个时代交通手段无非就是马车和船只,船只运输成本明显要低得多。因此发展海军,是未来的主流。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主要以海军作为体现。

    天启三年春季,皇家贸易公司旗下的皇家商行,在蒙古、西藏、朝鲜、琉球、台湾开设了分行,开始垄断与这些地区的商品贸易。

    蒙古和西藏,自然不用说了。经过对走私商人的严厉打击,加上守备混成旅的持续严防,走私贸易已经消声灭迹,就算是有一些走私活动,规模也不大。

    天启二年冬天,蒙古人因为双边贸易的大规模展开,冬天里的日子都好过了很多。各种商品充足,受灾的蒙古部落也都有粮食储备,还从大明那里获得了一批粮食援助。因此蒙古人在开春后,没有对大明边境进行骚扰和掠夺。

    蒙古林丹汗在各部落中的威望,倒是提高了很多。主要还是林丹汗能带领那些蒙古贵族发财,获得足够他们享受的奢侈品。

    因为大明的商品价格比较公道,对皮毛等商品的需求量也大,因此蒙古贵族们在开春后,很多都加大了马匹饲养规模,以及绵羊的饲养规模。改变了很多蒙古部落过去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向商品经济的方向靠拢。

    这样的商品经济,对于蒙古贵族来说自然是很有利的。但却是加大了蒙古的贫富差距。贫富对比更加明显。而且大量的奢侈品,让蒙古贵族们的野蛮意志受到了一定的消磨。

    因为双方此时是盟友。加上这样的贸易改善了双边关系。天启三年开春后,已经有第一批蒙古贵族入境,前往北京城定居。

    显然这批蒙古贵族,也是林丹汗准许过来的,也有试探的意思。

    “来了十几个蒙古贵族?好!带他们在京城好好玩上一圈,体验了一下我大明衣食荟萃之地。”朱由校听到报告,马上对下面吩咐道。

    这就像是后世美国佬对世界各国的富人有巨大吸引力一般,这个年代的大明作为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国家。生活水平远高于欧洲,对蒙古人显然是有很大吸引力的。

    衣、食、住、行,还有各种戏曲、杂技、舞蹈,还有京城的红灯区等等,都将对那些异族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大明就是一个有钱人的天堂,第一批蒙古贵族来了,日后肯定就会有第二批,第三批。

    只要蒙古贵族前来大明定居成为一种风尚,逐步的蒙古就会变成大明的附属。

    “还有教育、医疗,也是能吸引那些异族上层阶级的东西。是时候进行一番振兴了。”朱由校心想。

    很快朱由校便下令整顿太医院,并在全国广发告示,招募医术高超之士。只要医术过硬,都可以在太医院获得官职。

    并且下令太医院招生授课,从全国各地选拔一批有天赋的学徒,进太医院学医。

    明代的中医,已经开始出现了一种走向衰弱的趋势,主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让人们没有那么多的心思去学医。所以很多人选择走捷径,去学简化过后的八纲辨证,学六经辨证的却是越来越少了。

    既然民间的从医人员开始普遍学习八纲辨证。那么就由官方培养学习六经辨证的医师。

    只要规模足够大,并且制定出行业标准。持之以恒下去,振兴中医并不是痴人说梦。

    那些考不上科举的文人跑去学医。不愿意学习六经辨证,无非就是六经辨证所需时间太长,他们又要赚钱糊口。

    那么朝廷出钱进行补贴,解决中医学徒的糊口问题。或者从小培养,招收一批年纪小的学徒,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另外一个就是提高从医者的社会地位,只要医术精湛,都可以在太医院考取官职,领取到一份俸禄,社会地位自然也就上去了。

    太医院的药方,此为京城四大笑话,可见之前太医院之前的状态是什么样了。这次整顿太医院,同样还将淘汰那些徒有虚名的医官。

    同时每三个月,在京城开一次中医科试,全国各地的中医都可以前来应试,通过科试的即可获得太医院官职。

    太医院的俸禄,也被朱由校提高了一大截,让这些医生可以安心研究学术、授课教学。

    明代太医院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给士兵、贫民就诊,医药全部免费。

    同时朱由校还开设了太医院门诊部,就当成一家后世的医院来经营,只不过诊金收得比较高。士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